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继画家蒙克的一文,这篇着眼于其他的挪威画家。在去年12月份我曾经转发过一篇文章《野火烧,比蒙克更挪威的画家》,那篇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标题党,为了夺人眼球,题目写得不对。严格讲,蒙克一点也不挪威,他是属于世界的,是显示一个时代的思潮。这篇文章中的画家们才真正是代表挪威,从他们的画中能看到挪威真实的山山水水,能感受到挪威的那种特有的气息,尤其有了亲身的旅游体验,就更容易进入角色。我不经意地将它作为这次游记系列的最后一篇,想想倒也蛮有意思。此篇中所列的画基本上都来自奥斯陆国家艺术馆,卑尔根艺朮馆,与北极圈里的特洛姆斯博物馆,大多是风景画,也有很少一部分人物历史画,这完全是我个人的喜好而致。奥斯陆国家艺术馆尽管画不多,但都是精品。卑尔根艺术馆也非常精彩,而且丰富。我觉得如果有机会去挪威,喜欢艺术的朋友应该化点时间去艺术馆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很喜欢将事情放在历史中去看,看它的来龙去脉,看它与世界的关系。在19世纪,挪威的这一批优秀画家好像一下子突然冒出来了,说奇怪也不奇怪,这是历史的使然,事实上,整个欧美都是如此。风景画正式登上西方艺术史的舞台也就是18世纪末的事情。我在前文《2018挪威游(九)》巳经谈到过这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中世纪相比,西方世界中基督教信仰逐渐淡化,人们试图从大自然中感受神性,于是大家开始关注自然风光,旅游也成了时尚,风景画应运而生。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1712-1778)最先将这一命题提到哲学高度来讲, 而瑞士画家沃尔夫(1735-1783)可以说是第一个将这样的概念付诸于实践。说来也有趣,上天似乎有意将为此推波逐浪,从1774年到1776年,连续3年里一年一个产生了3位西方美术史中大名鼎鼎的风景画领军人物:德国的弗雷德里希(1774-1840),英国的透纳(1775-1851),英国的康斯特布尔(1776-1837)。注意,这3位都是属于新教的国家,相对都在欧洲的北方。因为当时的天主教国家,像法国意大利等绘画艺术还没有从历史人物画转到风景画来,法国直到19世纪中下叶才出现了巴比松画派这样真正意义上的法国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瑞士画家沃尔夫:阿尔卑斯山</p> <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的两幅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雾海中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冰海沉船</p> <p class="ql-block">透纳的两幅画</p><p class="ql-block">海难</p> <p class="ql-block">山景</p> <p class="ql-block">康斯特布尔的两幅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干草车</p> <p class="ql-block">埃塞克斯的威文候公园</p> <p class="ql-block">如果讲第一代瑞士画家沃尔夫还只是客观地再现大自然的风光,那么后继的3位画家,无论在选题还是作画的方式都有自己的风格。弗里德里希的冷峻空灵,透纳的狂野奇幻,康士特波尔的自然可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景画在19世纪的兴起,还不仅仅因为人们宗教观念的变化,而且也因的法国拿破仑的出现而引发的欧美各国民族精神的崛起有关,这点我已在挪威音乐家格里格的一文中讲到。音乐是这样,绘画也如此。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当时属新生的国家,一开始文学艺术都依附于英国(它的母国),而这时也开始寻找自我认同。同样在19世纪,美国产生了第一位伟大的风景画家托马斯.科尔(1804-1848),还有后一代的画家丘奇(1826-1900)。</p> <p class="ql-block">科尔:《克劳福德山口景色》</p> <p class="ql-block">丘奇:《尼亚加拉大瀑布》</p> <p class="ql-block">以下这两位都属美国哈德逊画派,这些画都在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从他们的画中能看到这一块新大陆山河的壮丽,同时也体现当时的美国人充满了朝气,胸中自有那种的气派与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再看19世纪的俄国画坛,也同样产生了一批优秀的风景画家,非常有特色,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深沉,如同俄罗斯的小说。</p> <p class="ql-block">希什金(1832-1898)一位专注于画俄罗斯森林与树木的画家。