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比窦娥冤 他的心胸比大海宽!

曹操语录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自古英雄多磨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大家都知道,唐三藏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阎昌荣先生经历的磨难似乎比唐三藏经历的磨难更多;作者历经半年,追踪阎先生的足迹,遍寻年长的知情人了解情况,收集资料,费尽心血,才让这一精彩感人的纪实文学结成硕果,其中辛劳,唯作者明白;我编辑这篇文章虽没有经历那么多难,但从7月6号收到稿件开始,也来来回回折腾了八九天,一会拿“剪刀”,一会逮“镊子”,“婴儿”就是千呼万唤不露面,急得“产妇”嗷嗷叫,我也是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最后采取忍痛割爱的办法试了试,却奇迹般的成功了。今天,在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凌晨,我就像产后的“接生婆”,虽累的精疲力尽,却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看着“哭声响亮的婴儿”和怀胎十个月的“产妇”,终于见到自己的“孩子”出世的喜悦面容,我就知足了!累,但快乐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我父亲是南下干部,反右时期,蒙冤返乡。在我心里,父亲受的冤屈就够大了。但是,阅读了杜明杰老师写的《&nbsp;乡宁能人阎昌荣的跌宕人生》,让我扼腕叹息,泪如雨下,感慨万千!</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回头看,崎岖坎坷,乌云满天;向前看,永不言弃,艳阳耀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阎昌荣老先生,我十几岁上高中时就认识。那是因为我的父亲恢复工作到文化局并分管剧团后,剧团许多人找我父亲汇报工作,一来二去,我就对县蒲剧团的人员慢慢熟悉起来。对于阎昌荣老先生,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位慈眉善目,满首白发的大编剧。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还求阎先生书写过</span><a href="https://m.so.com/jump?u=https%3A%2F%2Fwenku.baidu.com%2Fview%2Fc95942099e31433238689322.html&amp;m=2bf91c&amp;from=m.so.com"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铭旌旗</a><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那字写的真是潇洒漂亮极了。没有想到,在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身上,竟然经历了那么多令人无法想象,无法承受的压力、委屈😣心酸和磨难!我不敢想象,如果此类事情放在自己身上,我是否可以抗得住如此大的压力和不公?!的确值得怀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对于阎老,有人说,心强命不强;有人说,命运太不公;有人说,打小就聪明;有人说,他是行行通。就是这么一个头脑聪慧,见啥会啥,有志向,有抱负,想报效国家的热血青年,却四面楚歌,处处碰壁,真是生不逢时,枉费了一番苦心!这也罢,那也罢,出不去,在家也行,反正有一身手艺,养活自己和家人应该绰绰有余。但是,命运似乎与他有仇,处处遇坎坷,时时不顺当,故意把他捉弄!娶妻妻逝,却无端捡到纸帽子一顶,还是能人自己做的!父亲气得撂起了绳,迈向西天走绝唱!他一生最大的爱好是唱戏、编剧和导演,却导不了自己跌宕起伏的戏剧人生!他的故事曲折离奇,他的经历荡气回肠,酸甜苦辣咸,五味全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作者最精彩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阎昌荣先生的一生,是怀着一身本事,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生。因为时代就像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时代要埋没一个人,就如同大海冲走一粒沙子一样简单和平常。而阎昌荣这粒沙子,最终没有被大海冲走,没有被时代埋没</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这就是阎昌荣先生的平凡而伟大的可贵之处。阎老如果健在,把自己的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编成一出戏,当是一出催人泪下的悲喜剧。人生无常,谁能预测自己的未来是啥样?我最欣赏的是阎老面对各种困难压力和挫折,所表现出的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的确需要我们去体味和学习。不知一曲《窦娥冤》能否释放些许阎老先生憋了一世的委屈之情?!愿阎老在九泉之下安息吧,乡宁人民不会忘记您的钢铁意志和卓越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欲知详情,请欣赏杜明杰老师的纪实文学《能人阎昌荣的跌宕人生》![玫瑰][玫瑰][玫瑰][强]各位老师和朋友阅读后有何感想,请在评论区留言!谢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曹操语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 2021年7月14日凌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nbsp;能人阎昌荣的跌宕人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作者 杜明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 在田径比赛中,有一种项目叫十项全能。这个项目囊括了田径比赛的高难度项目,如撑杆跳高、110跨栏、投掷标枪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需要有速度、弹跳、耐力、技巧、灵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一般运动员不敢涉足。而我们乡宁过去把在多个方面成绩突出的人称为能人。家住仓崖上阎家小院里的阎昌荣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能人。