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兰月亮

<p class="ql-block">  2017年2月份,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92周岁。4年了,我始终不愿意动笔,也接受不了父亲离开儿女的现实,总感觉父亲一直健在。在父亲节到来的日子里,我把十年前发表在QQ空间的文章做成美篇,与您分享,请海涵!</p> <p class="ql-block">八十六岁高龄的老父亲,一生德高望重,很受人尊敬和爱戴。父亲十一岁时奶奶病故,便跟着爷爷拉长工、打短工养家糊口。他没有进过一天学堂,但他一生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也学会了很多生活基本技能。神话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他背的滚瓜烂熟,闲暇时街坊四邻和孩子们都喜欢听父亲说书讲故事,村上的大人、孩子生病了或家里农具坏了都请父亲帮忙。平日里处事谨小慎微的父亲,待人和蔼可亲,为人朴实厚道,做事公平合理。在我很小的记忆中,父亲时常和他的堂哥堂嫂们聚在一起看书学习、吹拉弹唱,听当时村上比较进步的人讲,父亲他们一帮人是在宣传刘伯温道,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和牛鬼蛇神。年幼的我,没有很好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只是很担心、很恐惧。深怕哪天我爱戴的爸爸被公安局抓去,或者象地主四类分子那样作为批斗对象,游街示众。</p> <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人们的心里很紧张,政治灵敏度特高。当时的我,很希望父亲积极向上,加入中国共产党,使我们子女生长在红色家庭,根子红,苗子壮。相反,在政治上父亲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的荣耀,有的只是担心、恐惧和害怕。在读书无用,白卷英雄光荣的那个年代更不理解父亲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和做法,他坚决不容许我们把写有文字的纸张、书籍乱扔乱放,不容许在脚下踩踏,更不容许当手纸用。我们上学用过的课本和家里仅有的几本小说,他总是小心翼翼的用布包起来架在屋梁上,用的时再取下来,周而复始,一点也不嫌麻烦。困难时期,一张纸对大家很重要。并时常以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教育我们,文革时期,很担心给父亲戴上一顶不明真相的帽子,使他的历史不再清白,影响我们子女的入党进步和提升。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父亲一直坚定着自己的信仰。此时的我们,已经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对父亲的信仰和过去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对带有文字纸张的严格保管,是父亲对孔圣人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求,希望通过他对知识的尊重来完成子女对知识的热爱、猎取。父亲一辈子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不但会耕田种地,还会帮母亲缝衣做饭、纳鞋底。</span></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以前他是城市工人,后来为了照顾家庭,主动申请回到家乡。他当过铁匠、掏过人粪池、做过饲养员,也当选过劳动模范,受过政府的奖励。儿女们在父亲的感染和以身作则的教育下还算争气努力,我是恢复高考后村里走出的第一个高考学子,弟弟也通过高考离开家乡。中年时期的父亲,成了村里人人学习、羡慕和教子有方的家长。当时的父亲,要比自己在文革中当选劳模要高兴和幸福的多。正当我们子女各自成家立业,摆脱贫困,迈向致富大门到时候,母亲突发脑溢血一病不起,并且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父亲义不容辞的承担了照顾母亲生活的责任,端水、喂药、擦洗、按摩、扎干针等等。这时的父亲一下子老了许多,失去了生活伴侣的关照,自己反而当起了医生和保姆。每当我们回家探望母亲时,他总是很慈祥的和我们谈天说地,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热心国家大事。要求我们“一定要孝敬老人,善待公婆,还叮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要时常回老家看望丈夫的爷爷奶奶”。</span></p> <p class="ql-block">因为爷爷奶奶生活在乡下,公婆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照顾母亲的一切工作就由他完成。姊妹三人也是在秉承父训中,言传身教着自己的孩子,父亲的座右铭是:“孝顺老人不怕天,义粮交了不怕官”。母亲生病十年后离开了我们,母亲走后,父亲的头发全白了,但他把自己调整的很好,从原来的一种忙碌生活转移到要实现目标的信仰中。锻炼身体,读书学习,烧香拜佛,以充实晚年的生活。在自家的土炕上时常摆一小方桌,戴着老花镜,看书学习,遇到不会的生字一一记录下来,等我们回家时查字典逐一解读认识,因为他自己不会使用字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得母亲病危时,我请假回家守候,我家的邻居由于家庭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到了要分家的地步,他家主人束手无策,泪眼婆娑前来求助德高望重的父亲,当时的我心里很不舒服,母亲病的很重,你们怎能好意思打扰心思烦乱的父亲,他们只是恳求父亲去他家坐坐,给他们撑个面子而已。事情的发展真的如此,情绪激动的家人由于父亲的出现,做出了最大让步和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还有一次,我的堂弟媳由于婆媳矛盾升级,</span>劳作一生的婶婶伤心的要离开家去外面沿街乞讨,好心的父亲随即叫来侄子和侄媳,当着婆婆的面语重心长对他们进行了说服教育,对存在的矛盾认真调解,弟弟和弟媳有了父亲的劝导,内疚的带着欲离家出走的母亲回家了。常言道:“家和万事兴”,而今,他们家庭和睦,夫妇二人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和敬老模范,孩子在奶奶的精心照料下也考上了大学。</p><p class="ql-block">目前,风烛残年的父亲基本上丧失了劳动能力,更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儿女给他的零花钱,全用在了捐助、慈善方面.为了心中的信仰,后半生基本吃素,不抽烟、不喝酒,更不参与赌博。只要遇见谁家有困难,他会很阔绰的倾其所有,全力相助。虽然父亲年事已高,行动尚不便,减少了和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但他的思想一点不落伍,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锻炼身体、烧香拜佛乞求民众平安是他现在生活的全部。邻村和村子上的人认为父亲很有学问,家里遇到拆迁、修灶、嫁娶都喜欢请父亲看个吉祥日子。其实,老人一点也不懂分水,更不知晓天文地理,大家之所以这样做,有的只是对父亲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尊敬和信任,大家真正信奉的是父亲对人对事的公平与合理,活了一辈子人,做了一辈子好事,这就是我骄傲和自豪的父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