</p> <p class="ql-block">列维坦(1860-1900)</p><p class="ql-block">《晚钟》</p> <p class="ql-block">《By the whirlpool》</p> <p class="ql-block">挪威的绘画艺术正是在这样时代的大浪潮中涌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约翰·克里斯蒂安·达尔(1788-1857)。他是挪威首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是挪威绘画“黄金时代”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几乎他所有的画都在卑尔根,除了1-2幅在奥斯陆(我会特别注明)。</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可能也是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在卑尔根艺术馆中对他有专题画展,不知是临时举办的,我正好踫上,还是永久的展览,其中展示了他相当多的作品。他出生年代与上面提到的3位德国英国伟大的风景画家相比,大概相差12-14年。他的青年时代,挪威还属于丹麦,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在18世纪末,据说挪威总人口大约只有80万左右,也没有一座象样的大学(奥斯陆大学是在1811年建立的)。运气的是他出生在卑尔根,当时的卑尔根是挪威最开放,有文化气息(估计现在也是)的海港城市。他的父亲是一名极普通的当地渔民,他从小也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只是在当地的教会里他表现出美术方面的天份,于是在卑尔根某个艺术家的作坊里做学徒。</p> <p class="ql-block">这几幅画就是他在卑尔根学徒时的作品(14-19岁),这些画都是应顾客的要求,很真实地画出当时卑尔根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他的艺术生涯的转机是遇到了一位伯乐,挪威作家兼教育家萨根。萨根不仅在文化历史上为这位年轻人䃼课,而且极力鼓励並推荐他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学习。他23岁那年去了哥本哈根。当然比不上像巴黎等欧洲第一流城市,但是当年哥本哈根也是一个欧洲的文化重镇。在那里如鱼得水,很快地成了一名很有前途的画家。过了4年,他的画已经已经被丹麦的王室收藏。30岁的那年去了德国的德累斯顿,並在那里安家,一直耽到他去世,当然,在此期间经常回挪威,写生作画。德累斯顿当时是萨克森王国的首都,是德国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去过德累斯顿的朋友都清楚,德累斯顿的博物馆的艺术藏品是非常之丰富,很说明当时那里的文化气息很浓厚。达尔在那里遇到了上面讲到过的德国画家弗里德里希,俩人都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仼教,一见如故,马上成为一对忘年交的好朋友(相差14年),甚至一度两家人合住一幢楼。弗里德里希也曾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美术学院学习过,所以他还是达尔的校友。尽管两人感情非常好,但是画风却不一样。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冷峻,忧郁,空灵,带有一种宗教的神秘感,而达尔的画雄浑,宽广,温厚。弗里德里希,好像很多人对他了解不多,我也是读克拉克《文明》一书时才第一次听到。他是西方美术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他在风景画注入了思想,也有人说他是现代表现主义者的鼻祖,1930年代和1940年代初超现实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经常从他的画中汲取灵感。这里我不想离题太远,就此打住。但是,我会在后面会再次提到他,因为他对挪威的后一代画家也是有一定影响的。</p> <p class="ql-block">下面就来讲一下我对达尔作品的看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中,我见到的达尔的画最多的是描绘挪威山区的作品。确实,挪威到处是高山峻岭。我从北到南旅游时,从汽车与火车的窗口望出去的景色就是如此,一幕幕的景象就像这些画中所表现的那样雄伟壮丽,就气势而言非常真实。但是有一点很明显,达尔还是属于很传统的画家。从画中的色彩与情调看,画中描绘的都似乎在黄昏时分在落日的余晖下的景色。估计不是实地所画,而是画了素描,随后在室内加工完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中国的山水画,有写意的感觉;但是这种人为的美化使得这些山岭田野显得更为庄严肃穆。有一本关于法国印象派的书中写道,好像是莫奈的老师曾说过,绘画就要画黄昏时分的景色,棕褐色是最高贵的颜色。当然,后来的印象派革了这个理论的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能够表现得如此绚丽多彩。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如果不是从美术史的角度上看这个问题,或者说就是论事,不去说它变成了艺术的教条与禁锢,事实上我个人也十分欣赏黄昏时的景色,现在几乎每天晚饭之后小盛与我总是要到外面散步,当见到金红色的余晖从西方斜照到路边的树林,那样的安静,肃穆,心中总会有一种感动,所以有时觉得那位保守的画家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一些道理。