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最好的遇见——读《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有感

时光很暖

<p class="ql-block">  从5月15日读书活动开始,到今天是第54天,慢慢的我已经习惯了每天晚上读书充电。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这本书理论知识太强了,应该很难看懂,后来我仔细拜读,却被这本书中提出来的问题和话题吸引了,这不正是我们数学教师平时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吗?这上面都给我们解答分析了,真好!它让我感到这正是我需要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  作者史宁中教授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30个问题、30个话题、20个案例着手,逐一阐述,深入分析,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讲述。这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空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适合孩子的教法,更要有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和理解,才能和孩子一起有效而愉快的学习知识。因为好书不仅仅能带给人知识,更能给人以启迪和灵感。</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从数量是什么?到数量关系的本质,再到认识各种各样的数,最后到什么是数感。数是数学上最基本的元素,我们要认识自然数、小数、负数和分数等等,认识不同的数都要找到相应的现实背景,用数架通了抽象世界和现实世界。数是由于现实需要产生,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创设相应的情境,在情境中感悟数的意义。以前教学中一直困惑一个问题:最小的一位数是什么?是1还是0?似乎碰见的题目要解释为1才能选出答案,但是0难道不算一位数吗?在阅读时我发现了这个问题的合理解释。这是我豁然开朗的地方之一。还有令我印象深刻的案例篇案例7关于问题“什么是数感”的教学设计,教学片段设计1000的认识中,为了更好的培养数感,在课前活动中给学生分配了3个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从少、中、多三个不同的背景感悟1000这个数,因为人的感觉是依赖背景的,只有全面的把握事物的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事物。以后在关于数和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心中要先确定两个背景,一个是现实背景,一个是抽象背景,即数集背景,才能更准确地引导学生认识和运用所学的数。</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数的运算</p><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为什么要学习估算”这个问题的回答,史宁中教授精炼地总结说“精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有精算也要有估算。同时,讲明了估算不是近似计算,更不是精算以后的四舍五入。此外,估算也不是估计:估算也是需要算的,在小学阶段估算要有合适的实际背景,否则就失去了估算的教育意义。记得我所教过的三年级,学生每次遇到估算的问题表现都不是很好,对于估大估小没有概念。案例12呈现了对估算问题的教学设计,估算的要旨是凑整计算,估计下界的合适用语是不超过或至少,是指原来的数不超过凑整的数;估计上界的合适用语是不低于或至多,凑整的数不能高于原来的数。估算问题思维方法是很重要的,先进行思维判断再具体计算,要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的经验。通过问题和案例的结合阅读,让我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明了,也让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更明确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空间与几何</p><p class="ql-block"> 刚才讲到的估算问题,在教学上存在困难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孩子们的直观能力还需要加强。课标强调几何直观,史教授也提到了如何理解几何直观。两个问题都提到了“直观”,要理解“直观”,就要弄清楚两个问题:直观是什么?直观能力怎么来的?这两个问题史教授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直观是对事物的事物的直接判断,是经验层面的,是不经过逻辑分析的。直观能力的养成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思维活动或者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依靠他人的传授。我们平时需要给学生实践去尝试、去操作来积累经验才能得到的。</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统计与概率</p><p class="ql-block"> 书中给出了这样一段话: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产生数据背景的信息。由此可以知道,虽然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要用到数学,但统计学与数学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数学研究的基础是抽象了的定义和假设。因此,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中定要强调数据,强调数据分析观念。这段话中特别强调了数据和数据分析这两个词。一说到“数据”我们会马上想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小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教材创设情境数气球的过程就可以看作是对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统计的雏形。在这一单元中,要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整理数据的不同方法实物图、符号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学生能根据整理出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到了二年级下册时,教材就较为完整地为我们呈现了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而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正”字、打“、”、画“O”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然后又介绍了表述数据的方法:简单的统计表。借助这种方法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除了明确上述内容外,不是停留在能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而是开始尝试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如:如果你是学校图书室管理员,下年对购买书籍有什么建议?</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关于统计的内容真的是很丰富的,并且它还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中。借用书中的一段话:就小学教学而言,我们不是要将史宁中教授在书中提到的与统计有关地所有思想讲述给学生听,而应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读了这本书让人感到豁然开朗,知道了一些看似很简单的数学概念和逻辑推理,其中却蕴含了深刻的原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心怀读书的激情,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坚持做一名勤阅读,多思考,敢质疑的学习型教师。</p>

估算

教学

学生

直观

数据

问题

数学

背景

认识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