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久前,大妹带我们去看泽州县丹河湿地公园。在一条河边停下车来,对岸几个红色大字进入我的视线:“长江支队水北展览馆”。大妹说她去过那个展览馆,就在后面的四合院里。大妹还说,她和四合院里一户人家的女儿是曾经的同事。我请妹妹带我去看个究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妹同事的母亲恰好在家。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向我们讲述了长江支队水北展览馆及其所在四合院的一些的故事,激起了我的更大兴趣。</p><p class="ql-block">天色已晚,我们向大妹同事的母亲致谢道别。回家路上,刚才的故事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大妹说她的同事很有文采。有文采的人一定会心藏故事。我请大妹和她同事联系一下,希望能和她见面聊聊。电话那头,大妹的同事说她姑姑在晋城二中教书,对家里的故事比她了解得更多。她把姑姑的电话号码转给了我妹。一联系,原来她是我上世纪80年代在晋东南师专教书时的学生段书慧。真是无巧不成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段书慧陪我再回水北村,见到了她的叔叔。书慧说,除了她母亲,71岁的叔叔是段家在世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人。从他口中,我对四合院的前世今生以及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几户人家的多舛命运有了更多了解。</p> <p class="ql-block">故事还得从源头说起。</p><p class="ql-block">丹河,黄河北岸支流沁河的支流,是晋城境内的第二大河,黄河北岸支流沁河的支流之一,被誉为晋城的“母亲河”。丹河因主要发源于晋城高平市赵庄丹朱岭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赵庄是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的主战场,秦军在此坑杀赵卒45万,血染河水,所以也有丹河之名源于秦军坑杀赵卒一说。</p><p class="ql-block">从地图上看,丹水从高平到泽州段自北向南稍偏东而行,至泽州县水北村时突然直奔西去,尔后南行东进,复向南流,在此划了个匚形。水北村坐落在丹河北岸,故名。</p><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水北展览馆所在的大院沿河岸而建,所处的地形西高东低。它的建造者先沿河岸筑起一道高8米的堤坝,在堤坝东端向北直拐,形成L形围合,内填大量土方,筑起大院的基础。从河对岸的东南角度看,大院俨然是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地势原因,第一道大门朝西而开,从远处看,它和农家小院的大门并无二致。</p> <p class="ql-block">不过再走近看,拱门上“种德耕文”四个大字,以及透过拱门所看到厚实的照壁和墙垛,都体现出一种大户人家的范儿。</p><p class="ql-block">农耕文明在中国源远流长。耕读传家是农家人安身立命、 光前裕后的朴素追求。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古人常常把“耕读传家”做成门匾,表达“以耕立性命、以读立高德”的愿景。</p><p class="ql-block">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p><p class="ql-block">大院拱门上“种德耕文”的匾额,体现出建造者的勃勃雄心。</p> <p class="ql-block">大院有3部分组成。具体说来,里面有3个功能不同的院子。进大门右手的三合院,是当做书院来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座房屋都是平房,而且屋身不高,但所有墙体都是纯砖结构,连院子都是满砖铺地。我们老家旧时的房屋,砖包房(四面外墙都是砖)已经算是上等的了,四面墙里外都用砖砌的房屋,那就是豪宅。</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左侧原先是喂牲口的院子,前几年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院灰色仿砖贴面的新屋,只有朝南开的小院门修旧如旧。小院门外的侧面墙上的几个栓缰绳的铁环,是这个小院初始功能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从大门外看到的影壁位于大院的东南角。影壁厚实坚固,砌筑讲究,仿木砖雕朴素而不失精巧 。</p> <p class="ql-block">影壁中央镶嵌在砖雕图案中的一朵铁质松果历经百年沧桑依然完好无损。明清时期泽州作为全国炼铁和铁器锻造中心,其品质之高可见一斑。