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大家讲述艺术品市场的变迁(三)

秦剑无鞘

<h3><strong>点击蓝字关注我们</strong></h3></br><h3>记者:孙瀛洲先生对您要求是不是特别严格?从师父那里您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h3></br><h3>耿宝昌:感受最深的是老师对学生要求很高、很严格,而且常常对学生进行考试。当时我曾立志要在几年内学到一些鉴定方面的功夫,所以就特别认真、刻苦地学。</h3></br><h3>当时我想,至少也应学到老师所说的“三不”,就是“经得起三问问不倒、再问面不更色、经得住三斧砍不倒”。我从师父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h3></br> <p class="ql-block">记者:现在您自己培养的徒弟很多已是文博界的栋梁,您选徒弟的标准是什么?您是怎样培养他们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耿宝昌:我对来学习的同志都以诚相待,基本是延续了从孙瀛洲老师那里学来的方法来教育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提的问题,精心细讲,耐心详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故宫的文物拯救工作日益展开,1956年,受聘到故宫工作的孙瀛州,向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吴仲超举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34岁的耿宝昌。于是,耿宝昌成为故宫古器物部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后来故宫古器物部的办公室就设在这里。从进入故宫那天起,耿宝昌在这里工作了半个多世纪。1986年,他将自己珍藏的瓷器、铜器等文物80多件捐献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学习更多知识↓</b></p><p class="ql-block"><br></p> <h3>记者:还记得您1936年第一次参观故宫时的情景吗?</h3></br><h3>耿宝昌:那是在“七七事变”之前,当时正是春天,故宫里非常残破,到处是杂草和垃圾。门票是一块大洋。我记得在钟表馆看到过一个可以在一块板子上滚动的钟表。20年后我来到故宫工作,那个东西还在那里。</h3></br><h3>记者:到故宫工作之后有没有让您觉得非常开眼的地方?</h3></br><h3>耿宝昌:那太多了。比方说故宫里边的宋代五大窑。外边多你能看一个两个,这里边一看是十个八个,十个二十个。机会难得。</h3></br><h3>珐琅彩在外面见也是少数的,到故宫里面一见好多好多。很多东西能看得面面俱到,你以前知道一个,现在你知道十个。就跟扇面一样,首先放眼自己单位,海内、海外整个一了解,齐了,你全有了,这是轴心。</h3></br> <h3><strong>后续文章中继续介绍青铜器相关内容,帮大家更好的学习,敬请关注!</strong></h3></br><h3><strong>长按识别二维码</strong></h3></br><h3><strong>查看正在热卖的古玩收藏品</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zjUR_yrT-kqqpoblJxlG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故宫

耿宝昌

学到

故宫博物院

十个

学生

瀛洲

工作

那里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