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连四纸的陈坊记忆

玉錦堂

<br><br> 历史上铅山连四纸生产主要分布在陈坊乡及其周围的崇山峻岭之间。按行政区域,产地有二:一是铅山县境内自云霁关、火烧关以北的云际坑、佛寨、西坑、太源和浆源、郑家塘、港口、篁碧、石垅等方园100多里的地区。这里最盛时有槽1400多张;二是褔建邵武府光泽县所属,自云霁关南下至王家洲、枣树塅、司前、梅下坪等方园近100多里的武夷山脉南坡地区。这里造纸最盛时有槽500多张,因这些地区产纸必经陈坊加工,才能出口上市,便一直视为铅山连四纸产地。<div>  </div> 连四纸以嫩竹为主要原料,生产过程从备料到成纸要一年多的时间。工序繁多,工艺讲究,有“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之称。主要生产流程包括:制竹丝、腌料、自然漂白、打浆洗浆、抄纸、焙纸、选纸打包等七大阶段七十二道工序。<br>  因产地与河道运输便利等因素,清雍正至民国期间,陈坊成为铅山连四纸加工集散中心。陈坊位于武夷山脉北麓陈坊河畔,地扼火烧关、云霁关闽赣通道。陈坊河源自火烧关和云霁关下,北流57公里经汪二渡口村注入信江。从渡口村东溯信水20公里是河口,西下弋阳经鄱阳湖进入长江。自陈坊以下可通小船,为连四纸的运输销售提供了有利条件。陈坊至今保存有一条长1.6华里的古街。昔日,街上纸号、纸栈、纸店林立。因纸业发达而兴起的饭店酒馆、布匹、南北货、肉食、杂货等店铺亦比比皆是。居民多达一万多。镇内巨宅大厦鳞次栉比,其规模之宏敞、装饰之精美,为省内罕见。它们多为纸号纸商居宅。从现存的的老宅、纸号仍可一窥当年纸商之富和纸业之盛。<br><br> <p class="ql-block">  最早来陈坊经营连四纸的是清雍正间的“西客”。他们挟巨资首先来陈坊设“振和”纸号,收购连四纸和大匹纸,运销全国各地。至乾隆时,西客在陈坊设的纸号如春笋般出现在陈坊街上。有日兴岩、福兴号、曾永祥、永康等I8家。西客资金十分雄厚,一次可吃进连四纸2--3千担,,年吞吐量都在一万余担左右。乾隆初,西客集资开挖陈坊河道八华里,把起航点从万家桥鹭鹚石,上移到陈坊下街头水囗。西客又在那里建筑了一栋规模宏敞占地4000平方米的关帝庙。兼作装船下河,囤积纸张之地。并设立山陕八会馆作为集会议事之所。清嘉庆末,西客离陈坊而去。继由在西客纸号任职的黄庭瑞开设“黄同昇”纸号和本地任姓开设的“任正和”、“任太和纸号”经营连四纸。接着,抚建帮纸商相继来陈坊,开设傅中和、傅春和、信丰、德川等纸号。再后,南昌、丰城、南京、福建和浙江等地纸商也接踵而来,开设了晏文盛、郑荣记、宁立顺、何同仁、陈正和、王益裕等纸号。他们恪守信誉第一,保证质量,按质定价的商业道德,因而业务蒸蒸日上,誉满大江南北。民国时期,陈坊专营连四纸的大纸号共有23家。其中最著名者有二:</p><p class="ql-block"><b> 晏文盛纸号</b> 是南昌晏老五开设的。资金最为雄厚,号称30万银元。一次能吃进连四纸2000篓,年吞吐量15000篓。在汉口、杭州、上海、天津都设有分号。晏老五死后,其子晏硕卿子承父业。</p><p class="ql-block"><b> 傅中和纸号</b> 为抚州金溪傅姓开设,资金号称20万银元。傅某死后,其子傅有因继任。傅有田在江西省政府任职,遂委任曾达仁、徐七松经理。曾、徐后发了财,便离了傅中和自设“同兴达”纸号。傅家改聘金溪饶某某担任经理。饶颇有才干,未几即使傅中和信誉日增,生意兴旺,年加工出口连四纸10000多件。</p><p class="ql-block"><b> 其它纸号</b>是:傅春和、罗聚和、罗利生(二罗纸号是抗战前兴起的“后起之秀”,每家年吞吐量5000件以上)、任正和、任太和、黄同昇、仁德、立太祥、开泰、信丰、吕福祥、立顺、大成、德顺源、长兴纸栈、华家庄屋、郑荣记、何同仁、陈正和、王益裕、同兴迏。