松果寓意美好,又和建造者的发迹有关,有画龙点睛之妙。</p> <p class="ql-block">影壁所向,便是大院的主体,一座两进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有东西两座厢房,厢房各3间,为仆人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厢房内部空间狭长,像一条窄胡同,给人一种憋屈感。</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前靠南的位置有一片空地。旧时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里原来是为四合院里小姐们所修的专用茅厕。</p> <p class="ql-block">在旧时的很多大户人家,主人的深宅是男仆们的禁区。前阵子,我在高平市的良户村参观过一个大宅。高耸的院墙,在一米高左右的地方留了个洞,半截石槽从中间伸出来,咋一看还以为是接收快递的窗口呢。经打听,才知道那是一个通向院墙内的水槽。挑水的男仆在院外把水倒进水槽,贴身的女仆在院里接水。</p><p class="ql-block">细细想来,根本原因还是主人级别不够,用不起阉割的男人,那是皇宫里的专属品。</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进院东厢房门外,通过门洞,就进到了二进院,即大院主人们生活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是一个完整的“中型”四合院:北房3间正房+两侧各2间耳房;东、西厢房各3间,南屋(又称倒座房)楼下3间、楼上4间(门洞占据楼下1间)+2间西耳房。</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的南侧还有一个偏门通向院外。东侧院外的地势很低,需要下几个台阶才能走到地面。</p> <p class="ql-block">为了方便居民生活和出行,一座城市的街巷都要各有其名,方位和地形是取名的主要元素,乡村亦然。在水北,该院落所处的位置在村南端,地势较高,被村里人称为“南圪当”。这所四合院就被称为“南圪当四合院”。“圪”在汉语中有“小土丘”、“小山岗”之意,“圪当”是中国北方常用见的乡村地名。</p><p class="ql-block">院子的建造者叫刘鹏泰,生活在清朝嘉庆年间。当时,晋城是中国北方的冶炼铁器锻造中心,向外运输方式既有骡马车队,也有毛驴驮行,还有徒步肩挑。</p><p class="ql-block">刘鹏泰的第一桶金就是靠当脚夫赚来的。年轻力壮的他肩挑着铁货从晋城出发,徒步几百里,到临汾侯马一带去贩卖。他靠走单帮起步,靠雇人马发展,靠在目的地开铁铺坐商发家,而后倾其所有在老家盖起了这片宅院,只等娶妻生子,安享荣华富贵。人到盛时转头空。刘鹏泰有命挣钱没命花,房屋刚完工他就得了绝症,一命呼呜,连个继承人都没有。院子由村里的“文昌会”接管了。</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社会,“会”作为举办公益事业的主体,在民间流行甚广,影响巨大。以奖励学子、兴办教育的“会”是最常见的公益组织之一,除了文昌会外,这种组织还被称作文会、采芹会、宾兴会、兴贤会、惜字会等。</p><p class="ql-block">文昌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定将四合院用于开办学堂,才有了段家和四合院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水北是历史文化名村。由于村落选址于河畔弯曲之处,地势又比较平坦,秦汉时这里被称为汭曲山庄(古时把河流弯曲的地方称为“汭”),宋初始称水北。村中的古庙就有7、8座之多,如吕祖庙、禹王庙、东安庙、关帝庙等。 </p> <p class="ql-block">段家不是水北村的原住民,是在清嘉庆年间从本县大兴镇南坡村迁徙而来的。段家在水北村定居的历史和南圪当四合院的历史基本等长。这座四合院好像是为段家而建,段家人的命运也和这所院子息息相关。实事上,当地人都把这所院子称作“段家大院”,“南圪当四合院”是段家人自己对大院的称呼。</p><p class="ql-block">段家在水北的始祖段维新是秀才,起初大概是来这里教书的。明清时期的水北村是一个繁华的驿站,贯穿南北的商道必须从这里穿过,村里的店铺客栈生意兴隆,一派繁荣景象。段维新在这里定居,繁衍生息。水北村段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从段维新开始,段家连续三代出秀才。时代更迭、战火连天,段家人也从未在学校缺位、与讲台绝缘,是不折不扣的教育世家。据我粗略统计,从南圪当四合院走出来的段家后代,至少有 8个依然活跃在各级教学岗位上:段秀英(段秋和)青岛市第四中学高级教师;段建南 湖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段建南夫人王改兰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司梅,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 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 研究生导师;司婷 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生 电气工程系行政助理。