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八十二年历史的凌云中学(三中心小学)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喇格纳小学→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凌云中学→现在卢湾三中心小学</p> <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岁月如梭!</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人生弹指一挥间!</p><p class="ql-block">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p><p class="ql-block">同学们:今天,2021年7月10号,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凌云中学70届一至四班全体同学自1971年9月中学毕业各自走向社会至今已经整整五十周年!</p><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国各族人民庆祝党的华诞100周年之际,我们举行中学毕业五十周年纪念聚会,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有浓缩的人生意义!</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10号上午九时许,各班同学从四面八方乘地铁17号线赶到赵巷站一号出口,组委会成员奚鑫榕、庞鸿珠、陈马三位在地铁站外等候同学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先后来到的同学,由周玉英同学调度安排车辆分批接送到赵巷公园,赶在上午九点半左右拍集体照。图为先到的同学在等待后到的同学。</p><p class="ql-block">拍完集体照后,再到名豪酒店举行纪念聚会的各项仪式!</p> <p class="ql-block">一班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二班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三班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四班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全体女同学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拍全体女同学集体照时陈马在边上同时拍的。</p> <p class="ql-block">全体男同学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参加本次纪念聚会的全体同学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 笔者受凌云中学70届毕业五十周年纪念聚会组织委员会委托担任聚会主持人,宣布纪念聚会开幕!</p><p class="ql-block">主持人:</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要感谢四班蔡柏珍同学,是她提议、发起、组织此次聚会,为同学们创造一个毕业五十年后再次见面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其次,我们要感谢一班周玉英同学,是她主动提出聚会活动的场地放在她的私人别墅,并为此积极做好聚会的前期工作,比如联系饭店并安排组委会成员试吃、会标印刷制作、场外集体照拍摄场地选择、自费购买聚会需要的所有物资包括当天的鲜花摆设和晚餐准备,她还精心制作了“凌云中学70届毕业五十周年”纪念玻璃杯送给每个同学!她的豪爽、大度和雷厉风行的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再者,我们要感谢一班李培兴、黄耀敏、刘惠良、周玉英以及她的弟弟和三班丁卫平等同学,他们用六辆私家车为聚会同学提供交通乘坐(短驳),免除了我们活动中的步行之累!</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进入正题:</p> <p class="ql-block">凌云中学70届中学毕业五十周年纪念聚会组委会由下列同学组成:</p><p class="ql-block">左起:庞鸿珠、奚鑫榕、陈 马、丁卫平、周玉英、蔡柏珍、范坚雄、谈建中(每个班两名代表)</p> <p class="ql-block">聚会开始,凌云中学70届毕业五十周年暨十年同窗纪念聚会的组织委员会成员自我介绍及组委会委托聚会主持人陈马宣布纪念聚会开幕、周玉英同学致欢迎词及范坚雄同学作纪念致辞的视频。请看:</p> <p class="ql-block">掌声有请周玉英同学致欢迎词!</p><p class="ql-block"> 欢迎词 </p><p class="ql-block">同学们、朋友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个好日子,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凌云中学70届校友分别五十年后的聚会,酝酿已久、期盼已久,终于实现!</p><p class="ql-block"> 我代表聚会组委会,欢迎各位同学来到青浦参加四个班级的共聚!久别重逢,互诉衷肠;欢歌笑语,开心一刻。恰似青浦农家一日游!</p><p class="ql-block"> 看到热闹开心的场面,我仿佛回到了当年同学们在校园嬉笑玩闹、追逐奔跑、窃窃私语、亲密无间的场景。