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共"点亮新的教育之路

溪流琴韵

<h3>多年来,就如何处理教与学关系问题、群体学习与个性发展的问题、个体学习与合作共进的问题、课堂效率提升与学科本质体现问题等等,尽管新课改已经走过22年的里程,但这些问题一直是困绕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难题。诸多专家学者和教研工作人员曾一度孜孜以求,诞生了很多理论和模式,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在一线如何落地生根上仍没有找到一条最佳的途径。自2019年接触学共体后,使我们看到了曙光。因为学共人们探索出了一条通往人性本质之路,教育直接指向人的持续发展。尤其是2021年7月2日至6日在上海师大附属学校第二外国语学校举办了第六届领航教师工作坊培训班,我有幸参了此次培训,专家的引领,领航教师的经验交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开启了学共的研究之路。尤其诸多困绕的问题逐渐得到阔清。</h3> <h3>学习内容1</h3> <h3>学习内容2</h3> <h3>一、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兴趣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的兴趣。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一切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经验表明,学习是一种情绪体验:喜欢做的事情,即便是再累、再重他们也会乐此不疲。这也是所以诸多科学家每天都钻到实验室或图书室而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缘故吧;反之,对所从事的事不感兴趣,负担再轻,任务再轻也不愿望做。如,对数学不感兴趣。就是1十2=3这样简单的问题可能也是他们的负担。所以,学生负担轻重不能用时间长短和书的多少与薄厚来衡量。因此:首先,创设&quot;舒心&quot;的课堂环境。学共体课堂最本质的理念就是:要带给孩子们一种安全、舒适、自然的环境,不能因为老师&quot;强制&quot;而给学生上课带来压力,要让他们在舒适、安全、润泽的课堂环境中自由自在进入学习状态。在学共课堂上,教师的姿态是优美的、教师的语言是轻柔的,教师的眼神是充满爱的,学生之间是互帮互促的。试想,这样的课堂环境怎能不使学生愉快地成长呢?其次,教师的学养是关键。于漪老师说,说到底,语文教学的质量就是语文教师的质量。一是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品质。例如,教师的姿态、眼神、声音带给学生一种&quot;安全&quot;感,实际这就是尊重,就是爱。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我们全身心去爱学生时,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且能产生一种&quot;爱屋及乌&quot;的心理定势效应,当产生了这效应后,学生就会把老师让做的事情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取,而不是当作一种负担去承受。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quot;学校是池,学生是鱼,而师爱则是水。无水之池,无水之鱼则不堪设想。二是,教师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请看下面案例: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是学校出名的调皮捣蛋鬼。一天,他正和小伙伴们玩耍,偶然发现校长那只心爱的小狗正摇头摆尾地溜达过来。看着这只灵巧可爱的小狗,麦克劳德突发奇想,想看看动物的内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几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他们一起把狗杀了。校长得知后很生气,把麦克劳德叫来,问道:“你为什么要杀那可爱的小狗?”“我想看看它的内脏是什么样子”。麦克劳德小心地说着。看着麦克劳德低下的头,校长想知道这孩子真是想看看狗的心脏是什么样子?还是在骗我?“那你一定用心看了?好,你就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血液循环图给我吧”。麦克劳德知道这下闯了祸,怎么办哪?他只好找来了许多画狗和介绍狗的书,认真研究起来,狗的心脏在那里?它的胃又是怎样的,它有几组肋骨?……看着看着,他对解剖产生了兴趣,真的画好两张图样交给校长。校长见他认错态度诚恳,图形画得认真、出色,便免去了对他和其他几个学生的处分,最终血腥的杀狗事件就'。麦克劳德在画图的过程中通过对狗的骨骼、内脏的仔细观察,对解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知识的缺乏,从此发奋刻苦学习。后来麦克劳德因为发现了胰岛素和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共同获得了1923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麦克劳德曾说: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件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不能忘记,更不能忘记那位可敬的小学校长。【反思】1.宽容。宽容是宽厚的容忍,对别人的过错能理解、容忍和原谅。宽容是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润滑剂。有时候宽容更是一种力量,它使人心胸比较开阔,使人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一名好老师要学会宽容,只有学会宽容,才能走进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纠正自己在管理上所犯的错误。要相信一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的沙粒。”试想,当年如果校长严厉惩罚了麦克德的话,一定会扼杀一位诺贝尔奖得主。2.惩戒。惩戒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部在2021年也出台了学生惩戒若干规定,足见这种认识已经引起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多年来,人们由于对赏识教育的误解,致使对学生不敢提要求了。不管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一律表扬,使学生失去辩別真伪的能力。只一味地宽容,没有尺度就是腻爱,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关键我们怎样运用惩戒的手段。麦克劳德的校长的&quot;惩罚&quot;是高明的。他不那样艺术地处理,不但使学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而且顺势激话了一位天才家。</h3> <h3>芮莹主任讲座</h3> <h3>芮莹主任解密&quot;学共&quot;密码</h3> <h3>陈志颖在交流自己的体会</h3> <h3>张金欣主任在展示学习体会</h3> <h3>周宏宇组认真学习研讨</h3> <h3>二、尊重人性,实现教与学反转有句俗语说:“懒妈才能养出勤快孩子。”其暗含的意思是,孩子出生以后的一切事情都由妈妈代替了,那么孩子自然什么都不用做了。这样的孩子身无本领,将来一定一事无成;类比到教育上,指出学生的学习固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但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不能越俎代庖,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示弱”,学生才能有信心。这就好比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写得东西越多,留给别人的空间就越少。实践表明,当我们习惯了一味地“灌输”、纠正,学生表达起来就会战战兢兢;当孩子习惯了等待“喂”,他们就会产生惰性,不再思考,当然,真实地学习也就不会在学生身上发生。为了进一步说明此观点,我们不妨用事例来加以说明。事例一:有两个种树的老人,他们各自种了一片树林,其中的一位老人天天给树浇水,而另一位老人则是每天去树林散步,一两个月才“关照”一下这些树。