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北京63】“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

偃城浪子(户外纪实摄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居庸关长城</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居庸关长城,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千米的峡谷中,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旅游局评定的国家AAAAA级景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居庸关长城,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是“天下九塞”之一,属“太行八陉”之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中国万里长城</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font color="#333333">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font></b><font color="#333333">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b><font color="#167efb">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font></b><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b><font color="#167efb">历史上最长的长城</font></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b><font color="#167efb">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font></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图自网络)</span></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长城八大关”之说</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 山海关</font></b><font color="#333333">——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明长城东端起点,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素有<b>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b>与“<b>天下第一关”</b>、<b>“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b>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居庸关</font></b><font color="#333333">——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b>“</b></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b>天下第一雄关”,</b></span><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天下九塞”之一</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span><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太行八陉”之八</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b>明朝京西四大名关</b>,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span><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内三关</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居庸关是<b>四大重要关卡之一</b>,有南口,居庸关,上关和八达岭。</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b><font color="#167efb">紫荆关</font></b>——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b>蒲阴陉</b>,列为<b>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b>、<b>天下九塞之第四塞</b>。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雁门关</font></b><font color="#333333">——</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位于</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山西省</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忻州市代县城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着称,被誉为</span><b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中华第一关”</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有“</span><b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天下九塞,雁门为首”</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span><b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外三关”</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自秦汉以来,雁门关及其所在的代县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雁门关北通大同,南达太原,进可主辽阔草原,退可守千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 娘子关</font></b><font color="rgba(0, 0, 0, 0)">——</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娘子关故得今名。位于</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娘子关有“<b>万里长城第九关”</b>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偏头关</font></b><font color="rgba(0, 0, 0, 0)">——</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位于山西省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b>“外三关</b>”。