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与黑》典型人物之悲剧性

兴远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片/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字/兴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与黑》也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斯汤达。他的这部作品主要是写,贫民出生的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人认为红代表了平民阶级,黑则代表了贵族阶级,封建教会。还有人说,红代表了于连性格中的勇敢赤诚的那部分。黑则代表了他性格中的贪婪冷酷的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现代人,也有人认为红代表了我们当今怀揣赤子之心的少年那样,他们渴望成为英雄,他们纯洁善良,热烈勇敢。但是当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却发现社会并不是他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在世界的口袋中撕开一个口子,在里面挣扎生存下去,想跨越这个口子的羁绊束缚,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所以结局是悲剧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文学中“红与黑”有一种神秘的喻象意义。从于连的人物形象上来看,他正如红和黑两种颜色,相同且相异,就像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与这种“矛盾”相依相存,并且毫无违和,因为他就是矛盾本身。于连就像一个正反对立的生命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于连,他真诚且虚伪,狂热不羁又不切实际,他狂热地崇敬拿破仑却表现出极度的厌恶,出身卑微又精神富有,贫穷卑贱但拥有渊博的学识,恃才傲物同时自卑懦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此看来,他的悲剧命运早在少年时就已注定。于连是家里的第三个儿子,父亲从小对他动辄打骂,拳脚相向。在这种备受歧视和艰难的坏境下他熬过了苦痛的童年,正因如此“成为人上人的强烈欲望”在于连的心里滋长蔓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拼命读书,能做到熟记各家著作。为了得到本地神父的赏识,他能将《圣经》用拉丁语背得滚瓜烂熟,惊人的记忆力和学识使其在维璃叶市名气远播。他私下里最喜爱的书是拿破仑的自传,并从这本书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进而转化为对战争以及功名的狂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于连被安排到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他好奇的不是薪资的多少,而是自己会不会被市长一家当做下人看待?他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挣扎向上,他在上层社会中不停的摸爬滚打,甚至付出遍体鳞伤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就像他本人说的:“我生来就不是软骨头,不是给人下跪的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因为孱弱的身形外貌,苍白的面色,于连从小就不被父亲看重。种种因素酿就他脆弱自尊的性格,甚至有些极端和孤僻。在于连担任家庭教师的日子里,在和于连的朝夕相处中,精神空虚的市长夫人爱上了美少年于连,瑞那妇人极度怜悯他的遭遇,从他身上感受到了独特的真情和美好的品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这位美丽的少妇把同情转化为初恋般的爱情时,于连表现出什么态度呢?他首先想到的是:这会不是上流社会贵妇人通常玩弄下等人的把戏?自己会不会是她众多情人的一个?他告诫自己可千万要时刻保持戒备,不要钻入贵族设下的圈套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于连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生来卑微,面对抉择时怯懦又逃避,缺乏相信自己的勇气。他展露在外面的倔强和骄傲就好比窗户纸一般,一捅就破,脆弱不堪。假情假意,虚与委蛇,再任由自己的心情随手抛弃,这是他对待突然到来的爱情的实际应对。于连有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冷静与清醒,但那又怎样?到底没有逃过悲剧命运的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品通过于连的个人奋斗 ,再现了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人,要进入上流社会阶层,就像是徒手攀岩摘星。在即将到达顶峰,却又迅速败落,跌落进谷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不愿意作无名之辈,任由世人践踏,像狗一样对着权势者摇尾乞怜。但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阶级固化,于连怎么可能轻易就凭借一己之力爬上顶层教会与政党间不可告人的秘密交易,权力与金钱的可耻勾结之顶层呢?他注定是19世纪法国封建等级社会的牺牲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敬佩的是:直到审判者宣布他死亡的日期,于连的高傲个性都不允许他接受怜悯与赦免,他用短暂的人生谱写了一曲生命的绝唱,坦然走向了断头台。他公然赴死的态度,在审判席上的真情流露是对所谓公道和正义的抨击批判、无情指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心灵深处的呼唤,死亡的阴影笼罩下的释然:“但,不才我,有的是高尚的灵魂!”竟令我热泪盈眶……死亡的凄凉壮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个看清自己灵魂的人,必然会像他一般感到坚强和勇敢。当于连以高贵的姿态,平静的内心走向刽子手的刀下时,我仿佛看到一个曾经腐化堕落过的少年,重新拾起了初心,灵魂得到救赎与升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我看来,于连是那个时代的钢丝舞者,他更像是一位极度善于伪装的舞台演员。他伪装起自己的雄心抱负,为了走向人生巅峰,不惜突破道德底线。有人说于连一直在靠女人上位,然而我并不赞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他愿意走此等捷径,飞黄腾达指日可待,金钱更是会滚滚而来,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对情妇更是付出了一颗真心。在钢丝上舞蹈,在一片叫好中冷笑,无论处于何种艰险的境遇,于连都拼命抓住不可多得的机会。他吞掉的是卑微和血泪,而在意的自始至终都不是观众的掌声和眼神。为了荣耀,他披上自己本不热衷的教士黑袍,走进黑暗压抑的神学院,忍受同级的欺压以及神父的幕后捣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这只是暂时,虚伪的表演也迟早会落幕,因为:在他那黑色的法衣下,隐藏的是一颗强烈跳跃的红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除了男主于连,《红与黑》还刻画了两位鲜明的女性形象:因为爱情而出轨的瑞那夫人,出身不凡的玛娣儿特小姐。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悲剧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值得同情的是她们身上都具有妇女个性性解放的反叛精神,不同的是其中有些人,把个人幸福建立在了爱情至上的理想主义之上。如文学史上所塑造的,妇女争取个性解放的典型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挪挪、简爱、郝思嘉等她们都具有个性与共性。由于她们的这些个性差异,和时代环境的局限性,她们的结局也各有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人公于连最终年仅23岁就走上了断头台,玛娣儿特小姐为死去的情人终身守节,瑞那妇人搂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人间……命运的印记在他们的身上展示了人生百态,以及欲望催化下的痴狂病态与她们的悲剧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那个19世纪法国封建等级社会的《红与黑》,一个带着假面的青年最后用生命殉葬了。正所谓阶层跨越的代价本身就具有悲剧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感谢各位老师的欣赏阅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