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襄渝铁路转战十六所的岁月

孙光泽

<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下旬,我们随原铁道兵5847部队学兵15连80多名学兵,回到旬阳“故里”,重温了50年前那段艰苦的岁月。50年前的往事魂绕心头,50年后走过的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家决定修建湖北襄樊至四川重庆的铁路,即襄渝铁路。铁道兵第2师、第10师、第11师等部队官兵和陕西当地数十万民工参加了该段建设。</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就是1971年2月从西安市和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地市招收的1969届、1970届初中毕业生共25885人,投入襄渝铁路建设。当时我们平均年令十六、七岁,被编成141个连队按军队模式统一管理,被称为“学生民兵”。我们这批由武功,千阳,陇县三县的初中毕业生,还有宝鸡农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共209人,被编入原铁道兵5847部队学兵15连。</p><p class="ql-block"> 1973年7月初,经过两年半的艰苦奋战,我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了罗家岭隧道彻底贯通,隧道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前方沙沟大桥开始铺轨,党和政府赋予我们“学兵连”这支特殊队伍的历史使命圆满完成。我们脱下工作服,放下钢钎、大锤,擦一擦端风枪、点炮眼的双手,休息、学习几天后,按照陕西省的招工计划安排,我们被分配到祖国建设的四面八方。第一批分配的董天宝等28人被派遣到16所,另外还有8连的范宝梅等6人,共34名学兵,也就是1016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809部队)。从此开启了董天宝等34人后50年的人生旅途。</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b>初来报到,耳目一新</b></p><p class="ql-block"> 1973年7月13日,董天宝、陆普选、苗兵、孟占海、马宗元、李根忠、任有礼、侯校民、李连军、李存寿、曹宝珠、云涛、屈保顺、范书南、王天成、夏鹤鸣、闫海路、庞世强、牛忠泰、王文亮、苟存喜、黄让明、杨新国、陈雷、张继根、金国华、刘连成、刘培生。学兵8连的范宝梅、高水霞、唐翠萍、崔志芳、张银花、甘香琴共34名学兵,怀揣连队指战员的希望和重托,依依不舍地离开生死与共两年多的战友,踏上了新的征程。此时,我们感到兴奋、牵挂和悲伤。兴奋的是我们即将走上神圣而又神秘的国防科研单位,牵挂的是等待分配的战友又将去向何方?悲痛的是我们119名的好同学、好战友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襄渝铁路,安眠于秦巴山下。</p><p class="ql-block"> 7月21日凌晨,我们乘坐机动船离岸,向汉江上游缓缓驶去。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水、陆行程,7月21日下午六点到达安康上岸,再转乘部队军车到达了安康西面的一个叫五里的小站。这时候我们和八连的六个女学兵会合,并一起上了在小站早就停好的绿皮火车。在车上休息了一宿,第二天早上火车一路向西,下午三点多到达勉县火车站,在汉中勉县由16所的军车拉我们行程两小时到达四面环山的16所驻地略阳黑河坝,住进了单位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  虽说是走出大山又进大山,但是我们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的新单位16所位于陕西汉中略阳黑、白二河交汇之处,自东向西沿黑河北岸延伸建所。距勉县29公里,距略阳县50公里,感到这里的山,清秀、厚重、柔美。山被天光地气养着,被草木云水润着,山风清新拂过面颊,山花烂漫吻在脚尖,连绵起伏的山峦与堆积叠滚的白云亲密相伴,满眼皆自然,随心可得道。整齐洁净的研究大楼、试验工厂显得更加神秘和神圣。16所是1966年6月在汉中略阳建设的“三线”军工单位,我们到来之时,正是加速建设和人才急需之时。</p> <p class="ql-block"><b>  短期培训,进入岗位</b></p><p class="ql-block"> 16所领导在我们到来后,举行了欢迎仪式和宴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和欣喜。在接受了五天的政治、安全、保密教育后,我们34人被分配到后勤处副业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劳动锻炼。这个副业队是由单位抽调的员工和家属工组成一个叫“五七连”机构,主要职责是,后期改为劳动服务公司。主要工作是压榨食油、做豆腐、做粉条、酿酒、养猪、养鸡鸭鹅,为物资匮乏的16所提供后勤保障服务。</p><p class="ql-block"> 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劳动锻炼后,根据工作需要,我们分别被分配到了研究室、机关、试制工厂、后勤。我们也就结束了集体团队生活和工作,投入到了各自工作领域,进入了一种新的工作模式。</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到来也给16所注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久李根忠、曹宝珠就加入了单位篮球队,在篮球队发挥了自身优势,为单位球队在汉中地区各种比赛争得了冠亚军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  <b>学成归来,致力国防</b></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各个部门后,才感到16所是国家的军工研究所,主要的承担着国防低温电子方面的研发和生产,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同时也感到知识的缺乏和迷茫,由于我们在校学习期间,正处在文革动乱之中,受停课、停学影响,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后又在襄渝铁路鏖战两年多,猛然来到研究所这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深感文化知识的不够,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尤为迫切。