我曾读过周汝昌先生讲解唐朝诗人李商隐诗中有一名句:“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他认为这里的“只是”,不是“只不过”,“但是”,而是“就是”,“正是”的意思。这样,这句诗就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感伤哀叹,好景不长的消极心态大不一样,而是应该理解为:“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看到挪威画家达尔的这些画,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所以东西方人在这方面还真有其相通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幅是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上面都是一些描绘太阳的余晖洒在山野中的景色,下面这一幅就是描绘太阳下山之后西边的晚霞。精彩!</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几幅是描绘瀑布,激流,海洋与冰川。也画得非常之好!在挪威的旅游中,这些景色处处都能见到。</p> <p class="ql-block">有两幅夜景,第一幅夜色中的火焰画得非常好。第二幅画得是德累斯登,在月光下可见到它的标志性建筑:圣母大教堂,整个画面很富有诗意。</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画可能是画卑尔根,是从海上看港口入口处的地方,这次我还在那里转逛了一阵子。</p> <p class="ql-block">下面介绍达尔在德累斯顿的两位挪威学生,托马斯.菲恩利(Thomas Fearnley:1802-1842) 和彼得.布莱克( Peder. Blake:1804-1878)。</p> <p class="ql-block">菲恩利出生在挪威的富商家里,而且他的岳父是当时挪威最大的银行家,他的儿子孙子都是挪威航远的巨头。奥斯陆港口外有一座外形奇特的建筑,是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Astrup Fearnley Museum of Modern Art)就是他家族捐献的。我去维京人博物馆的船上曾经见到过,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p> <p class="ql-block">因为在查信息时看到上面一段消息,觉得蛮有趣也就放上来了。言归正传,下面是他的画作《冰川》,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达尔的另一个学生,彼得.布莱克的两幅画也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这位艺术家的画风非常奇特,不像那个时代的,很有现代的味道。其风格我觉得有点像德国画家弗里德里希,也有一种超凡的感觉。可能后者曾当过他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1</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画是汉斯.古德(Hans Gude:1825-1908)和阿道夫.蒂德曼(Adolph Tidemand:1814-1876)合画的,也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此画作于1848年,当时古德 23岁,蒂徳曼34岁,两人都是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受到艺术教育。这座学院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所重视风景画的美术学院,有一个杜塞尔多夫画派,为德国与北欧(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风景画家。下面这幅画极富有挪威的特色,可以说是最早的在真正意义上的挪威风景画的杰作。古德擅长画风景画,所以画中的人物是蒂德曼所画。画中的背景就是挪威所特有的峡湾,有雪山,右边远处还有一座挪威早期的木板教堂。画的场景是当时的一次婚礼。新郎在第一条船上高举着礼帽,新娘穿着红色的民族服装,同船的宾客有的正在将酒倒入杯中,有的在拉小提琴,有的向空中鸣枪以示庆祝。后面还有一条乘满宾客的船,岸上还有人在等待。整个画面洋溢着喜庆的色彩与氛围,非常挪威!</p><p class="ql-block">古德不仅仅自己能画,而且他还影响了后一代挪威艺术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此画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此画在卑尔根,第二次画同样主题。</p> <p class="ql-block">阿道夫.蒂德曼:《小教堂讲道》。这位画家,画人物是画得不错。此画在特洛姆斯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拉尔斯.赫尔特维格(Lars.Hertervig:1830-1902),他就是古德的私人学生。也是杜塞尔多夫画派中的一员。