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我们彼此成就

蓝泡沫

<p class="ql-block">20210629,今天,又是周二,“相约星期二,成长又快乐”的口号又回响在耳边。但是,这个周二和以往又有点不同,因为,今天我们请了一位妈妈来做主题分享:《爱,让我们彼此成就》。</p><p class="ql-block">我们有很多家长,希望通过学习来学几个招数回去对付孩子,搞定孩子,但是我们学着学着却惊喜的收获了一个成长的自己。今天我们请来的妈妈是一位医生,我们来听一听她是怎么学习怎么成长自己的?又是怎么样和孩子架起爱的桥梁并彼此成就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约定,今天我们在聆听的时候就可以向沈医生发问,可以展开讨论……</p> <p>以下摘录沈医生分享的内容(由沈医生提供)</p><p>大家好!我叫沈振华,是两个孩子妈妈,同时也是一位医生。我家两个孩子,一个孩子18岁,刚杭外毕业,下半年准备去国外继续学习(他一路上学习比较轻松,主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自学了很多课外知识,并在管好课内的同时做了很多活动和比赛,拿了一些国际奖项);一个孩子14岁,初二,现在就读于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学习很优秀,喜欢阅读,非常有主见、自律、学习主动,爱运动)。我很普通,我的孩子也很普通。今天之所以在这里分享,是因为我相信大家都是奔着养育一个完整、快乐、自信、健康孩子而来的。我分享的都是平时生活中怎么育儿以及育儿带给我的反思和成长。</p><p>我跟在座所有的家长一样,在孩子出生后并没有准备好怎么做妈妈,以往的教育也没有教我这些,所以比较惊慌和茫然。但我们比我们的父辈幸运的是我们有文化,尤其互联网媒体信息发达,所以我们既有主动学习意识也有条件学习。孩子小时候,第一次碰到养育困难,看的第一本育儿书是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然后是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以及可能大家都在学习的《正面管教》等等。看了一些书,那我们肯定要学以致用,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对吧!?其实,哪怕看了书,懂得了一些理论知识,知道了一些养育方法,当初的我依然磕磕绊绊、错误百出,依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但好在一直坚持下来,慢慢地在育儿上越来越淡定从容,越来越理智平和。回首过往,我必须要感谢我的儿子对我这个妈妈无条件的爱、信任和宽容。每当我做得不好或做错,跟他们说对不起的时候,他们总跟我说没关系,也没有因此少爱我一点。这也常常让我有些羞愧。他们可以允许我做得不够好、允许我犯错并原谅我、允许我有时候显得慌张失措甚至情绪失控。正因为他们这样,无形中鼓励我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反思和改变,他们是我学习家庭教育、提升自己的动力,激励我做一个更好的妈妈。我觉得我的孩子太爱我了。所以,读书会让我定一个分享主题的时候,我第一反应那就是:爱,让我们彼此成就。</p><p>我们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父母是那么的信任和相信,他们无条件的爱着我们。他们也不会拿我们跟别人家的妈妈比较,更没有比较带来的不满和嫌弃。而且,我们父母是他们在这个世界最大的、唯一的依靠和信赖。作为父母的我们,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想要养育一个什么孩子?或者想要一个怎样的未来的成人?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十多年前的我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确立了自己养育的目标。记得那时刚有微信,我在朋友圈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我要让我的孩子在成人之前学会:爱、思考和独立。爱是情感和感情,思考是思想和思维,独立是一种生活、生存能力,基本上涵盖了作为一个人完整成长的全部要素。</p><p><br></p> <p>首先,是爱。这里的爱是爱与被爱,还有感恩。是指爱的感受和爱的能力,包括感受爱、理解爱、接受爱、传递爱、付出爱以及学会爱自己和感恩他人。关于对爱的理解,我当时被孙瑞雪写的那本书《爱和自由》中的一句话唤醒,她这样写到:“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可以真正接受到爱的礼物。”我真的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下子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从此开启了我学习家庭教育的征程。