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下的伟大悲剧

GxincubusYU🗡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苦难下的伟大悲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读《活着》有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了名利,为了金钱还是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或者是纯粹的想在这世上走一遭,不论贫富,不论地位高低,仅仅天然的体验一遍生老病死……早在初中时已听闻余华先生《活着》的名气,只是一直没有着手去读。就在前不久我捧来从同学那里借来的《活着》,那素黑的封面,不禁激起我心中几分沉重。怀着一种莫名的敬畏和自己搁置数年没有拜读的遗憾,两天时间,福贵的一生供我一览无余。至今我的耳边还回响着放牛的歌谣,心中却已明白“活着”的真正含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人公福贵,起初是家里拥有着大基业的富家公子哥,爱嫖好赌,让他没想到的是把他家的500亩地和老宅都给赌没了。这仿佛是整个家庭的转折点,就如微缩版的《红楼梦》,整个家族由盛转衰。只是徐富贵家的衰落远不如贾府那么纷繁复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徐家,交钱、让宅、伸手给地,便真真正正从大地主变成了贫民。此后的大半生,福贵仿佛在梦中度过,父母相继离去,妻子得了软骨病,儿子因献血过量而死,只被衣服一剥包,便草草了事。女儿产后大出血离去,女婿被水泥板压的血肉模糊。所幸,命运给福贵还留有一丝希望,徐家没有绝后。失去父母的小孙子依旧快乐成长,直到他也因为太久的饥饿而吃豆子撑死,福贵真的一个人落在了这世上,和他买的老黄牛,共度余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并不想仔细陈述这一家人怎么一个又一个离去的详细过程。这虽说是整部悲剧最扣人心弦之处,但怀着对死者的敬畏和作者在原序中就提出的一些看法:或许福贵在别人眼里过得悲惨苦难,但其实他活着更多是幸福与美好。于是,我倒是愿意抛开悲剧本身不说,把一家人幸福的瞬间剪裁拼接,还原出那份我向往的美好。首先,我很欣赏福贵老婆,家珍,她的知性与贤惠。或是丈夫嫖赌,她也只是暗示提醒;是在饥荒时从父亲家偷带的半袋小米;是本为大小姐出身却一生辛劳于田埂;是在儿子女儿相继离去时,不戳破丈夫善意的谎言,自顾心领神会。其次,我很欣赏福贵的那份通达。本应是娇生惯养的性格,却在人生转折后,表现出比常人还要强烈的坚韧与豁达。面对拉去充丁,面对儿女离去,面对终老一人,他当然有过伤心,但从未对生活抱有绝望,他大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像春生那样自杀而死。在赌输钱后,他勇于面对;在家人散尽后,也坦然接受现实。一派“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气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华先生很巧妙地运用了“福贵以第一人称”讲述人生,这样用笔便畅通无阻,也更加吸引读者。故事的基本架构本身的时空尺度都甚小,只是一个下午,一位讲述者和一位倾听者靠在树下,讲述者无拘束的倾吐,倾听者无拘束的领悟。或是余华在序中提到的“时间之神奇”的观点,通过福贵的不断回忆,文章时空跨度越来越大,从过去一直讲到了现如今。这么起伏跌宕,甚至充满戏剧、令人难以置信的一生,竟在如此详尽讲述下,只是一个下午的功夫就回顾了一圈。我不禁思考,时间是缓慢还是迅驰,人生又是漫长还是短暂呢?“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或许我们每个人也只是沧海一粟,我们湮没散落在时代的沙海中,反复推演着自己独特的一生,却从不会被时代所关注,这也正是普通人“活着”的真谛。当然这一结论放在福贵那个时代,比放到现在要更合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这儿,我便不得不提时代对人的塑造意义。作者所铺陈的故事大约发生在上世纪40~80年代,徐福贵一家先后经历了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最后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但在这本书里,政策的优劣似乎并没有改变徐家一家人的命运。在建国之初,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公私的频繁界定,对精神文化的肆意践踏,给这个苦难的家雪上加霜。即便是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看似更加激发了劳动热情,却殊不知此时福贵一家有劳动能力的都离去了,还不如回到公社化时期混日子,也不至于不劳作就颗粒无收。是那个命运多舛的时代,造就了徐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下,透过徐福贵,我们看到的是在探索时期仍然贫穷困苦的中国广大老百姓。他们为什么而活着?或于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不为除活着以外的事物,仅仅为活着而活着”。有一位评论家曾说余华是中国的巴尔扎克。余华的《活着》便是现实主义作品很好的代表。