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句台词都像历史考点”、“镜头具有‘电影质感’”、“台词令人热血沸腾”……近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掀起收视热潮。该剧凭借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圈粉”观众,引发大家在线“催更”。<br> 追求神似,兼顾形似。《觉醒年代》涉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等历史事件。拍摄这样一部题材宏大的作品,最大的难点是什么?题材太宏大了,工作也千头万绪。同类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很多,一定要有所突破。但这种创新必须建立在现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不能“想当然”、似是而非。<br> 剧中涉及到大量思想先驱和文化先驱,很多人物都已深入人心,如何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角色塑造得更立体、更饱满,这是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另外,精准地还原时代氛围,呈现出一个有呐喊、有热情、有力量的觉醒年代。<br> 如果把红船比喻为我们党诞生的形象,那么这艘船是从哪里驶来的?这是我们故事的灵魂所在。《新青年》及后来的五四运动,影响了一代人,感召了一代人。找到了《新青年》,我们就找到了故事的源头,回答了“这艘红船从哪里来”的问题,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br> 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蔡元培……我们国人心中都已有他们的影子。如果角色塑造得有偏差,观众可能不会认可。<br> 在选角方面,秉持了一个原则:追求神似,兼顾形似。比如于和伟与他饰演的陈独秀,在外形上是有一定距离的,但于和伟抓了角色的精气神。当然,在有条件下的情况下,考虑使用形象比较接近的演员,比如扮演青年毛泽东的演员侯京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