于是,我们就一边工作,一边重拾课本,补充知识的不足。而恰在这时,单位为了培养更多的科研人员,选送优秀人员进大学深造。从1974年9月到1976年,所里先后选送董天宝、夏鹤鸣、闫海路、苗兵、苟存喜、王天成、范书南、屈保顺、庞世强、孟占海、高水霞、唐翠萍等十二名同事到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学习。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正是因为这些学习机会,提高了这批学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同时也改变了一部分人今后的事业和命运。刚进入大学时,由于基础差,学习感到吃力,于是就发扬我们学兵连的优良传统,挑灯夜战,不耻下问,刻苦学习,孜孜不倦。经过三年大学的艰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归来,致力于国防科研建设中。</p> <p class="ql-block">  <b>成家立业,中流砥柱</b></p><p class="ql-block"> 经过五六年的磨砺和锻炼,在工作岗位的都已成为技术能手,独挡一面。上大学的也纷纷从大学校门回到了单位,开启了崭新的工作,在16所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先后有十五名战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入所两三年后,我们这批懵懂青年,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于是晚上办公室多了一些加班的年轻人,夜色马路上多了几对年轻的身影,灯光球场放电影时也多了几对挤在一起的俊男靓女。从1978年开始,陆续在单位开始了谈恋爱、结婚。那时在略阳山沟结婚,单位还分配免费家具,如大床、小床,北京柜、方桌、三屉桌等,还分配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感到非常幸福,是这个房价飙升的年代不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董天宝、孟占海慧眼识珠,瞄上了同期招工、上大学的两位城固女娃。闫海路和战友高水霞结为伉俪。马宗元、李根忠、苗兵、李存寿、曹宝珠、云涛、侯校民、李连军、任有理成为单位单身女工的追捧对象,马宗元、李根忠、李存寿、侯校民很快被老师傅家收为乘龙快婿。曹宝珠、云涛、任有理、范宝梅、陆普选也被单身职工收为麾下。屈保顺、范书南、王天成、夏鹤鸣、庞世强、牛忠泰、王文亮、苟存喜、黄让明、杨新国、陈雷、张继根、金国华、刘连成、刘培生、唐翠萍、崔志芳、张银花、甘香琴或成熟早、或因家庭原因,都在老家家乡结有良缘,这也成为后期单位搬迁调离16所的主要原因。也使16所流失了几个骨干人才。</p><p class="ql-block"> 就在大家工作稳定,家庭初建,事业和家庭的责任落在肩上的时候,1981年夏天,所工作和居住的“809”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p> <p class="ql-block">  于是,单位决定搬迁到千里之遥的安徽合肥市。而一些主要在宝鸡地区成家的人,就面临两地分居的问题。虽然在宝鸡、西安分居也就百八十公里,而到合肥就有千里,这对家庭和孩子都有诸多问题,他们先后在1985年前后调往妻儿父母所在的宝鸡、西安等地。</p><p class="ql-block"> 在单位的双职工,都随单位搬迁到合肥大都市,他们分别是:董天宝、陆普选、苗兵、孟占海、马宗元、李根忠、任有礼、猴校民、李连军、李存寿、曹宝珠、云涛。离开陕西故土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一种离开“家”的感觉,少了一种家乡味和家乡情,15连战友情显得更加珍贵,于是,1986由董天宝提议并操办大年初五在家里举行战友聚会,以后轮流坐庄。每个家庭把这次聚会当着一次盛会来准备,全家人早早就开始采买、卤煮,特别不能少的是陕西特色菜。开始的前十年时间还不流行在餐馆聚会,都是在家里操办,后来,条件越来越好,聚会就改在饭店举行。每次聚会大家都很开心,叙叙15连、聊聊家常,几瓶酒一会就见底了,不喝倒几个誓不罢休。</p> <p class="ql-block">  掐指一算,我们在汉中略阳黑河坝的16所工作了十年左右,年龄也都在而立之年。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三线建设”的襄渝铁路和十六研究所。在这里是我们人生转折的新起点,我们在这里成家,在这里立业,略阳黑河坝也成了我们抹不去的记忆。在合肥也工作了近三十年,已到了人生最好年华,也是出成果的年代,又赶上改革开放大好时代,我们已成为单位中流砥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b>  不辱使命,功遂身退</b></p><p class="ql-block"> 从15连分配到16所的34名战友,不管是在陕西略阳、还是在安徽合肥,或者是调往其他地方,都能够发扬15连的精神,勇挑重担,在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留在16所的董天宝,从情报技术员做起,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1986年任计划处副处长,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研经费的争取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1992年任副所长(副厅级),分管过后勤、军品、技术引进、基建等工作,多次获得部级表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2年夏天,董天宝代表法人在合肥土地交易中心办公室签署16所高新区二期土地合同,机要秘书携章现场盖章。 摄影:光泽</span></p> <p class="ql-block">  苗兵战友在16所一直从事G_M制冷机成套产品。主持参加了十多项科研项目的研制工作,多项成果获奖。退休后仍然被返聘到原单位工作。陆普选战友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凭着严谨、扎实的工作,从一名车间工人成长为一名管理干部,先后任车间副主任、条件保障部主任等职。王天成从16所调往宝鸡有色院后依然成绩斐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几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苟存喜战友面临多次单位调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每到一个单位很得快就成为骨干和领导,最后在任正非的华为公司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任质检部部长。