下面一幅画是我在卑尔根艺术馆里见到的,看上去还蛮正统。如果在网上看他的代表作,画风有点怪,属于半幻想型的。如同蒙克,这位画家也是挪威的梵高式人物,有精神病,而且境遇不如蒙克,最后连油画都画不起,只好画水彩,最后是穷死的。但是像梵高一样,死后在挪威很出名,据说有好几部小说歌剧以他生平作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此画在卑尔根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作为比较我在网上转录他的两张画。</p> <p class="ql-block">彼得.尼古拉.阿波(Peter Nicolai Ardo ,1831-1892),擅长画历史与挪威传说里的事件与人物。他也是杜塞尔多夫学院的学生,与以上两位画家是朋友。蛮有意思的是,这幅《斯坦福桥上的战役》(Battle of Stamford Bridge)描绘的是,维京入侵英格兰期间,盎格鲁-撒克逊军队在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的指挥下,于1066年9月25日在英格兰东约克郡乡下斯坦福桥击败由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指挥的维京军队的一次战役。 在此次战役中,维京人大部被歼灭,哈拉尔三世也在战斗中阵亡。看来,他还是站在老祖宗维京人的立场上画此画,画中间突出的是哈拉尔三世壮烈地死于战场。此画在特洛姆斯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阿尔弗莱特.沃尔伯格(Alfred Wahlberg :1834-1906)他不是挪威人,他是瑞典人。但是他也是古德的学生。他的画风明显有印象派的味道。有意思的是,从少年起他是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毕业于音乐学院,能演奏钢琴与单簧管。后来才转向到艺术的天地中去。</p> <p class="ql-block">卑尔根艺术馆藏品</p> <p class="ql-block">安德斯.阿斯克沃德(Anders ,Askevold. 1834-1900) 他也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的,后来成为教授。这是卑尔顿艺术馆藏品</p> <p class="ql-block">奥拉夫.伊萨克森(Olaf Issachsen :1835-1893) 也是在杜塞尔多夫学院受的教育,还到在巴黎学习过。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貝以及托马.库蒂尔(Thomas Coutune) 的学生。事实上,他画的体裁与内容相当广泛,人物风景都画得很好,但是当时可能我觉得这种挪威乡间木屋的内景蛮生动有趣的,于是就单单将此摄了下来。现在知道他的老师是库尔贝,一位在巴黎公社时期担任艺术协会主席,在美术史第一个将工人劳动时的形象画成大型油画的人《碎石工》,那么不奇怪在他笔下,这种下层人民简朴的室内景也会显示出一种特有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下面几幅画都在卑尔根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阿马尔杜斯.尼尔森(Amaldus.Nielsen :1838-1932) 这位画家也曾在杜塞尔多夫学院学习,也是Gude的学生。他曾被称之为“挪威第一位自然主义画家”(Norway’s first naturalist painter )。在19世纪末在挪威享有盛名,曾被封为骑士称号,他的姓名还成为一个广场的命名。</p> <p class="ql-block">此画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卑尔根艺术馆藏品</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都知道在19世纪中叶(1840-1870)法国有一个巴比松画派,像米勒,柯罗等一群画家经常来到巴黎南郊約50公里的楓丹白露森林(Fontainebleau Forest)附近的巴比松村,在那里度假作画。有样学样,从1870起到20世纪初,在丹麦伸向海洋的最北端的半岛上有一个小村庄斯卡恩(Skange ),那里也常聚集着一批北欧的画家。</p> <p class="ql-block">丹麦斯特恩小镇(网上转录)</p> <p class="ql-block">几年前曾在丹麦自驾车,早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倒是应该去看看。这个地方是两个海湾交汇处,是避暑的好地方。第一个发现这里并在此作画的是丹麦绘画黄金时代的主要人物Martinus Rørbye。几个月前我曾转发过巴黎的刘海霞女士精彩的美篇《1801-1864年,丹麦绘画的黄金时代》,在那篇文中曾经提到过这个画家。之后,斯卡恩的画家们延续了刘海霞女士文中所讲的故事。在19世纪的中后期,丹麦的皇家艺术院趋向保守,不认同当时法国画坛上出现的新潮流。所以丹麦新潮流的画家们就另起炉灶,聚集在斯卡恩这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照片与画作。</p> <p class="ql-block">下面一幅画是丹麦画家克罗耶所画(克罗耶事实上也出生在挪威,可能从小就在丹麦长大,现在都算在丹麦画家中的一位。