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b>“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b>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嘉峪关</font></b><font color="rgba(0, 0, 0, 0)">——</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号称<b>“天下雄关”</b>,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b>河西咽喉</b>,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b>连陲锁钥</b>之称。嘉峪关是<b>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b>,<b>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b>(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玉门关</font></b><font color="rgba(0, 0, 0, 0)">——</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玉门关地处西北干燥之地,所以唐代诗人王之涣才有<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之说。</span>(图自网络)</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万里长城十三关”之说</font></b></div></h1><h3> <b><font color="#167efb">第一关 山海关</font></b>:又称“榆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br> <b><font color="#167efb">第二关 黄崖关:</font></b>津门十景之一的蓟北雄关,又称“小雁门关”,北齐时建,明代重修。<br> <b><font color="#167efb">第三关 居庸关:</font></b>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得名始于秦代。<br> <b><font color="#167efb"> 第四关 紫荆关</font></b>: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br> <b><font color="#167efb">第五关 倒马关</font></b>: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br> <b><font color="#167efb">第六关 平型关</font></b>: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古称瓶形寨,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br> <b><font color="#167efb"> 第七关 偏头关</font></b>:因其地势东仰西伏而得名。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br> <b><font color="#167efb"> 第八关 雁门关</font></b>:“中华第一关” 又名西陉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九塞尊崇第一关”。<br> <b><font color="#167efb"> 第九关 娘子关</font></b>: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故得今名。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br> <b><font color="#167efb">第十关 杀虎口关</font></b>: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明时称杀胡口。清朝统治者将“胡”改为“虎”。走西口就发生在此地。<br> <b><font color="#167efb">第十一关 嘉峪关</font></b>: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br> <b><font color="#167efb"> 第十二关 阳关</font></b>: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r> <b><font color="#167efb">第十三关 玉门关</font></b>:也叫“小方盘城”,因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名句更使玉门关名垂千古。<br></h3>   在认识了中国万里长城和长城的主要关隘之后,我们再来详细图说本文的重点——长城之“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吧!<br>  说明一下:本文的相关资料源自网络,图片的前半部分来自于偃城浪子2018年5月27日带队游览居庸关所摄,后半部分来自于偃城浪子2016年4月13日带队游览居庸关所摄,还有部分没有走到的景点采用网络上的照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居庸关”名之溯源</font></b><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居庸关在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县境内。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后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关。汉代沿称,此后各代仍称居庸关口这里山峦间花木郁茂葱茏,仿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叠翠”之称。</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居庸关是“燕京八景”之一</font></b><br></div>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div> “燕京八景”得名于金代明昌间,后代文人纷纷题诗,遂名闻遐迩。明代李东阳于八景之外又增“南囿秋风”、“东郊时雨”并赋《十景》诗,所以又有“燕京十景”之说。<br>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定八景为:<b>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font color="#167efb">居庸叠翠</font>,</b>当时均刻石立碑并有小序、诗文。燕京八景的出现,对于后来的风景点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之后,无论“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靡不有八景诗矣”。(图自网络)<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居庸叠翠是关沟72景之一</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font color="#333333"> 太行山余脉西山与燕山余脉军都山交汇之地,形成40里的</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关沟</font></b><font color="#333333">。