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王国桢为什么说8月才是红十三军正式成立?

历史记忆

<p class="ql-block">作者:刘定卿</p> <p class="ql-block"> 中共浙南特委书记王国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十三军正式成立的时间,党史部门公认的说法是1930年的5月9日。但是,我发现浙南特委书记王国桢却有不同的说法,他认为红十三军此时还没有正式成立。如果他是一般的干部,我们可能会忽略他。但是,他作为浙南地区党和红十三军的领导人,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他的说法,他的说法引起了我的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仔细研究,我认为他的说法是有根据的,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与大家一起探讨。我在《红十三军与浙南特委》一书中,发现王国桢在1930年7月起,共有两次说到红十三军还没有正式成立,第一次在1930年7月4日《中共浙南特委关于分工问题给中央的报告》中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7、军委到西楠溪去整顿部队,据人说,近日攻下十三个反动农村,声势浩大(有二、三百人)。现向乐清移动,与台州、永瑞游击队联合,正式成立第十三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王国桢在浙南特委成立后给中央的报告,他作为浙南特委书记,应该知道红十三军成立的时间。《红十三军与浙南特委》一书的编者,担心读者会引起误会,特地针对王国桢的说法在133页下面注解里注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实际上红十三军在同年5月已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意思是王国桢所说是错的。如果说王国桢第一次是说错了,我们并不觉得诧异。但是,接下来令我们奇怪的是,他又不止一次地谈到红十三军未成立的说法,而且越来越明确。1930年8月16日《浙南特委致永康中心县委的信》中,又再次说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目前十三军尚未正式成立,暂时由浙南特委军委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这是王国桢第二次说到红十三军还未正式成立,应该说第二次就不再是有误的问题了。王国桢是浙南特委书记,在胡公冕被中央军委下令于6月离开红十三军后,实际上红十三军3个团都已归浙南特委军委领导,而浙南特委军委的领导就是王国桢本人。王国桢是浙南红军游击队和红十三军成立的见证人和亲历者,也是红十三军的领导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从王国桢两次都说到红十三军尚未正式成立看来,他认为红十三军尚未正式成立已经是十分明确的态度,他的说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然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中央军委也在1930年7月8日《中央军委关于扩大红军问题给浙南特委的指示》中,催浙南特委将红军扩大到相当基础时,应即成立红十三军,换句话说,等于红十三军也尚未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目前,革命的形势,每天都有新的发展,全国的红军更是猛烈地扩大。浙南红军的扩大亦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你们扩大到相当基础时,十三军应即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对红十三军尚未正式成立的说法,我认为王国桢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他是指红十三军尚未正式成立,关键是 “正式”两字。他并没有说红十三军没有成立,只不过强调没有“正式”成立而已。理由是当时红十三军还只有三个团,没有师、营、连、排的序列,说它是一个军还说不过去。因此,说红十三军还不算正式成立是有道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王国桢于1930年5月在上海参加过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个大会之前中央军委开过一个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王国桢作为浙南红军的代表他参加过这个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军委颁发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对全国红军统一编成军团制,军团以下按三三建制建立军、师、团、营、连、排的序列编制的要求,王国桢是知道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所以,他认为5月9日胡公冕成立的红十三军军部及第一团,和后来成立的两个团基本上都是大队、中队建制,还没有师、营、连的序列,这与当时全国红军一样,都是从农民赤卫队编为红军的,红军要正规化,这是中央军委下决心要统一全国红军编制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从8月下旬在下嵊(石染)将团扩编为师以后,王国桢就再也没有说红十三军还没有正式成立一事,因为红十三军已建成了师、团、营、连的序列,并任命了新的军长、师长、团长、营长和连长,它就是一个完整军的编制,已经是按照军委的要求实现编制序列正规化了。所以,在1930年9月12日,浙南总行委给二师政委赵胜同志的信中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红军第十三军第一师(即西楠溪红军)于前月三十一日占领缙云,夺来步枪五十余支,子弹九担,小机关枪二支,木壳枪二十支。在缙云驻了三天后,始才向西楠溪方面退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这里提到“红十三军第一师”攻打缙云,说明王国桢已经认为红十三军已经正式成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我认为王国桢说红十三军尚未正式成立的说法很重要,他是说红十三军经过8月25日在下嵊扩编后,红十三军已经达到军委关于红军正规化的要求,这才算正式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但是,我们的同志对他的说法缺乏分析,一看到说红十三军尚未正式成立怕引起读者的误会,就赶紧解释,而忽视了它背后还隐藏着红十三军历史上一次最重的扩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永嘉党史部门和永嘉县新四军研究会编写的《血染的丰碑》应该说是迄今为止永嘉县比较全面介绍红十三军历史的一本书,该书的编者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但该书还是忽视掉了在红十三军历史上,走向正规化的一次重要扩编,似乎有点可惜。他们有三个问题令人费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一是,他们在介绍红一团的组建时,把最初5月9日成立的三个大队与8月25日下嵊扩编混在一起介绍,以至于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同一次扩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二是,该书虽然承认董佐光大队被编成一营,章华大队编为二营,潘玉如、戚玉波大队被编为三营。但对扩编只承认一半,既没有专门介绍红十三军历史上最重要的这次扩编过程,也没有承认这次扩编后红十三军新的领导人,甚至连这次扩编是由谁主导的?