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情况,切身的体会,往往比纸面上看到的,要深切许多,此次黔北之行,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span></h1><p class="ql-block"><br></p> 习近平总书记建党100周年的讲话,使人热血沸腾。大伙儿一合计,党中央号召大家学史铸魂,大家很有必要去红色圣地瞻仰一番,实地体会一下我们党是如何经历挫折,但愈挫愈奋、愈战愈勇,最终取得最后胜利的。 做策划的做策划,收钱的收钱,大家纷纷拿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各司其职,以深圳速度,很快敲定行程,利用双休日,说走就走。<br> 窗外郁郁葱葱的夏日美景,被高铁飞快的速度,晃的一片模糊,但它的速度再快,也比不上大伙儿急迫的心情。<br> 很快到达第一站——万山朱砂古镇。<br> 朱砂古镇曾经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汞矿产地,储量及产量曾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享有"中国汞都"的美誉。<br> 自秦汉采掘朱砂始,万山的汞矿开采冶炼史已有两千多年。在上世纪60年代,万山汞为中国偿还苏联债务发挥了巨大作用,被周恩来总理称作“爱国汞”。 2002年因资源枯竭而全面关闭破产,2009年3月,万山因此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在此地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工矿怀旧旅游。<br> 我们所在的矿山,也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傲人的行业地位、同时储量也逐渐走低,本地也在发展红色旅游。很多的相似点,使它成为了我们的第一站。<br> 大巴车在酒店接待处门口停下,大伙儿奔涌进大厅办理入住手续,我站在外边,细细打量这座很有特色的建筑。<br> 该楼始建于1950年,原为贵州汞矿的机关食堂。整栋楼仅一 层,砖石结构,左右对称,外墙的柱子错落有致地伸向墙顶,和山墙融为一体。两旁三角形山墙饰以白色涂料,和墙面的青砖白缝搭配,显得简朴清爽。墙面鲜红的浮雕五角星和革命标语,彰显出当年鲜明的时代特色。<br> 对面,为原来矿里的礼堂兼电影院,是当年整个单位重要的集会场所。建筑风格与食堂大致相同。<div> 我们矿里也有一个工人文化宫,建造年代和使用功能,与此大致相同,不过建筑形制与规模,比这个礼堂气派许多,天天看到,并不觉得,一比,差距就出来了,终于明白什么叫熟视无睹。</div> 这是我们的住宿楼,原来是矿里的疗养院,早就听说过,景区的建筑,大都由原来矿里的老房子改建而成,也许我也是生活在矿区,对这种风格的建筑,显得格外熟悉。<br> 墙面为六七十年代常见的水刷石,造型也不似前面食堂、礼堂般有特色。<br> <p class="ql-block"> 楼梯栏杆为普通的四分之一砖墙砌筑,简单地粉刷一层水泥砂浆,扶手用暗红色水磨石装饰,显示出那个年代普通建筑的特点:造价低廉、施工简便,但毫无美感。</p> <p class="ql-block"> 后来改建的大门拉手,倒是显现出一些现代特色。</p> 院子旁边,小径入口,一棵大树伸出长满碧绿叶子的树枝,恰到好处地形成一道拱门。门外,一条不锈钢栏杆围成的小径伸向前方,吸引着大家前往。 穿过碧绿的拱门,沿着小径走十几步,便来到一个观景台。<div> 只见一面一百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从云雾缭绕的山谷中拔地而起,一条暗红色的栈道,在陡峭的崖壁上蜿蜒盘旋。<br> 原来宾馆就坐落在悬崖上,难怪叫“悬崖宾馆”。<br></div> <p class="ql-block"> 几个游泳池,临崖而建,湛蓝的池水,宝石般点缀在青翠的群山间,格外舒爽。这种临崖而建的游泳池,池外的人一眼望去,感觉池里面游泳的人完全融合于后面的山水当中,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我们单位,有很多硕大的回水池(例如二直井对面的山坡上就有几个),同伴们都说游泳池是矿里回水池改建的。虽然是玩笑话,但若真的这样设计,也不失为工矿旅游诸多思路中巧妙的一个小办法。</p><p class="ql-block"> 由于下雨,游泳池没有开放,对此,女同胞们一个个怀抱着鲜艳的泳衣,遗憾不已。</p> 由于舟车劳顿,且天空中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大伙儿安顿好行李,都在房间里,七嘴八舌地策划着第二天的行程。我不甘心窝在房间里,见离吃饭的时间还早,于是顾不上已经打湿的鞋子,伞一撑,便冲了出去,寻找在古老的矿区雨中漫步的感觉。<br> 沿着景区道路一路前行,小坡上,一栋中西结合特色的楼房,掩映在茂密的梧桐树中,随着薄薄的雨雾若隐若现。