段书慧 晋城二中 英语高级教师;段文会 水东中学政治教师 ;段雷 晋城二中历史教师;郭楠 晋城市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教师。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里教书育人,传承着教育世家的家风。</p> <p class="ql-block">段家始祖最初在水北兴建的房屋离南圪当四合院很近。水北村的文昌会在接收南圪当的这所院落后,决定把它当做学堂,请段家先生到学堂来教书。段家先生欣然同意,在家门口开起了私塾。为了方便教学和满足家人居住需求,段家人从文昌会手里租下了四合院。一楼供家人们居住 二楼当做课堂。 </p> <p class="ql-block">书慧陪我去水北村,除了听他叔叔讲述外,还陪我重访南圪当四合院。那天他哥哥段成会正好在家。说起先人们在四合院楼上办学堂的事,段成会说堂屋楼上的墙上还留着当初办学的证据呢。</p><p class="ql-block">堂屋(北房)正房里没有楼梯,我跟随段成会从堂屋东耳房屋里的楼梯上楼,进入堂屋二楼。书慧也跟着我上楼。她说她在四合院里出生长大,之前从未上过堂屋二楼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楼上正中间摆放着一张方桌,方桌旁摆放了两把太师椅。红漆桌椅擦一层不染。北墙上挂了一溜红布条。这是段成会家的佛堂,他媳妇初一、十五都要上楼来敬香拜佛。</p><p class="ql-block">除了过脚的通道,楼板上摆满了各种旧物,从藤编圆斗到簸萁竹筐,从木锹木叉到铁犁铁耙,很多物件都是80后的人闻所未闻的,简直是传统农耕生活的博物馆。我心想,假如时代倒退到上世纪80年代前,段成会无须置办任何物件就可以把日子过得游刃有余。</p> <p class="ql-block">这个布筐在我小时候是磨面粉时罗面晒面的必备物件。把罗床放在布罗里,单手将面罗在罗床上前后移动,高效又省劲。</p> <p class="ql-block">用高粱梢头编制的馍盘,我们老家人称之为“不篱”。用它来盛放刚出笼的大馍,既轻巧又不沾底。</p> <p class="ql-block">几只竹子编的米筛貌似随意地堆放在一个墙角,墙上还挂了一只。</p> <p class="ql-block">段成会走到墙角,取下挂在墙上的那只米筛,后面藏着一些用毛笔写的文字。段成会说,他没有仔细看过这些字,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只是猜想它们是这间楼房做学堂时留下的。</p><p class="ql-block">我上前细看,原来是一首《十字歌》,它可以从各个方向来读,是旧时十分流行的儿歌。我们先自上而下、从右到左来读:</p><p class="ql-block">才秀张生叫门开</p><p class="ql-block">我是童生有人来</p><p class="ql-block">再自下而上、从左到右来读:</p><p class="ql-block">开门叫生张秀才</p><p class="ql-block">来人有生童是我。</p><p class="ql-block">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童生,又称儒生,则是指未考取秀才资格之前习举业的读书人。</p><p class="ql-block">反过来说,生童指的还是生员和童生,泛指学童;而才秀则指才俊之士。</p><p class="ql-block">《十字歌》的左右两侧是落款,右侧写“段学生XX小学校”,中间二字已经部分剥落,疑似“南圪当”。如是,意味着四合院的学堂名叫“南圪当小学校”,书写者是一位段姓同学。左侧落款为“中华民国拾贰年X”,即公元1933年。最后一字疑为“新年”二字合写。</p><p class="ql-block">由此可以断定,南圪当四合院作为水北村小学,从清嘉庆年间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校”。</p> <p class="ql-block">段家人在南圪当四合院里教书育人、休养生息,但生活在租赁的房屋里总是心有不安。中国人一旦解决了温饱,买房置产就成了头等大事,认为“有恒产才能有恒心”。今日中国,靠“土地财政”过日子的地方政府,以及在世界上唯一能靠房地产进入富豪排行榜首的大亨们,就是利用了中国百姓这种传统观念吸金的。</p><p class="ql-block">段家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在安居乐业之后,朝思暮想着拥有这所四合院。他们明白靠穷秀才教书置产没有希望,于是走起大院建造者刘鹏泰的老路,一部分人当脚夫,到临汾侯马卖铁货,另一部分人则到河南经商。