关沟位于北京市西北昌平区延庆县境内,长约18公里。关沟西北起八达岭长城,东南止于华北平原,暴雨过后沟内有水流,形成季节河。关沟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平原与蒙古草原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八达岭长城位于关沟西北山梁,居庸关城横跨关沟河。</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font color="#333333">地理学上习惯将</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关沟作为太行山与燕山的分界线</font></b><font color="#333333">,沟东属燕山脉,沟西属太行山脉。实际上,关沟两侧的山体形态并无显著差别。</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font color="#333333">关沟中名胜古迹很多,相传有</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关沟七十二景</font></b><font color="#333333">,除居庸叠翠之外,还有二龙戏珠、仙人枕、栓马柱、青龙潭、弹琴峡、六郎相、状元桥、关城、云台、八达岭等。</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图自网络)</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居庸关是太行八陉之第八陉</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居庸关长城所在的峡谷(关沟),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font color="#333333"> 关沟是著名的溢道,为</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太行八陉</font></b><font color="#333333">(即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之中的第八陉,即军都陉。</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167efb"><b>太行第八陉即军都陉</b></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有关曰居庸关,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图自网络)</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居庸关是"内三关"之一</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明代以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为"内三关"。</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清·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直隶一·山川险要》:“国家以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而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图自网络)</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居庸关是“天下九塞”之一</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167efb"><b>“天下九塞”</b></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词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 ? 大汾(现山西灵石南关镇)、冥厄(现河南平靖关)、荆阮(现河北紫荆关)、方城(现河南方城楚长城)、崤(现河南灵宝崤关即函谷关)、井(现河北井陉)、令疵(现河北喜峰口)、句注(山西雁门关)、居庸(现北京居庸关)。</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天下九塞,现在泛指雁门关、居庸关、 八达岭长城、 紫荆关 、楚长城 、黄草梁、 井陉关 、句注塞 、平靖关这九个古中原长城要塞。</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图自网络)</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居庸关下设四道防线</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居庸关下设四道防线,从南往北第一道:南口;第二道居庸关关城;第三道:上关;第四道:八达岭;加上最北边的哨所:岔道城。可谓雄关天险。</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图自网络)</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居庸关长城的历史沿革</font></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春秋战国时期,居庸关是燕国在北方设立的一座要塞。当时燕国北部与东胡接壤。自公元前663年"伐山戎之战"开始,燕国北部战争不断。利用险要的山川形势设立"居庸塞"其作用是军事攻防。<br> 居庸关设立关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汉书·地理志》记载:"上谷郡居庸有关"。此外,1972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掘出了一座汉代古墓,墓内壁画上有一幅居庸关的画面,上面有"居庸关"三字,同时描绘出了当时关内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一片繁荣景象。这说明,在1900多年前的汉朝,居庸关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在经济贸易交通运输方面,已经非常发达。<br> 居庸关最早修筑长城的历史始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到了北齐天宝六年(公元555年)又征发了180万人修筑长城。这条长城长900里,自古代的幽州至恒州(今南口至山西大同)。并由居庸关往东把长城修到山海关。自此,居庸关才与长城相合,并成为长城上的重要关口。</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北齐年间,居庸关也曾名"纳款关",这证明,当时居庸关不仅有军事作用,而且在经济贸易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辽金两代,居庸关的军事地位,更加显露出来了,并且成为南来北往的交汇地,在经济文化上更加繁荣。<br>  公元936年,居庸关被后晋割地赂辽。辽比较重视农业发展,将大量的汉人迁到长城以北,这样使得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广为传播,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辽以国都临潢为上京,以大定府(今辽宁凌源西)为中京,以析津府(今北京)为南京,以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为西京,以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为东京。