在他的一生中,集美术、绘画、篆刻、书法、雕刻、泥塑、表演、导演、编剧、油漆、裱糊、纸扎、写作等技艺于一身,且各俱成就,是乡宁民间所公认的能人。而人们只知他是能人,却不知能人背后的历史和心酸,不知道他人生路上的跌宕起伏。</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成为历史的乡宁古城阎家巷 王方摄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阎昌荣是城内阎家巷人,祖居祠堂院。阎家巷阎家是乡宁的三份阎家。三份阎家和其他大份、二份、四份阎家是同一阎家。其共同的始祖阎汝梅是河东解州席张村人(县志载为安邑),明朝洪武年间在乡宁任税课司,退休后留籍乡宁。传至第三世时有兄弟通、亨、泰、安四人分支发展。到明朝末年,阎家人丁已发展为乡宁城里第一大户。当时有歌谣:官高不过郑家,势大不过王家,钱多不过杨家,人多不过阎家。</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阎家不仅人多,而且辈辈世世都出有优秀人才。留居阎家巷的三份在几百年的繁衍中,有一支在清朝中期迁到了西山柏沟的阎家庄子,回来后居住在阎家祠堂系官的房间里。到十九世时,出生了一个传人,起名叫阎义勇,乳名阎义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乡宁古城阎家巷 王方摄影)</b></p><p class="ql-block"> 阎义子自幼成长于有着文化底蕴的阎家巷,且在阎家私塾读书,奠定了文化基础。及长,阎义子放弃了读书入仕,选择了学习手艺。其父送他到城里最有名的一家灯笼铺学徒,结果不到一个月,灯笼铺老板把他送回,贵贱不收这个徒弟。原来阎义子心灵心巧,老板计划二年教会他的纱灯和宫灯,他一个月就学会了,而且做得很好。老板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样,在家里的支持下,他只身去到汾城和新绛考察,最后选择了学习油漆、裱糊和纸扎。由于他有文化,善于动脑,不几年的功夫,学得了一身好手艺,在新绛县城站住了脚,承租了一间小门面,当上了小掌柜。</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阎义子的三大手艺(油漆裱糊纸扎)不仅在新绛的同行业中是佼佼者,他还掌握了一手熬制桐油的绝技。他熬制的桐油,和当时市面上所售的清漆相比,具有干燥快、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热、耐防腐等特点,其产品在山下的市场上,很受热捧。不仅占住了新绛市场,还销至汾城、万泉、荣河、闻喜、安邑等地。</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热销的产品,带来了丰厚的收益。阎义子怀抱传统观念,见好就收,带着资金回到家乡,在城里县衙门东面的衙门巷(五十年代改名为鄂中巷),盘回三间门面和半条巷子。除门面继续做着本行生意外,还在山下购回了我县历史上的第一台压面机,第一台轧花机和弹花机,在巷子里做起了加工生意,还增加了制造蜡烛和制造粉笔的新产品。他所制造的蜡烛,其形状有各种水果型和各种蔬菜型,唯妙唯俏,十分逼真。由于生产和销售的需要,他还养了十多条骡子。一时阎义子的生意风生水起,在乡宁城乡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生活安定,事业有成,阎义子结婚生子,过起了小老板的日子。不久大儿子阎昌荣面世,接着老二阎昌明,老三阎昌旭,两个女儿阎青凤、阎凤英也相继来到人间。阎义子享受着天伦之乐,盘算着怎样把儿女们养大成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阎家巷院落 王方摄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贰</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阎昌荣,生于1923年,是阎义子的第一个儿子,从小深受父亲喜爱和培养。昌荣自幼伶俐聪慧,也惹人喜爱。总角之年,即送到阎家巷的私塾里读书,受教于名儒阎春洞老前辈,后到国民小学读书。小时候的阎昌荣很有天资,记忆超群,四书五经,过目不忘。阎春洞老先生经常在其父阎义子面前,说道娃是一个好苗苗,表扬他为阎家生了个好后人。不过,先生还提醒阎义子,孩子学科偏重于音律和书画,将来可能在这些方面有所造诣。听着先生的话,心里美滋滋的,打算把娃培养出来后,接他的班,学他的手艺,照料好他的生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阎昌荣也不负父亲厚望,课余常到父亲的门面跟父亲学习油漆裱糊纸扎等手艺,并帮忙着打理生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儿子”这个职业,本身就是父亲生命的延续,也更是父亲事业的延续。所以,子承父业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等到阎昌荣十五六时,却“违背了”这条恒古的规律,他要走出大山,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1938年,是国共合作抗日的“蜜月期”。国md第二战区的司令长官阎x山,在太原失守后,急需充实抗日的有生力量,于是他接受了中国g产党和进步人士的倡议,在临汾成立了民族革m大学。阎x山兼任校长,第二战区政治部副主任梁hz具体负责学校事务。这所大学的成立,在全国影响很大,一些进步人士如李公仆、周巍峙、萧红、肖三等,也奔走呼号,并到学校亲自代课。学校吸引了全国十八个省市的5000多名热血青年和进步学生报名投考。同时,也吸引了充满好奇的阎昌荣。</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nbsp;这时的阎义子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在私塾里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在自己的亲自传教下,各种手艺都渐渐学到手,正是能挑起门市铺经营重担,成为自己生意上好帮手的年龄。所以,阎昌荣把外出上学的想法告诉父亲后,父亲坚决反对。但父亲的传统朴素想法说服不了跃跃欲试的儿子,儿子还是硬着头皮,依然离开了温暖殷实的小家,去投奔到了全国全民抗日的洪流之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族gm大学)</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当时的民族gm大学,由于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创办和招生,生源很广但也很杂。学生年龄大的有二十五六岁,小的还有十三四岁的。这年阎昌荣十五岁,在学校算年龄较小的一茬。但由于他的文化基础好,尤其是有着美术和音乐的特长,在学校十分活跃。他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宣传队,经常上街和下乡演出,演出中他即能表演,又能编写节目,逐渐凸显出了他的艺术才能。