<br> <p class="ql-block"> 该楼房为砖木结构,共二层,造型为仿苏式建筑,但屋顶为中国特色的小青瓦庑殿顶。</p><p class="ql-block"> 该楼建于1954年,原来为湘黔汞矿公司的办公大楼,1958年,湘黔汞矿公司撤销,改为贵州汞矿,该楼成为矿里新婚职工的宿舍,类似于我们单位的“鸳鸯楼”。</p> “鸳鸯楼”对面的广场一端,矗立着一座较为宏伟的大楼,这是原贵州汞矿的总部办公大楼,目前改为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今天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开放。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前面,陈列着一些几十年前的工业设备,显示出鲜明的工业旅游特色。</p><p class="ql-block"> 这是几台五六十年代的互感器,我对电气设备不太在行,只感觉做工很扎实,但看不出与现在的互感器有什么不同。</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下面,一栋青砖黛瓦的建筑静静地矗立着。</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来是矿招待所,文革期间,根据中央“七▪二一”指示,成立了“七▪二一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不知为什么,只办了一届,培养了28名学员就停办了,后用做汞矿技校宿舍、职工医院宿舍和疗养院。</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这28名学员,后来都成为了汞矿各领域的中坚骨干和领导者,所以,这所只办了一届的大学,可谓是汞矿的“黄埔军校”。</p> 旁边,紧挨着一座三合院,主楼两层,两厢一层砖木结构。这里原来是苏联专家楼。 走廊较狭窄,木地板虽然油漆斑驳,但保存完好。 <p class="ql-block"> 院内花园中,当年苏联专家工作生活场景的雕塑,在雨中愈发锃亮,似乎显示出苏联专家不顾风雨,对新中国艰建设始终洋溢着饱满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雨越下越大,又仿佛在谴责“老大哥”的背信弃义与冷漠无情。</p> 晚餐实在是简陋,又加上我还在回味刚才看到的景象,故匆匆扒上几口,便放下了饭碗。<br> 大家怕打湿鞋子,都不愿意晚上冒雨出去。我余兴未尽,只好一个人再次走进老矿山斑斓的夜色当中。<br> 老矿区的亮化,做的还不错,主要以洗墙灯和投光灯来体现建筑的整体效果,勾勒轮廓的线条灯用的较少,用光色彩以黄白为主,较为朴素。 具有鲜明年代感的标语,在灯光的照射下非常醒目,它们曾经激励过几代人为之努力奋斗。 即使部分地方已经显露出些许斑驳,依然能体会到它们强大的号召力。<br> 时代需要精神,年代不同了,我们现在的标语口号,已然与它们不同,但作用是一样的,时刻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鼓舞着人们奋发图强。 也许是下雨,整个景区只有我一人在东游西逛。 前面的路面排水不畅,积水较多,巡查的保安好心地提醒我要绕道行走。<br> 这里是国家4A景区,还能有这样的问题?设计失误?疏于清理?我循着水迹,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积水。<br> <p class="ql-block"> 好奇心害死人,走着走着,前面后面都不能通行了。我站在那里直发愣。</p><p class="ql-block"> 一道雪亮的灯光照射过来,前面过来一辆车,司机约摸六十来岁,身穿保安制服,矿山人的模样,脸上略显沧桑,但精神很好,估计原来是矿里的人。</p><p class="ql-block"> 见我愣在那里,立即停车,热情地叫我上车,送我回宾馆。我还再想逛逛呢,便婉言谢绝。</p><p class="ql-block"> 他见再三邀请未果,便反复叮嘱我:这里路滑,你要小心呀,便去其他地方巡查去了。</p><p class="ql-block"> 望着他真切、关爱的目光,我心里一阵温暖。一把年纪,这么晚了还在巡查,真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也许他正是经历过失去为之奋斗一生的矿山的痛楚,才格外珍惜现在能够拥有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顿时,我脑海里闪现出在自己单位经常见到的标语: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p> 第二天,大家洗漱完毕后,去餐厅吃早餐。该餐厅原来就是食堂的就餐大厅,不过现在被装饰了一下。门口写着“人民公社食堂”。<div> 我觉得不伦不类,这里原来是工矿企业,好像不关农民什么事,取名“汞矿职工食堂”不是好多了?