因为我想要习得那种爱,那种无条件的爱,让我的孩子真正沐浴在我们父母的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是基于意大利的早教专家蒙特梭利的理论通过她的实践发展而来的,后来去看了蒙特梭利所有的书籍。学习之后,我明白无论我们的孩子长得美还是丑、成绩好还是一般,我们都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他、接纳他。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孩子就觉得是安全的、幸福的。我记得老大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在食堂吃饭,我突然想跟他表白:妈妈不会因为你长得好看难看而爱的多一点少一点,同样,也不会因为你学习好或不好而改变我对你的爱。我爱的是你这个人本身,而不是你的外貌或分数……儿子立马打断我说:我明白,这就是爱的本质。我当时被孩子的话给惊吓到失语,我啰嗦了一大段,原来就这么简单。我为自己当时的表现汗颜和羞愧,怎么比孩子都不如,我活了几十年才悟到的东西哎。后来才知道,我们的孩子就是天生的哲学家。也许从小跟儿子喜欢看书阅读也有关系。但也提醒了我必须要做个不断学习的妈妈,要懂得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自己的孩子,否则太难为情了。大概是老大四年级,有一天老大放学回来,问我:能不能跟你商量个事?我说可以。他说:有同学妈妈跟同学说考试考得不好就别回家,我那个同学很害怕很担心,你能不能跟那个同学妈妈去聊一下。因为你从来不会这样对我们。我说可以。我们一起想办法。你去安慰那位同学,我去跟那位同学妈妈聊一聊。其实那位妈妈也是吓唬孩子而已。但这种吓唬对还幼小的孩子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反复这样就会造成心理创伤。让孩子误认为妈妈比起爱我更爱我的分数。孩子会误认为由于我学习不好,就得不到或不值得父母爱他,他的价值观就会被扭曲。再说一个小儿的经历。小学一年级,我们是住校的。一大清早,我接到孩子的班主任电话,让我和老公马上去一趟学校,说孩子闯祸了。具体不肯说,反正从老师沉痛的语调感觉孩子肯定闯祸了。和孩子爸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了学校。原来儿子在早课排队时和同学发生争吵,他被排他后面的同学推搡走快点,他火气上来转过身反手推搡了一下,正好打到了同学的鼻子,然后同学流鼻血了。我们去的时候他呆在老师办公室。老师用痛心疾首的语气和表情说孩子今天早上打人了,孩子不该打人。怎么这么暴力,你们家庭教育怎么样?家长有没有打人?这么小打人,长大怎么办?还有那个孩子地父亲感觉不好惹,你们想想怎么跟他们交待吧。反正巴拉巴拉一大堆。我刚进办公室和儿子对视的那一眼就安抚他别担心。我问了那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老师说血去医务室就止住了,现在家长带去医院拍片检查了。那我接下去马上问老师,你们怎么对待我儿子的。老师一愣,说就让他在办公室呆着。我看了一眼站在办公室一角落的孩子又问;那你们老师有跟他交流了吗?老师说没有。我当时心里一阵悲凉,感到特别心疼。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孩子他肯定知道自己犯错了,他肯定会害怕和惊慌,再加上老师的责备和冷淡无视,他更感到无助和紧张,作为一个小学才一年级的孩子,他也不清楚造成的后果又多重。对吧?所以,我不敢想象在一个多小时的等待中,孩子既要承受犯错的自责还要承受被责怪的心理压力,该是多么煎熬和漫长。所以我和老师交流结束拉着孩子的手出办公室,在老师看不到的地方马上蹲下来抱住孩子说:别怕,有爸爸妈妈在。在车里,我一直紧紧地抱着他一路从嘉兴回海宁。回家之后先给他点吃的,让他先睡觉休息一下,跟他说,你累了,先休息,等你休息好再跟我们说一下事情的经过。等他休息好了、心情平复之后我们作了一个平静的交谈。他说了一下事情的经过,跟老师说的还是有一些出入地,他说第一次同学推他,他解释说前面地同学走得慢了,但同学还是推他并且还骂他,他忍无可忍就动手了。我问他你怎么想这件事?他说打人肯定是不对的。妈妈,我错了。我又问他,你当时感觉怎么样?我很害怕,尤其看到同学流鼻血了,害怕得不行,害怕同学会流血死掉。几位老师又很严厉批评我,我感觉更害怕。那现在呢?现在有你们在就不那么害怕了,其实看到你们进办公室就觉得好多了,但还是担心同学。我跟他说同学在医院检查了没事,你不用担心,孩子明显松了一口气。那你后面准备怎么做或者可以做点什么?孩子说:我已经道过歉了,但回学校会再一次跟他道歉,问问他鼻子感觉怎么样。那你现在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儿子说:哪怕别人不对,我也不该动手,动手打人肯定是不对的。我可以不管他,也可以报告老师。我跟他说,你这样想是对的,遇到事情告诉自己不要生气,我们只有在不生气时才不会冲动之下做无法挽回的事情。后来,一直到现在,孩子再也没有因为和别人冲突发生动手的事情。其实跟对方家长道歉沟通,特别通情达理好说话。说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其实这件事给我冲击最大的是老师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他们常常只看到结果,不问过程和缘由。