此时的心情就如一首老歌的歌名《看见你们格外亲》!</p><p class="ql-block">同学们:非常感谢大家,不顾年事已高,路途遥远,天气炎热,放下私事,风雨无阻,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聚会。我想,这是因为大家知道,小聚容易大聚难,小聚常有大聚少,错过可能不再有。我们这届特别,中小学连读,十年同校同学,五十年的分别,六十年的相识,真的是一辈子的不了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虽然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却也历经了不少风雨沧桑,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见过社会上的喜怒哀乐,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一起见证国家的奋进辉煌,成为中国最勤奋的一代人。光阴似箭,时光如梭,转眼我们已不再年轻,但也是苦尽甘来。看大家依然风采依旧、友谊依旧、激情依旧、初心依旧,夕阳无限美。请抓住青春的尾巴,舍得放下,懂得感恩,好好享受属于我们的第四个二十年吧!</p><p class="ql-block"> 再一次谢谢各位同学的热情参与,欢迎各位同学午餐后到我家里坐坐。谢谢!</p><p class="ql-block"> 凌云中学70届一班</p><p class="ql-block"> 周玉英 </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10日</p><p class="ql-block"> (全文共计581字)</p> <p class="ql-block">掌声有请范坚雄同学作纪念致辞</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的回眸</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凌云中学70届学生离校五十周年的同学纪念聚会上,本次活动的组委会要求我作一个发言,以回忆和纪念我们曾经的学校生活。我心中实在有些忐忑,怕说不好。好在我们毕竟是老同学聚会,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见谅和补充。</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我们凌云中学的前身是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我们在同一个学校的校舍里从小学到中学同窗十年(1961---1971),这是我们四个班级特殊的同学缘分。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进步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凌云中学这个名称和建制早已不复存在,我们母校的建筑主体也已被迁移到新辟的吉安路和太仓路交汇口,在周围的高楼林立中,早已没有了原有的被市井气息包围却又鹤立鸡群的感觉。但是对于我们而言,我们的母校校舍,作为我们生命中那最珍贵的十年青葱岁月度过的地方,已然成为了我们心中的生命记忆而无法抹去。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在我们作为该校首届中学生离校五十周年之际,以老同学聚会的方式,来纪念我们的青春和少年。</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回望半个多世纪前我们的青葱岁月,印刻在我们生命的年轮里的,还有哪些难以忘怀的共同记忆呢?就我的体验而言,除了我们当年漂亮的校舍外,常常会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更多的应该是我们十年同窗生活的情景了。</p><p class="ql-block"> 概括说来,我们这十年同窗生活,由小学六年,中学四年组成。</p><p class="ql-block"> 小学六年中,从1年级至5年级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受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接受了基本价值观的启蒙教育。知道了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成,少年先锋队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必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准备着;那个年代,江姐刘胡兰邱少云黄继光是我们的英雄偶像,雷锋叔叔更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接受了小学程度的读写算的初步训练。在这个阶段中,记得陪伴我们的师长有程守玲马华何菊英纪玉娥柳惠珊谌厚珍等班主任老师,有戴着厚厚眼镜的马幼方校长,剪着短发的校党支部书记包翰芳老师,有梳着短辫的大队辅导员凌寿芝老师;还有卷发的体育课闵老师和梳着大背头的体育课金老师以及门房间矮矮胖胖的校工马阿姨。</p><p class="ql-block"> 66年5月,我们正在读五年级下半学期,文革开始了,少先队变成了红小兵。记得大约是66年下半年9-10月间起,学校变成了红卫兵大串联的接待站,处于停课闹革命的状态。我们年纪小,不懂得怎么闹革命,既不能像老三届中学生那样到外地串联,又不能到学校上课,于是有的宅在家里,有的借着学生串联乘车免费的机会,结伴到市内和郊区各处溜达观光,有的则避开城市的喧嚣,回到祖籍农村老家体验家乡的生活。