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美国加拿大边境尼亚加拉瀑布 <h1> <font color="#b06fbb">读博感言</font></h1> 我收到家乡的邀请写读博感言,深感荣幸,然而我却诚惶诚恐,一时不知如何下笔。突然想起我在上学之前曾大言不惭说长大后要当科学家,又感慨万千。然而上学之后,我非常调皮,学习成绩是班上倒数几名,一年级不收。加上家境贫寒,父母觉得留级也不会让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于是让我赖在一年级教室不走。我坚持一个多星期之后,终于上了一年级。 <div> 那个年代的小学老师脾气不好,轻则罚站,重则挨打,学习任务没有完成经常还会在放学后被留下来补习到天黑。正是因为老师们想把每位学生都教好的责任心,我的学习成绩才从绝望的边缘好转,最终在六年级的时候得到了班上第一名。或许是因为这种反转激励人心,从此之后我家里的每个人都非常努力。尤其是我的父亲,天天快到十二点才睡觉,早上三点半就起床干活。我的母亲也是起早贪黑。父母的勤劳对我影响最深,终生受益。<br> 在升学途中,一切并没有那么顺利,几经波折,终于在东北大学开始了我的科研生涯。我的硕士生导师平易近人,科研态度严谨且科研素养很高。他对学生非常负责,对我读博的想法也是非常支持。三年后我来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有幸遇到了一位非常无私的导师,他永远把学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如今我的几位师兄已经成为国家杰出青年或国家优秀青年,我的导师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读博的过程是很煎熬的,我曾今两次累到拿不住汤碗而掉在了桌上。以前都是别人出问题,只要能回答上来就行。而读博过程中需要自己寻找科学问题,并围绕科学问题自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当时导师的课题组在探索大尺寸的非晶态合金,而我最终反其道而行,发明了一种制备微纳米尺度的非晶合金纤维,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最终获得了极端条件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的时候我并没有曾今的那种毕业感觉,因为觉得前面的路还很长。<br> 博士毕业之前,我的导师带着我到香港参加了第八次块体非晶合金国际会议。在这次会上,我遇到了来自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John J. Lewandowski教授,他对我的学术报告非常感兴趣。我博士毕业之后,他成为了我的博士后导师。这位美国的教授也非常勤奋,每周都至少和我讨论两次学术问题,总是充满了热忱。我在美国呆了两年时间,学习了他们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感受到了美国人对科学的执着,见识了他们先进的技术。两年虽然短暂,但时间过得充实。<br> 在美国完成科研项目之后,来到上海参加了由上海大学组织的第十次块体非晶合金国际会议。在会议中我感受到了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力,在香港理工大学工作一段时候后就加入了上海大学。从自身求学二十余载的体验到如今自己带领博士生做科学研究,我对读博慢慢的积累了一些理解和认识。作为学生,抓住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做到这个世界上所有人从来没有做到过的事情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而作为导师,不仅自身要具备足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而且要能够把参差不齐的学生都变得优秀,成为社会中的有用人才。能做到这些,作为导师会倍感欣慰。</div><div> 科研之道何其深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div> <h1><font color="#167efb"> 个人简历</font></h1> 易军,男,1983年4月出生于石门县夹山镇邵福寺村。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就读于邵福寺村小学,杨坪中学,石门县第五中学,之后高考以528分考入中北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东北大学攻读材料学专业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获取极端条件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现后在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和香港理工大学做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工作。随后加入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h1><font color="#167efb"> 研究成果</font></h1> 研究领域是新型亚稳金属材料与力学性能。获得上海市教委青年东方学者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各一项,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子课题一项,参与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子课题经费负责人)。在Acta Materialia、Applied Physics Le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a Materilia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3项。近年来,我主要从事微纳米尺度金属玻璃纤维制备与性能的研究,包括微纳米尺度金属玻璃纤维的制备设备与工艺研究、应变传感性能与电阻式应变传感器应用、拉伸力学行为的尺寸效应及纳米尺度非晶合金室温拉伸塑性的物理机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并在国际学术界引起重视,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日本东北大学块体非晶合金领域的先驱科学家Inoue在论文Nano Letters 12 2404 (2012)中引用了我的结果。耶鲁大学金属玻璃国际著名学者Schroers在论文Nature Communications 4 2158 (2013)中将我的实验数据作为他们新材料性能设计的标准,佐证了高质量金属玻璃丝对金属玻璃本征性能表征的贡献。世界上最早进行材料力学行为研究的著名专家麻省理工学院Ali Argon教授和剑桥大学材料系系主任A. L. Greer教授参与讨论了我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网站、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学网和NPG Asia Materials等多家国内外媒体报导了我的研究成果。<br>代表论文<br>1. Jun Yi, X. X. Xia, D. Q. Zhao, M. X. Pan, H. Y. Bai, and W. H. Wang*, Micro-and nanoscale metallic glassy fibers, Adv. Eng. Mater. 12, 1117 (2010).<br>2. Jun Yi, D. Q. Zhao, M. X. Pan, H. Y. Bai, and W. H. Wang*, Piezoresistance effect of metallic glassy fibers, Appl. Phys. Lett., 98, 241917 (2011).<br>3. Jun Yi*, S. M. Seifi, W. H. Wang, J. J. Lewandowski, A damage-tolerant bulk metallic glass at liquid-nitrogen temperature, J. Mater. Sci. Tech. 30, 627 (2014).<br>4. Jun Yi*, W. H. Wang, J. J. Lewandowski, Sample size and preparation effects on the tensile ductility of Pd-based metallic glass nanowires, Acta Mater. 87, 1 (2015).<br>5. Jun Yi*,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micro- and nanoscale metallic glassy wires: A Review, Adv. Eng. Mater. 20, 1700875 (2017).<br>发明专利:<br>1. 易军、王军强、赵德乾、丁大伟、白海洋、潘明祥、汪卫华,制备微纳米尺度金属玻璃纤维的装置及方法,专利号:ZL 2010 1 0241012.5<br>2. 易军、赵静、黄波、贾延东、王刚,制备为买级金属玻璃管的装置及其方法,申请号:202010266575.3<br>3. 易军、陈嘉源、黄波、贾延东、卞西磊、王刚,金属厚膜的离子束刻蚀方法及其应用,申请号:2020115165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