这幅画画得太精彩了,无论是用光的技术还是每个人表情姿势都恰到好处地把那一种人们享受友谊与生活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看来,绘画远胜于摄影。</p> <p class="ql-block">不想过于走题,不去多讲那时候的丹麦画家们,尽管他们的作品也相当精彩。但需知道的是,斯卡恩村中不是仅仅是丹麦画家,其中也有瑞典的,挪威的画家。后面会提到的几位挪威画家都与斯卡恩村有关,像克罗格(Krohg)还在这些画家的活动中起到蛮重要的角色。下面还是按他们的出生年代先后讲来。</p> <p class="ql-block">弗里茨.托洛夫,Frits Thaulow (1847-1906)。他就是斯卡恩村画家中的一位。当时没留意,所以只摄了以下这幅画。这幅画基本上属写实的,他的很多作品属于印象派了。我非常喜欢他的画。他也是画家Gude门下的学生。他与下面要讲到的画家克罗格是好朋友,克罗格是在他的建议下,他们俩人一起坐船去斯卡恩村度过了夏秋。他最后定居在法国。</p> <p class="ql-block">此画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加上两幅网上转录的。</p> <p class="ql-block">阿德尔斯腾.诺尔曼(Adelsteen,Norman 1848-1918) 也属于杜塞尔多夫画派,与上面提到的画家阿斯克沃德与蒙克都是好朋友。他常年在柏林,是他首先发现蒙克,并邀请蒙克去柏林办画展。这样,如何看待蒙克的画引起当时柏林画坛的分裂,也就此蒙克的画去向了世界。尽管他欣赏蒙克,但是他的画非常正统。他画了很多挪威的峡湾风光,就此把这一挪威风景的名片介绍给欧洲,但是下面这幅不是描绘峡湾,而是海边的景色,此画在特洛姆斯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克罗格,Krohg(1852-1925)。这位画家我在前面已经两次提到他了。第一次是在奥斯陆大街上看到他的一座雕像讲起(第一篇),第二次在讲画家蒙克时提到(第十三篇),因为他是蒙克的老师。这次得再提一下,他实在是挪威美朮史上绕不过的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太太奥达.克罗格(1860-1925)给他画的肖像画。他太太是他的学生,后来也成为挪威的一名画家。</p> <p class="ql-block">他出生在挪威很有地位的家庭,他的祖父曾经是政府的一员部长。他父亲希望他成为律师,所以他是正规的奥斯陆法学院毕业生,所以他以后不仅是画家,而且也是文学家,写过小说,还是记者,还办过报纸。估计也是这个原因,他不是风景画家,他关心的社会现实,他属于现实主义,曾经一度在巴黎受到画家马奈的画风影响,估计也受到画家库贝尔的影响。他的作品明显流露出对劳动的赞美,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不平的愤懑。前面已经说过他是上面讲到的画家洛托夫的忘年交,画家蒙克的老师,是斯卡恩村画家中重要成员,在上面那张斯卡恩村画家们举杯畅饮的画面中,那个最高的大胡子就是他。在去世前的16年内,他一直是挪威艺术院的首席教授,一生中受到来自各个国家和皇室给他的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在他笔下,在挪威的画坛上第一次出现歌颂普通劳动者的形象。这幅画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可是我当时漏了,没摄下来。这是从网上转录。</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张也都是网上转录的。</p> <p class="ql-block">生病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疲惫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上二楼的台阶正上方挂的克罗格的一幅历史画,名叫《莱弗.艾瑞克森在公元1000发现美洲》。我在挪威游第一篇中讲过,原画在这里,我想再重述一下。画中人物的父亲是海盗,当时就被人从挪威赶到冰岛。这个艾瑞克森生在冰岛,长大之后继续向西行,先在现在的格陵兰岛定居,据记载后来到过北美,可能现在加拿大东面的几个小岛以及现在的纽芬兰半岛。这是经考证被证实的事件。所以说维京人发现新大陆要比哥伦布要早500年左右,只是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耽下,可能当时船舶条件还是不行,没有后继。挪威人将此画放在艺术馆最主要的地方,一方面说明挪威人很重视这一历史,一方面克罗格画得确实也很好,很有一股叱咤风云的生气。</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幅是我摄的。</p> <p class="ql-block">这幅在奥斯陆。</p> <p class="ql-block">下面两幅在卑尔根。</p> <p class="ql-block">艾利夫.佩特森,Hjalmax.Eilif(1852-1928) 他也曾在斯卡恩村画家的圈子里,也是弗里兹,托洛夫的朋友。事实上他在绘画上是个多面手,历史人物画,风景画都很在行,而且交游广泛, 德国,法国,意大利都曾学习与耽过,而且各种画派都涉及,他的一些画对蒙克也有一定影响。因为正赶上挪威从瑞典独立的时候,挪威的军服是他设计的。下面一幅画是他的名作:“夏夜”(Summer Night)因为在挪威,“夏夜”看上去像黄昏时分。