过了几年,老人们种的树都长成了高插青冥的大树。一天晚上,出现了异常的暴风雨。经过一晚雷雨,空气格外清新,两位老人又来到了各自的树林边,看见有一片树林全部倒下,而另一片树林则像原来一样站在原地。倒下的树林是天天给树浇水的老人种的,究其原因,是他天天浇水,看似是对树的关爱,可是,树根却很难向下生长,也不会紧紧抓住土地,当然经不起狂风骤雨的摇撼。而一两个月才被“关照”一下的树,因为不是天天浇水,所以根就向下不停地生长以至于把土地抓得稳稳的,遇到再大的暴风雨也当作芝麻一样的小事了。事例二:有一个湖,叫天鹅湖,湖中有一个小岛,住着一个老渔翁和他的妻子。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老夫妇看到这群远方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 鱼招待天鹅,渐渐地这群天鹅就和渔翁夫妇成了朋友。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往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当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觅食的时候,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茅屋让它们进屋取暖,并且给它们食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的时候冻死了。有时候爱得多了或许也是一种伤害。以上两个事例迁移到教育上:其实,教育和养树养天鹅有着同样的道理。成长就是这样,关爱过度,包办过多,也是一种伤害,因为,那样就会就剥夺了孩子的主体体验权利,就是爱的错位。孩子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而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在真实的世界中培养,让孩子面对真实,体验真实,拥抱真实。事例三: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得更多。年复一年,人们照此办理,但禾苗的产量依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是谁的科研成果,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是把过去从田里拔秧改变为用育秧盘里培育的块状秧苗,把插秧改为抛秧,农民于是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这样做,带来了丰收。初看起来,这十分奇怪。勤劳的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悠闲的却享受了着丰收的果实,有悖于天道酬勤,也不符合“七分靠打拼”的汗水主义。这是为什么呢?细想之,在拔秧和密植插秧中,固然贯注了我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反之,小块状抛秧恰恰符合了秧苗的生长规律。这是因为它不像拔秧那样地折磨秧苗的根系,而是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同时,秧苗的增产主要是靠分蘖,分蘖需要空间,细密的秧苗恰恰分割了这样的空间。而抛秧的则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密植秧苗拥挤着无法发展的无奈,以及抛秧方式下秧苗自由生长的欢快。对欢快的爱怎么长就怎么长的秧苗来说,当然有可能高产了。插秧给我们的启示:类似于抛秧式的教育,恰恰还天性于人,给了人充分发展的空间和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了人的自然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地发展。我们可以戏谑地称之为“歪打正着”地促成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现。过去我们大量地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就像不惜损坏根系,强行进行秧苗密植一样,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一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以为落实了这些细密的要求,就会达到我们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期望。然而,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活动救被局限在这个细密的棋盘之上,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该想的老师都想到了,后来是懒的想什么。实际这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违背的报复。儿童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模式是不领情的。对于外力所赋予的规范,儿童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儿童的意志不愿意认同强加的东西,并非他们不能接受外来的规范,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经验和如何加诸儿童。事例四:有一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讲学。他夹着一个皮包走向讲台,未曾开言,先从皮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众人皆惊。谁知,陶先生从包里掏出一把米,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惶恐地垂死挣扎。他又掰开鸡嘴,把米硬塞进去,鸡还是不吃。后来他把鸡放开,自己后退,过了一会儿,大公鸡忍不住米香的诱惑,从容地低头吃了起来。陶行知说:“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会吃,但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如果让他自由自在地学习,充分会他的主观能动性,效果一定会好得多。”台下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很多老师总是喜欢把许许多多的作业题布置给学生,然后让他们在冥思苦想中疲于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是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教师的责任,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转变为对学生一生负责;从为学生学习、升学作规划,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教育是人的生活的准备”(柏拉图),教育活动如果只是为学生的学业和升学考虑,那就只能培养很会念书,很会考试,但在生活和交往方面低能的人,这些将来走向社会就有可能出现“本领恐慌”,如果学生没有在中小学期间受到身体、心理方面良好的训练,没有学到一生做人、做事的本领,教师要负责任。总评:1.从规律的角度说,无论是生物还是人都有自身的成长规律的。遵循了规律,他就会健康成长;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我国古代有一个叫郭橐驼的,他很能种树,种了就活,而且枝繁叶茂,他栽的果树,结果又大又多。有人去求教他,他说:“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只不过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矣。”意思是说,我就是顺应树木的自然发展规律,按着它本身的习惯去培养它。花草树木有其生长的环境和要求,孩子的成长也有其规律。就教育心理学而言,教学活动仅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作为教育者,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无为而无不为,也应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给孩子适当的爱,该放手时就放手,让他们尝试独立,自由生长,充分激发内在的成长动力。2.