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大家讲述艺术品市场的变迁(一)

秦剑无鞘

<h3><strong>点击蓝字关注我们</strong></h3></br><h3>耿宝昌说,“在旧社会青铜器价格高,后来书画价格高,以前故宫对外展示馆藏瓷器时,观众一看,又是破瓷器,连展厅门槛都不进。”</h3></br><h3>中国古瓷器价格 迅速升值,是近年来的事。人们今天会更多地从经济角度看待文物,但回首70多年的文物生涯,耿宝昌感叹古陶瓷鉴定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享受”,并不是奔着名利去的。</h3></br><h3>20世纪80年代,耿宝昌将家中30多件文物都捐给故宫博物院,只留下了一张桌子。耿老笑着说,那桌子是兄嫂非让留下的,就那么一个饭桌,得留着吃饭用。</h3></br> <h3>耿宝昌的淡泊名利、提携后人,得到了故宫上下的尊重。在耿宝昌90岁生日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耿宝昌之所以步入九十还精神矍铄、身体 康健,主要得益于先生勤劳正直的朴实品格、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h3></br><h3>眉毛胡子都白了的耿宝昌笑称自己的九十人生是捡便宜,“现在6点起 床,12点睡觉,比闹钟还准呐。年轻时身体不太好,想着活30岁就算便宜,谁知道竟然活了3个30岁,多好,这一切都是便宜……”</h3></br><h3>要说当今中国古陶瓷鉴定界坐头把交椅者,那无疑当属92岁的故宫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了。老爷子从事瓷器鉴定70多年,一生阅宝无数。人送外号:“瓷圣”、“人间国宝”。</h3></br><h3><strong>长按识别二维码</strong></h3></br><h3><strong>↓学习更多知识↓</strong></h3></br> <h3>对此他总是淡然一笑,一如既往地低调谦逊。在近日英国东方陶瓷学会授予“希尔金奖”仪式上,记者在故宫见到了耿老。</h3></br><h3>老爷子耳不聋,眼不花,腰板笔直,满头银丝,根根透亮。采访时记者的问题刚一提出,他就开腔作答,语速挺快,时不时还嘣出些新词。</h3></br><h3>从小学徒到大掌柜</h3></br><h3>耿宝昌1922年出生于北京,耿家世代经营珠宝翠玉,祖父曾是北京颇有名气的翠玉专家,遗憾的是,到了父辈,家境日渐没落。</h3></br><h3>14岁时,高小毕业的耿宝昌便到京城著名的“敦华斋”里做伙计,这家古玩店的主人就是人称“宣德大王”的孙瀛洲。</h3></br><h3>记者:“敦华斋”当时是京城极负盛名的文物店,据说它每年仅官窑精品库存就有上万件?</h3></br><h3>耿宝昌:长期是一万多件存在,反正现在比一个大博物馆不少。最初我跟师傅做学徒,干的都是体力活。敦华斋每年都要来十几个学徒,但能留下的也只有几个人。后来师傅看我踏实勤奋,就让我管理库房。</h3></br><h3>每年到年底没啥事情了,大家都休息了,咱经管这事情,就必须从头做起,左一遍右一遍至少是要查看三遍,费时间很长。这对我来说当然是个好事,通过给文物贴号、换号,熟悉文物。借清洗、擦拭、搬动文物,体验各类文物的手感。师傅让拿什么东西看,一说我就知道是什么,在哪个位置。看着那么多官窑精品,就好似上了一次古瓷鉴定领域的“哈佛大学”。</h3></br> <h3><strong>后续文章中继续介绍青铜器相关内容,帮大家更好的学习,敬请关注!</strong></h3></br><h3><strong>长按识别二维码</strong></h3></br><h3><strong>查看正在热卖的古玩收藏品</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otYi6sF95VNQkTwhT0as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