后来由于身体原因,2004年回到故乡宝鸡。“喂,马师傅吗。我们需要十个包装箱,下周有军品发货”,“知道了,保证完成”。“喂,马师傅,我们办公室门坏了,请你来修一下”,这就是大家在呼喊马宗元技师战友,接到电话马师傅背着他的“百宝包”,急匆匆的赶去救急。李根忠战友一直在基层工厂工作,年轻时个高人帅,篮球打的好。在车间车钳刨铣样样精通,成为16所首批技师。还有像曹宝珠、云涛,虽然是普通的驾驶员,但在八十年代是个体面而又辛苦的工作,他们驾驶技术精湛,能够驾驶大车、小车、客车,安全行驶几十年无事故。</p><p class="ql-block">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夏鹤鸣和牛忠泰是随两个专业的整体外调而留下来的。牛忠泰先在三室工作,1975年三室整体划归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忠泰没有随部门到合肥,而是留下来转入机动处工作。夏鹤鸣大连工学院毕业后在五室从事红外工作,1980年五室整体划归锦州53所,夏鹤鸣留下来转入七室工作。这两个专业和人员的整体外调,给十六所后来的发展少了两个重要而热门的专业方向。</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一晃,我们离开15连都48年了,而我们陆陆续续也都在2014年左右退休了。人生有了三线学兵经历,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我们分配到16所的34位学兵无愧于英雄学兵15连的一员。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滚滚人潮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有过平凡人家的生活,虽然已经退休在家,那我们就欢欢乐乐地过好每一天,不断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伴随着祖国的繁荣和强盛,生活更美好,夕阳更火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六所背景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六研究所,又称“合肥低温电子研究所”,是国家军工一类研究所。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倡导下,于1966年创建于陕西汉中略阳,1985年整体搬迁至合肥,现有员工700余名,园区占地126.8亩。主要从事制冷和热管理、超导与低温电子等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是国内唯一专业从事低温电子技术工程应用的研究所,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16所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138项,授权专利280项,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先后研制国内首台分置式斯特林制冷机,首台S/X频段低温接收机,首台气体轴承式大冷量斯特林制冷机,首套膜分复合法工业氦气循环利用系统,首台30W、100W气体轴承斯特林发电机。产品和技术服务于国防与民用领域。其中,斯特林制冷机服务于各型光电子装备;超导与低温接收机服务于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雷达装备;环控与热管理产品服务于雷达、通信及其军民装备系统;微波毫米波器件服务于各型雷达、通信、对抗设备;众多民用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建设、智慧产业、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大科学工程、特种气体处理等领域。拥有低温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电科低温电子研发中心、安徽省热管理技术工程实验室、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是安徽省确立的首批“新型研发机构”。</p><p class="ql-block"> 16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忆往昔,三线建设,承载低温使命;望今朝,铭科技强国之志,勇担“创造适宜温度环境,创新超导电子产品”的责任,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牵引,聚焦主责主业,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p><p class="ql-block">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情况: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信息产业部直属46家电子类科研院所及26户企业基础上组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科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我国军工电子主力军、网信事业国家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电科拥有电子信息领域相对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军工电子和网信领域占据技术主导地位,肩负着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国防现代化、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职责。2017年12月,完成公司制改制,更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目前,中国电科拥有包括47家国家级研究院所、11家上市公司在内的500余家企事业单位;拥有员工20余万名,其中科研人员11万名;拥有3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创新中心。持续多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2020年位列第381位。</p><p class="ql-block">(本文由董天宝、苟存喜、牛中泰提供素材,孙光泽完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