它深入的刻画了农村基层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在当时那个年代男尊女卑,压榨百姓等社会现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华对于乡村生活场景的刻画,远不及铁凝女士的工笔细描,在环境描写上也远没有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平凡的世界》那么花心思。毕竟《活着》也顶多算一部中长篇小说,一个一气呵成顺叙而来的故事。而余华便是用近乎白描的笔法,经由福贵这张朴实的嘴,把这个故事生动的讲了出来。一个又一个情节的突转,一个又一个意外的发生,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开,紧紧揪住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牵动着读者的灵魂只想一直探索福贵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世界都公认《活着》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它可以被称为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伟大的一部乡村悲剧。但情节出现太过突然,铺垫甚少,环境和历史渲染略有欠缺的问题也很明显。这些问题大多由于作者别出心裁设计的“第一人称”叙述所致。福贵第一人称的叙述,不可避免的将叙述焦点放在了事件和人物,而忽略了历史和环境。这或许就是常说的精心设计,又被设计所限制吧。当然,这只是微不足道的瑕疵。仍无法否定《活着》是一部伟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还是得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或许前文已给出答案:“为活着而活着”,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毕竟隔了些时代,且是我们参透人生事物本质后得出的最终结论。即使是像徐福贵这样令人难以接受的结局,我们也不可否认,在他一生希望与失望交织点燃中,他为抚养有庆和苦根而活着;他为把凤霞嫁出去活着;即使天寒地冻,在抗战前线,他也为回到破败不堪的家庭活着。或许当得知苦根也离他而去的那一刻起,他才望着被土地召唤的黑夜,大声的喊出:“我为活着而活着!”。为活而活,只是在万物散尽后的结束语,万万不可视为人一生追逐美好,实现价值的代名词。而现如今撇开官场名利声誉不说,我们也每天为我们所爱,我们所梦而积极的活着。在物质水平提升一大截的如今,我只能说,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但不论为爱还是为梦而活,其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余华将光鲜亮丽的梦与爱在《活着》这本书里层层拨开,让我们看到活着最初的面目,那的确是触目惊心的。但我想余华的目的,更是想让如今活在人世上的每一个人,都用梦与爱再次把“活着”重新丰盈装点,乐观积极的面对自己的人生。也在警醒着这个时代要为人民造福添爱,而非生灾剥夺爱。我不知道我所理解是否为作者所想,但当看到他序言中所写:“我知道活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文学就是这样,他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站出来发言的”。心中也便放心坦然许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让我用一句话去概括《活着》这本书,那便是我这篇小感悟的标题——“苦难下的伟大悲剧”。苦难是指当时的背景,悲剧的色彩,我想不用我过多描述。伟大这个词语,用在这里,我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肯定了它的文学价值以及在中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二我认为《活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确确实实是个大悲剧,但悲剧只是贴在他身上的一个标签,远远不及他真正的意味。在浓郁的悲伤氛围下,我们总能在悲伤后品味到福贵给我们带来的乐观与积极,通达与坚韧。这也正是《活着》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地方,也就是他独特的地方,成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如果真要说《活着》带给了我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积极乐观的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看谈人生的一切,为所爱和所梦活着,即就是为活着而活着。我很相信,黑夜也同样转瞬即逝,微笑的蓝天也必定召唤着黎明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周钰涛,共青团员,渭南高级中学高一学生,渭南电视台公共教育频道校园小记者,渭南市文明学生,曾获陕西省“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中学组二等奖,渭南市校园金话筒主持大赛优秀奖,渭南市首届寒假作文大赛优秀奖,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区级一等奖等省市区级荣誉。爱好朗诵、主持、绘画、吉他。《时空交错 唯母爱真诚热烈》一文发表于《渭南日报》,曾主持2016年渭南市少儿春晚,参演2017年渭南市少儿春晚《永远的长征》舞台剧。座右铭: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