这段时间他还表现出了自己的美术天赋,在校园里写黑板报,在街上刷写大幅标语。他的这些表现,被教官逐级汇报,学校的不少教官对他也有所耳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期间,家里的父亲眼看着儿子这个风筝放飞到了漫无天际的空中,急的每天吃不下,睡不着,惴惴不安,急忙收紧手中的风筝线。给儿子订婚,用儿女情长把儿子这个风筝牵回到家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重庆灯笼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阎义子雇了人,派出两条骡子,去临汾寻找儿子,逼迫儿子回家成婚。这时正好重庆的灯笼街有个影视团体在学校招生,在校方的推荐下,阎昌荣经过考试被录取,并下达了录取通知书。当时,阎昌荣一是被父亲所逼,二是也正好要和父亲商议去重庆的事,就给学校请了假,计划回家应付了父亲,即到重庆报到。这样,便跟着来人回到了家中。在父亲的安排操办下,和城边上营里村的乔姓姑娘成了婚,姑娘大名失记,小名叫火柱。乔家姑娘特别能干,里外一把手。婚后不久有了身孕,但她还是每天坚持照看家里的弹花机。后来小产,得了产后风,不久去世。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正是这个回家应付父亲的一个亲情举动,彻底改变了阎昌荣的人生轨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临汾鼓楼老照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叁</span></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就在阎昌荣请假回家成婚的日子里,临汾失守,日本人占据了这座千年古都。覆巢之下无完卵。坐落在临汾铁佛寺的民族gm大学,被迫解散,化整为零。校方宣布学生们自行撤退到陕西宜川县的秋林镇集中。一下子5000多名学生作鸟兽散,有自行回家的,有到延安投奔gc党的,有到克难坡投靠阎x山的,大多数学生还是按照学校安排,结伴去到了陕西宜川的秋林。</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阎昌荣知道了这个消息,如同五雷轰顶。别说是去重庆的美梦破灭,就连继续求学都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他料理完妻子乔火柱的后事,怀着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再次告别家乡,辞别爹娘,徒步去到那陌生而遥远的陕西秋林,去寻找那失散的雁群,去寻找那怀才不遇的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阎昌荣千辛万苦来到秋林,找到了他在民族gm大学的一位教官(名字失记),教官告诉他校方安排他们在这里等待学生,一是阻止学生去延安,二是劝说学生回家等待,等克难坡有了消息后再通知学生。这样,怀抱满腔热忱的希望之火,被这一盆凉水给浇灭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返回家乡的阎昌荣,开始按照父亲的设计,做起了手艺,打理起生意,担当起了家业。并参加了县工商会,先后担任副理事长和学生会理事。期间,由于他的艺术才能被社会认可,又被安排到县民众教育馆任艺术组主任。这时,由父母包办,他又娶城内后铺巷名门大户王家的三姑娘续弦。姑娘名叫小青,字友梅,出自书香门第,知书达理,不幸的是未给阎昌荣留下一男半女,婚后不久也病逝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忻县解放前照片)</b></p><p class="ql-block">&nbs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 &nbsp; 1945年日本投降后,阎昌荣打听到他当年的一个教官在忻县当县长,又加上他的妹妹阎青凤也随着丈夫在县安家。他就有了去忻县谋事的想法。其父阎义子也同意,理由是大女儿在那里,去了兄妹有所照应。二是儿子的继室王氏去世不久,让儿子出去换换环境。于是,经阎义子多方联系,把儿子的工作调到了忻县。在忻县阎昌荣找到了他那当年的教官,安排他在忻县第三专署当了个干事。1947年4月,受第三专署委派到太原特种技术训练班受训一个月。期满后回忻县,被分配到文化馆搞美术。1948年,忻县解放后被政府安排在忻县中学任音美教师。后调忻县中山小学任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阎昌荣先生在忻州时期)</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忻县几年里,正是国共内战时期,时局比较紧张,社会不很安定。但大多时间里阎昌荣从事的音美方面的工作,生活还算平稳。重要的是这期间他有机会接触到了大量的晋剧,接触到了不少有名的戏剧表演家。那戏剧舞台上完美的故事情节,传统的唱念做打,精道的一式一招,深深的打动了他,也激活了他的戏剧天赋。他爱上了戏剧。他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花费到了这个爱好上。生旦净丑,一一练习,文场武戏,门门下功。这为他以后从事戏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且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时,由于妹夫在忻县解放时因兵荒马乱而失散,生死不明。解放后妹妹阎青凤带着一双儿女回到乡宁的娘家居住。阎昌荣在忻县举目无亲,父亲阎义子在乡宁、临汾到处托人活动,把阎昌荣调回到了离家较近的蒲县,在蒲县文化馆里当了馆长。</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就是解放前阎昌荣的全部历史,清楚明白。</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1950年全国轰轰烈烈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这年秋季的一天,乡宁县g安局去了两个真枪实弹的警察,经蒲县g安局的配合,把阎昌荣五花大绑,宣布他为国民d特务,是反革命分子,遂押送回乡宁关押在了结义庙。其原因是他在太原参加的那个特种技术培训班被认定为国民d的特务组织。经审讯,他只是一名学习了一个月的普通学员,且当时是第一次进大城市,整天好吃好喝,只顾好奇逛达,连培训的内容是什么都答不上来。</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事在小小的乡宁县城里像撂了一颗炸弹一样,人们议论纷纷,越传越玄。最后传说某一天要在西门河滩攻阎昌荣的碉堡哩,还有说是开石头会哩(攻碉堡和开石头会,都是当时的批斗形式和刑罚)。这话传到了阎昌荣的家里,全家人不知其真假,惶惶不可终日,去结义庙送饭也不让见人。