辽的五京,不仅是政治和经济城镇,也是工商业城市,其中尤以南京(今北京)最为繁荣。当时,作为交通要塞和南<br>北交汇之地的居庸关,在南京(今北京)与西域、中亚等地进行的广泛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br>  居住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辽的统治者对他们进行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剥削。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利用辽王朝后期的腐败不堪和广大女真人对辽统治的不满,发动了反辽战争,并于公元1122年攻陷辽国国都燕京。此时,就是先攻打下居庸关,而后挥师南进,一举攻下辽都燕京的。<br>  金国以燕京城(今北京)为中都。完颜亮“役民夫80万,兵夫40万作治数年”,于公元1153年迁都于北京。当时的燕京成为金最大的城市。金人设榷场贸易,换牲畜、战马,当时居庸关是这种商业活动的重要通道。<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从公元1211年开始,为了反抗金朝对蒙古族的统治,蒙古国的成吉思汗不断发动对金的战争,曾多次攻陷居庸关。但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进攻居庸关时,金兵凭险坚守久攻不下。最后蒙古军队转攻紫荆关,然后统经涿、易二州由关里向外,两面夹击,才攻陷了居庸关,于公元1234年将金灭亡。<br>  公元1206年,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以中统为年号,公元1271年,他进一步废除“蒙古”国号。定国号为“大元”。公元1272年,忽必烈迁都北京,公元1279年,最后灭亡南宋,使中国复归统一于元。</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从此,元代皇帝经常往返于大都(今北京)和上都(原都和林)之间,“每岁至驾行幸上都,并由此途”。这样,元代的居庸关成为了皇帝经常通过的必经之路,也成为他们途中的驻跸之地。作为御路,关沟峡谷20公里的山路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整。在这一时期,居庸关的经济、文化出现了一个飞跃。作为行宫,居庸关的建筑也有了一个空前的发展。当时,居庸关内建有花园、寺院和皇帝住宿的地方,并在峡谷的南北口(南口即今南口村处,北口即八达岭)建了两道大红门,作为居庸关的南北大门。<br> 据《顺天府志》记载:一次,元顺帝路过居庸关时看到这里的山川拱抱之状,想到祖先打江山的辛劳,于是想在两山之麓建一“西域浮图”,下通人行,意为希望塔下经过的行人受到佛法的保佑。<br> 元朝熊梦祥的《析津志》上记载“至正二年今上始命右丞相阿鲁图,左丞相别儿怯不花,创建过街塔。在永明寺之南,花园之东,有穹碑二,朝京而立,车驾往还驻跸于寺,有御榻在焉。其寺之壮丽,莫之与京”。<br>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元代时居庸关已经有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有过街塔,有气势宏伟的永明寺、穹碑、花园,还有"旁舍棋布",象棋盘一样排列整齐的房舍和皇帝及随行人员居住的宫室建筑。这些建筑与峰峦、山川、树木互相辉映,形成皇家驻跸的胜地,成为盛极一时的地方。这一时期相对比较安定,居庸关在军事上并不十分重要,但到了明朝,情况则大大改变了。<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明朝将元朝灭亡之后,元的统治者蒙古贵族逃回旧地,他们依然不断南侵,对明的地域进行骚扰。此时,东北的女真族亦相继兴起。为了防御北方的扰掠,“终明之世,边防甚重”,明初就建立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长城防线。此防线除了布有重兵的九边重镇之外,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务和帝陵(明十三陵)的护卫,又增设了真保镇和昌镇,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系统。<br> 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没有停止对长城的修筑和加强长城的防务。其工程之大,耗资之巨,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居庸关在这一历史时期也得到了大幅度发展,是继元朝居庸关大规模发展后的第二次辉煌,并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br> 明朝的巡关御史王士翘在《西关志》中记载:<br>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徐达、常玉春北伐燕京,元主夜出居庸关北循,二公遂于此规划建立关城……东筑于翠屏山,西筑于金柜山,南北两面,筑于两山之下。<br>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在居庸关置守御千户所。洪武四年(公元1377年)明朝为了彻底孤立元朝残余势力,将大量大漠以北的蒙古人迁到长城以内,并认为当时具有战略意义的关城有四个,而居庸关就是其中之一。<br>  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4年)明在居庸关置卫,下领千户所5处,以作为京师北面固防。<br>  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3年)明成祖第4次亲征,11月4日入居庸关,这时,京师各衙门官员都来迎驾。在居庸关举行了十分盛大的仪式。参加这次欢迎仪式的中外文武群臣和百姓竟达100多万人,由此可了解历史上居庸关的繁华。<br>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居庸关修筑水关水门。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发生了历史上的“土木之变”。蒙古也先部在1449年分4路攻打明朝,自己亲自率兵攻打大同,明英宗的亲信太监王振既无准备,又不懂军事,更不与大臣们商议,擅自调动50万大军,挟持英宗亲征,结果很快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大败,很多大将阵亡,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明英宗被俘。此后,瓦剌军又向北京进攻,在北京的兵部尚书于谦,扶保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进行了保卫北京城的战役。<br> 瓦剌部撤退后,明朝近一步加紧了对北方的防务。兵部尚书于谦曾言:“居庸京师之门户,乃以佥都御使王熔镇居庸,创建城垣。”这次所修的居庸关城垣,是在徐达、许廓所修关城基础上的又一次扩建。此项工程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完工。至今居庸关南北关门上,还有“居庸关”字石匾,旁边还有小字“泰伍年捌月吉日立”题记。景泰年间,居庸关城的建制达到了最完备的程度。关城之内设有衙署、书馆、庙宇、粮仓、神机库等各种相关的建筑设施。居庸关的范围也分为五道防线:北面有岔道城、八达岭、上关城,南面有南口,加之居庸关关城,合为五道防线。此时,居庸关在军事防御方面也达到了最完备的程度。<br> 明朝中期以后,明朝的军事防御重点转移到山海关一带,居庸关的军事地位开始下降。<br></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清朝时,由于清朝政府采取“政治”统治的政策,采取了罢修长城的政策,同长城一样,居庸关的军事地位进一步下降,逐渐成为一个历史遗迹。<br>  由居庸关漫长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居庸关经历了由出现--发展--发达--鼎盛--历史遗迹的演变过程。