只考虑被打一方的情绪,而不会顾及到打人一方的心理和情绪,也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和他的承受能力。老师年轻也是很有关系的。但我没办法改变老师,但可以从引导自己的孩子入手。那盒周末,我想了又想,终于想到了一句话,然后把两个孩子叫到身边,盯着他们的眼睛说:哪怕所有人都不相信你,爸爸妈妈肯定会相信你;哪怕全世界(包括爸爸妈妈)都来否定你,你也要肯定你自己。嘱咐他们把这句话牢记于心。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大家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因为我明白孩子在外肯定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会被激怒、会被冤枉、会不被理解甚至受委屈,但我没有办法时刻守护在他们身边,让他们免受伤害,我要让他们在内心守护自己,相信背后一定有父母的支持和信任。确实,我们父母需要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信任和支持,然后再去处理引导孩子存在的问题。事后回想这件事,庆幸自己处理得非常冷静,方法恰当,庆幸自己学习了。其实,那时候还没学正面管教。如果老师学了,就不会这样了,对吧。后面机缘巧合,看了《正面管教》这本书,感觉有很多的共鸣。(其实后来的后来学校要求班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学习,我就推荐了这本书,带着家长共读)。你们从这个事列中有没有发现。当我们能和孩子共情,先去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并给到足够的信任和支持时,其实孩子他是有处理他自己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我们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孩子去修正他自己的力量源泉。接下去,我想说的是孩子爱与被爱的能力都是在后天慢慢习得的。这种爱不仅在家人之间,也可以在邻里和陌生人之间,我们要做的是以身示范、以身作则。比起做公益,我更多的是通过身边随手可见的机会,把家里好吃的分享给邻居,比如碰到保洁阿姨和园丁我都会礼貌的问候和打招呼,过年过节给保安和保洁叔叔阿姨一些吃的表示感谢,也引导孩子这么做,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告诉他们,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他人劳动付出得感激和感恩。我碰到邻居、保洁、园丁的时候他们会告诉我在我没看到得时候孩子是怎样的表现,孩子就如我教导得那样去做的。我会回家跟孩子由衷地转达这些赞赏和鼓励。孩子的行为被得以认可和鼓励,这是对孩子最好的肯定和激励。爱与被爱是一条不断的流动河流,我们被滋养也滋养着别人。对孩子来说,培养得不止是爱心和感恩之心,也是孩子价值感和安全感的建立。</p> <p>其次我们谈谈思考。我们知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后果,后果决定习惯。如果我们需要养成一个独立人格的成人,必须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孩子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那么首先需要教会他碰到问题时学会辩证分析、逻辑梳理,才能思考得出自己正确的判断,然后根据判断作出选择,最终导向行为结果。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希望养一个什么都听父母和老师的孩子呢?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我是既害怕我的孩子什么都听我的、或者在学校什么都听老师的,又担心我和老师的话都听不进。希望孩子既能吸收大人的经验和教诲又能发展出他独立的思想和判断。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成年人应该明白,世界很大,而我们的认知、世面、知识、经验都是有局限的,甚至是狭隘的、片面的、无知的、错误的。所以,每当我给到孩子建议和意见的时候我非常谨慎,我经常会跟孩子说:我的建议只是基于我的想法,有我的局限性,你可以拿来参考或尝试,结合你自己的实践来确认我的建议对你是否有效或正确。我常跟孩子说父母也是人,老师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就不完美。那么我们要在平时生活中怎么启发、引导孩子的思考呢?在孩子小时候,我就不会直接给孩子答案或命令孩子,更很少评判和批评孩子。在平时的陪伴中,我用的最多的几句话是:你是怎么想?你觉得呢?你认为呢?你想怎么做?如果你否定或选择这个事情,那么你能给到我三个以上的理由吗?记得小儿小学有一次语文考试没考好。老师提前给我打电话,老师的目的是让我重视,希望我严厉批评严加管教。学校老师既给了孩子批评教育也单独给讲解了试卷。