<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天夜里,一生勤劳治家、诚信为本、公平买卖的阎义子,脚踩着自已亲自置办的弹花机,把脖子伸进梁上垂下的绳套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王方讲解 曹操说事录制)</b></p><p class="ql-block"> 衙门巷的阎家院里半夜传出一片凄惨的哭声。这哭声惊动了巷子东面的县检察院和公安局。知道事情原委后,两部门碰头,拿出当时的《惩治反革命条例》一一对照,认为阎昌荣够不上反革命的标准,应予释放,回家料理父亲后事。但留了个尾巴:内部控制使用。事后不准再回蒲县,在乡宁协助创办蒲剧团。</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人的一生,往往冥冥注定。决心要走出大山,却画了个圆,又回到了原地。只是走时热血青年,意气风发。回时韶华已失,人近而立;走时胸怀抱负,踌躇满志,回时行囊空空,平添惆怅。</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从此,在阎昌荣有苦有乐的人生中,一把无形的利剑悬在头顶,伴随着他的始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邮政局东侧是阎义子的门面和院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b><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阎昌荣先生的房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肆</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解放初期,结束了连年的战乱,群众又经过土地改革分到了田地和财物,生活稳定,安居乐业,生产热情空前高涨。但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跟不上群众的需求,社会上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政府为了满足群众这一需求,各地都纷纷成立剧团。乡宁也不例外。民主县政府县长王瑞生亲自到省里和专署申请,注册了一个民营剧团,名称定为“新声剧团”,以演现代戏为主。有了上级批准,县上很重视,在乡宁民间搜罗这方面的人才。这样,蒲剧世家庞希才、能编会演的阎昌荣就走上了这个舞台,进入了大家视野。庞希才卖掉自己的祖产筹集资金,网罗其父庞海荣的“娃娃班”班底,由阎昌荣编剧导演,乡宁县“新声剧团”应用而生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事业型的人总是这样,一旦从事自己心仪的事业,便不顾一切的全身心扑到事业上,有时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阎昌荣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把对失去父亲的悲痛深深埋在心底。全然不顾从此自己的公职没有了,原来每月76元的工资没有了,就这样把新声剧团的事作为自己的事,把编戏、排戏、导演、演出当成自己的全部生活。这期间,在母亲的张罗和劝说下,他又娶了娘家是仓崖上杨家的杨培芝为妻,杨培枝带回了前夫四岁的儿子赵继民。阎昌荣营建起自己的爱巢,有了自己的小家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新的生活开始了。阎昌荣迎来了自己的艺术春天,走进了自己生命中的黄金时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在剧团时与同事合影&nbsp; 后排左一为阎昌荣,左二某某某,左三庞希才。前排:左一樊小女,左二任双喜,左三王成家,左四李兰芳)</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崭新年代。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建设新国家而人人奋发向上,个个力争上游,各行各业都在争先恐后的做着贡献。新成立的乡宁县新声剧团,在庞希才和阎昌荣的领导下,大家加班加点,努力排戏。剧团以蒲剧和眉户演出现代戏为主。阎昌荣以极大的热情,使出浑身解数,用很短的时间,把当时流传故事,写成剧本,并设计人物,设计唱腔,设计服装,设计音乐,设计布景。亲自指导排练了《小二黑结婚》《梁秋燕》《血海深仇》《变天账》等剧目。演员们穿着现代服装,演出着身边的人和事,一时乡宁城乡群众耳目一新,反响强烈。新声剧团的演出一炮走红。当时观众还编了顺口溜:李兰芳善唱梁秋燕,刘巧儿她爹曾子演,庞希才三仙姑装的像,桂亲好似刘胡兰,贫女泪她爹阎昌荣,小女婿要看新声团。顺口溜把新声剧团的剧目和主要演员夸了个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片来自美篇“杨宏伟”)</b></p><p class="ql-block"> 获得成功后,阎昌荣又与庞希才合计,把剧团带出去,拉到河津、汾南一代,后来又过了黄河,去陕西演出。演出效果良好,“圈粉”无数。那一时期,乡宁人提起新声剧团无不自豪的竖起大拇指夸道:四花三泪二兰剧,乡宁唱红到陕西(四花:指剧团的四个主要演员,三泪二兰:指剧团演出的主要剧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片来自美篇“阳光无限)</b></p><p class="ql-block"> 人们的审美往往和吃饭一样,再好的饭菜,吃上一段后,往往要换个口味。一段时间后,群众审美要求有所转变,想换换口味,人们又怀念起了传统戏。经县委宣传部批准,新声剧团改名为“乡宁县吼声剧团”,演出剧目除保留原有的几个经典现代戏外,增加传统剧目。这项工作,上级只是下个文,但具体实施还得克服重重困难。首先是置办戏厢、道具、服装等,其次要有叫得响的演员阵营。三要有适合演出的剧本。但为顺应民意,也为了新生的剧团能有生命力,当时剧团的当政者任双喜(县农会主席)、庞希才、阎昌荣,三人合计分工实施,各负其责。任双喜联系襄汾尉村家戏班,聘请部分传统戏的名角和乐人,加入吼声剧团;庞希才卖掉了西门底的两间门面房,筹集到了资金;阎昌荣负责编写剧本,并去杭州定制戏箱、服装和道具,几次杭州之行,他都怀揣剧本,不论在车上还是在旅社,抓紧一切时间构思故事、编写剧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片来自美篇“阳光无限)</b></p><p class="ql-block"> 一出古装戏,是一套综合的艺术,需要编剧、导演、唱腔、舞美、音响效果等等。阎昌荣身兼数职。当年他在忻县文化馆学到的戏剧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满怀着极大热情,投入到了吼声剧团的工作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紧锣密鼓,吼声剧团开张了。熟悉的场面,高亢的唱腔,久违的传统戏又与观众见面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第一场戏在解放台公演,县上领导来了,城里群众来了,城周围的老乡们来了。舞台下观众黑压压的一片,就连南门城墙上都挤满了人。