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快乐暑假,悄然而至。为了孩子们能够在暑假中参与实践、快乐成长,7月10日下午2:00,安阳市翰林小学小荷中队蜻蜓小队的孩子们相约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爱家乡、做主人”暑期研学实践活动。</h3> <h3> 下午2:00,暑气蒸腾,炎热难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孩子们怀着激动而好奇的心情走进文字博物馆大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了快乐的研学之旅。</h3> <h3> 中国文字博物馆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h3> <h3> 孩子们首先来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前厅。这里陈列着江泽民同志为该馆题写的馆名。</h3> <h3> 在前厅,讲解员让孩子们排成两列纵队,面对广场方向介绍了耸立在博物馆大门口的字坊。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文体为甲骨文的“字”。其实错了,它的文体并不是甲骨文,而是金文。左右垂下来的两个笔画像是部首“宝盖头”,它的本意是屋宇;里面是一个“子”字的象形文字。</h3> <h3> 绕过前厅,孩子们跟随讲解员来到了一楼大厅。一楼大厅的造型别具匠心。房顶是圆形的,地面是四方的,整体设计隐含了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房顶上的苍穹代表了天空,四周的四面浮雕分别展示了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中国书法发展史,以及一片甲骨惊天下和少数民族文字大家庭的盛况。这一个厅也被称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序厅。孩子们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针对四面不同的浮雕不时的提出疑问,然后仔细的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h3> <h3> 穿过前厅,孩子们来到了位于一楼西北角的甲骨文专题展厅:一片甲骨惊天下 甲骨文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早在清朝末年,安阳殷墟小屯还是一片农田,小屯村民在这里耕种的时侯,经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被人们当作中药“龙骨”卖到药店里。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符号。经过仔细的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划符号是上古时期的文字。他的发现后来得到学术界确认。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而被称为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为“甲骨文之父”。这一个厅转下来,孩子们个个收获满满!</h3> <h3> 上了二楼,孩子们来到了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一展厅。本展厅主要介绍汉字的出现及其演变。讲解员介绍说,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几种古老的表意兼表音的文字,如西亚的锲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的哈拉伯文字等,他们是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但由于种种原因,均被历史淹没,唯有中国的文字以其与时俱进的品格与博大宽容的胸怀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孩子们听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h3> <h3> 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第二、三、四、五展厅。从龟甲上的甲骨文,到青铜器上的金文,再到大秦的小篆……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一种有很强包容性的文化现象,包含着古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是古人对事、对人、对人生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孩子们仔细听着,认真记着,用心想着,感受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在内心建构起为祖国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凌云之志。</h3> <h3> 孩子们还参观了博物馆珍藏的文物,不同时期的文物无不展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相信这也会激发孩子们开拓创新的意识。</h3> <h3> 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通过此次研学实践活动,孩子们充分感受了中国文字的的灿烂辉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相信,热爱祖国文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孩子们的心底悄悄种下。还相信,在孩子们今后成长的路上,一定会开出绚烂之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