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凤眼竹的“凤眼”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凤眼”这个词本身是指小眼角向上的眼睛。关于凤眼竹的由来就没有像湘妃那样的传说,关于古代的先民们是如何将她定为“凤眼”这个名称,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众多竹友的交流得出,这个名称的由来除了取决于竹子本身那种鲜明的纹案,大多可能就是文人们赋予她的修饰了。</p> <p class="ql-block">二、凤眼竹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花纹的颜色深浅。无论是湘妃竹还是梅鹿竹,其上面的每一圈花纹都是深浅不一,层次分明,唯独凤眼的花纹除了极少数最外圈会深一点,里面的花纹深浅基本都是均匀的。</p> <p class="ql-block"> 三、凤眼竹的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凤眼竹现在国内的出产地有两个。一个是福建,一个是广西桂林地区。仔细研究,无论是历史上有名的花竹产地湖南,还是现在花竹大产地福建、广西等地,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这些花竹出产地基本都处于同一纬度线上,而且原始生态系统都保持的较好,其实中国产竹子的地方不少,包括江浙一带都有竹子产出,但出产竹类中都没有花竹,只有湖南福建广西的某些地区才出产花竹。是这些地区原始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恰好适宜某些特殊的竹寄存菌群生存,从而才产生了花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四、凤眼竹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凤眼竹从珍贵程度上来说其实根本不亚于湘妃竹,好的凤眼竹毛笔更是稀少,至于为什么没有湘妃的地位高,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在于中国人的欣赏角度。湘妃的花单独一朵就可以自成一景,而凤眼确往往只有大片大片的出现才能形成美感。</p><p class="ql-block"> 论是湘妃竹还是凤眼竹,只有在真正喜欢她们的人眼里,才是最漂亮引人的,至于孰高孰低,那就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梅鹿竹</p><p class="ql-block"> 梅鹿竹又叫梅箓竹,它与竹木牙角,湘妃竹,最大的区别在于梅竹的斑点与竹地交织在一起,其竹地有的发青灰色,上有点点兽斑状的斑痕,看上去非常像梅花鹿身上的花纹。品质好的梅鹿竹更为稀见,一把由梅鹿竹骨制成的毛笔,整个竹骨犹如一层兽皮,上面灰青色的斑点大大小小,扁扁圆圆遍布上下,愈发衬托得上面的"兽斑"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 梅鹿竹主要生长在我国广西和湖南境内,砍料的一般都是当地山民,他们不懂材料但只要有花就砍,没粗的就砍细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梅鹿竹好料越来越少的原因,倒料的大多数是江西人,他们以前折腾毛笔,现在扇子火了他们也就开始折腾扇料,他们知道料的好坏而当地又没有制扇师傅,大多都要运输到苏杭或者京津地区,为了把花不好的梅鹿也卖出去,他们发明了一种比较聪明的卖法,就是把梅鹿十二根扎成一捆,不允许一根一根的挑,里面有好也有坏。 梅鹿竹一捆里面极品最多也就一两根,既然收来的好料价格高,所以某些极品扇子和毛笔价格自然也要高,这些里面大部分花纹都很一般,有很多还是没法用来做笔杆的,最后就只能淘汰掉,并且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划伤是比较明显的,看得到也摸得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梅鹿竹大多数有伤,这个也是不好控制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梅鹿竹作为斑竹的代表之一,它的斑纹成因却不同湘妃竹,它的形成来源于土壤内部的某种病毒成分,竹子通过竹鞭吸收土壤养分,如果土壤中存在这种特定的病毒成分,当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在这种元素的催生下便形成梅鹿斑;所以梅鹿的斑纹是由内向外一层层叠出的,通过比较湘妃和梅鹿表面的斑纹质感也可以得出,湘妃的斑纹摸上去都是向内凹陷的;而梅鹿斑纹则是鼓凸出来,同时梅鹿斑纹的颜色也是由内圈向外圈越来越深。</p> <p class="ql-block">一根梅鹿竹原料,从中间切开后,我们会发现这两根梅鹿像"双胞胎"一样长在同一个竹根上,在普通毛竹上都很少见,何况还是梅鹿竹,这也算是一种猎奇。同根同源的两根竹面上的斑纹相似度极高,这也佐证了梅鹿斑纹的形成来源于土壤中的某种元素这一说法。古人便将它与"眉禄"联系到了一起,为的是取"眉寿福禄"的吉祥寓意,这一做法不仅增添了这一玩物的雅趣,也更是对文化的一种发展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关于分辨梅鹿竹是否精品的鉴别方法与湘妃竹的类似,也是从底和花两个方面去区分:底就是指竹面的质地,是否干净;梅鹿竹以底色蜡黄为最佳,褐色次之,但是大多梅鹿竹的底都不干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混底",极少数底子干净;花又层次分明的那真的可以算得上是精品中的精品,所以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好梅鹿较湘妃更为难得,足以说明好梅鹿竹的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腊底,这个一般指底板颜色,腊底就是那种深色腊黄的颜色,有些个别的颜色像老蜡的颜色,这种腊底梅鹿折扇基本上也不用怎么盘玩,直接就是盘玩多年的颜色,拿出去也是倍有面儿,这个腊底也是有生长和存放两种途径获得,和老料的情况差不多;颜色越深越黄,品相越好;一般商家也喜欢把这种梅鹿叫做腊底老料或者老料腊底。</p> <p class="ql-block">白花梅鹿,有些玩友觉得这也是老料的象征,其实不完全对,白花是由于真菌并没有完全死亡,但梅鹿竹的真菌对人体无害的。随着竹子不断生长,一部分真菌被封在了竹子内部,它们逃过了晒料和烘边等工艺,如果盘的好还会被裹进包浆里,变成永久的白花梅鹿。白花梅鹿不必盘的太用力,否则会被白花盘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料指花纹和颜色偏深的梅鹿竹折扇和笔杆,一般来说老料是有两种来源:一是它的生长周期长,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腐蚀的花纹和底板颜色都看着比较重,一般都觉得颜色深一些的好看,也会认为颜色深就是老料。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存放的时间比较长,竹子通过长达10~20年以上的存放,颜色变得深沉好看,这种存放出来的老料并不多见,目前大部分都是第一种生长出来的老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湖南梅鹿竹为例,最为代表性的特征就是"指纹斑"明显,竹子整体密度大,表面光滑细腻,竹干粗壮而直挺;而与之对比的桂林梅鹿则是以白花见长,竹干细而扭曲;梅鹿制扇的兴起我们无从考证,但大致也跟湘妃类似,从明代扇文化尤其是折扇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开始,文人雅士间也以折扇笔杆这一雅物作为品味和意趣的象征,并衍生出以带有繁复花纹的斑竹作为笔杆的先例,梅鹿也因此成为爱扇、爱竹之人争相追捧的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是梅鹿竹却也有所不同,有的大花、有的小花、有的白、有的黑,有的却是实偏红色,基本每个山头出来的梅鹿,仔细观察也都是有差别的;梅鹿千姿百态,却各有韵味,大花好看,小花也好看,黑花漂亮,白花也漂亮,花多珍贵,花少简单素雅;好与不好,完全是看个人的喜好,东西不在于贵与不贵,看着舒服,玩着顺手,才是最最重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