首场戏演出《下河东》。当剧情进入高潮,剧中人物赵匡胤有一段著名的传统唱段三十六哭,观众一听,顿觉新颖,原来在设计这个唱段时,阎昌荣综合京剧、晋剧、秦腔等版本,把传统的三十六哭,增加到了四十八哭。这一改,增强了舞台效果,强化了人物个性,演出中观众掌声不断。闭幕后,县上领导上台接见了全体演职员,祝贺演出成功,鼓励剧团要走出去,到山下、过黄河、到陕西,去演出。</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有次在风陵渡演出时,阎昌荣亲自写的戏报,每天张贴出后,总有几个学生模样的孩子在看守着,生怕损坏了。演出开始后,便有一个老师前来拿着毛巾蘸着热水,把贴戏报的浆糊弄湿,小心的揭下来拿走保存。原来,新报上的吼声剧团的繁体“声”写的太好了,太有个性了。学校老师爱好书法,所以被收藏。还有一次是在西安的一个古会上演出,当时有四个剧团和一个杂技团,竞争非常激烈。但就是凭借戏报上的这个“声”字,赢得了观众。演出整整一个月,场场爆满。期间,由于阎昌荣的戏报写的好,有了名气,西安大街上的一些商业门面都找他写牌匾。阎昌荣和他带的剧团,一时风光无限,占尽风头。</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正当阎昌荣的事业如日中天时,1958年反右运动波及到了剧团。阎昌荣的历史问题又给纠了出来,最后落了个“开除留用”。这样留用到1960年,又给定了个“管制”的罪名,被驱逐出了剧团。从此,阎昌荣离开了他心仪的舞台和热爱的事业。</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与其说是阎昌荣的不幸,不如说是乡宁戏剧事业的不幸。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伍</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没有了用武之地的舞台,像一个农民失去土地,工人没有了车间、没有了机器一样,百无聊赖,一时无所适从。阎昌荣把自己多年编写油印的剧本,小心翼翼的包好,束之高阁。偶尔像辛弃疾当年那样“夜里挑灯看剑”,耳边还会响起“梦回吹角连营”的锣鼓家伙的熟悉声音。</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但,生活还得继续下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阎昌荣夫人杨培芝的刺绣)</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家里,上有年届九十的奶奶和寡居多年的母亲,中间有妻子,下有继子继民和嗷嗷待哺的爱子旦旦。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教育,为人子、为人夫、为人子的责任,使这个男子汉必须要有担当。阎昌荣以被“管制人员”的特殊身份,来到城市大队报到,大队安排他到大队所属的车辆修配厂修理平车,每月核定工资为14元。这点待遇,对于这样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维持温饱都难以为继。但对阎昌荣来说,他始终认为,一个手艺人,对挣钱两个字,从来不是啥难题,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何况,自己集多种手艺于一身呢?但,在那个年代,对于这样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人来说,即使浑身是铁,又能打几个钉子。厄运,接踵而来。这时,城里暖泉弯的住户朱蛋柱找上阎昌荣,求他给自己自制的一副木头麻将上刻字,挣了5元钱。还给大石头一个姓高的农民,因为在邮局取包裹需要盖章,也求阎昌荣给刻了个名章,取章时阎不要钱,他很感激,碰上阎昌荣正要去担水,就主动帮其挑了两担水。在wcjj专政下的年代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两件事,不知怎么被举报。县g安j没收了“收入”,还以剥削贫下中农为由,又追加延长了阎昌荣两年的“管制”。</p><p class="ql-block"> 真个是活人被尿憋死了?不怕!咱手艺多着哩。带上继子继民搞油漆、裱顶棚、做纸扎等。干活间隙,偶尔唱一句乱弹或眉户,也是一种乐趣和乐观。有一年,去了营里村给一家油家具,他还专门去了原配乔火柱的娘家,看望了前任老岳母,还给油漆了一个小橱柜。也算对那段亲情的一种慰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阎昌荣先生的篆刻)</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1965年,县委书记陈丹嫌坐落于仓崖上的县委家属院离机关太远,工作不方便。就规划在县人委(旧衙)的东面修建家属宿舍,这样就征用了衙门东口吴尚仁、神仙保家子、武保全和阎昌荣的房子和门面,并连同衙门巷在内,修建了县委家属院。从此老城里的衙门巷就消失了。新建家属院三排六套小院,文g时成了陈丹的一大罪状,说他为了享乐,建了三宫六院,勒令他们搬出,安排邮电局占用至今。阎昌荣的祖业被占用后,把他安排到了仓崖上原来的县委家属院。举家被迁的人员计有:祖母、母亲、妻子、继子赵继民、大儿子旦旦、小儿子小旦,二弟阎昌明及全家、三弟阎昌绪及全家。仓崖上这座院子的来源和格局,我在《老城里的仓门巷》之十《阎家小院之今昔》一文中,已作交代,孰不赘述。&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h大g命席卷全国,乡宁亦不例外。被发动起来的广大革命群众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们,怀着狂热的革命热情,投入到了这个摧枯拉朽的革命洪流之中。社会上成立了名目繁多的这种红卫兵组织。组织成立了,首要的是得要有公章。面对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的红卫兵组织,刻制公章成了当务之急。当时的文具部有个刻章的王师,但供不应求,要排队等待。红卫兵们找到了阎昌荣。他先后给西廒农中、枣岭学校、南阁卫东战斗队、县银行风雷战斗队、城市大队革命造反队等组织刻制了公章。此事,又被上级发觉,其后果是除揪出来挨打批斗外,又送交县专政委员会,判处增加三年管制的处罚。这次,阎昌荣服了。服了那个年代对管制对象“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专政策略。正如鲁迅先生的自嘲诗句: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然而,这只是“捎信”,更残酷的惩罚还在后头。正是这个非常时期,上级把阎昌荣划到了“四泪分子(政治术语,指: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简称:地富反坏,合并称谓:四泪分子。按阶级矛盾划分,四泪分子属敌我矛盾对待)”的管理行列。&nbsp; &nbsp; &nbsp;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仓门巷阎家小院)</b></p><p class="ql-block"> 当时不可一世的组织“群众专政委员会”,每逢逢集,都要揪斗各单位的“牛鬼蛇神”,城市大队又是“专政”大旗下的急先锋,每次游街批斗都不落后。