</div> 不过,柱子的装饰倒还是很有特色,四根角钢做骨架,用钢丝网围起来,中间用矿里常见的采矿废石加以填充,既省造价,又能体现矿山的工业特色。 早餐完毕,便又和大家一起,把昨天我独自欣赏的内容,又重温了一遍。<div> 广场上的这组群雕,雕得很传神,真实反映了当年汞矿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强烈的敬业精神。</div> 接下来赶往岩鹰窝,这是一条采矿遗址,类似于我们矿里的浅部一中段。<div> 这是入口,岩石多为页岩,较为破碎,裹以钢丝网来防止碎石掉落。</div> 巷道内,以五光十色的彩灯装饰,很漂亮。 每隔一段距离,在巷道壁上凿一个小洞作为橱窗,里面放一块矿石标本用于展示,我觉得这种构思因地制宜,非常巧妙。 巷道的顶和壁,均没有做任何支护,显示出矿洞原始的样貌。不过看得出,经过了扎实的松石处理。<div> 低头一看,地面铺的是塑木地板,而不像我们矿里使用混凝土浇筑地面,两边也没有排水沟,任由水从架空的塑木地板下排走,到某个地方再固定收集。</div> 我是一名注册造价工程师,出于职业的习惯,将此种建造方法,在心里迅速测算对比了一下。<div> 塑木地板的价格,每米巷道在500元左右(按2.6*2.8m测算,这里的巷道没那么大),比混凝土地面贵很多(每米巷道300元左右),但可以省去水沟钱(包括凿水沟,每米400元左右),算下来每米巷道可节省200元左右。</div><div> 关键是塑木地板安装简便,施工迅速,美观舒适,不失为一种好方法。<div><br></div></div> 沿巷道走了一段距离,只见地面中间有一个洞口,深不见底,洞口用钢骨架和钢化玻璃覆盖。<div> 外来的人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我们矿山出来的人,一下就看出,这是一个废石漏斗,采矿废石可以从这个口子倒下去,再从下面的某个平面的漏斗口接走。</div><div> 现在建造成这样一个玻璃平台,也算是思维独特,很有意思。</div>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走,巷道的地面上,镶嵌着几块带有发光文字的玻璃,上面刻有两句诗:齿犀微露朱砂唇,手荑缓转青葱指。它出自南宋诗人方回的《于氏琵琶行》。</p><p class="ql-block"> 诗句描写一位唇红指白的盛装美女,面对国家(南宋)即将灭亡,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以悲壮的琵琶曲来表达自己愤慨无奈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汞矿,学名硫化汞,俗称朱砂。美女涂的口红,应该含有朱砂,在古代,朱砂是制作口红的主要原料。</p> <p class="ql-block"> 洞内的大厅,其实就是一个采场。</p><p class="ql-block"> 采场低处造成积水,形成一片宽阔的水域,曲折古朴的游路蜿蜒地从平静的水域跨过;两旁开采剩下的高低不平的岩石,被修饰成层峦叠翠的假山,整个大厅被五光十色的灯光照耀得绚丽多彩。</p><p class="ql-block"> 好一个美仑美奂的洞天福地。</p> <p class="ql-block"> 大厅一角,设有老君炼丹的雕塑。</p><p class="ql-block"> 只见太上老君左手合十,右臂上斜靠着一条拂尘,双目微闭,嘴唇微张,似乎在默默地念着法咒,不断地对炼丹炉施加着法力。</p><p class="ql-block"> 旁边站立一童子,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装仙丹的葫芦,期盼的眼神望着炼丹炉,似乎在等仙丹早日练成,自己也好分一粒吃。</p><p class="ql-block"> 朱砂,是提炼水银的原料。古代所炼的仙丹,其主要原料,就是朱砂。</p> 一组灰黄色的雕像矗立在洞的出口处,与后面岩石的颜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div> 该雕像群反映了从过去到现代,不同时期的矿工辛勤作业的劳动场景。</div> <p class="ql-block"> 出得洞来,回望深邃的洞口,感觉这个洞的开发设计还是费了很大功夫的。</p><p class="ql-block"> 建设上巧妙地利用和处理了洞内现有情况(水域、假山、巷道壁上的展示橱窗、漏斗口的封堵),很好地融入了朱砂特有的文化元素(地面上关于朱砂的诗词、老君炼丹、洞口群雕),造价上因陋就简(只设塑木地板,不设水沟),关键还省略支护(每米造价节约金额不低于3000元),很值得称赞。</p><p class="ql-block"> 虽然洞内不像天然溶洞,有着众多奇异瑰丽的钟乳石,但上述设计,足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观感。</p><p class="ql-block"> 只不过,若能在里面增加一些采矿的元素(不同时期采矿场景的模拟雕塑、当时的采矿工具设备等),将更加完善。