<br><br>(一)<br>九十岁的青衣玉姝仍然是公园京剧角的台柱子。<br>每周有五天的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京剧角的老戏迷们都会准时来公园的长廊下唱戏。<br>玉姝则是资格最老的青衣。<br>记得六岁那年,家乡大旱,两年颗粒无收。为了活命,爹娘让亲戚在省城给二妮玉姝找了个学戏的饭碗。<br>学戏很苦啊,那也比饿死了强吧!<br>玉姝的爸爸是戏班唱花脸的尚老板。<br>尚老板说话粗声粗气的,很少有个笑模样。她要求弟子很苛刻,看看谁打瞌睡或偷奸耍滑,就用嘴里叼着的烟袋锅子敲谁的脑袋,那个满是烟油子的铜烟锅子敲一下脑瓜子都能听见动静,挺疼!<br>别以为尚老板的日子是好过的,她得养着戏班子里的三十几号人,还得逢年过节去有权势的大户人家唱堂会,旧时代的戏子属于下九流,吃张口饭的,跟要饭的叫花子差不多。<br>从乡下来学戏的小孩儿有五六个,女孩儿长得端正的学花旦和青衣,男孩儿学老生,小生和花脸,学上它一两年后,扮相和嗓音不上道的就跟着师傅拉京胡,再不行的就拉大幕干杂活儿,反正戏班子里不养闲人。<br><br>六岁就得挣钱养活自己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br>玉姝生来就是个唱青衣的料,那嗓音和扮相好像投胎时就想好了似的。<br>玉姝十五岁第一次挑大梁唱《霸王别姬》就轰动了戏园子。<br>爸爸破天荒的亲自给玉姝端了回茶壶。<br><br>每次爸爸唱大戏,中间歇场都是爸爸的丈夫端着茶壶在大幕边上等着,让尚老板好喝上一小口水润润嗓子。这回爸爸给玉姝端茶壶了,这个台柱子算是当定了。<br>人这一辈子吃哪碗饭都不容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br><br>玉姝六岁学戏,十五岁出彩,也用了九年多的时光,挨打挨骂罚站都是经常的事儿。<br>旧时代演的戏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但多数戏文都是劝人积德行善的。<br>解放后,戏班子解散了,戏班子的人都分到工厂和街道上干力气活去了。<br><br>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八个样板戏风靡全国,玉姝又开始演李铁梅和阿庆嫂了。<br>玉姝演的铁梅和阿庆嫂,着实迷住了一大批革命群众,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角了。<br>在亲友眼里,玉姝是个很有福气的女人。她的丈夫苗先生是解放前一家印染厂资本家的公子,也是玉姝的忠实粉丝。苗先生喜欢看玉姝演的戏,每次谢幕都送鲜花,在玉姝二十岁那年就如愿将省城头牌青衣娶回家来作了媳妇儿。<br>苗先生把会唱戏的媳妇儿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要,许多年里他承担了所有的家务,玉姝只管唱戏和上班,每月把工资全部交给苗先生来打理,两个孩子的吃喝拉撒及教育都由他爸来操心,自己连下碗面条的厨艺都没有。<br>玉姝没有上过学堂,认识的汉字没几个,更看不懂什么谱子,所有的戏文唱腔全都靠脑子来记,如果不是丈夫包揽家务,后来唱样板戏就成了没谱的事情了。<br><br>但福气总是有数的,苗先生伴陪玉姝只走了一大半,五十三岁就回天家歇着去了。<br>玉姝和苗先生一辈子都没有吵过架,那种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里怕摔了的宠物感觉,让玉姝有点儿喘不过气儿来。以致苗先生病逝后,玉姝都没有回过味来,好几个月都傻傻地像似行尸走肉。<br>到恢复演出传统京剧时,玉姝就体态臃肿嗓子沙哑没法登台了。<br>儿时练功给玉姝打下了个好底子,等儿孙都不用她照顾了,她就重新拾起来老行当,在公园里的京剧角唱起了青衣。玉姝终归是童子功,唱起戏来就是有味道。<br>京剧角是公园里的一大亮点,每天都围着许多戏迷互相愉悦,真不错呀!<div><br>(二)<br>赶上了新冠疫情泛滥,只能在家上网课了。<br>丽容把今年的京剧青衣课程捋了一遍,在家里就可以对着手机直播讲课了,真神奇!<br><br>如果不是小病毒闹的全城戒严,这些老年人真没有发现网络时代的好处。