各个单位好像是暗地里摽着竞赛一样,给各自单位的“牛鬼蛇神”们定制不同的高纸帽,看谁别出心裁吸引眼球。所以,大街上的这道高纸帽的风景线,奇形怪状,各具特色。阎昌荣所在城市大队自然是不甘落后。何况这支“队伍”里有能人阎昌荣。他除了给其他人量身定做外,也给自己设计一顶,每天小心翼翼的保管着。集合时戴的端端正正,回来就放到南厦的避便处,像艺术品一样的珍藏。他知道在这上面稍有差池,挨打就是家常便饭事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仓门巷阎家小院现状)</b></p><p class="ql-block"> 可命运就是如此的捉弄无辜。阎昌荣的头上果真有了一顶“历史f革命分子”的帽子。这顶帽子是谁给戴的?什么时间给戴的?依据是什么?一切都是未知数。而就是这样一出像闹剧一样的结果,直接影响和导致了阎昌荣后半生的不幸。以至到死都未能摘除这顶从天而降的帽子。1969年乡宁县革m委员会常委会议作出决定,把县城里所有四泪分子,全部下放农村,劳动改造。阎昌荣也未幸免。被下放到一百多里外的关王庙公社小碑大队野寺头村。含泪告别了90多岁的祖母和70多岁的母亲,还有忍辱负重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们,独自一人挑着铺盖卷,步行一百多里,来到了偏僻的小山村,接受这种流放式的刑罚。</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关王庙乡图片 摄影 惊魂稍定)</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农民凭工分吃饭,工分,就是社员的命根。这时的阎昌荣已年届半百,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下,一个人吃饭无规律,住宿在一间破石窑里,长达六年的流放生活,使他患上了肺结核、肾炎、骨膜炎等多种疾病。又加上73年祖母去世、74年弟弟病故,债台高筑,饥荒压的喘不过气。阎昌荣的生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他凭着要给母亲养老送终、要让孩子自立成人的人类本能的一种心劲,挣扎在人生的生死存亡的关口。这期间,唯一能使他心灵得到慰藉的是,关王庙公社宣传队不时地请他去排演节目,所排节目在全县几次汇演中屡屡获奖,这使他在那样的境况下,心理上还有点稍稍安慰和一点点的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乡宁大礼堂老照片 )</b></p><p class="ql-block"> 1974年,县城里的大礼堂工程重新上马竣工。这年十月,山西省wsj王谦到乡宁视察工作,县上安排在新建的大礼堂里演出节目。可装饰一新的大礼堂近2000个座椅没有座号。这可急坏了礼堂负责人郭通,找遍了县城里所有搞美术的人员和县工程队的油漆匠,都解决不了。他想起了能人阎昌荣。电话联系了关王庙公社,公社不敢答应。郭通请示了县革委主任,县革委办公室通知公社,让阎昌荣火速回城找大礼堂郭通。</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阎昌荣步行了一天,到城里后顾不上吃饭,见了郭通。一听说工作任务后,阎昌荣也犯了难。他压根没有接触过这种活。座椅表面是一种叫“宝丽板”的新型材料制作,光滑耐磨,附着力极差,普通油漆根本喷不上去,一喷就流。但再难也要完成好。一是关系到自己“能人”的声誉,二是这活通着天,县上领导不时的过问,因为王谦书记要来的时间不容等待。</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阎昌荣冥冥之中感觉到,这不是一宗普通的活计。它可能关联着自己今后的命运。他似乎在和命运抗争中看到了一点微弱的曙光。</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回到家,阎昌荣带上继子继民,经过一夜的反复实验,继民又在书本里查找资料,最后利用祖传熬制桐油的经验,应用丝网印刷的漏印方法,把清漆和立德粉调制,又加适量皮膠和橡胶水,然后刻号制版,又利用箩底替代丝网,利用塑料鞋底改制成刮板,把配制好的物质均匀的刮到玻璃上。取下箩底,揭开号码版,一个颜色鲜亮的号码即出现在了光滑的玻璃上。待火烤干透后,别说手摸,拿砂纸都擦不掉。</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带着成功的喜悦,阎昌荣率领着妻子和三个儿子,带上工具,带上干粮,来到大礼堂。三天两夜,一举成功。2093个座椅的号码,整整齐齐,鲜鲜亮亮。这事影响很大。不仅唤醒了人们对阎昌荣的重新记忆,关键是他的名字和名字后面所代表的物质实体,走进了领导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审时度势。阎昌荣向领导们提交了一份《落实问题申请书》,反映了自己的身体情况和窘迫的生活现状。也是“雨点落到香头上”,正好县上“一d三f”运动结束,落实文g中的一些事。这样,1975年秋季,县上取消了文g中对阎昌荣下放农村的处理决定,恢复了城市市民的户口。</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看似长路漫漫,但到了要紧处就那么几步。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一步赶上了,步步能赶上。&nbsp;</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陆</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户口回来了,但“反革m分子”的帽子没有摘除,工作也没落实,住在城里每月有花销。家里五口人,继子继民没工作,患有严重哮喘病,儿子旦旦和小旦尚在读书。凭着老伴在合作门市上班的每月仅30元收入,正常生活没法维持。每月的刚性开支领粮就26元左右。其他油盐火耗、人门差事、穿穿戴戴、杂七杂八的开支,实在是难以维持。&nbsp; &nbsp; &nbsp; &nbsp;</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但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b>凭着自己的全能手艺,要混出一点名堂,要让妻儿全家吃饱穿暖。他怀着人类最原始的维系生命的起码要求投入到社会,打起了零工。</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期间,轰轰烈烈文化大g命趋于尾声,阶级斗争的势头也如强弩之末,社会环境也相应比较宽松了。利用这一时期,阎昌荣带着继子继民,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社会上所有的用人用工的技术性活计,都在他们父子经营的范畴。油漆、裱糊、雕刻、纸扎、面塑、花食、泥塑、绘画、安装玻璃、代写文书、编撰挽联祭文、墙上刷写标语等等。那年过年,他还亲自挥笔,为自己家门自编自写了一副春联:油漆纸扎是祖传,书画雕刻自学来。