在任何一个以北京为国都的朝代,居庸关无论在军事方面、交通方面、经贸方面、文化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这里就是历史的舞台,既有刀兵相见的厮杀,也有和平时期的经贸活动,既是连接关内外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的纽带,同时又是守卫北京的中流砥柱。由元代所遗留下来的国宝——云台,可以显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由在遗址上恢复的明朝各座庙宇,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b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真武庙</font></b><br></div><div> 一进居庸关北关瓮城门,迎面是北方镇守大神真武庙,后面是北关闸楼。真武庙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据说是徐达将军因北征“屡有真武神助之”而建造。真武庙是北关瓮城唯一的一座寺庙。</div><div> 真武庙是个四合院落,其建筑都是蓝色琉璃瓦黄剪边覆顶。山门殿悬挂横匾“真武庙”,供奉韦陀菩萨,左右站立哼哈二将。殿前有一对石狮。<br></div><div> 真武殿是正殿,殿内供奉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相传,真武是古代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经42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宋代皇帝因避其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时尊为“镇天真武灵应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元朝时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明代对真武信仰达到鼎盛。朱棣称帝后,特加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将其所谓修炼之地武当山赐名“大岳太和山”。<br>  东、西配殿都是甲丁神殿,供奉六丁、六甲神将。六丁、六甲是道教的护法神将,六甲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是阳神,六丁为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是阴神。六丁、六甲为天帝役使,能“行风雷,制鬼神”。<br></div> 居庸关自元代至清代修建了众多的庙祠,涉及佛、道、儒三大派别。其建设数量、规模和等级,在万里长城关隘庙祠建设史上当属首位。<div>  居庸关城内建有<b><font color="#167efb">六庙一祠</font></b>。其中<b><font color="#167efb">吕祖庙</font></b>建在东边的城下山坡的小台上,中线有两庙,南关瓮城内建有<b><font color="#167efb">关王庙</font></b>,北关瓮内建有<b><font color="#167efb">真武庙</font></b>,坐落在西线的有<b><font color="#167efb">马神庙</font></b>、<font color="#167efb"><b>表忠祠</b></font>、<b><font color="#167efb">城隍庙</font></b>和<b><font color="#167efb">关帝庙</font></b>。其中城隍庙的建筑规模比较大,前一戏台,院有山门殿,正殿、后殿和两厢配殿。</div> 居庸关军事防御范围广,周围面积50多公顷,南北券城相距约850米左右,东山顶至西山顶直线距离1150米。<div>  图为通往西山顶的长城。</div> 防御设施有南北券城、城楼、水门、水闸、敌楼、铺房、烽隧、角楼、炮台等。长城上的敌楼、烽燧、铺房,是古代打仗时作为掩体和士兵居住的地方,共修复了25座,这些按明代规制烧的城砖,都是靠人工、牲畜往上运送材料。<div>  图为通往东山顶的长城。<br></div> 从蹬道爬上瓮城楼,城墙上不少人在拍照留念。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北关城楼</font></b><br></div><div> 高大雄伟的城楼,南北各有一座,楼为三重檐歇山式绿琉璃瓦翦边,高21米,下面城台高10米。城楼南北侧悬挂两块白底黑色“天下第一雄关”巨匾。<br></div> “天下第一雄关”之名来自清代钱良铎撰写的一篇游记《塞外纪略》“十五里至居庸关城,城门额曰“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有南北两个关口,北关(城楼悬挂“天下第一雄关”匾额)和南关(城楼也悬挂有“天下第一雄关”匾额,还有“居庸关”石刻),两个城楼通过西山长城12号敌楼和东山长城好汉坡连接,但一般称北关瓮城,南关城楼。 城楼是指挥作战的中心,所以建造高大。站在楼上,可以一目了然,有利于观敌情。 城台下面有券门通瓮城。瓮城即大城门外的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 在居庸关南券城和北券城城墙之上,分别陈列5门古炮。北券城陈列“大将军铁炮”2门,长1.77米和1.79米,炮口口径7厘米。“竹节铁炮”3门;长为1.08米、1.5米、1.7米,炮口口径为14厘米和8厘米。<div>  明代是我国古代大炮制铸和使用最兴盛时期。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和州人焦立向他呈献十支新式武器“火铳”。用火药发射铁弹丸,当时称为“火龙枪”。明朝建立以后,专门设有兵仗军器局,研制铸造大炮。大炮被称为“神威大将军”。在军队中,设有使用大炮的军机营。京城卫戎,长城关口要冲,配备神机营。明成祖时,下令在长城沿线安置大炮。还有“佛郎机”“神枪”“铁铳”等。</div><div> 《明史.兵志》记载,到了明代中叶,大炮的铸造工业逐于精良,制造出的“红夷大炮”长可二丈有余,重三千斤。发之洞裂石城,声震数十里。这种炮,有照门和准星用于瞄准,射程可达500多米。在修复居庸关北关城时,发掘出土石炮弹23枚,最大直径为15厘米,铁炮弹6枚,最大直径5 厘米。<br></div> 瓮城上石碑“不到长城非好汉”。 居庸关在东西两山之间,南关城楼和北关城楼都可以登城和出城。居庸关北关城楼两侧分布是G6高速辅路和主路。 这次我走的是居庸关北关瓮城的<b><font color="#167efb">西山长城</font></b>,具体线路是:北关闸楼--14号敌楼--西山4号铺房--13号敌楼--西山3号铺房--12号敌楼--11号敌楼--10号敌楼--西山箭楼--9号敌楼--8号敌楼--7号平台--7号敌楼--南关闸楼。<div>  图为北关闸楼。</div> 敌楼、铺房、烽火台都是以北关瓮城-东山长城-南关城楼-西山长城-北关瓮城(居庸关长城犹如一个四百米跑道,椭圆形)顺时针编号,所以,居庸关长城共有十四座敌楼、四座铺房、二个箭楼和9个烽火台。<div>  图为真武庙俯视全景图。</div> 东西山脊之上蜿蜒曲折的城墙都是1993年以后在原基址上修复的,全长4142米。图为十四号敌楼的起始部分,炮口是向北摆放,这一带的防御系统非常完善。 对面是东山的长城,不过相比西侧的要低一百多米。爬起来也容易得多。 回头向下看,就像蹬在梯子上。这段长城几乎垂直成90度,每上一步都要抓着扶手再迈下一步,赞叹古人在这种险峻条件下,还能打仗。 明代的居庸关选择在军都山的层峦叠嶂的山脊线上,它以岩石地为基址,用规整的石条砌筑城墙的基础,内外以顶顺交错的城砖砌筑两壁,在内外两壁之间填以黄土、砖石等分层夯实,在雉堞和宇墙之间的城顶,密铺3~4层城顶方砖。 随着山脊的山势,城墙顶部也相应地筑成顺势的坡度,坡度较大的城墙顶部构筑成台阶式梯道。 向下俯视,居庸关北关以北的关沟峡谷中,景色大美。 居庸关北关与南关之间,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 抬头遇见的第一座敌楼是<b><font color="#167efb">“十四号敌楼”</font></b>,居庸关城墙现有14个敌楼,这是倒数第一座。