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一片片绿洲,建起一座座家园

国际教育热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记南梁台子移民吊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吊庄,不是某一村落的名称,而是一种行动。是中国西部农村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向大漠,向戈壁,向一切地广人稀但却蕴含着无限丰富未来的大规模的移民行动。通俗的讲,是指一家人走出去一两个劳动力,到外地开荒种植,就地建一个简陋而仅供暂栖的家,这样一户人家分居两处,一个庄子吊两个地方,故称之为“吊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二十一世纪以来,确切的说,十八大以后,吊庄移民是宁夏经过多年实践的一种生态移民模式,其特点是在自治区所辖区域内,将贫困人口成批地从一个生态脆弱地区迁至另一个有荒地资源的地区,重建新家园,构建新社区,实现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前天晚上凌晨五点,已故的挚友来到我的梦里。梦是那么的清晰。</span></p><p class="ql-block">梦醒后,我想是否他的年头到了?也许他在后世还想着建设美丽的北台子?也许他带着未完成的心愿而走了……</p><p class="ql-block">我开始回忆昔日跟他一起建设沙漠绿洲一幕又一幕的往事。</p><p class="ql-block">他是我三十年前扎根北台子,最困难时候帮助我,帮助阿訇们度过难关的生死之交,是生活中唯一不能忘怀的挚友,是教门上患难与共的道兄——马宗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南梁台子移民吊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引水沙漠,改造荒芜,开发一片绿洲,建起一个乐园。”自1975年,黄河水引上山,中卫南山台子被唤醒后,平罗西大滩的碟形洼地也成为隆德县的移民吊装开发基地。</p><p class="ql-block">1987年,马宗宝响应贺兰县政府的号召,和相亲们一起踏上了荒凉的南山台子的崛起之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梁台子这片土地,写满了他和乡亲们开荒拓田、建设幸福家园的动人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常年飞沙走,人过无水喝,鸟过无处落”沙漠、戈壁、荒凉勾勒出的南梁台子荒芜景象,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没房,戈壁滩上砌——3米宽、5米深的“土坯墙”,顶上搭上树枝茅草,地上铺上柴草,就是一个家。</p><p class="ql-block">没路,戈壁滩上修——一锹锹铲平起伏不平的沙丘,挖些沙薅,垫在沙子中,上面浮上沙土,就是一条路。</p><p class="ql-block">有时,就是肩膀上扛起自行车,步行探路。时不时的刮起沙尘暴,人和自行车都被刮倒,满嘴沙粒,不敢抬头。直到风暴过后,继续前行,就这样,日复一日,变成了一条路。</p><p class="ql-block">“既然搬来了,就要留得住。”在一片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马宗宝和相亲们两个月没回家,带着政策和希望,强忍着艰难和痛苦,硬是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慢慢的,沙、水、人开始相融。</p><p class="ql-block">1987年,南山台子的戈壁滩上开辟出第一片地,栽上了树,盖起了土坯房。</p><p class="ql-block">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南山台子建立第一个移民试办点。11户人家人均拥有3亩地,种植了糜子,栽下了一棵棵苹果树。</p><p class="ql-block">糜子全部旱死绝产,果树成活率不到10%,在人们都绝望卷铺盖回老家的时候,马宗宝带着希望来到北台子,继续探索开发的路子。</p><p class="ql-block">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扎下根的人干劲都很足,曾经的沙窝窝、山坡坡,长出一片片果园,一条条良田,戈壁滩变成了“米粮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宣德农场(阿訇村)就在这里</b></p> <p class="ql-block">一次自治区政协会上,时任自治区区委副书记郝廷藻跟区政协马副主席谈到贺兰县在南梁台子开发移民的事儿。当时郝书记给马主席答应1000亩荒地的开发面积。