我跟老师说,我知道了。但我心里已经知道怎么做了。那天孩子一进门,怯生生地很害怕地样子叫了我一声,并说这次考试没考好。我笑了笑,回答他:是哇。这也很正常啊。老妈小时候考得比你还要差呢。你先去洗手,我们先吃饭。孩子脸色马上阴转晴了,很高兴地应了声。吃完饭,我建议他拿出试卷我们一起分析,他就非常乐意,我大致看了一下,先把几处做对的表扬了他,孩子就跟我说他是怎么怎么做的,感觉很自信。然后我再让他一一分析他错的地方,大多数错题孩子都能自己反思和正确理解了。但我发现哪怕老师一对一跟他讲解过,错的地方个别还是不懂。我跟他解释一下马上就明白了。我的专业知识肯定不如老师,我解释为啥孩子能明白,大家知道为什么吗?事实上,当一个人或孩子被批评责备的时候,心情情绪很糟糕的时候,是很难去用心聆听别人的话的。所以,在学家庭教育的时候,我们会学到一招叫: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如果老师先给予安慰和理解,再给孩子讲评试卷,估计效果就会不一样。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理解,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想考好的,考的不好是客观事实,但不是孩子主观意愿。我们需要去接纳包容孩子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客观冷静,然后耐心引导。让孩子自己学会反思,或者引导他思考。我在孩子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张试卷都会带着孩子一起反思总结,并启发孩子自己思考;当孩子三年级开始,就让孩子自己总结反思,得到的经验教训,下次考试要注意的地方。慢慢地,他们自己总结思考的能力就越来越强,分析得也越来越全面,以后考试粗心等这种低级错误也越来越少。我们大人常常打着一种“为孩子好”的想法要求孩子这样那样,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己的思考能力,剥夺了孩子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不仅弱化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剥夺了他对自己学习和其他事情负责任和担当的能力。</p> <p>第三点是独立。这里的独立既是思想、人格的独立,也是孩子生活生存方面的独立。思想的独立在第二点培养思考能力已有涉及,下面重点讲讲生活的独立。众所周知,孩子成年后都要迎来自己独立生活工作以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不知道大家平时有让孩子做家务吗?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紧张,各种补习班,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多点时间学习,什么事也不让孩子干,觉得只要孩子好好读书就好。有没有这样想法的家长?…….据我观察和学习后了解,其实做家务跟学习没有冲突,反而对读书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可以做的家务。而且做家务是需要从小养成的习惯。在我家,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是不会代做的。尤其寒暑假更是锻炼孩子做家务的好机会。我从小跟孩子说,一个人有手有脚就必须做家务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否则就是个废人。会不会好奇我是怎么让孩子做家务的?孩子还做的这么乐意,这么开心?有什么窍门?大多数人让孩子做家务,就让孩子要干嘛干嘛,基本是自己想要孩子怎么样,孩子就要怎么样,孩子没有答应,是不是就觉得很挫败,然后就会给孩子扣上不爱做家务的帽子。我记得《正面管教》中我们学到最重要得一点是必须尊重孩子。其实在围绕爱、思考和独立培养得时候,尊重始终是在第一位的。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他们。想要孩子做家务,我采取的不是命令而是询问和商量。比如,我经常会这样问:儿子,我现在有点事情,请问你有空帮我做吗?有空,那就好。如果现在没空,那么我会继续问你大概什么时候有时间?现在我准备做饺子,你们要不要和我一起来做呀?寒暑假了,我们会开个家庭会议,我会列举每天有哪些家务?告诉他们我会做什么?爸爸会做什么?然后问他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基本上分工安排好。这样我们父母不会工作很累回家还要面临一大堆家务,而是回家看到孩子这个做好了那个也做好了,家里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做自己份内的家务就可以了。那样是不是特别有劲,心情也很好。孩子更喜欢看到一个平心气和、幸福快乐的父母。这叫父母开心,孩子也开心。当我们对孩子表达发自内心感谢的时候,孩子也会因为大人的肯定和赞赏感到满满的自豪和快乐。他会觉得在这个家有用可以付出自己的劳动为这个家作贡献而感到骄傲,他的价值得到肯定,而且他对家庭的责任感被完美的激发出来。