横披:艺林。说明了他已经随遇而安的心情和境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受阎昌荣先生先生影响,作者杜明杰多年前在路边书写大幅标语)</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1978年,阎昌荣已是55岁的半百老人了。如此打工糊口,像小鸡抛食一般,虽然不饥不饱,但亦可安度晚年了。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年,县上决定成立蒲剧艺术学校,培养一批娃娃,以解县剧团青黄不接的困境。县上又想起了阎昌荣,特聘他为“教师爷”。这重新点燃了他的艺术生命之火,进入到了“回光返照”的辉煌阶段。</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老牛自知时光短,不用扬鞭自奋蹄。阎昌荣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个历史机遇所创造的舞台上,重操旧业。他调整好已经沙哑的声腔,已经僵硬的腰腿,不顾多年的积劳成疾,忘记年龄,忘记家庭,忘记病体,一心一意的只想为乡宁培养一批蒲剧后来人。他竭尽全力,倾其所有,倾囊相教,从一字一调的戏文唱腔,到一招一式的手脚功夫,再到个个戏剧人物的脸妆勾画,他都亲力亲为,一次次的反反复复的讲解示范传授。</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在他的精心培养和导演下,这批娃娃很快走向舞台,县上成立了蒲剧二团(俗称小团),二团成立后,首先在各公社巡回汇报演出。在下善公社演出时,有天晚上演出结束后,阎昌荣忙完了前台后台回到宿舍,看见床铺上放着两瓶好酒和一条好烟。一问,才知是下善公社书记吴兰生给送来的。原来吴兰生原是关王庙公社宣传队的负责人,在阎昌荣下放关王庙野寺头村时,曾聘请给宣传队导演节目,他特别敬重阎昌荣的为人和手艺,特送烟酒以示敬意。阎昌荣面对社会的回报,面对政府官员的认可,眼里噙着苍老的泪花,把香烟分发给大家,让大家分享他的内心那苦涩的喜悦。</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期间,中央召开了“三中全会”,社会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拨乱反正的时期。中央决定为全国四泪分子全部摘帽。县上也成立了“落实办”,为多年来遭到不公正待遇的四泪分子一一摘帽平反。可在平反摘帽的名单中,没有阎昌荣的名字。后来,剧团负责人许春堂找到县委,得到答复:核实人员时剧团在外演出,联系不上,现在落实办已撤销,没办法再下文摘帽。这样,阎昌荣的反gm分子的帽子一直未摘,戴上这个“红顶子”去了西天。不过,相信天堂是以恶善论优劣,不是以阶级分好赖的。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1985年,乡宁的大小两个剧团合并,全团享受财政补贴供养,而阎昌荣的身份是聘任人员,那就自然而然的解雇回家了。回家后面临儿子旦旦(继红)结婚,仓崖上的地方住不开,旦旦在上河的石沙湾山上批了地基,新建了六孔青砖窑。阎昌荣即随儿子住到了石沙湾的山上。随着年龄变老,生活环境改善,阎昌荣的心情舒畅的安度着晚年,享受着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阎昌荣老先生70岁生日照)</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那年小儿子小旦(继锋)结婚,媳妇是大宁的,叫贺宁红。阎昌荣给新院的大门上自编自写了一副长联,表白了自已的晚年心情和对爱子的舐犊之情: </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休笑我住的高 高望远 远山碧水水碧绿 绿绕屋屋前屋后风光好 好一对六旬银发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 &nbsp; &nbsp; 别嫌咱出车早 早大宁 乡宁大宁银大宁 宁过吉吉左吉右挂彩虹 红线牵继锋贺宁红。 </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在这座院子里阎昌荣先生度过了他含饴弄孙的幸福晚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继子赵继民少年时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阎昌荣一生三子:继子赵继民,生于1946年。生身之父赵思公,代县人,解放前随晋军驻扎乡宁,曾任乡宁城防司令,1952年病故。其妻杨培枝,仓崖上杨门祠堂院杨化南之大闺女。赵思公病故后,带上幼子继民和阎昌荣结合。继民在阎门长大成人。期间,曾有人劝其改姓,阎昌荣不同意,说:给赵家留一条根。赵继民从小多病,阎昌荣照顾如同己出,赵继民也视养父如亲父,孝顺有加。继民现退休,居北京养老。膝下一子一女,均在京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赵继民夫妇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赵继民全家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长子阎继红全家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长子阎继红,生于1962年,小名旦旦。曽任乡宁县保险公司经理。膝下一男一女,当婚则婚,当嫁则嫁,各自都有着幸福的小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阎昌荣次子阎继锋全家福)</b></p><p class="ql-block"> 次子阎继锋,生于1964年,乳名小旦旦。曾在乡宁石油公司工作,企业改制后自谋职业。现任乡宁县鑫昌车辆检验中心总经理,县政协委员。膝下二子,均已成家立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次子阎继锋回忆父亲 左一阎继锋 左二为孙子阎瑾)</b></p><p class="ql-block"> 能人阎昌荣的一生故事讲完了。他是我人生中较为敬重的人。我们六十年代都在乡宁老城里的仓崖上居住,我常去他家玩耍,在他家最吸引我的是他那雕刻手艺,我如醉如痴的看他篆刻、看他刻月饼模子、刻印刷厂用的各种报头。由于解放前他与我父亲供过事,在文g年代里可谓难兄难弟,常常一起被揪斗。所以,他对我很好。常常作一些戏剧鬼脸逗我玩,有时兴趣所致,还唱上几句乱弹。我还跟着看他给公社门口写标语,他写的美术字不论宋体或黑体,从不用米尺和粉笔画底子,而是用排笔或刷子蘸上油漆直接在墙上写。这令我很惊奇。以后我在社会上曾给一些单位在路边写标语,也常用此法,再大的字都是直接用刷子书写。为写此文,我旧地重游,几次去了仓崖上,看见墙上那沉淀着昔日峥嵘岁月斑驳依稀的标语已经褪色,先生的身影似乎还在眼前;看到先生曾居住过的早已是人去室空的小窑,似乎又看见在历次波折中,一个遍体鳞伤的家庭,一个佝偻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表情坚毅地做着手中活计,琢磨着字里行间的戏文韵脚,猜度着一段对白的口气轻重。