二层结构,二楼有小小的阁楼,楼子完好如新,内外干净整洁。因为独行,只好请人给我拍照留影,呵呵!还不错呀!   从十四号敌楼内部看外面的一抹春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向下再看看,正在努力攀登的游客,加油呀! 穿过十四号敌楼,继续向上又是一段陡峭的石阶城墙,走起来还是很费劲,不一会儿就已经汗流浃背咯! 走累了,就停下来歇歇脚。趴在城墙上,看看长城下的关沟秀色,也算一种难得的眼福。 巍峨的长城如同从相距850米的南北两关伸出的巨手,蜿蜿蜒蜒、曲曲折折、高高低低在东边的翠屏山和西边的金柜山的峰巅上汇合,两山山顶的直线距离达1150米,成为一个封闭的圆周。 西山即<b><font color="#167efb">金柜山</font></b>高351米,山上的长城长2100米;东山即翠屏山高150米,山上的长城长1500米;联结两山的河套上,还有57米长城。<div> 在如此险峻的山上修建双重保险的长城,可见当年居庸关要塞之重要。<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333333">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京张铁路</font></b><font color="#333333">。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这段是著名京张铁路段。盘旋在山间的火车,完全被绿树包围。看着就心动,有拍摄的欲望。</font></div></h3> <b><font color="#167efb">西山四号铺房</font></b>。铺房又称作“楼橹”。早在汉魏时期的史籍中就见有“楼橹”这个名字。那时候的“楼橹”,是建于战车或地面上瞭望敌情的一种高台。(图自网络) 长城敌台顶部的铺房,是供戍守士兵放哨、瞭望敌情、躲避风雨的建筑物。 这是西山十三号敌楼。 所谓“敌楼”,它是城墙上御敌的城楼,供指挥、瞭望、传令,休息、放置器械物资的一种增强城墙防御的设施。(图自网络) 到了最高处十二号敌楼,往前走不通了,往回从另一条路下去,墙体戛然而止于断崖前。站在这里,居庸险隘尽收眼底。(图自网络) 第十二号敌楼折返点,左边通往北关,右边通往南关。(图自网络) 十二号号敌楼是墙体的转折点,从这里开始基本上是一路下行了,经5座敌楼与1座西箭楼,便到了关口。(图自网络) 十一号敌楼,十号敌楼,九号敌楼和八号敌楼。(图自网络) 西山箭楼在第十号与九号敌楼之间,四层结构,重檐歇山顶,覆盖绿色琉璃瓦,红色的箭窗窗棂,古色古香且内敛奢华,具有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结构特色。楼子基座很高,有墙体环绕护卫着楼体,具有壁垒森严、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居庸关墙体有东、西山两个箭楼遥相呼应。(图自网络) 西山七号敌楼。(图自网络) 下长城时还见到一尊淡黄色的古石鼎,上刻有铭文大约是“长城圣奠”。(图自网络) 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居庸关就是<b><font color="#167efb">南关城楼</font></b>。南关城楼与北关瓮城相距850米,南关城楼建筑和北关瓮城一样,通高31米。“居庸关”石额在南关城楼的南面。<div> 南关城门,迎面是关王庙。庙旁有长城入口,可登上城楼爬长城。庙后是闸楼。城楼上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火炮。东山长城有水门闸楼、敌楼、铺房,山坡上有长短亭。西山长城有敌楼、烽火台、铺房。(图自网络)<br></div> 过了六号过街楼便是一道<b><font color="#167efb">水关</font></b>,水关建于长城与河道交叉之处,形成了水陆两重关隘双保险,这在长城防御体系中也是不多见的。也正是由于八达岭、居庸关的壁垒森严,在明朝的长城防御中,这里始终没有被突破。<div> 李自成当年为取北京皇都,大军久攻八达岭主关不下,于是留小部分兵力佯攻主关,主力从此侧翼隘口突入、偷袭关沟侧后,才最终突破了整个居庸关防御体系。至此清军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大摇大摆地进入京城,那就不是雄关险隘的问题了,而是明朝早已经失去了民心这座长城。正如康熙皇帝的论述:“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图自网络)</div> 从北关瓮城向南走,经云台、国计坊牌坊到南关城楼。(图自网络) <b><font color="#167efb">国计坊牌楼</font></b>是三门四柱七楼牌坊,横额是“国计坊”,意为国人大计,指居庸关是北拒强敌、南卫国家之重地。(图自网络) <b><font color="#167efb">迎恩坊</font></b>是建在关城南门外不远处的一座牌坊,四柱三楼,黑琉璃瓦面,柱子用花岗岩石制成,彩画成铁红色。取名迎恩是指:每一次等守关将士作战胜利都会上报朝延,皇帝会派遣使者,带着奖赏的圣旨和金钱酒肉到关城慰问战士,以示奖励,守关大将要在此地摆香案供桌迎接圣旨和传圣旨官,牌坊因此得名迎恩。(图自网络) <b><font color="#167efb">居庸关云台</font></b>。居庸关的中心,有一“过街塔”基座,名“云台”,取其“远望如在云端”之意。<div> 云台创建于元至正二至五年(1342一1345年),是用汉白玉石筑成的,台高9.5米,上顶东西宽25.21米,南北长12.9米;下基东西宽26.84米。南北长15.57米,上小下大,平面呈矩形。台顶四周的石栏杆、望柱、栏板、滴水龙头等建筑,都保持着元代的艺术风格。台基中央有一个门洞,门道可通行人、车、马。</div><div> 云台可谓是元代一座大型的石雕艺术精品。云台上原建有三座白色喇嘛塔,可惜毁于元末明初。明初在塔基之上,建有佛殿,内设佛像三尊。中为毗卢遮那,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正统十三年,钦赐寺额为“泰安”。今佛殿只存柱石在云台之上。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寺遭火焚,仅存云台。台顶上的柱础,就是明代泰安寺殿字的遗物。</div><div> 它是作什么用的呢?据佛经上说,过往行人从塔下经过,就等于拜佛一样了。建塔的目的是要使来来往往经过塔下的百姓,都能“皈依佛乘,普受法施”,接受宗教的麻醉,巩固封建统治。(图自网络)</div> 券门与券洞上镌刻着大鹏金翅鸟、鲸鱼、大象、龙、曼荼罗和佛像。洞壁两侧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像和用梵、藏、蒙、维吾尔、西夏、汉等6种文字刻成的陀罗尼经咒及造塔功德记。<div> 券门为半个八角形,是我国古代砖石拱中特殊的一种作法。除了建筑结构特殊外,最重要的是券洞内精美的浮雕和六种古代文字,把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维吾尔文、汉文、西夏文6种文字镌刻在一起,在我国古代石刻中还是首次发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br>  云台的雕刻,主要集中在券门和券洞内,券门上两侧对称地刻着交叉金刚杵组成的图案,有象、怪狮、卷叶花和大龙神,正中刻金翅鸟王,券洞内两壁的四端刻四大天王(有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尤为珍贵的是洞内两面石壁中央镌刻六种文字,在我国古代石刻中还是首例。</div><div> 两面石壁中央镌刻六种文字的排列方法是:上面自左向右横写,共分三层,上层为梵文(即古印度文),中下层为藏文,藏文又分两体(即加嘎尔文、吐波文),下面为直行竖写,自两端向当中排,自左向右排的是八思巴蒙文(元朝官文使用的蒙文,元亡后即废弃),维吾尔文;自右向左排的是汉文、西夏文(古代西夏王国党项族使用的一种笔画繁冗的仿汉字)。