<br>这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全城戒严了,谁也不许走出房门半步,吃喝拉撒的全部在自家房子里解决,需要的东西打电话由社区志愿者给送来家里。<br>丽容除了给老年大学的学员上网课,就是站在靠大街的阳台上胡思乱想。<br>往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大马路上,连个人影子也没有了。<br>史无前例的寂静空旷让人看着心里发毛。<br>也就是在中国吧,全民族步调一致,党叫干啥就干啥,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也办不到这样子!<br>青衣丽容,是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七十岁的青龄老人。<br>中国有句俗语叫:人过七十古来稀。<br>七十是古稀之年。<br>那已经成了老黄历,如今七十岁才刚刚跨进老年时代的门槛呐!<br>丽容十三岁那年进了省戏曲学校的京剧花旦青衣班,在这里度过了五个春夏秋冬,然后就到了可以领工资的省京剧团。<br>大大的练功房可以比得上纺织厂的大车间,丽容去过妈妈上班的工厂。<br>时逢文化提倡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又要排演传统京剧了。<br><br>刚进剧团要夹着尾巴作人,这里的美女帅哥多的是,光凭脸蛋儿和身材肯定闹不赢,拼业务拼耐心才能有希望演主角。<br>跟着老演员好好练本事吧。<br>京剧虽说是国粹,但年轻人更喜欢听流行音乐看流行乐坛的明星表演。<br><br>通俗歌手登大雅之堂,国粹却下乡到县里找观众,弄的演员很没有热情。没热情就自寻吃饭的门路呗,一年工夫就有百名演员停薪留职自谋生路去了。<br>不怪任何人,大浪淘沙的滚滚红尘容不下咿咿呀呀的慢四步。<br>人是自然的产物,就得遵循自然规则。<br><br>改革开放也挡不住年轻人结婚生孩子。<br>青衣丽容与本团乐队的作曲思贤成家了。婚后住在京剧团的家属院筒子楼里,使用公共卫生间和淋浴房,厨房设在自家门口的走廊里,一到做饭的时候,满楼道里尽是烟熏火燎的混杂味道,呛死个人!<br><br>生了孩子就有了责任,光偎在家里没钱挣也不是个办法呀!<br>丽容同意丈夫去南方为港台歌手写曲子去了。<br>六年时间,丈夫挣的钱买了商品房,终于告别了筒子楼的大杂院般的嘈杂无密生活。<br>但丈夫却患上了肺癌,没多少日子就见上帝去了。<br><br>丽容很伤心,不愿意再看见京剧团的熟人,就到老年大学教课去了。<br>这些老年大学报名学京剧青衣的退休老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基本都是红卫兵宣传队的演员,会唱八个样板戏,有的唱的非常好,但是她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传统京剧,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过。<br><br>丽容就成了传统京剧的传播者,好艰巨光荣的任务啊!<br>老年大学的老师素质参差不齐,有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也有马马虎虎混课时费的。丽容却很珍惜这份工作,她对已经在戏剧学院学京剧旦角的女儿说,不要看不起普通的劳动者,当战争和疫情发生时,顶天立地的不是唱歌跳舞唱戏的艺人,是奔波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士兵和服务员,几年不唱戏也可以照常过日子,一顿不吃饭就要没力气干活了。<br>文艺永远都是为人们服务的,旧时代叫下九流,新时代也还是衣食住行满足后的催化剂。<br>丽容饱尝社会发展各个节段一个青衣的不同境遇。<br>青衣娇弱多情,是戏剧的主角儿,也是人世间的尤物。<br>有了青衣那一声寸断肝肠的叫板,人世间才有了玉宇天宫般的美妙遐想。<br>有了青衣那千年不变的优美哀伤唱腔,才唤起了雌雄同株的恋情绝唱。<br>青衣,人间的宠爱,绝美的璇漪。</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6月19日于济南</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