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一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实原来一直没有什么感觉。每年新茶下来,家乡人会带一些来,喝几次就放下啦,主要原因是环境熏陶不够。退休后回老家时间多了,喝毛尖也就多了,慢慢也喝出味了,现在喜欢喝了。 据说正统毛尖是在信阳市董家河那边,特点是“小、混、淡”小是指叶小,就一小尖尖;混是指茶汤有点混水色,淡是指味道有点淡淡的,不是那么浓烈。这种茶大多产在象照片中这中低海拔地方。 低海拔地方茶叶出来的早,有所谓“明前茶”一说。就是清明前就可以采到喝到的茶,鲜香、味道甘甜。不过,信阳的雨前茶由于维度高一些,不是很多,也贵。但商城县人爱喝的是谷雨节气刚过的茶,味道纯,茶汤浓,耐冲泡,味甘涩,回味久。 商城人津津乐道的是高山茶,由于商城靠近大别山主峰,海拔较高的山上产出的茶虽然叶子大,但制出的茶味道浓。听说是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天然好吃好喝。象新疆哈密瓜就比宁夏、甘肃这边的要好吃。 为了喝上真正的高山茶,我们一行一大早就顺着上图中山路,往这座山上采茶区赶来。 高山茶园已经有不少采茶人在采茶了。人们爱喝这里的高山茶,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污染少,基本是纯天然的。而且每年只采一次,秋天很少有人来采,没有市场。 现在采茶的年轻人基本没有了。电视里画报上那些年轻漂亮采茶女,都是搞宣传的花钱雇来做样子的,真正采茶的是这些中老年妇女,还有个别的老头。我还跟他们聊聊天。 这就是聊天的采茶人。那个老头73岁了。 采来的茶叶要制作成人们看到和可以冲泡的茶叶,要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下面主要介绍的是人工制茶的大概程序。机械的没有啥意思。第一步就是晾晒,就是把鲜茶叶经过大概4个小时晾晒,使茶叶初步脱水。 炒茶师傅家的孙女和奶奶也加入晾晒工作中。 年轻的奶奶和孙女在交流着茶叶好还是不好。这种熏陶也是传承的重要部分。 手工制茶比较讲究的还是土灶,柴火火,用这种方法进行第二步:杀青。 把晾晒过后的茶叶放到大铁锅里,用干净的竹扫把来回搅动翻转,进一步去掉茶叶水分。 第三步是炒制,用手不断翻炒。这个过程中,制茶师傅要根据茶叶含水程度,决定翻炒的频率,这个需要技术,更重要的是经验。 我们要求下,师傅炫炫技术! 我换一个角度,也炫一下我的技术—慢门拍一张。 第四步好像叫制条,就是把茶叶初步制成人们常见的那种形状。 这个过程比较长,那么多茶叶,制成时就很少一点了。 闻香,师傅要亲自闻闻香气,决定茶叶炒制的火候。 第5步是初步筛查,把一些炒制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的茶叶挑出来。 我们老是以为这个小孩和这个女的是母女关系,后来她纠正说是奶奶和孙女的关系,这个奶奶真是很年轻呢。 两个孙女都来帮忙,一家一起劳动,其乐融融,也是幸福感满满。我是很羡慕。 第6步是进一步筛选,用我们那儿一种叫“浅子”(这两个字可能不对哈)的工具,把炒制的茶叶中碎沫除掉,使茶叶更好看。 最后一步就是烘干了,把炒制并经过筛选的茶叶放到烤盘上,慢慢加热,直到水分去除为止。然后可以打包装,让我们带走啦! 喝信阳毛尖或商城高山茶,之所以喝不出家乡人说的味道来,关键是水。我在商城很好喝的茶,到北京后怎么也喝不出在家的那个味道来。所以最好的补救办法是用矿泉水来冲泡,才能有一些家乡的味道。<div> 信阳毛尖—商城高山茶,家乡的味道!!</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