</p> 上述23家连四纸纸号,各显神通,收购陈坊地区(包括篁碧和福建光泽司前等地)生产的连四纸和大匹纸,予以加工改装后销往汉口、上海、杭州、天津、南昌等埠,进而转口销往全国各地。<br> 铅山连四纸的运销,民国23年(1934)以前主要靠水路。从陈坊水口码头装小船经陈坊河进入信江,上溯40里至河口。或由河口东溯信水至玉山,经80里驮担至浙江常山,下兰溪河入新安江到杭州等地;或从河口(或黄沙港)装大船下弋阳,出鄱阳湖,经九江进入长江,运往南昌、汉囗、上海、天津等地,再转口销往全国各个市场。民国34年,浙赣铁路通车后,铅山连四纸便由陈坊船运至河口,再从河囗运到上饶或横峰,装上火车运到南昌、杭州等地。除了国内市场,铅山连四纸毎年还出口日本、南洋各地。每年各地约5至6百件。河口祝荣记纸号就曾经九江五洋公司出囗外销连四纸1200多篓。<br> 铅山连四纸形成产业,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左右,盛于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当时陈坊周边的纸槽多达2000余张,年产连四纸20万余担。陈坊街纸号林立,仅“西客”专营连四纸的大纸号就有18家。他们资金雄厚,多在杭州、汉口、天津等地设有分号,各家的连四纸年吞吐量都在万担左右。每天天尚未亮,陈坊街上就熙熙攘攘挤满了来自火烧关云霁关西天岭等处的为各纸槽挑来连四纸的挑夫。他们肩挑连四纸在各纸号门前排起长队,等候开门收购。街道两边几十家饭馆酒店、南北杂货、布匹等店也应时开市,二里长街热闹喧腾,一直延续到午饭后,街面上才静下来。<br>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包括机制纸在内的洋货大量涌进,充斥国内市场。致使手工制作的铅山纸销路日蹙。清光绪卅四年(1908)《铅山乡士志》写道:“连史纸产于陈坊者为最,石垅所出次之。毎年约出万余担,价值十余万金。”这就是说光绪后期(1897—1908)铅山连四纸产量已从年20万担降至万余担,只及鼎盛期的二十分之一。<br> 民国三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西方帝国主义忙于战争,対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随着洋纸的减少,铅山的手工造纸再度兴旺。据民国23年(1934)江西省政府经委会《江西经济问题》记载:“民国五年,铅山连史纸产量42000件(合21000担),产值336000元;民国七年铅山连史纸产量激增到336000件(合168000担)产值2600000元”,接近鼎盛时期的产量。但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洋纸再度涌入,铅山连四纸产量又急剧下降。至民国十九年,产量已降至4.2万件(合2.1万担)。以此推算,当时纸槽只有210张。<br>   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致使纸商外走,纸槽停产。1934年全县纸槽仅剩5O张,年产纸5000担,基本上集中在陈坊、篁碧一带(那时,陈坊和篁碧是铅山白区最顽固的堡垒,这一带鲜有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其后虽有起色,但总在5万担上下徘徊。<br>  抗日战争初期,洋纸阻断,铅山纸有所复兴。1942年浙赣铁路会战,沿线各埠均遭日冦蹂躏,纸张销路被切断。加之水灾,使陈坊纸商损失惨重。陈坊、河口纸号大片倒闭。曾经风光无限的陈坊纸市就此谢幕于历史的尘烟深处。 直到2020年底,铅山连四纸发展有限公司在陈坊河畔的太源水美建立制浆基地,连四纸终于又在它曾经的旺地安了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