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孝义:长眠在花椒园中的好支书

鐵 血 軍 魂

<p class="ql-block">6月25日,韩城市芝阳镇东英村(已合并至英村)的农田中,满眼苍翠映入眼帘,密密麻麻的青花椒挤在枝头。烈日照在头顶,四下里静悄悄的,似乎能听见花椒粒一点一点膨大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椒香。</p><p class="ql-block">东英村的花椒园建成10多年了,带领村民建花椒园的那个人也走了10多年了。村外山坡的平地上,一个墓堆孤零零地掩映在花椒园深处。</p><p class="ql-block">他是郭孝义,已经在这里长眠了15年。</p><p class="ql-block">在东英村,人去世后大多埋在自家地里。郭孝义就埋在郭家老二的地里。当时,老父亲郭补乾坚决不准将儿子埋在自家地里,担心老大媳妇去地里干活时心里难受。</p><p class="ql-block">是呀,谁能不难受呢?撇下家人,媳妇儿女能不难过?白发人送黑发人,老父母能不伤心?好支书英年早逝,哪个村民能不落泪?他是一个真真切切一心为群众办实事的好支书啊!</p><p class="ql-block">1975年,郭孝义高中毕业后入伍,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28岁的郭孝义为赡养祖母退役回村。因为见识多、眼头活,他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委员等职务。1999年,郭孝义担任东英村党支部书记后,毅然带领群众修路引水、务果植椒。</p><p class="ql-block">在上任后的第一次支部大会上,郭孝义说:“我们村有22名党员,团结起来就是一座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堡垒。不论做啥事,我们上要对得起党的培养,下要对得起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p><p class="ql-block">东英村几辈人都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村,货物进出村子只能靠肩挑背扛。一当上村支书,郭孝义就带领村民拓宽土路。2002年,国家实行“村村通”政策,每铺设1公里柏油路补助2万元,但要由村集体负担部分配套资金。</p><p class="ql-block">郭孝义意识到这是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的绝好机会,立刻在信用社贷款5000元垫资,甚至为筹钱还卖掉了父母的棺板。见此情景,东英村党员群众纷纷捐款,终于凑齐了配套资金。</p><p class="ql-block">柏油路铺好了,村民方便了,果商也来了。但郭孝义却不见人影。原来,他独自到桑树坪西沟下煤窑赚钱去了。在矿上,他要求干最累、最挣钱的活。就这样,郭孝义用自己挣的辛苦钱还清了修路的工程款。</p><p class="ql-block">另一块“硬骨头”是“引水”。此前,东英村村民一直吃的是窖水,种庄稼也是靠天吃饭。郭孝义带领群众引河水入村,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路通了、水来了,东英村的花椒产业也发展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卖了花椒、苹果后,群众纷纷开始修房子、置家电,但郭孝义的家还是老样子。他顾不上管理自家的花椒园,一心想着群众的事情。而且,家里仅有的积蓄也被他拿去贴补到村上。因此,家里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孩子上学的生活费一减再减,他穿的都是当兵时的旧衣服,补丁摞补丁。</p><p class="ql-block">2006年初冬,东英村连续3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数百亩苹果园眼看就要减产。郭孝义将留给女儿的生活费拿出来,带领村干部购置水泵、水管,保证苹果园灌溉。就在将水管运回的路上,由于过度劳累,郭孝义从农用三轮车上跌下来,头撞在了地上,抢救无效……</p><p class="ql-block">送葬时,10多个精壮汉子抬着棺木沿山路缓缓行进,东英村男女老少戴着白花跟着。脚下,新修的生产路宽阔平坦,山坡上,是大片的花椒园,沟底,河水通往村民家中。穿过花椒地时,众人将棺木扛过肩,防止花椒刺划坏棺材上的漆……</p><p class="ql-block">郭孝义说过,等东英村水接上、路修通,他自家也要盖一个贴着瓷砖的“小洋楼”。因为郭孝义常用家里的钱贴补村集体,因而自家修房无望。一见群众家里盖房缺砖,他就将自己准备修房的青砖送去。后来,他就不再提修房的事。最后,“小洋楼”还没盖,他却走了。</p><p class="ql-block">十几年过去了,郭家人已从砖瓦旧房中搬出。旧房中的家具、摆件始终没动,时间似乎在这里暂停。几间土房干干净净,炕桌上放着眼镜、笔记本,厨房里的碗筷摆放整齐……好像人刚刚离开。</p><p class="ql-block">如今,这所旧房被改建为郭孝义同志故居,时常有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前来参观。故居如故,旧房依旧。来人驻足在院子,墙角的月季开得正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