几年后,段家人攒足了银两,从文昌会手里买下了四合院,成了南圪当四合院的主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段家人在水北村以教书为业,过着“耕德种文”、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清朝灭亡,烽烟四起,段家人卷入了时代的洪流 。教育世家华丽转身,成为革命家庭。</p><p class="ql-block">水北段家的第三代兄弟3人:朝阳 ,坤阳和中阳。</p><p class="ql-block">长兄朝阳生双太、永太二子;老二坤阳生吉太、荣太二子。三弟中阳无后裔,二哥将次子荣太过继给三弟。</p><p class="ql-block">三弟虽无后裔,但他是兄弟三人中唯一的秀才,所以,他的侄儿们所生后代,都是由这位叔祖父起名的:长侄双太的儿子震青、二侄吉太的儿子震环、三侄儿永太长子震华。过继给自己的荣太也无后裔,而永太的次子末正出生时,秀才叔祖父中阳已经过世,其名字未能进入哥哥们的序列。</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段家第三代的长子长孙段震青加入了牺盟会。这是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山西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团体。从1936年成立到1942年,牺盟会在山西的抗日战争和建立敌后根据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一天,段振青外出修理枪支时被日军发现并掳走,从此再无音讯。年轻的妻子改嫁它乡,唯一的儿子在1943年大饥荒中饿死。</p> <p class="ql-block">出生于1925年的段震环,是段家第三代次子唯一的男丁,他十几岁就投身革命,不到20岁就当上了村里的民兵队长。1947年,他被选调到晋城县委当通信员。两年后,他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水北展览馆”选址南圪当段家四合院,南圪当四合院成为晋城市红色教育基地之一,原因在此。</p><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一个特殊番号。1948年底,随着解放战争战局迅速发展,中共中央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根据中央“兵马未动,干部先备”的战略部署,决定太行、太岳两个革命老区的50个县抽调4000多人,按计划组建1个党委、6个地委、30个县委和199个区的成套班子,原定随刘邓的第二野战军南下接管苏南。长江支队于1949年3月从河北武安出发,4月下旬到达苏南时,从山东南下的干部先行一步,已经接管苏南政权。长江支队原地待命,准备接管上海。因上海战事变化,长江支队再次改变计划,随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进军福建,成建制地接管了刚刚解放的福建省6地区的政权。</p><p class="ql-block">段震环随长江支队南下福建后,先被安排在省委机关工作,后调往周宁县。</p><p class="ql-block">和多数长江支队的南下干部一样,段震环待福建局势稳定下来,两三年后才将家属接到福建。</p><p class="ql-block">也和很多长江支队的南下干部一样,段震环在文革期间将子女们送回老家插队落户,甚至成家立业。</p><p class="ql-block">还和很多长江支队的南下干部一样,段震环在离休之后,落叶归根,在老家安度晚年。段震环于1983年带着家眷返回到生他养他的南圪当四合院,并在百年之后葬在水北村的故土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年前,晋城市有关部门决定在南圪当四合院开办长江支队水北村展览馆,段震环事迹展览室就设在他生前居住的南圪当四合院西屋里。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这里瞻仰他,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包括他在福建生活时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他和子女们在不同时期留下的珍贵照片,是对他光辉一生的最好纪念。</p> <p class="ql-block">段震青在抗日战争时期壮志未酬身先卒,段震环在解放战争时期舍家抛业、冒着枪林弹雨南下福建。相比之下,水北段家第三代长子所生的二儿子段永太一支似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可以彪炳史册。但是,我们稍加挖掘就可以了解到,这一支脉几代人传承教育世家、坚守南圪当四合院的故事依然发人深省,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段永太出生于1914年3月。他3岁丧父,跟着秀才三叔学习四书五经,17岁就开始在大兴乡的续家村和大阳镇大阳村当小学教员。