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透“春秋笔法”,助力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备考

田边论学

<p class="ql-block">一、何谓“春秋笔法”?</p><p class="ql-block"> 关于“春秋笔法”的含义,人们大多理解为“一字寓褒贬”。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单元提示”和例文《左传•晋灵公不君》后边的解释亦然。</p><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将“春秋笔法”的含义理解为“一字寓褒贬”,显得比较狭隘,可谓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如果过分依从教材而自身不广泛涉猎,没有多方探求和质疑的品质,就很难真正全面深刻准确理解“春秋笔法”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左史纪言,右史纪事,《春秋》是纪事不纪言的编年体史书。纪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后242年间的史事,却只用了1.6万余字,可谓“大事年表”。</p><p class="ql-block"> 孔子自己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事也”。司马迁说:“仲尼厄而作春秋”。足见孔子作《春秋》的背景、动机及其寄意,所谓天子帝王、治国安邦之事,所谓微言大义也。</p><p class="ql-block"> “春秋笔法”全面准确的含义,概而言之,就是“五例三法”。内涵是“五例”,外延是“三法”。</p><p class="ql-block"> 先谈内涵:“春秋五例”。</p><p class="ql-block"> 《春秋左氏传》成公十四年:“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p><p class="ql-block">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晋代杜预和唐代孔颖达就“春秋五例”解释如下:</p><p class="ql-block">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之类是也。</p><p class="ql-block">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曰及之类是也。</p><p class="ql-block">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辟、璧假许田之类是也。</p><p class="ql-block">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 </p><p class="ql-block">五曰“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亡,欲盖而章,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p><p class="ql-block"> 杜孔二人从五个方面就“春秋五例”分门别类进行了阐释和举例。我们可以将“春秋五例”归纳为两方面:审美价值方面和社会功利价值方面。审美价值表现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的修辞原则和方法;社会功利价值表现为“惩恶劝善”的思想原则和法度。</p><p class="ql-block"> 而就修辞艺术来说,又可分为两类:“尽而不汙”,直书其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微婉隐晦。</p><p class="ql-block"> 再说外延:三法。</p><p class="ql-block"> 何谓“三法”?一名而三义,即经法、史法和文法。经法,孔子作《春秋》的动机目的——经邦济世、惩恶劝善的思想原则和法度,即微言大义;史法,沟通古今的思想原则和法度;文法,纪事著史、比事属辞的文章笔法和修辞手法。</p><p class="ql-block"> 具体说来:</p><p class="ql-block">经法,经邦济世之法,包括定名分,大一统,尊王攘夷。</p><p class="ql-block">史法,著史的体例方法和思想原则法度,包括实录,通变。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p><p class="ql-block">文法,即文学性艺术性,包括属辞之美(讲究用字,讲求词序)、比事之美(排比事例、叙事结构、篇章结构)。</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春秋笔法”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以“一字寓褒贬”来归纳“春秋笔法”何其狭隘!“春秋笔法”的内涵和外延何其丰富。当然,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四个字:尚简用晦。要求史作者在简约的言辞中隐含诗性的褒贬与智慧,如诗歌般言有尽而意无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春秋笔法”的汇通与流变</p><p class="ql-block"> 首先,从“春秋笔法”的汇通来看。经法、史法、文法,三位一体。由经法入史法,文法熔铸于经法、史法之中,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孔子睹时世,忧礼乐之式微而思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发扬惩恶劝善的社会功用,形成含蓄凝炼、谨严有序的写作体例。</p><p class="ql-block"> 其次,从“春秋笔法”的流变来看。孔子著《春秋》,肇开先河,沾溉后世,其“春秋笔法”成为后世传经、著史、作文之金针。《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历代史书、唐宋散文、小说笔法等,无不受其影响。特别是司马迁的“史迁笔法”,寓论断于序事,藏美刺于互见,定褒贬于论赞,集“春秋笔法”之大成,成后世史家之典范。一部《史记》,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 <p class="ql-block">三、从国学大师杨树达的《春秋大义述》看《春秋》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元素</p><p class="ql-block"> 日寇侵华逾50年!“夷虏不知礼义,忘吾先民卵翼教诲之恩,寻干戈于上国”,抗战爆发。杨树达先生“自念荏苒书生,迫于衰暮,不能执戈卫国,……忽悟先圣之述春秋,以复仇攘夷为大义”,“严夷夏之防,切复仇之志,明义利之辩,知治己之方”,故作《春秋大义述》,系统归纳和诠释了《春秋》经邦济世、治国安邦之具体内涵和精神元素。<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取诸大义之比近者,类聚而群分之”,将《春秋》大义归纳为</span>二十九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具体包括:“荣复仇、攘夷”(述《春秋》,感时世,恶倭寇,明素志)、“贵死义”(励将士)、“诛叛盗”(明众怒,张天讨)、“贵仁义,贵正己,贵诚信,贵让,贵豫,贵变改,讥慢”(明修身养德)、 “贵有辞”(明外交之重要)、“眀权”(明权为胜我、用权之当慎)、“谨始”(明始之不可不慎)、“重意”(明正心诚意)、“重民”(明无民则君不用)、“贵得众”(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尊尊、大受命”(明治道)、“亲亲、重妃匹、尚别、正继嗣”(明家与国、大义与天伦)、“录正谏”、“恶战伐”、“重守备”等。</p><p class="ql-block"> 条贯清晰,内容详备 。家国天下,兴国安邦,经邦济世,后世史书,其所要传达的思想内蕴和精神元素基本没有脱离《春秋》所构建的这个框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借助“春秋笔法”,提升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应对能力</p><p class="ql-block"> 先从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文本(语料)选择谈起。2016——2020年,五年内全国卷I卷阅读文本选材相对稳定,都是来自于正史——廿四史中的传记类作品。2016年:《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宋书•谢弘微传》;2018年:《晋书•鲁芝传》;2019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020:《宋史•苏轼传》。虽然2021年新课标卷略有不同,语料出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但依然没有脱离史书的范畴。</p><p class="ql-block">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袁枢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编撰的一部史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的先河,依然恪守“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原则。只是曾经选材是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而今年是以“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而已(还需拓展不同体例史书阅读范围)。</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觉得利用“春秋笔法”的“五例”、“三法”、“一本质”(“五三一”原理),足以全面提升、精准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能力。拟从六个方面用力:</p><p class="ql-block">一、读懂读透文本:</p><p class="ql-block"> 把握文本几个不变的东西:与时俱进弘扬正能量;经邦济世、治国安邦“大义”;传主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品质;治国平天下理想、责任感、担当力;德能勤绩(实绩);微言与讽喻;叙事写人文法;尚简用晦……(不展开)</p><p class="ql-block">二、全面深入解读“文意理解题”:</p><p class="ql-block">三、把准“简答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读懂命题意图和答题要求,答题内容大多不会外乎文本“大义”及传主行事、德能勤绩、“文法”、“史法”、“经法”……(不展开)</span></p><p class="ql-block">四、加强对“翻译题”相关文句意蕴的把握</p><p class="ql-block"> 命题者设题选句会有用心的,好好把握;体现“五例”、“尚简”(不展开);文法(字词句常识,拓展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不展开)</p><p class="ql-block">五、适当注意断句题</p><p class="ql-block"> “尚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文法(文言语法常识)……(不展开)</p><p class="ql-block">六、师生加强文言语法、修辞能力</p><p class="ql-block"> 建议读三本书:</p><p class="ql-block"> 杨树达《中国修辞学》</p><p class="ql-block"> 杨伯峻《文言语法》</p><p class="ql-block"> 李维琦《修辞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0708修改于湘中吟风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