学校这停课一停就停了将近一年。我们的小学生阶段的生活,也就在这学校停课状态中结束了。那时,我们懵懵懂懂,没有毕业典礼,没有毕业证书,更没有毕业集体照。</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67年5-6月间,复课闹革命开始,我们被召回到学校。学校成立了革委会,来了工宣队和贫下中农讲师团,三中心小学最后变成了凌云中学。我们1-4班同学成为了凌云中学首批中学生。同时,学校除留任了一些原三中心小学资深老师升格为中学老师外,还分来了一批年青的新老师来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他们是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字有:池东明,周国良,朱和平,沈人杰等。还有在我们五年级时就从上海教育学院分来任教我们英语课的卢兰君老师。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中学阶段,在学业上基本就没有好好学过什么东西。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氛围下,成人的世界政治运动不断,尊师重教的观念和传统早已荡然无存。老师们成为了“臭老九”不安于教,学生们年少无知无心于学。面对着一群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维护课堂秩序几乎成为了老师们的首要任务。而即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任务,也只有在同学们心目中享有人格魅力或个人威望的少数几个老师才能做到,比如任教我们几个班级初中语文课的同时也是我们二班班主任的池东明老师。我至今依稀记得他穿着已经几乎洗白了的旧军装,站在教室讲台上给我们朗诵和讲解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时的那种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情景,他讲完后还给我们布置了把这首词翻写成散文的作业。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在给我们讲解毛主席这首词时,实际上也深深融入了他自己的情怀。文革结束后,社会并不承认我们70届的中学文化水平,在企事业单位里还要进行“双补”的学习和考试,把通过“双补”考试作为获得所在单位里技术和管理岗位资格的前提条件。可叹,我们在学校阶段的这十年时光,原来,既没有小学毕业,也不算中学毕业,只能算肄业。</p><p class="ql-block"> 也因为文革的缘故,我们名为70届中学毕业生,实际延迟一年,到71年9月才予分配。记得从初三下半学期开始(70年5-6月间),我们被安排到川沙北蔡的花木公社进行为期半年的学农劳动;学农结束后我们四个班级又被分别安排到上海亚洲刀厂,第十(恒丰)印染厂,国棉28厂进行为期半年的学工劳动。那时,我们才16岁的年纪。在烈日炎炎的田野上,在机声隆隆的车间里,我们过完了属于我们中学时代最后一年的生活。1971年9月前后,按照当时70届中学生“四个面向”的分配政策,同学们有的远赴黑龙江大兴安岭,有的去安徽农村插队落户,有的到上海崇明农场,也有的被分配到江西和四川的三线工厂以及在外地的市属工矿;也有部分同学因为家里哥哥姐姐已经上山下乡的缘故,被分配到上海的工厂和商业单位里。再后来,随着国家对知青政策的调整,在外地和农村的同学陆续返城回到了上海,成为了所在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和骨干;也有的同学艰苦拼搏,自主创业,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我们四个班级中,当年有不少同学是分到了同一个农场或者到同一个公社插队,也有返城后又分到同一个工厂做工的。正像有同学说的:其实,我们不仅仅是同届校友,还是曾经一起战天斗地的农友和工友,是一辈子的兄弟姐妹和朋友!</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从我们自身的经历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我们普通百姓,我们个人的命运也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昌盛社会和谐我们个人和家庭才会有好日子过;历史如有曲折和错误,付出代价的必然首先是生当其时的普罗大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过上了安定的退休生活。今天,我们老同学相见,就是对我们自己曾经的青春年华的追忆和回望,这是一次穿越五十年历史的回眸。岁月沧桑,已成往事,弹指间,青葱已是白头。展望前路,我们都已然走在生命旅途的归程中。所以,同学们,在新时代中,我们老骥伏枥,都要注意保重身体,珍惜当下,快乐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天。这是我们作为老同学相聚和分别时最诚挚的心愿和祝福!</p><p class="ql-block"> 最后,值此纪念聚会之际,让我们共同缅怀我们的卢兰君老师、池东明老师、柳惠珊老师。让我们一起感谢朱和平、沈人杰、陈辉、谌厚珍、桂龙生、缪英、周国良等老师,师生情谊,永记心中!</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二班同学范坚雄</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10日</p><p class="ql-block"> (全文共计2782字)</p> <p class="ql-block">图为一班谈建中设计、周玉英出资印刷制作的聚会会标。