</p> 离开老矿洞,继续前行,一座玻璃吊桥横跨于山谷间。现在的景区,玻璃桥似乎是标配,已经不稀奇了。 不过此桥确实观赏远处群山的绝佳角度。<div> 只见绵延起伏的群山全部被绿毯般的植被所覆盖,缥缈的云雾,时而萦绕于俊俏的山峰,时而倾泻于狭窄的坡谷,汇聚的多时,便一同向上蒸腾而去,融合于天边的云彩。</div> <p class="ql-block"> 远处,一座廊桥横跨于山谷间,在云雾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宛若仙境。</p><p class="ql-block"> 回头望了望身后的洞口,刚刚才别过洞内的太上老君,莫不是真的到了他所居住的“离恨天兜率宫”?</p> 桥后的崖壁,把我们拉回了现实,这就是黑硐子。<div> 绝壁上开凿有数十个洞口,洞口层层叠叠,上下贯通,是万山最先开采朱砂的地方。</div> 时间不早了,我们按计划,赶往下一个地点——“那个年代” <p class="ql-block"> 这里其实就是利用原来矿里的住宅区,加以修复改造,还原那个年代职工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生长在老矿区,对这些场景非常熟悉。</p> 这里极像我们矿山的沿河家属区。 我们矿山的长龙界药店,也是这般模样。 <p class="ql-block"> 理发店门口的黑板上,明码标价。</p> 职工夜校墙上的黑板报水平不咋地,我看还不如我,要知道,当年我可是出黑板报的好手。 <p class="ql-block"> 教室的喇叭里,用那个时代的语调,一遍一遍地播放着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里面却空无一人。不知怎地,我感觉有些瘆人。</p> 这是一排职工住宅,里面陈设着当年的老物件。 翻开笔记本一看,是当年的学习笔记,发黄的纸面上,字迹工整,尽管蓝黑墨水有些褪色,但依然可以看出主人认真学习的劲头。 <p class="ql-block"> 同伴说都说这是专门做出来的道具,我却认为它真的当年的原件。</p><p class="ql-block"> 我妈妈在单位做了一辈子车工,这是我妈妈当年的学习笔记,风格几乎和上面那位汞矿职工的学习笔记完全相同。</p> 两位女同伴笑哈哈地在小卖店秀了一把讨价还价,其实那个年代,能买到就不错了,哪容你讨价还价。 这是一个广场,门口的青砖门楼颇为气派。 <p class="ql-block"> 舞台做工朴素,但可以看出建造的很用心,在当时,应该是豪华建筑。</p> 广场外有一家茶馆 <p class="ql-block"> 一位身穿碎花布衣,头戴蓝色布巾的大嫂在店内忙碌着,只见她言语不多,不卑不亢地提壶续水,忙个不停,好似《沙家浜》里的阿庆嫂,不由地想起剧中的一句唱词:这个女人不寻常。</p><p class="ql-block"> 走累了,用粗瓷大碗猛灌一碗大碗茶,倒也十分惬意。</p> <p class="ql-block"> 一位小女孩,抬头仰望着眼前这与她的年代完全不同的景象,充满了好奇。</p> 回头望去,整条街道充满着当年的回忆。 依依不舍地告别朱砂古镇,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地点,去瞻仰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地——遵义会议旧址。 也许是正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整个遵义城到处红旗招展,飘扬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 <p class="ql-block"> 进入旧址,里面是一个很大的广场,旧址坐落在广场的一角。</p><p class="ql-block"> 当初对旧址周边进行规划的时候,如果能将周边面积多规划一点,使旧址处于中间一点就好了。</p> 旧址对面,设有一个巨大的坐壁,坐壁周边用暗红色花岗岩镶嵌,中间黑色大理石上,刻有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p class="ql-block"> 会议旧址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 纪30年代初。</p><p class="ql-block"> 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外墙青砖白缝,歇山式屋顶,上面开有一个英式老虎窗。门窗漆成栗色,镶嵌彩色玻璃,廊柱、卷拱建造精美,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p><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就在这栋房子里召开。