</p><p class="ql-block">1943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晋城地区成立抗日政府,段永太接受组织安排,于次年担任抗日村长,发动有文化的人在村里宣传共产党抗日民主政策,动员本村青年加入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引导区武装破坏日军交通线,发动群众支援抗日,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日本进村扫荡前,从小爱书如命的他,和同样爱书如命的大儿子一起,趁着黑夜把家里的藏书搬出来,藏在四合院小东门外的观音庙神像背后。鬼子进村后,把指挥部搬进四合院,在大院四周架起机枪把守,俨然成了四合院的主人,这是段家人和段家四合院的至暗时刻。日本人撤离,段家人返回村里时,永太和儿子在第一时间到观音像后取藏书,却发现空空如也,原来是他们往神像后藏书时被一位村民发现。这位目不识丁的村民把它们当废纸卖掉了。永太一家人痛不欲生。在他们心中,除了性命,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藏书和四合院。</p><p class="ql-block">辗转晋城各乡当教书匠的段永太尽管钟爱祖辈几代人从事的职业,也教育儿子们饱读诗书,但他希望大儿子段震华留在家里种田,守家在地过安稳日子。为此,他节衣缩食,买进了三十多亩田产。怎料他的这一举动在不久之后的“土改运动”中给他家戴上了“上中农”的帽子。中共在解放区实行的土改运动,划分阶级成分的主要依据就是土地,“地主”和“富农”不仅拥有大量田产,而且靠雇佣长工耕种、出租土地、发放贷款牟利,属于“剥削阶级”,是被打击的对象;“中农”是靠耕作自有土地生活的阶层,按照其拥有田地的数量和生活的“小康”程度被细分为“下中农、中农、上中农和富裕中农”,是属于可教育和团结的对象;“贫农”是拥有少量土地,需要租用土地或者“打零工”谋生的阶层;“雇农”是“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的赤贫户,靠地主富农招“长工”、雇“短工”的机会获得温饱。贫农和雇农是革命的依靠对象。</p><p class="ql-block">段永太靠血汗钱换来的这顶“上中农”帽子,在多年以后给他和他的子孙们带来了巨大灾难和无休无尽的烦恼。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水北解放,永太一家人过上了太平日子。1948年,他以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了县里的招募考试,当上了人民教师,先后在北石店的东五台,晋城县教师进修学校,晋城师范附小,南村镇南村、段匠,水东乡的王庄等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父亲对大儿子的期许敌不过祖辈遗传基因。1953年初,段永太19岁的长子段震华子承父业,也当上了教师,把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除了已经走上教师岗位的长子段震华,段家进入学龄的后人们,包括小儿子段末正,以及段震华的长子段成会,都在学业上展露头角。</p><p class="ql-block">“史无前例”的文革内乱,让永太一家的生活陷入了低谷。段永太因为在旧时代当教师时加入过国民党而被清理出教师队伍,解职归田,他的后代们也都因为他的“历史污点”而通不过“政审”,无法接受中学以上的学历教育。他年幼的孙辈们在成长过程中,每逢填写各种履历表,因为祖上曾经是“小康人家”被定为“上中农”,填写“家庭成分”这一栏成了绕不开、跳不过的坎儿,在这一栏里填写“上中农”3个字,无异于自揭伤疤、自取其辱。</p> <p class="ql-block">段永太在上世纪40年代置办了田产,没有把大儿子留在村里种田,这一梦想30年后在孙子身上实现了。文革期间他自己解职归田,他的后代们除大儿子外都在村里当上了地道的农民。</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土地承包制后,他的长子长孙段成会成了村里的种粮大户。再往后,他购置了好几台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他的机械化耕作服务队在十里八乡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段永太在1981年被平反,1983年办理了离休手续。他的后代们在改革开放后陆续考上大学,走出水北,好几个都成了人民教师。</p> <p class="ql-block">南圪当四合院的命运同样跌宕起伏。在上世纪40年代末的“土改运动”中,段家祖上买下的四合院,东厢房被剥夺,“分配”给了一户姓贺的人家。正房原为水北段家第三代秀才段中阳所有。中阳无后,过继给他的侄儿荣太也无后,正房由荣太的外甥女儿继承。外甥女出嫁后,把正房卖给了一户姓刘家。刘家买下正房还未入住,女主人久病不愈,算命先生说这是受四合院正房所碍。刘家赶紧张罗着卖房,段成会筹集2500元从刘家手里买下,南圪当四合院正房重回段家。这件事也发生在1983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