</p> <p class="ql-block">此画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埃里克.维伦斯基,E.Werenskiold(1855-1923) 主要是画人物画,也是一名位有名插图画家。风景画中常常有人物出现。他开始是在德国学习艺术,但是有一次在慕尼黑看到法国画的展出,深深地被吸引着了,尤其对巴比松画家多比尼(Daubigny)的作品的印象非常之好,以后数次去法国学习,曾拜法国人物画家里欧.博納为师。</p> <p class="ql-block">很喜欢下面这幅画,清新自然,生气盎然。此画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以下两幅画在卑尔根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 这位在挪威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也在前面游记中数次提及。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挪威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比昂松。</p> <p class="ql-block">哈拉德.索尔伯格,Harald Solderburg(1869-1935) 这是一位风格蛮独特的挪威画家。上面提到的佩特森和维伦斯基都当过他的老师。而且在丹麦学习时还遇见过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所以他的画风夹带着各种流派,包括:浪漫主义,印象派,象征主义等等。</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收藏。说写实並不完全写实,是一种境界的升华,韵味悠长。一看到此画,我想起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东山魁夷:冬华</p> <p class="ql-block">再转录索尔伯格的另一幅画,与高更的风景画风格相似。</p> <p class="ql-block">Halfdan Egedius(1877-1899) 这位画家可能不大出名,谷歌上介绍不多。但是这幅画还是相当不错。用现代的方式来表现落日的余晖,或者朝阳的第一缕阳光。</p> <p class="ql-block">阿斯特鲁普,Astrup (1880-1928)这位画家就是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野火烧,比蒙克更挪威的画家》的主人公。因为此文已经介绍得很好,我发此文到朋友圈同时再转发一次。我在这里就不再啰嗦了,已经大概够啰嗦的了。</p> <p class="ql-block">以下他的画都在卑尔根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下面还有一些我当时摄下的画作,好像沒法找到作者的介绍与画名。也相当不错。</p> <p class="ql-block">这两幅是奥斯陆国家艺术馆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H A Cappelen于1871年画。但谷歌没有对她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以下6幅是卑尔根艺术馆藏品。</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幅是在特洛姆斯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当时在看展览时随手摄下的这些画,真没想到今天能够拼凑在一起, 梳理一下挪威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画坛中的大致情形。不知道有多少朋友会对此感兴趣,但是我本人倒是玩得不亦乐乎,一面整理,一面自个儿欣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旅游。在欣赏之余,真是有所感概:19世纪的挪威还属于瑞典,20世纪初尽管独立,仍是欧洲的一个后进国家,当时挪威一个国家的人口即便到20世纪初还不到3百万人,比较一下,我老家上海长宁区人口巳在7百万人左右,连一半也不到,再有画家克罗格的画中还能了解到当时挪威的物质生活还相当贫乏。但是从他们的画中可见,挪威文化圈内的精神文化巳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那么多优秀的画家涌现出来。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就社会整体而言,物质生活大大提高,文化也较前有了普及,但是当年的那种精英文化的氛围,无论在文学,戏剧,音乐还是美术的各个领域中,都是一去不复返了。想起上面转录的那张丹麦斯特恩村的画家们欢聚一堂的画面,多么令人神往。尽管这幅画是丹麦画家所作,也不是在挪威所见到的,但我仍将它放在此美篇的封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的关注,这是挪威游系列的最后一篇,我喜欢有感而发,喜欢啰嗦,可能不大像所谓的 “游记”。现在看来,再去欧洲其他地方旅游可能还不是最近的事情。所以如果今后有时间有心情,再从我以前去过地方的照片中找来一些,故地重游一番(神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