该书都回避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三是,《血染的丰碑》书中说:</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8月25日在下嵊村前溪滩上召开大会,这一天溪滩上红旗招展,人声沸腾,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在大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他们把这这个大会说成是去攻打缙云前的动员大会,但是他们不清楚部队作战历来都是一鼓作气,那有在动员大会五六天后再去攻打缙云的?这不是明摆着告诉敌人我军的军事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我认为这次大会应该是浙南总行委在下嵊举行的扩编动员大会。王国桢不承认红十三军1930年5月成立的原因,言下之意是说在这次扩编后红十三军才算正式成立。但是,这位浙南特委书记王国桢的用心良苦,九十年来始终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党史专家们的重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永嘉党史部门承认这次扩编不干脆,我们有理由怀疑该书仿佛在掩盖什么。在五尺村红十三军历史纪念馆里,既没有介绍胡公冕因受左倾路线的迫害,被中央下令离开红十三军回沪重新分配工作的事实,也没有向人们介绍后两任军长的有关情况。造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人们会觉得胡公冕一直是红十三军军长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所以,如果承认扩编后红十三军新的领导人,就要承认陈文杰是红十三军的第二任军长(总指挥),这会对胡公冕造成影响,这很难自圆其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李振声也是这次扩编后新的领导人,当时他的职务是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1954年,他是我市第一批由毛泽东主席签发、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烈士证书,在证书的备注里,当时市人民政府上报的职务是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此后,1983年和2015年民政部先后两次更换烈士证书,都明明白白写着李振声的职务是:</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中央人民政府和民政部都承认李振声是红十三军第二任政治部主任,为什么一个地方政府至今不承认?因为他承认了李振声,同时也要承认陈文杰是军长,也等于承认了这次扩编的成果,会影响到胡公冕一直是军长的说法。他们没有想到这样做是揀了芝麻,丢了西瓜,红十三军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正规化扩编被忽视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温州著名的历史学家胡珠生先生,他是永嘉五尺村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在中国古代史、中共党史和温州地方史着力较深,是温州首屈一指的著名历史学者,曾任温州博物馆副研究员。他著的《温州近代史》是研究温州近代史的开山之作,在温州有很大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胡珠生先生在写红十三军这段历史时,曾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并对红十三军的历史有独特的见解。他是温州第一个认为陈文杰是红十三军第二任军长的学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胡珠生在《温州近代史》第367页,有这样一段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25日,第一团集中下嵊(或作石梁),由陈文杰整编,陈奉命任红十三军军长,把团部扩大为第一师师部,胡协和升任第一团团长。整编后,红一师雷高升、胡协和等在陈军长指挥下从五尺村西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此外,胡珠生先生找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有当时在浙南和上海、杭州国民党的报纸,报导红十三军军长陈文杰被捕的消息,还有党内浙南特委向中央报告在陈文杰牺牲后,胡公冕争夺红十三军领导权的问题。这些党内和党外的证据都无疑证明陈文杰是红十三军第二任军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2015,我又发现一个证明陈文杰是红十三军军长的另一个证据。李振声的孙子向我提供胡识因写的一份资料,这份资料是来自温州档案馆,复印件上盖有“温州档案馆档案专用章”,下面一行注明:</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胡识因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书记,目前为右派分子</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胡识因对红十三军的情况很了解。她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1958年3月11日,她在一份交待中有说到红十三失败后各位领导人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因李立三路线施行结果,至一九三一年工作愈益不振。一九三二年夏,王国桢在瑞安被捕,解温州被杀;金国祥在台州被捕解押杭州伪陆军监狱后出狱,解放后病死;李振声□富□工作,于一九三二年被捕解杭州被杀;胡公冕同年在泸被捕,解南京军法监狱(一九三五年释放,解放后任北京国务院参事室参事)”。</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陈文杰继任红十三军军长,未及指挥部队即被逮捕牺牲。</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施德彰走头无路□□数百人向国民党投诚后被杀;胡识因、庄竞秋解放后都任文教工作,现退休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愉快地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2014的4月7日,解放军档案馆派出该馆档案研究处处长丁家栋等4人赴浙江省档案馆和温州党部门寻访红十三军的资料。于2014年写成《红十三军和浙南革命斗争》一书,经过他们考证,认为陈文杰是继胡公冕之后的第二任军长。在这本书的463页,红十三军战斗序列表之二中,特地注明:</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红十三军军长陈文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8月下旬在下嵊(石染)的这次扩编,是红十三军历史上一次很重要的整编,意义非凡,是浙南特委(总行委)落实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国红军整编会议的精神,没有这次扩编,红十三军的正规化还是一句空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王国桢说红十三军尚未正式成立,实际上就是指8月25日在下嵊红十三军正式扩编的事,这么重要的扩编被忽视掉了,十分可惜,这从研究角度来说是不可原谅的。说明他们编写的红十三军历史,还是一部不完整的历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