</div><div> 券洞两侧的排列方法都是一样的,文字内容均是一样的,刻的是如来心经陀罗尼,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和咒语,并有造塔功德记和元代的年号。<br> 除了券洞两壁外,在顶部和两斜顶还刻着许多小佛像。券顶正中刻着五个“曼茶罗”图样,两斜顶刻十佛,在大佛像之间遍刻小佛像,布满了整个券顶。</div><div> 券洞上边装饰着各种花草图案。这些偶像花草图案雕刻细腻,流畅雄劲,精美绝伦,是元代雕刻艺术品中的优秀作品。(图自网络)<br></div> 居庸关南门外150米是<b><font color="#167efb">泮宫石牌坊</font></b>所在地,这是一个古代的学宫遗址,建于明弘治十七年,坐西朝东。明初在居庸关所在地设置隆庆卫,正统元年在隆庆卫建儒学宫。隆庆卫儒学宫在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增建,民国初年毁于兵燹,现仅存遗址。儒学的棂星门又称泮宫石坊,是由花岗岩雕刻而成,四柱三门,柱顶各雕一只蹲狮。中门梁匾上高悬“泮宫”二字,中门石柱云板上勾勒出圆形,左右圆形内分别刻“日”、“月”二字。四柱顶端各有望兽蹲守,三块门梁上各雕火焰宝珠。石牌坊前,左右各立有石栏杆,左侧的石栏杆保存完好,右侧的石栏杆损坏。<div> 泮宫石坊以西分布着东低西高的三进院落遗址,其间散落着零星的柱础、砖石及瓦片。一通<b><font color="#167efb">《重修隆庆卫儒学碑记》</font></b>碑立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碑阳额篆“重修隆庆卫儒学碑记”;碑阴额篆“题名”,坐西面东,字迹有少许模糊。于是便很好理解,这是明代的一座学宫,几经沧海桑田,虽然只剩石质的牌坊和古碑,但这里曾经飘荡着琅琅的读书声,这是从古至今学子们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br> 在南关水闸东侧,有个<b><font color="#167efb">六郎拴马桩</font></b>,估计肯定是与杨六郎抗辽的传说有关吧。<br><div> 居庸关停车场南侧一块巨石上有<b><font color="#167efb">“居庸叠翠”石刻</font></b>,这是“燕京八景”之一。老碑由于抗日战争时期修公路,已将碑石垫在路基下。现存石刻是1990年溥杰先生为外文印刷厂绿化基地题写的。在乾隆皇帝命名的燕京八景中,只有居庸叠翠无法确指其位置,而且御碑及碑座均已丢失。乾隆十六年(1751年)写赋诗:<b>“断戌颓垣动接连,当时徒说固防边。洗兵玉垒曾无藉,守德金城信不穿。泉出石鸣常带冷,日含峰暖欲生烟。鸣鞭阿那羊肠道,可较前兹获有田”</b>。并题写“居庸叠翠”,立碑于居庸关东南的大道旁。现已不知去向,只有碑座遗弃在公路的西侧。(图自网络)</div></div> <div>  <b><font color="#167efb">户部行署</font></b>:明朝户部常设居庸关的衙署。正德十年曾重修。其规制,中为厅,前为重门,后为寝室,左右为文移吏胥生活用房。明亡后署废。成为旅游品商店了。<br></div><div> 户曹行署坐西朝东,衙署大门在高高的台阶之上,大门有横匾“户曹行署”,大门之后还有二道垂花门。<br> 垂花门后两侧是游廊,连通中厅的南北配殿。游廊墙壁上有唐、金、宋、元、明、清一些名人描写居庸关诗词52首。游廊一角还有一顶官员乘坐的轿子。<br> 进二门后是中厅,是衙署办公场所(现在是商店)。中厅前的路两侧有十二生肖雕刻。<br> 南配殿是文移厅(存放文书的地方),现在是商店,悬挂横匾“文移厅”。<br> 北配殿有史胥厅(史胥,掌管文书的小吏)和庖厩厅,是官员生活的朝房(现在是商店),分别悬挂横匾“史胥厅”和“庖厩厅”。史胥厅前有“居庸关古诗碑林”石碑。<br> 中厅后是寝室(现在是咖啡店),悬挂横匾“寝室”。<br> 在大门和垂花门之间的院内还有三尊佛像和一口大鼓。(图自网络)<br></div> <b><font color="#167efb">叠翠书院</font></b>:因叠翠峰屏峙其前而得名。是明嘉靖二十年(公元 1514 年)以泰安寺僧房葺理改成,有房 16 间。中为聚乐堂,为习业儒生朝夕会讲之所,其余为师生居室。馆内曾藏书54部,以备诵览。现在辟为居庸关长城博物馆。<div> 叠翠书院是供守关将士子弟读书的地方。由于明朝施行兵甲世袭制,因此书院以传授兵法为主,以供学子们将来继承父兄在军中的职务。一次,叠翠监察御史肖祥曜巡视居庸关时,见贡士孙汝贤带领诸生在泰安寺僧舍诵览,便命居庸分守在寺后修建房舍,为师生提供读书的地方和师生宿舍。(图自网络)<br></div> <div><b><font color="#167efb">  丰裕仓</font></b>始建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系当时居庸关守军隆庆左卫的粮仓。此外还有<b><font color="#167efb">永丰仓</font></b>1座,<b><font color="#167efb">圆仓</font></b>3座。(图自网络)<br></div> 居庸关城内建有六庙一祠。其中吕祖庙建在东边的城下山坡的小台上,中线有两庙,南关瓮城内建有关王庙,北关瓮内建有真武庙,坐落在西线的有马神庙、表忠祠、城隍庙和关帝庙。图为关王庙、马神庙、关帝庙、吕祖庙。<div>  <b><font color="#167efb">关王庙</font></b>:建于大明正统年间建(公元 1436-1449 年),虽只三间大殿也称庙,但确实不俗!关公是封建时代忠臣勇将的典型,又是财务神,又是伽蓝护法。但这殿内却独树一帜,供的是刘皇叔麾下的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当然以关公为首。看来,在居庸关南瓮城内建这关王庙,寓意深远!<br></div><div> <b><font color="#167efb">马神庙</font></b>:一进院落,院内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明弘治十七年(1504 年)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重修。现在看到的是1996年复建的。古代打仗需要战马,供奉马神,是为了马的康健,有战斗力。这座马神庙内供的是马祖、马王和水神、草神等神像。<br></div><div> <b><font color="#167efb">关帝庙:</font></b>明正德年间(公元 1506-1521 年)建,是供奉三国蜀汉大将关羽神灵的庙宇。庙内塑像分别为关帝、胡氏夫人,以及关羽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br></div><div> <b><font color="#167efb">吕祖庙</font></b>:不知何年建的,只知道是1994年修复的。庙内塑有吕洞宾神像。(图自网络)<br></div> 图为<b><font color="#167efb">表忠祠</font></b>。这是明弘治年间(1488-1505 年)为纪念明朝右副都御史罗通而建。四合院,坐西朝东,祠门旁墙上有石刻“表忠祠”。<div> 正殿<b>罗通堂</b>,有罗通夫妇塑像,两侧各有一个侍卫。正统十四年(1449)罗通奉命镇守居庸关。当年十月蒙古族瓦刺部三万余人攻围本关,情势非常危急,罗通身先士卒亲冒矢石据城固守,终于打败瓦刺,保住居庸关,让远处京师得以保全,由此得到皇帝的敕奖。</div><div> 北配殿是<b>孙玺堂</b>,有孙玺将军塑像。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孙玺任居庸关把总指挥,明正德六年(1511年)任居庸关都指挥佥事,正德九年(1514年)至十五年(1520年)任居庸关分守都指挥,常年镇守居庸关。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皇帝朱厚照要出居庸关狩猎,带着几个太监,换上便装悄悄到了居庸关前,传令孙玺接驾。孙玺让卫兵回皇帝话,说李钦御史(也是阻止武宗皇帝出关狩猎的功臣)坐镇守关,自己不敢擅离左右。后来,北京的大臣们见宫里跑了皇帝,急忙追了过来,把这位皇帝送回了皇宫。</div> 南配殿是<b>张钦堂</b>,有巡关御史(七品)张钦将军塑像。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皇帝朱厚照一行北上打猎来到居庸关。