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又现民间壁画——昌平慈悲峪福庆庵

京郊王海春

<p class="ql-block">昌平慈悲峪福庆庵,慈悲峪村在一处四面环山的山洼处。虽说是深山区,西北通延庆、东北通怀柔,正西过黑山寨就是皇家重地十三陵,往南就是昌平兴寿,也可以算四通八达了。</p><p class="ql-block">而规模不小的福庆庵就坐落在村子中间。但作为昌平区文保单位,依旧是大门难进。终于托朋友帮忙,圆了我看壁画的愿望。</p><p class="ql-block">如今庙里还兼做村史博物馆,但没有上级领导的批示是不会随便开门的。一位大姐来帮开门,走上七级垂带踏跺,推门就是小庙。</p><p class="ql-block">福庆庵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两进四合院布局。有山门、前殿、后殿,两殿均面阔三间,大殿内都有遗存壁画。后殿前出廊带左右朵殿,东西还有配殿已作为村史馆展览用。</p><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子吸引我的是一松一柏,古柏挺立标为二级保护,而造型更加奇异,屈身俯抱大殿的古油松却没有挂牌。开门的大姐说,村里人都为这棵古松不平。甚至村里出钱(没有等级的古树,是没有拨款保护费的),建了铁架子托住古松,但为这还被园林局的人批评,因为铁托处没有安胶皮垫。</p><p class="ql-block">进了第一层大殿,空无一物,但东西山墙上绘有两匹骏马。西墙上是蓝鞍白马,后面站着披绿袍的马夫。相应东墙上画的是一匹枣红马,配蓝鞍,牵着缰绳的是白衣皂靴马夫。别说这两匹马画的还真膘肥体壮。</p><p class="ql-block">两边墙壁上还残留着文革标语痕迹,也许正因为这些标语的存在,才没有将这封建迷信糟粕毁掉。山墙上面也有些山花,只有两幅还能看出来,一幅是家庭美满的和合二仙,另一幅是两只横行的螃蟹,难道那时候就讲究“和谐”了吗?</p><p class="ql-block">想起门头沟淤白村的小马王庙,就有相似的壁画,看来这个大殿原来是供奉三只眼的马王爷。</p><p class="ql-block">前殿两侧都有月亮门,走过月亮门就是二进大殿,前出廊,两侧山墙有武士像。应该是封神演义里的郑伦 ,能鼻哼白气制敌。还有陈奇 ,能口哈黄气擒将,也就是哼哈二将。佛教将他们引进做了门神。</p><p class="ql-block">进到大殿,我的眼睛就有点不够使了,东西山墙画满了壁画。大姐又叮嘱一遍,拍照可以,千万别开闪光灯啊!</p><p class="ql-block">大家经常看到的观音菩萨画像,往往都会有童男童女相伴,这童男就是善财童子。而这里的壁画就是讲述,善财童子如何修成正果的。</p><p class="ql-block">《华严经》的《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者,故谓五十三参。依《入法界品》所载,善财遍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此处称之为五十三参。主因系善财曾两度听闻文殊菩萨说法,又于同一时间、地点请教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同一法门,故一般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p><p class="ql-block">善财童子出生时,自然涌现无数奇珍异宝,故名善财。遇到文殊菩萨说法,指点其爬山过海,闯王宫,上刀山下火海,参拜了“善知识者”比丘、长者、夜神、菩萨、婆罗门等五十四位名师,均传授一法门。最后见到普贤菩萨,修成正果。终究示现成菩萨和观音一起闻声救苦。</p><p class="ql-block">延庆张山营娘娘庙也有五十三参的壁画,但那个有题榜,写着参拜的是谁。而福庆庵的却没有任何文字,我这对佛经不熟的,很难把经文与壁画对应的上,我也就不求甚解了。</p><p class="ql-block">按理说壁画都应该从东墙左上角开始,西墙的右下角结束。但看不出内容,也就无从研究顺序了。</p><p class="ql-block">东墙的壁画北侧画了两只鹿,对应的西墙是两只鹤,意味着鹤鹿同春。壁画西侧的保存好些,可以看出画幅分为四层,每层都用云纹隔断,每层有七个参访故事,也就是一面二十八幅。</p><p class="ql-block">东墙中间保存不好,如果相应也是,那就一共五十六图。多出来几幅也许画了别的,例如西图左下角,有四位穿着满清官府的人,坐在屏风前面,居然头后还有圆光。虽然不知道是谁,但也证明这幅壁画应该不早于清,清末可能性大。</p><p class="ql-block">山墙上面依旧有山花,下面的很好认,每幅两人拿着法器,四幅一共八人,自然就是八仙过海了。但上面几幅更好像成语故事,其中一幅似乎是伯牙绝弦体现的好基友故事,还有一幅傻兔子蹲在树下,难道是守株待兔?还有一个比较容易看出的鹬蚌相争 渔人获利。</p><p class="ql-block">大中午的,不想耽误大姐休息,赶紧拍完照片,谢过大姐,出门找饭辙去。</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抱殿松</p> <p class="ql-block">白马</p> <p class="ql-block">和合二仙</p> <p class="ql-block">墨菊</p> <p class="ql-block">桌前一小儿,桌后一先生。</p> <p class="ql-block">河蟹(和谐)共舞</p> <p class="ql-block">照毛主席批示办事,枣红马</p> <p class="ql-block">隐现戴官帽的人</p> <p class="ql-block">山花尽毁</p> <p class="ql-block">彩绘</p> <p class="ql-block">这露牙的应该是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p> <p class="ql-block">这闭嘴的是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p> <p class="ql-block">山花右上角似乎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左上角风雨渡舟?左中彩画佛手,右中彩画寿桃?</p><p class="ql-block">左下角持鱼鼓的张果老、背剑的吕洞宾。</p><p class="ql-block">右下角拿扇子的汉钟离、背葫芦的铁拐李。</p> <p class="ql-block">东山墙</p> <p class="ql-block">整墙图案仿佛是连环画,大约分了四层,层与层之间用不规则云纹隔开。每层有七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参,中间用山石植物隔开。</p> <p class="ql-block">东山墙北侧双鹿,感觉画师不一定见过真鹿,这鹿角咋那么多小枝。</p> <p class="ql-block">每一参都有一位善知识者为主要人物,旁边还会有一位红衣小孩,就是善财童子。</p><p class="ql-block">西游记里把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当作观音的善财童子,这只是借了个名,跟佛教不相干的。</p> <p class="ql-block">西山墙壁画</p> <p class="ql-block">这四位明显和其他图案不一样,仿佛特意留出了一角,应该是在五十三参故事之外。在一屏风前坐了四位穿清朝官衣的人,不知是何方神圣。</p> <p class="ql-block">左上角树下有个傻兔子,也许是守株待兔。</p><p class="ql-block">右上角明显就是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p><p class="ql-block">左下角持<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玉板的曹国舅,吹</span>笛子的韩湘子。</p><p class="ql-block">右下角扛荷花的何仙姑 、托花篮的蓝采和。</p> <p class="ql-block">这些山石兰草也太随意了,糊弄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