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走长城

闲人

<p class="ql-block">  河北涞源有一段美丽壮观的古长城,它就是浮图欲明长城。</p><p class="ql-block"> 今天攀爬轨迹:扬兰一天桥一浮图欲。天公不作美,下午天气突然下起了大雨,为了安全走完天桥段开始下山,浮图欲没有去成。</p><p class="ql-block"> 扬兰至天桥段古长城足以让人震撼,特别是天桥段不到二公里的长城建有敌楼十四座,600年的敌楼耸立云端。 这一段长城为什么会建这么多敌楼?我个人在攀爬过程觉得是这段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河北涞源战略地位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它是西北进入华北平原的一条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这里群山峻岭,沟壑万丈,是阻碍步兵通行的天然屏障。但是无法阻挡骑兵,因此在此修筑长城,就是防御蒙古骑兵入侵京城。这段古长城遗址保存完好,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涞源古长城,属于明朝时期的内关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居庸关,另修建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涞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涞源天桥段明长城遗址,没有新修痕迹。这一段长城经过五、六百年的风吹雨打,有的敌楼还保存原样,有的已倒塌,但根基清晰可见。天桥古长城现在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好这一段长城遗址不受人为的破坏,听说以后不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天桥古长城因为有密集的敌楼,整个长城敌楼城墙清晰可见,保存完好,来此拍照,徒步的驴友很多,因此有的驴友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串串楼”。这段长城的敌楼高大、墩厚,基座都是用长方形的青石砌筑。敌楼上半部分是用烧制的青砖砌成。有的敌楼一侧向外延伸,我猜测延伸出去的部分可能是用来观察敌情的,站在敌楼上可以观看到几里以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敌楼内很宽畅,有的敌楼内有天井,四周有回廊,两侧建登顶石梯。有的敌楼内石梯已损毁,有的还保留石梯痕迹。敌楼墙壁厚实,四周有箭窗,东西两侧为四个个,南北两侧有一个门、三个箭窗。</p> <p class="ql-block"> 敌楼,主要是用来防御入侵者的,可驻兵、屯粮和存放武器。</p><p class="ql-block"> 敌楼,有观察台和箭窗组成,可观察敌情,遇敌可以向外射击。</p><p class="ql-block"> 敌楼,还可传递信息,遇有重大敌情可当烽火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烽火台,主要是用来传递消息,遇敌情或来袭时,可在烽火台上架上木草,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百里。</p><p class="ql-block"> 当值班士兵白天看到烽火台冒狼烟或夜晚大火冲天时,身在远处的将士们就会明白有敌来犯。由于白天放烟被称为“烽”,夜晚举火被称为“燧”,所以“烽火台”又被称为“烽燧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