旨在只有马主席能号召大家把南梁台子的移民开发工程落到实处。</p><p class="ql-block">当时,南梁台子管委会按照上面的指示精神,在北台子最北边以王田村灌溉渠为界,划了一片沙丘。</p><p class="ql-block">为了顺利开发,1989年特派贺兰杨宏宗阿訇去现场负责,开发落户。</p><p class="ql-block">开发这片土地,是马主席的伟大战略,做为发展教育的经济生活之后盾。马捷老师计划把这块新土地做为教门人才的培养基地。随着土地的开发种植,逐步安排专门从事学习研究宗教文化的教门新一代阿訇在这里扎根,修了土木结构房屋,划了生活自留地,使阿訇家庭的生活、住房、经济全面得以保障。</p><p class="ql-block">第一批安排的学员有:丁银林、罗常虎、黄思明、王生俊、苏海有、海文学、马耀林。1991年冬天入住,共报住人口33人,实际入住30人。</p><p class="ql-block">第二批安排的学员有:马义、马义风、柯福银、柯义珍、刘俊武、马智勇、马成祥、锁成玉。1992年入住,共住人口32人。</p><p class="ql-block">当时,这块心血之地未有具体命名,大家口头上只是以“场”或者“北梁子”做为代名,因两批搬迁居住的全是阿訇及家属,时任南梁台子管委会主任马永国想以村庄的名义纳入开发区的管理,起名“阿訇村”。周边的村民也就顺口叫“阿訇村”了。</p><p class="ql-block">宣德农场这个名称是我向马主席申请的。有一次,我去汇报工作,正好马主席给我讲同心开了一个羊绒公司,取名宣德公司。接着,马主席讲了宣德的来历。听完后,我就提出农场也以宣德命名的想法,马主席随口答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弃学从农,踏上土地开发之路</b></p> <p class="ql-block">因杨阿訇从小是个念经出身,缺乏社交能力,不懂管理。仅仅两年的时间,就跟管委会对立起来。当时开发的土地仅有110亩,实际种植面积70亩。其余的土地都被管委会干部刑天奇、北台移民郝德才、马金山等人占有。推了地,脱了土块,修了土坯房。</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关键时期,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马主席把正在重点培养,时年25岁的我派到农场,完成使命。</p><p class="ql-block">我一踏入这块土地,就感到满腔的热血,就有一股十足的干劲,觉得没有我干不成的事!尽管当地人用蔑视的口气说“一个山里的娃娃子,知道个啥?”我不仅不服,而且要以实际行动让他们真正看到我这个山里娃的能力。我对马主席表了态:“搞不好农场,绝不回银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树正气,驱场内不正之风,创和谐,共建幸福之家园</b></p><p class="ql-block">首先,缓和了与贺兰县南梁台子管委会僵硬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多次以和平交流谈判的方式挽回了当地群众的心,挽回了已失去的千亩荒地面积;</p><p class="ql-block">当时,局势非常紧张,土地是老百姓的铁饭碗,从他们手里要回土地是何等的艰难。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与管委会关系僵化,而且周围的回汉群众对农场的口碑极差——是社会上最不讲理、最坏的人。因为开发地区,人都困难,尤其场里都是无家的年轻、无人管教的工人,见地里的西瓜就吃,蔬菜水果就摘。主家一不高兴,就是吵架,甚至砸地里西瓜。</p><p class="ql-block">当我走访了周围老百姓后,做了详细的分析:在这荒芜人迹的沙漠里,简直是求生存,没有相当毅力的人不可能适应这种环境。年轻人无忧无虑,只要想法吃饱肚子,就会安心。历史以来,地方观念压倒一切。咋看外地人就是不顺眼。当然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做为一个一方的管事的,必须树立正能量,我毫不犹豫下大力度,先从场里风气抓起,一天一小会,三天一大会,树立正气,压倒邪气。</p><p class="ql-block">周围老百姓闻风,双手称赞,当见不到以前的偷盗、损害庄稼的现象时,个个向农场伸出援助之手。大家和我打成一片,共同开发,共建家园,共创美好未来。</p><p class="ql-block">我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了地位,办事光明磊落,有思想、有担当、说一不二,回汉老百姓都很拥护我,把我视为开发移民的带头人。</p><p class="ql-block">管委会领导听到老百姓的好口碑,加上我善于交流,服从领导的优势,没有多久,赢得了政府的认可和表扬。