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HUI

<p class="ql-block">《诗经》又称“诗三百”,“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的诗歌,《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列入“五经”之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组成员认为《诗经》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去学习,同时也有糟粕需要我们去舍弃,所以本组成员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p> <p class="ql-block">壹 • 爱情诗</p><p class="ql-block">诗经在没有读的时候,对他的印象是,每一首诗都是美的不可方物的,讲的都是最纯粹的东西,最美好的事物。但真正读过之后,美感还是存在的,但有一部分诗的内容我是不认同的婚姻至上。在诗经中讲婚恋的诗占了极大的比重,他的描写大多很有感染力,但细读内容却让现代的我感觉封建。</p><p class="ql-block">《邶风•静女》中女方急切等待男方,没有等待到而“搔首踟蹰”,男方在被女方赠彤管后欣赏女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在我看来,这时的民风过度开放,法律不完备,很多人是不在意伦理道德的,这是让我非常不认可的。</p><p class="ql-block">《卫风•氓》中女主人公之前被丈夫各种追求,丈夫表现的百般疼爱,仿佛世界上最好的都要拿给女主人公,可是在得到之后却不爱惜,经让女主人公成为一个弃妇,说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话。《氓》这首诗是我极其想谈的,他讲的不只是当时封建的婚恋情况,更是对一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固化正因为这种思想男女地位是一定会不平等的,幸运的女性可以得到幸福,但不幸的女性被抛弃之后,没有任何办法,不但在夫家得不到容纳,甚至回娘家之后还要遭受白眼,就像芒的主人公,即使内心进行反思,但也只是心灵的解脱,而得不到社会的包容,当时的这种制度深深伤害了女性,贬低了女性的地位,而这些正是我们要去的糟粕诗经中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爱情观并不是没有好的,就如《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在这里面的爱情在我看来是美好的年轻男子对女子十分喜爱,但这种喜爱不是强加的,不是伪装的,不是有所图的,只是单纯的爱,他对于自己的爱的展现方式不是强迫女子和自己在一起,而是去为了自己的爱追求努力,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最后在一起没有,但是就算没有在一起,这也是美好的。</p> <p class="ql-block">贰 • 政治喻诗</p><p class="ql-block">《诗经》的政治诗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展现出一种明显的阶级矛盾。阶级矛盾是指诗的作者对于自身所处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非常非常地不满。例如,最著名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明显表示出来对于自己辛勤劳动却养活了这些大硕鼠而感到了一种不满。</p><p class="ql-block">2.是明显地表现出来对兵役和徭役的不满。兵役和徭役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按照周代礼法的规定,应该是瓜代制度。比如《魏风·陟岵》,这首诗是以服役者的身份来说他的父亲、母亲、兄长是如何地盼望自己能够回来,他不说自己想念家乡,却写征人想象家人对他的叮嘱和思念,侧面的表现了人民对繁重徭役的不满与抗议。写出了兵役和徭役给服役者家属带来的伤害。</p><p class="ql-block">3.是反映下层官员对上层官员的一种反对,这个本身属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但事实上来说,它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问题。比如《邶风·北门》,这是一首小官吏诉苦的诗作。政务繁忙,工作辛苦,生活贫穷,常常服役在外,奔走于各地,所以心中自然是有哀怨</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诗经》中的诗,忧国忧民,关心时政,尤其是体现在这些政治喻诗中,这些诗有利于向我们展现当时社会的状况与人民的生活状态,但是也会带给人们一些消极的感受,有利有弊,但最终这也逐渐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p> <p class="ql-block">叁 • 征怨诗</p><p class="ql-block"> 怨刺诗的产生有着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在西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怨刺诗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不同阶层的人所怨的也有不同。怨刺诗可分作两类,一类出自贵族阶级具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之手,多为公卿列士的讽喻劝戒之作。另一类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普通劳动者之手,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总得来说他们的批判矛头都指向统治者。批判的内容也多为“乱世之音”和“忧生之嗟”。或针砭时弊,或指责昏君,或感叹战乱饥饿。</p><p class="ql-block">如《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寇虐,不畏明。”这是西周贵族召穆公劝诫厉王要安民防奸的诗。周厉王昏庸无道,任用奸佞,横征暴敛,致使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召穆公从巩固周王朝统治出发,写此诗讽刺那位年轻的掌权者,让他纠正错误做法,采取有效措施,消弭动乱,安定人心,是社会归于安定。</p><p class="ql-block">如《小旻》中,“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该诗讽刺了周王的骄奢淫逸,昏庸无道,听信邪僻之言,重用奸佞之臣。作者讽刺,揭露最高统治者,认为他们的恶行导致民不聊生。看着国家的危境,诗人痛心疾首,表达了他愤恨朝政黑暗腐败而又忧国忧民的真挚感情。</p><p class="ql-block">再如《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我所得。”诗中将统治者比喻成贪得无厌的肥老鼠,形象而贴切的揭露了他们剥削成性的本质,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愤慨之情。《毛诗序》中说,“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诗人意识到人民和统治者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表现了劳动人民想要摆脱压迫和剥削的渴望。