这时候,张钦刚好巡视到居庸关。张钦拿出一把尚方宝剑,将关门紧闭,不允许朱厚照北上。朱厚照等了20多天,趁张钦外出才偷偷溜出居庸关,实现了北上打猎的夙愿。张钦用尚方宝剑拦阻朱厚照一事,在朝野上下传为美谈。<br> 院内有一石碑,碑额题“罗公同事义臣之记”,碑文已辨认不清了。(图自网络) 图为<b><font color="#167efb">城隍庙</font></b>。<div> 城隍是道教所传守护城池的神。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据说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除夕要祭祀八种神,其中就有城神、隍神。以后两神合二为一,就成为城池之神了。道教认为城隍是剪恶除凶、护城安民之神,能应人之求,旱时降雨,涝时转晴,以保五谷丰登,百姓安泰。<br></div><div> 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道教正一派宫观,供奉的城隍是明代开国元勋徐达大将军,徐达曾舍身救过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仙逝,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后又封徐达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在徐达曾修建居庸关长城的地方建筑城隍庙以祭祀徐达。<br> 城隍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庙门(戏台)、山门、城隍殿、寝殿及其配殿。<br> 庙门(戏台)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前脸悬挂横额“城隍庙”,后脸悬挂横额“戏台”。戏台是过年过节祭祀城隍演出的地方。<br> 庙门后是山门,山门也悬挂横额“城隍庙”,门前有石狮守门,内有城隍爷所乘用的白马和轿子,墙上壁画描绘了“城隍”巡视出行的场景。<br> 再后是正殿城隍殿,供奉城隍爷徐达,城隍爷两边的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生死判官、文武判官是他的助手。<br> 城隍殿的西厢殿土地庙,供奉本方土地爷、土地奶奶。<br> 东厢殿山神庙,供奉本地山神爷和山神奶奶。<br> 城隍殿的东、西配殿都是阎王殿,供奉着管阴曹地府的十殿阎君。东阎王殿供奉一、三、五、七、九阎王,西阎王殿供奉二、四、六、八、十阎王。<b>第一殿秦广王蒋</b>:掌管鬼门关,专管人的天寿生死,统管幽冥凶吉;<b>第二殿楚江王历</b>:掌管地狱,专收伤人肢体,奸盗杀生之人;<b>第三殿宋帝王余</b>:掌管黑绳地狱,专收忤逆尊长,教唆诉讼之人;<b>第四殿五官王吕</b>:掌管血池地狱,凡在人间交易欺诈者收入此地狱;<b>第五殿天子包</b>:掌管叫唤地狱及望乡台;<b>第六殿卞城王毕</b>:管辖叫唤水地狱,专收怨天尤地之人;<b>第七殿泰山王董</b>:掌管热恼地狱,凡在阳间取人骨骸制药者收入此地狱;<b>第八殿都市王黄</b>:掌管大热恼磊地狱,在阳间不孝父母,使父母闷愁烦恼之人;<b>第九殿平等王陆</b>:掌管都铁城网阿鼻地狱,杀人放火者,施用炮烙火刑;<b>第十殿转轮王薛</b>:将各殿发给来之鬼魂按善恶定等级,分天道、地道、人道、魔道、地狱道和畜生道六道发阳世投生。男女寿夭,贫富贵贱,都在此确定。<br> 为什么城隍庙内还供奉阎王呢?是因为城隍还有一项功能,就是管领亡魂诸事,所以城隍就成了阎王的总管了。城隍庙一年有三次大型活动,即城隍出巡。第一次出巡在春季的清明节,称“收鬼”;第二次在秋季的七月十五中元节,称“访鬼”;第三次在冬季的十月初一“民岁腊”,称“放鬼”。这三次出巡时,民众来到城隍庙为祖先做超度道场。<br> 最后是寝殿,徐达和夫人夜寝的房间。<br> 朱元璋如此重视城隍神是有他的目的的。朱元璋曾对大学士宋濂透露过心里话:“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说穿了,大肆鼓吹神鬼的威力,不过是震慑臣民,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div><div> 居庸关的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7年)。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在这里建置城隍庙除为了护佑关城外,还有约束军民的用意。最近修复是1996年,庙内塑有城隍、阎王、山神、地神等神像。<br></div><div> 戏台内柱联:演古人事迹忠自忠奸自奸识庐山面目,指天下迷途赏自赏罚自罚如屋漏神明!<br></div><div> 正殿前面有罩棚,殿门柱有联: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br></div><div> 寝殿内供的是城隍爷和城隍奶奶:门柱有联:德之不修吾以汝为死矣,过而不改子亦来见我乎?(图自网络)<br></div> 居庸关共修建了<b><font color="#167efb">六座亭榭</font></b>:分别为半山亭、旌善亭、长短亭、憩便亭、静对亭、凉亭。<div> 图为长短亭、半山亭、旌善亭、凉亭。(图自网络)</div> 至于居庸关北关<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东山长城</b><font color="#333333">,我就不再攀登了</font>。具体路线:北关城楼登城--1号敌楼--2号敌楼--东山1号平台--东山2号平台--东山箭楼--3号敌楼--4号敌楼--东山一号铺房--5号敌楼--长短亭--水门闸楼--6号敌楼--南关城楼。<br> 图为在北关城楼东面的<b><font color="#167efb">一号敌楼</font></b>。 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公路廊桥、二号敌楼、东山1号和2号平台、东山箭楼。 翠屏山高150米,山上的长城长1500米。东面山脊之上蜿蜒曲折的城墙都是1993年以后在原基址上修复的。图为在西山拍摄的东山全景图。 借助网络的力量,我们看看东山长城的景观。图为二号敌楼。(图自网络) 从二号敌楼往上走,就是东山一号平台。(图自网络) 再往上就是,东山二号平台。(图自网络) 东山箭楼的正面。(图自网络) 东山箭楼的背面。后面的垛口墙,墙体内侧低,外侧高,外侧叫垛口墙,内侧叫女墙或宇墙,可以有效地抗击敌人。(图自网络) 这是我在西山上拍摄的东山箭楼。 这是去三号敌楼和四号敌楼的岔道口。(图自网络) 三号敌楼。垛口墙外面就是深深地峡谷,有四号敌楼在此扼守,可以有效地抗击敌人。(图自网络) 雄伟的四号敌楼,耸立在山脊上。(图自网络) 走下蜿蜿蜒蜒、曲曲折折、高高低低在的翠屏山山脊上的长城。(图自网络) 东山一号铺房。铺房,是古代打仗时作为掩体和士兵居住的地方。(图自网络) 五号敌楼。(图自网络) 居庸关不仅地势险要,而且风景宜人。这里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图自网络) 翠屏山高150米,山上的长城长1500米,此段就是好汉峰。(图自网络) 长城好汉峰石碑立在山脚下。(图自网络) 高速与长城相伴,当年长城主要功能是抵御外来敌人,看来这个功能在今天已经无法实现。 居庸关关口,两山之间,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的架势。登长城我突然有个感想,秦始皇两个发明,一个长城,一个兵马俑。几千年后今天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煅炼了身体。在国外提起中国 ,外国人首先想到是长城,其次是兵马俑。这个结果可是秦始皇当年修时没有想到的,意外收获。 居庸关的每一块砖石都见证了过往,行走其上,如同走进了一段历史长廊。 最后,居庸关附属建筑很多,有“仙枕石”、“五郎庙”、“六郎寨”、“弹琴峡”、“望京石”、“天险”、“穆桂英点将台”、“詹天佑铜像”等景点,为这座雄关增添了风采。有机会我还要去看看。<div>  全文结束,谢谢欣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