</p> <p class="ql-block"> 说到遵义会议,也许有人只知道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一个转折点,并不一定了解当时的具体背景,我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使大家更能体会这次会议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面对我党日益发展的根据地,蒋介石不高兴了,组织兵力于1930年-1934年,对根据地和红军,先后进行了五次围剿。</p> 天才的毛泽东发明了“诱敌深入,避实就虚”的方针,且屡试不爽,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本来干的好好地,但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者来了,且已经掌握了中央的大权。 <div> 通过赣南会议、宁都会议,解除了毛泽东军权(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叫他去搞行政工作(苏维埃政府主席)。</div> 于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长征)。 <p class="ql-block"> 长征初期,红军处处挨打,到了湘江战役后,红军从30万人骤然降到3万人,中国革命面临着生死存亡。</p><p class="ql-block"> 面对如此严峻的革命形势,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p> <p class="ql-block"> 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非常焦急,但他已经靠边站了,谁能听他的?不过他毫不气妥,耐心细致地向各级决策者、指战员阐明他的正确思想。</p><p class="ql-block"> 据共产国际军事代表李德(奥托▪布劳恩)后来在他的《中国纪事》中写道:“他(指毛泽东)不顾行军纪律,一会儿待在这个军团,一会儿待在那个军团,目的无非是劝诱军团和师的指挥员,接受他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的支持下,以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为铺垫(其实中央在长征途中一直在开会,商讨前途问题),最终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于是,形势逆转。</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当时的形势,比我们想象的还危急,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充满了艰辛曲折。</p> 这是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div> 屋子正中陈列着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有铁座马灯,北壁上陈列着一幅巨大的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div><div> 当年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经常在这里办公。</div> 这是会议召开的房间,为原房主的客厅。室内陈设,基本上是当年开会时的原貌。<div> 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原物),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摺叠靠背椅,共20只,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div> <p class="ql-block"> 站在会议室门口,以敬仰的目光看着屋内的陈设,仿佛看到了张闻天为了革命的前途,挺身而出做的驳斥博古、李德的“反报告”;好像听到了毛泽东为了摆脱红军的困境,以宏韬伟略,慷慨激昂地指出红军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似乎感受到了王稼祥、周恩来为了使中国革命能发生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力排众议,坚定支持毛泽东的无私的革命精神……</p> 遵义这座城,乃黔北重镇,红军长征时期,曾在遵义会议和二渡赤水时,两次占领遵义,而这两占遵义,首先要夺取的,就是遵义的门户,号称黔北第一关的娄山关。<div> 那是怎样一个关隘呢?为了一探究竟,我们决定赶往娄山关去实地体验一下。<br> 驱车一小时左右,一座宏伟的城楼出现在眼前,娄山关到了。<br></div> 景区车换乘点,一队红军装扮的游客,在等候乘车。