先生又回到了我们生活中间。</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阎昌荣先生的一生,是怀着一身本事,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生。因为时代就像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时代要埋没一个人,就如同大海冲走一粒沙子一样简单和平常。而阎昌荣这粒沙子,最终没有被大海冲走,没有被时代埋没,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作者、编辑与阎昌荣老先生的长子阎继红次子阎继锋、孙子阎瑾及亲友合影)</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乡宁人世代生存的老城,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重现于世人的面前。但老城里的故事依旧津津乐道;老城里已逝的先人们,依旧不会使后来者忘记;老城面向的玉环山和背靠的印台山,依旧葱茏巍峨;令人怀古的遗迹和慰藉人心的传统美食,还会让人认识到新恢复的鄂邑老城县;老城里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依旧在续写着各个时期的爱恨情仇,依旧演绎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老城的古往今来。&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写于2021年6月至7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曹操语录郑重声明:凡本人所发美篇中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严禁转载和录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暑期喜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爱心家园楼下 查尔斯顿眼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周年店庆活动预售中 公司补贴差价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9配一副防蓝光近视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此价位一年一次 接受微信或到店预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配镜热线: 15388575765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或 18935375765(微信同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乡宁人生产的好酒——龙泉原浆酒:</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纯粮打造,古式佳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关公诚信,情深意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春节优惠,欢迎品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联系热线:14797372999</b></p> <p class="ql-block">乡宁县建筑工程咨询服务工作室</p><p class="ql-block">业务范围:建筑工程策划,制作招标标 书,工程预决算编制,水电暖设备租赁,技术咨询服务,园林绿化文案,企业文化策划,技术软件开发,室 内外装饰。</p><p class="ql-block">电话:13903475763</p><p class="ql-block">18435702422</p><p class="ql-block">地址:乡宁城内明德大厦东巷3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乡宁万福特有机面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土地改良 有机种植 有机肥料 不打农药 人工除草 石磨加工 无任何添加剂 健康有保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春节优惠价:临汾市以内8~10元/市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网络销售:18元/市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临汾、乡宁双鹤王府村有销售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联系电话:15235762088</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杜明杰,乡宁县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历任中小学教师,县委文明办主任,县疾控中心主任,戎子酒庄文化副总,《戎子》杂志主编。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擅长叙事诗、纪实文学和人物传记的写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编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曹东平,网名曹操语录,路遇曹操,或曹操说事。山西临汾乡宁县双鹤乡人。男,六十年代生人,大专学历,喜爱文学,擅长写作,长于宣传策划。分别为乡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乡宁县文化研究会、乡宁县作家协会和乡宁县中和文化研究会会员。曾在县、市、省和国家级报刊、电台、网络发表新闻、散文、论文、杂文、诗词多篇。。2015年被山西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确定为“第一批山西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首席服务专家”。2017年主编双鹤乡第一届文展会11万字的《沃土墨香》。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荣获《小小支点》公众平台举办的宸辉杯征文大赛第一名。做人理念:自强自立,善待亲友。自尊敬人,惠人达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