</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我们再来看看怨刺诗产生的具体原因。在西周那个动乱的历史环境下,怨刺诗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但总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p><p class="ql-block">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诸侯混战,社会动荡,刑政苛酷,政治上的黑暗使得民不聊生,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怨声载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必然需要出口来发泄他们的不满。这个时候需要有人来劝谏君王实行适当的统治政策,也需要有人来反映人民的疾苦。</p><p class="ql-block">2.经济发展状况</p><p class="ql-block">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使社会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剥削加重,这把劳动人民推向被剥削的绝境。劳动人民肩头的负担重了,而统治者依旧享受在对人民的剥削中,这无法不让人民不满。也更加深了阶级矛盾。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当时的劳动人民只好拿起文字的武器与统治者反抗。</p><p class="ql-block">3.文化发展与社会状况</p><p class="ql-block">对于西周末期的社会状况,有几个关键字不得不提,那就是“周室衰微”,“诸侯割据”,“礼崩乐坏”,在这样的情况下,封建势力不集中,文化的发展在政治的压迫下有了喘息的机会,失势贵族,平民百姓有自由谈论政治的权力。宽松的文学环境,使得平民百姓敢于表达自己的怨愤之情。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等级制度变得并不森严。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人格得到时人重视,“士风”在这个时代逐渐盛行,士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延续千年而不变。人们相对于对自我人格的认同,更倾向于使他人认同自我。表现在政治文化上,经常会不惜损失利益和退让或者进而以过激手段以求得到对方的尊重,表现在文化上的就是《诗经》中的文字。无论物质生活多么贫贱,都不会放弃文学上的表达和精神上的追求,也是《诗经》如此优秀文学作品产生的最主要的主观原因。而怨刺诗正是他们表现现实生活最直接的产物,士大夫和平民百姓把生活寓于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文人的个人精神和个人意志也始至诗经而流传千年。</p><p class="ql-block">&nbsp;怨刺诗带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为我们再现了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和研究有很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肆 • 反应民生疾苦</p><p class="ql-block">《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里面几乎囊括了人民所有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其中最为显著的一项就是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是带给我感触最为深刻的一系列是个,近乎完美的将当时黑恶的社会风气和官场诉说出来,也是人民的最真实写照。 </p><p class="ql-block">其中《硕鼠》是最为著名的一首诗,其中反复用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一句诗词,他将当时的无耻只知索取压迫劳动人民剥削者比喻为贪婪无度的大鼠,讽刺隐喻但却令人意味深长,自己的辛勤劳动却养育了这般贪荡的官吏,反映了劳动人民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在千金重担的压迫之下生活。 </p><p class="ql-block">《七月》也是很好的反映了民生疾苦的一首诗,这首诗歌非常的长,甚至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年的生活,在诗中虽然体现了浓浓的烟火生活气息还有古时人民的务农方式。但在这一年之中,一家农户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几乎是像赶鸭子上架每月都有必要的事情干,但往往忙忙碌碌一年都只足够养家糊口,然后再开始繁重的下一年。 </p><p class="ql-block">诗经中蕴含着许许多多中华文化,这种劳役的风气是在古时盛行的,这种诗歌为所有天下有同样感受的人民发声,但同时也给予了人民抱怨的消极感受。读过诗经后,我理解在生活中可以适度的为自己或是他人发声,但也要有说实际行动,在自己美丽的理想乡之中加以落实,终将会推开属于某人的梦幻之门。</p> <p class="ql-block">伍 • 颂歌祭词</p><p class="ql-block">1.模糊的人物形象:祭祀诗中的人物包括祭祀者、被祭祀者以及其他相关人物,这些人物大都属于一些有地位身份的人,上至君王诸侯,下至卿大夫与士,不像国风中的人物多为平民百姓或者奴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固然与诗歌的题材内容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周代的祭祀权主要掌握在贵族(家族大宗)手里有关,祭祀权在当时即意味着特权,掌握了祭祀权也就掌握了政治上的权力。祭祀诗中的人物诸如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对他们没有具体的形象描绘。</p><p class="ql-block">比如《周颂·维天之命》这首诗: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p><p class="ql-block">2.颂:《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共有40篇。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据阮元《研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p> <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五个方面便是我们认为在我们读书时需要取的精华</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组认为:我们明白,继承传统也是要扬长避短的,不能一味的人云亦云,读书永远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感谢观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制作组:楚霸王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查找资料:冯莘峪 魏妤桦 王子烁 顾嘉原 楚丁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制作美篇:赵紫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