只见他们个个面容严峻,好似当年红四团的官兵,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 景区车送我们直达最高峰——西风台。<div> 西风台上有很多逼真的雕塑,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红军战斗的场景。</div> 娄山关战役结束后,毛泽东踏上娄山关,有感于战役的惨烈,挥笔写下一首著名的词——《忆秦娥▪娄山关》,其中的四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被镶嵌在松柏环绕的石壁上。 下面的平台上,一个团队在搞党日活动,统一身着鲜红的上衣,排列成党徽的队形,在高唱着红歌,以此缅怀革命先烈。感觉他们创意还不错。 眺望远处,层峦叠翠的青山,绵延起伏,一直延伸到天边。颜色近者青,远渐蓝,层次分明。这大概就是毛泽东那首词中的“苍山如海”的境界吧。 远处的群山渐渐与天空的浓云相接,看起来离得那么的近,使我又体会到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创作的的三首《十六字令》中的一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正细细体会山势的壮观,忽见一股阴森的浓雾,气势汹汹地从山后席卷过来,将青翠的群山渐渐地笼罩。<div> 不由地,我心中一凛,仿佛看到了来势汹汹的敌人,正猖獗地向红军扑来。形势急迫,一场大战就在眼前。</div> <p class="ql-block"> 其实,西风台不是娄山关战役的主战场,激烈的战斗,在大、小尖山,眼前战事紧急,我们必须马上赶往那里,和英勇的红军一起,打退敌人。</p><p class="ql-block"> 车在蜿蜒险峻的公路上盘旋而下,一座石拱门横跨公路,上面赫然写着——黔北第一关,小尖山到了。</p> 沿坡而上,设有一座红军纪念碑,上面有张爱萍将军的题词,娄山关战役时,他担任红三军团四师11团政委。 这是当年的战壕,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土坑,但你绝对想不到,当年伏在这里面的红军,有多么的英勇。 从这个战壕向下望去,仅有的一条道路,蜿蜒地从两座陡峭的高山中穿过,这个位置可以一览无余,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佳位置。<div> 这才明白,这座不起眼的战壕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div> 云开雾散,周围的青山一片爽朗,进山时碰到的那一队红军,也撤下来休整了。<div> 我们怀着轻松的心情,走下小尖山,脑海里回响着毛主席的那首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div>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的神来之笔,这次怎么也要去瞻仰一个渡口才行。其中的的三渡赤水,是在仁怀县的茅台渡口。于是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茅台镇,去感受一下抢占渡口的激烈战斗。<br> 渡口上面,有一个红军过茅台镇的陈列馆。<br> 一进门,里面有个雕像群,右边站立着遵义会议后红军新的 “三人团”成员: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左边坐着的是红军总司令朱德和他的警卫。 再往里走,有几组场景,三维的模型和二维的画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 茅台镇盛产美酒,有谣传说红军用茅台酒洗脚。展厅内列举了康克清等众多亲历者的回忆,真相是,茅台酒度数很高,很多红军用它来对伤口消毒、擦在脚上舒筋活络,且都是付了钱的,根本不存在用来洗脚的事情。 这就是茅台渡口,对岸布置着众多楼房,临街的门面,挂满了各种绚丽的招牌。<div> 但估计当年,林立在对岸的,也许是一座座碉堡,面向河边的,是一挺挺喷火的机枪。</div> 一座吊桥,横跨赤水河,这是后来修建的。 桥对面,走来几个穿红军军服的女孩,她们手执马灯,挎枪提刀,正昂首阔步向对岸走来。左边提刀的女红军,一脸杀气,似乎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也许,当年的红军,正是这种状态 我站在桥上,望着奔腾的赤水河,心潮起伏,当年激烈的枪炮声,似乎愈来愈烈,一直萦绕在耳旁,久久不能散去…… 河对岸,巍然耸立的纪念塔,昭示着三渡赤水的胜利。 <p class="ql-block"> 望着对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红标语,我们一步三回头地离开茅台渡口,踏上返程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