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洋洋的美篇

喜洋洋

<p class="ql-block">《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 </p><p class="ql-block"> 作者闫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出自先秦刘向《触龙说赵太后》 ,意思是说父母爱孩子,就要为他做长远打算,这就是中国父母的通病,总有操不完的心,一生殚精竭力临终眼还有一只眼睁着闭不上,到临终不管舍得舍不得都得抑郁的撒手人寰!</p><p class="ql-block">父母陪同试乡闱,朝霞背到落余晖。</p><p class="ql-block">十年学满成羽翼,若是鹓鶵放去飞。</p><p class="ql-block">为了孩子考试,自端午以来就没心思去上班了,陪孩子考完试,然后焦急的等着出分数,原定29号出分数由于为庆建党100周年三号才出来,这些天如坐针毡,吃饭不香,啥活也没心思干不下去,那种局促不安的心情,就像产房外等待小生命降临的感觉,心里踹踹不安的在产房外来回踱步,分数下来了,像是听到了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随之而来焦虑也诞生了,分数不理想,又面临选择学校的困难,被那些一流二流学校拒之门外,甚至三流学校也没戏,这些名落孙山的学子,无疑又成了被选择的对象,公立学校上不了,道是成了那些社会名流人士办的职业培训机构的抢手货,成了他们碗里的菜,那感觉就像一个个色狼,眼巴巴看美女的眼神,个个眼里像长了钩子,嘴里哈喇子都掉出来老长,来自各地招生简章,如雪片般纷纷而至,那些招生老师也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落榜考生家长的电话号码,一天几个不厌其烦推荐他们学校如何如之何的好,有的甚至上们服务,组织学生家长免费管饭长车接车送的去参观学校,还免费试学,以各种手段招揽生意。</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国办学校门口招生情况,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榜上有名的考生大有一日看尽长安花喜悦,名落孙山的学子,脸上则忐忑不安的表情,一脸的茫然,恨自己不够努力,如果能再努力点儿多考几分,父母就就会少做点难,孩子可怜巴巴的像只小白鼠一幅负罪感的形象,家长舔着脸把所有能想到的关系都托了个遍,恨不得给老师跪下磕几个响头,家长近乎于祈求的眼神,看着老师一幅铁面无私的表情,一脸的无可奈何。,而此时民办学校的托儿们则乘虚而入粉墨登场,把他们学校尽可能的渲染,夸的花团锦簇,天花乱坠,更甚者还有一人身兼数职,一人代表十几家学校招生老师,大有苏秦背负六国相印趋势,到处游说,使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古代鸨儿娘招揽客人的场景,鸨儿娘一声来客人了,一群姑娘袅袅婷婷的应声喏喏而至。</p><p class="ql-block"> 这些天我朋友圈也是到处打听,从左邻右舍到文坛精英,再到三教九流从事各行各业的朋友咨询,甚至去百度拜访了度娘,了解峰峰有几所高中,都在哪,职高是啥普高是啥,他们区别在哪,意味着啥,这些名词对我一个文盲听都没听过,人家个个说的头头是道,我是越听越越绕,到最后听了个一塌糊涂,只能删繁就简简单的理解普高好还是职高好点儿。实在说那些我真不懂,只知道在孩子应该上学的年纪就上学吧,也没想过她成龙成凤,祖坟也没见冒过青烟,知道她这个年纪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读书长学问才有见识,思想才不容易被人绑架,如果人不读书就像没有进化的猴子,看动物园的猴子,饲养员喂食的时候,都是一哄而就,抢了东西就找个没人的地方去偷偷吃,不会大大方方面对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觉得我很像猴子,</span>不想她步我之后尘,我现在也算是混文人圈子了,承蒙老师们抬举,在我心里自觉跟他们距离感挺大的,在文坛实实在在的文人圈子里,他们或许把我看做是自许清高的变态,可我的自卑只有我自己知道,到他们跟前自己老觉得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每次聚会总是畏首畏尾的一股小家子气,以至于每次群里聊天人家有意无意的说我一句我的应激反应会特别大。</p><p class="ql-block"> 听人说一个有知识的母亲能影响三代人,也有人说一个家庭得经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打造一个有书香气息家庭氛围!</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真的在变,连就那不识字的大爷大妈的观念都在转变,一说就是,不上学让他们干啥!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受社会大背景影响,农村经济条件普遍都差,长辈大多又都重男轻女,老人都说女孩子上啥学吗!也不出门,迟早是人家的人。是要嫁人的,上个三两年学,认得个男女厕所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我爱人姊妹七个,四男三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哥长子,大姐次之,公公在弥留之际,大姐来看望公公,大嫂给大家商量说,让姊妹几个轮流伺候几天,大姐就推脱找了一大堆理由说没空,临走时大嫂跟大姐在大街上吵起来了,吵的不可开交,说老人的家产都是儿子擎受的,女儿一个针头线脑也没有,她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当初大哥上学,她的看弟弟妹妹,还得帮衬着做家务,做农活,抱怨公公没让她上一天学,到如今她目不识丁一个大字也不认识,一直对老爷子耿耿于怀的心存芥蒂,不可原谅,也不知她们吵那么凶,是不是被公公听到了,以至于当天晚上,老爷子就撒手人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现在的条件再不济,也比以前要好很多了,只要孩子愿意上学,我们做父母的都会尽量给她们安排最好的学习环境,不会让她走父辈们走过的路了!至于她们成啥样,随他去吧,一半由人,一半由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