同学们纷纷上台在会标上签名、拍照留影,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第一桌 请点击观看同学们打招呼视频</p> <p class="ql-block">第二桌 请点击观看同学们打招呼视频</p> <p class="ql-block">第一第二桌:一班19人</p><p class="ql-block">周玉英、阮国铭、黄耀敏、穆文韵、余康年、张伟芬、刘惠良、司徒秋琴、袁芳琳、王立行、唐湘莲、周翠琴、胡文军、谈建中、柴鹤震、钱文建、李培兴、李文樑、汪新宝</p> <p class="ql-block">第三桌 请点击观看同学们打招呼视频</p> <p class="ql-block">第三桌:三班9人</p><p class="ql-block">钱丽华、周玲莉、陆震慧、尤德善、陈韵梅、陈雅敏、丁卫平、张 璟、庞鸿珠</p> <p class="ql-block">第四桌 请点击观看同学们打招呼视频</p> <p class="ql-block">第四桌 : 二班10人</p><p class="ql-block">张兴政、徐明龙、阮 清、王瑞英、奚鑫榕、范坚雄、余藕麟、方堡珠、杜端伦、孙一中</p> <p class="ql-block">第五桌 请点击观看同学们打招呼视频</p> <p class="ql-block">第五桌 : 四班9人</p><p class="ql-block">陈 马、王伟强、朱志鸿、倪杰忠、卞祖康、汪锡林、郑亚平、陆惠群、张慧君</p> <p class="ql-block">第六桌 请点击观看同学们打招呼视频</p> <p class="ql-block">第六桌 : 二班4人四班4人</p><p class="ql-block">蔡柏珍、周丽英、奚鑫榕、丁冬林、沈行富、杨国爱、周 选、陈谋昌</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同学们在餐桌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组委会成员陪同东道主周玉英同学向各桌同学敬酒!</p><p class="ql-block">第一桌!</p> <p class="ql-block">第二桌!</p> <p class="ql-block">第三桌!</p> <p class="ql-block">第四桌!</p> <p class="ql-block">第五桌!</p> <p class="ql-block">第六桌!</p> <p class="ql-block">午餐结束前,一班同学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打靶归来》,把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请看下面两个视频:</p> <p class="ql-block">聚会午餐下午一点多结束后,周玉英同学又安排车辆分批接送同学们到她的别墅。</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分别在四个楼层自由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楼客厅聊天!</p> <p class="ql-block">客厅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棋牌室打麻将!</p> <p class="ql-block">也有同学在屋外花园、竹林、秋千、河边凉亭等处各摆姿势拍照!</p> <p class="ql-block">在KTV房聊天</p> <p class="ql-block">在KTV房一展歌喉!</p> <p class="ql-block">在周玉英同学私人别墅的KTV室内,庞鸿珠、张璟两同学一展歌喉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同学们依依不舍的相互告别。周玉英同学向参加聚会的每个同学赠送了精心设计并印有“凌云中学70届毕业纪念1971--2021”字样的玻璃保温杯,让我们的同学情、同窗缘永远的保温!谢谢你,周玉英同学!</p> <p class="ql-block">应二班陈谋昌同学要求,因该班有几位同学家里有事不能前来参加聚会,希望能把他们班2020年10月25日在顺风大酒店聚会的照片放在本美篇作文里。由于美篇篇幅有限,故把两张照片拼版。</p><p class="ql-block">上面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p><p class="ql-block">阮 清、王瑞英、陈瑞珍、詹丽芳、方堡珠、孙一中、范瑞萍、杜端伦</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p><p class="ql-block">陈谋昌、奚鑫榕、陆 军、丁冬林、范坚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的说明:</p><p class="ql-block">本次聚会的各项程序依次顺利完成。除笔者外,为本篇文章提供照片、视频等资料的同学有:</p><p class="ql-block">谈建中、刘惠良、沈行富、阮 清、奚鑫榕、庞鸿珠、倪杰忠、卞祖康、陈谋昌等,在此一并感谢上述同学对本次纪念聚会作出的奉献!</p><p class="ql-block">祝贺我们凌云中学70届毕业五十周年纪念聚会圆满、顺利、成功!</p><p class="ql-block">同学们,青春不老激情依旧!保重身体,争取早日再见!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