孩子参与劳动了,他才感受到父母劳动的不易、父母的辛劳,切身感受父母的辛苦,他才真正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对别人感恩。孩子在劳动中也会遇到各种难题和困难,促进他去思考和解决,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慢慢提升了。他感受劳动的不容易,他就会知道坐在书桌前学习的相对舒服和轻松,他更会珍惜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学习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做事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他的自信心也随之提升。我们每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于哪里?…….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被别人肯定的时候,是不是就显得特别自信。我记得有专家说我们养育孩子,就要养成孩子到任何地方都可以生活和生存的能力。我一直有跟孩子说,你们的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仅仅只关心学习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而且还要行万里路。那么行万里路的前提就是要学会独立生活,而养成独立生活的最佳指导老师是我们父母,家是锻炼他们独立自理能力的最好场所。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在孩子小时候,我们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儿子,你要不要试试?我不会。没关系,我可以教你。我觉得你可以。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的话风变了。孩子总是会说;妈妈,我想自己来,我觉得我能行。我要自己做。我可以的。我说;行,如果你需要帮助随时可以找我。孩子从我们从小被鼓励的尝试中慢慢找到自己做事的能力和自信,伴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信心的建立,他对自己有了一定了解和把握,所以他很愿意自己独立去做。他也有十足的安全感,因为当他需要获得支持和帮助的时候,他随时可以获得援助。他也不用不担心失败或做得不够好会被批评,因为他从我们父母这里得到全然的尊重和接纳、肯定和鼓励。</p> <p>这么多年,我和孩子们基本就是这样的相处模式,我们都不完美,但我们都在朝更好的路上学习和发展。因为孩子,我更加努力的去学习育儿知识,提升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认知,重新塑造自己的思维模式。孩子也因为我的学习、改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我有更多的尊重和喜欢。跟老师说起自己的妈妈很自信很满意也有点小小的自豪。所以,我们平时的沟通没什么障碍,青春期也没什么不同,反而进入青春期因为我对他们的理解,让他们可以跟我们探讨很多成长的困惑和问题。</p><p>最后,我们是不是发现: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不仅需要学会学习,比学习更重要的培养好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健全完善的人格。有人说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必定是父母。我深以为是。我们父母天生不是会养育孩子的,但我们可以去学习、反思和实践,获得养育的技巧和智慧。哪怕我们知道自己不完美、知道自己并不是做得都正确,但我们和孩子相处时依然气定神闲、处惊不变,因为我们有能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受到孩子对我们全然的接纳,信任与爱,这是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动力。是我养育孩子还是孩子在滋养着我这个妈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我会想,他们肯定是上天派来拯救我的,因为原来我有那么多的缺点和不足,那么的无知和片面,是他们让我开始主动去学习、反思,再学习,让我的生命得以完整的成长。而孩子,因着我们父母的学习,被尊重、被看见、被理解,在我们无条件的爱中健康茁壮的长大,长成有着完善人格、独立生存能力的人。所以,我说养育孩子既是是父母陪伴子女长大的过程更是父母借着子女修为自己的旅程。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因为爱和陪伴,我和孩子共同成长,相互滋养,最终彼此成就!。</p> <p>以下是书友们在群里的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