</p><p class="ql-block">在此坚实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占地本人、农场三方再三的沟通、协调,加上马主席的鼎力支持,终于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要回了已失去的800亩土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兴修灌溉渠道,开发千亩处女荒地</b></p> <p class="ql-block">巧逢自治区水利厅在农场的北边,也就是分水闸北边开发千亩果园,水利厅有专业的勘测队,有专项技术员,有设计专家。</p><p class="ql-block">善于交际的我就跟水利厅的负责人合作交流,慢慢成了朋友,利用技术专业的测量队,规划勘测了农场的整体水利工程。勘测人员只是做了大致的指导,主要靠自己向书本学习,向专业人员学习,不耻下问。</p><p class="ql-block">只要用心,没有干不了的事。首先,我按照书上的要求,教民工如何按比例按要求打好石板,如何运土垫渠,如何砌铺石板,如何操平,如何按比例计算水流速度,眨眼间30年过去了,两代人都成长起来了,但我亲自指挥修的水渠及灌溉设施仍然完美,连一块石板都没有伤损。</p> <p class="ql-block">说句肺腑之言,我一个山里娃,学生出身,哪里懂得农场的整体经营工作,况且开发规划,水利工程都是专家干的工作。但,我有一个高瞻远瞩,百科知识精通的导师,他教我做人,教我工作,教我所不会的。他比我的父亲疼我爱我,教育我,培养我。我是他最贴心的人……自从失去了他,我不知何去何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最关键的时期迎难而上,完成历史赋予之使命</b></p> <p class="ql-block">风云突变,马主席去了渭南。土地开发未有完成,水电未有接通,推地、民工工资、水费等欠账累累,整体投资画上了句号。</p><p class="ql-block">当时,整个天空塌陷下来。一切不知从何下手。三爸虽然把农场的重任全权压在我的肩上,但他把一半的精力和心血也投进这里。</p><p class="ql-block">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历史性的重任,只有前行,没有退路。尽管贺兰县下发了违法占用土地的公告,尽管公安部门发了逮捕令,尽管管委会工作人员邢某横行无忌的在农场的地盘上乱占乱推,尽管欠着数额巨大的推地等款项,尽管农场的阿訇家属,农民工一一离开,尽管外界的压力如箭般的向我射来……我依靠自己的坚强、胆识、能力、感情、奉献、佑助,不但使农场幸存,而且逆难而上,驱逐了在农场地盘上横行霸道、强占农场土地的邢某等人,确保土地完美无缺;一夜之间,将管委会计划划分给当地人的千亩土地承包给最需要土地,最需要粮食的西海固贫困农民,为他们的长期生存、脱贫致富了开了先河;攻坚克难、想法设法、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开发完剩余的沙丘荒地,为农场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电,谈何种田?谈何发展?想了多少办法?费了多少脑筋?受了多少苦?除了真主,我知道。但,水电全通了,彻底解决了农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我在逮捕证上签了字,勇敢的走进了公安局,理直气壮的走出了公安大门,继续开展农场的正常工作,完成教门赋予我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这块沙土地是我的母亲,我无助孤寂时,在静静的夜晚,躺在冰凉舒适的沙土上,犹如躺在母亲的怀抱里,遥望漫天的繁星,我发誓:沙漠、土地、杨树、绿茵茵的庄稼,你必须昂首挺胸的站立。为了你,我愿意付出一切,我必须为你战斗到底!但,你必须展现出你最美丽最富饶的本色。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你泛滥的热情,你的任何角落都埋葬过我的脚步和欢笑。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沙粒,我的脚步,我的手掌一接近沙土,心就变得平静……</p> <p class="ql-block">随着党的移民政策的落实,宣德农场成为苦甲天下西海固贫困农民的发家致富的平台,他们一个个在这里扎根种地,存了钱,买了地,盖了房,落了户。</p><p class="ql-block">转眼间30年过去了,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在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p><p class="ql-block">成千户穷人在这里扎下了致富的根,在这三十年里,农场如同伟大的母亲默默无闻无私地奉献着她的一切。她把全身血液奉献给了儿女子孙,他们强大了,远走高飞。她却依然坚强地奉献着自己,只是变得孤独而寂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