从教育的本质说,孩子的成长是自我发展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最大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经验证明,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才,往往不取决绝于学历的高低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自我教育。”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学生学习和学会的过程,虽然需要教师的教,但这个过程最终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所学到的和学生潜力所学到的,要比教师教的多得多。过去我们做好心的“警察”,当勤劳的“保姆”,剥夺了多少本应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了多少本应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这种“管教”式的教育,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可能学到了知识,但却失去了自我。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会走得更加稳健。有人描述什么是教育时说:“教育要为学生的美满生活做准备。”再往简单说,教育就是通过我们的培养,把学生送到“高速路口”,让他们可以从此稳健地踏上更远的征程。这就意味着教育要留给孩子们更加广阔的自由呼吸的空间,给他们以更多的自主权利,形成浓郁的民主氛围,这才是对学生主体地位更真切地尊重。3.从“劳动”和“收获”的角度来看,育人是个长远的工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你研究在所作的工作跟要取得结果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今天所作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对它作出评价。这是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规律之一。它要求我们始终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给教师的建议》115页)4.从教育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来看。首先,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领下的情感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虽然一节节课带领着学生学,但“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叶圣陶)其次,学习的本质应该是学习者个体情绪感受的过程。前文己说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的东西有兴趣,能够满足他们心理需要,负担再重,他们也会乐此不疲。</h3> <h3>三、语文学习规律与本质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那就是:从量变到质变,我们要以大量、高品位的、合适的阅读为基础。这是讲课专家莫国夫先先生的观点。它指出了语文学科素养形成的基本规律。首先,必须明白,语文教材不是&quot;书&quot;,而是&quot;例子&quot;,是引领学生课外阅读乃至一生阅读&quot;锁钥&quot;。小的时候,经常听长辈说,到学校要好好读书啊!从学语文角说,这意味着到校要一本一本地读书。而自从有了应试起,却把美好的读书行为异化为刷題、做篇子上。语文人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是激情四溢的,但却一天到抱着那几十篇文章咀来嚼去,成了提供学生刷题的工匠。有人曾问某中学生读12年书语文学得怎么样,他却说从来没读过书,净做题了。实践表明,即便是把教材上那几十篇文章嚼烂了而不进行大量阅读,也提升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叶圣陶先生说,教课之本本质并非在此课文,而是通过此课文的学习能自观其它类似的文章。因此,语文教材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强调学生多读书,那么,读书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也就是在于积淀根本。如果非说实用的话,它的作用在将来,不在于当下。这就好比旅行,有些人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嵋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石窟寺历代的造像和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从敦煌回转,胸襟扩大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各的事,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经典书籍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下面这个故事,也许更能比较恰当地说明这个道理:说的是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有草地之王的美称,但它的生长过程却十分奇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在那段时间,草原上的任何一种野草,长得都要比它旺盛,没有人能看出尖毛草会是今后的草地之王。但半年过后,雨水到来之际,尖毛草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涨,三五天的时间,它便长到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大片的尖毛草,就像一堵突然竖起的墙,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科学家研究发现,尖毛草其实一直在生长,但它不是在长身体,而是在长根部。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尖毛草的根部长得超过了28米,无声地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当蓄积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后,尖毛草便一发不可收,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一下子长成了草地之王。原来,尖毛草默默地积攒能量,在不声不响中养精蓄锐,当其根基远远超过其它草时,奇迹发生了。——这就是厚积薄发。如果从教育的深层意义来说,上述比 喻和故事还告诉我们:首先,读书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但只要持之以恒,读着读着,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的风雨……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但他有可能是参天大树;从教师教得角度来说,教师不是设立种种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学生,更不是一味地授与,而是引而不发,促其自悟。正如孟子所言:“教也多术矣。予不屑教诲也者,是亦教会之而矣。”“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说的是,教学如教射箭一样,教师只拉开弓,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但并不发箭;自己立于正确的道路中,有能力的人便自会跟着来。其次,语文就应该有语文味,语文教师要教出语文的味道来。回顾建国后语文教学走过很多弯路。语文人干过很多愚蠢的事。且不说&quot;文革&quot;时期将语文上成政治课,使语文成为政治的附庸,就是时下很多老师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或是品德课的也大有人在。有的把实验器材拿到课堂上来做实验证明&quot;小鱼&quot;在水下透不过气来。有的思想性上进行深挖洞式地分析或在人文性上进行无休止地清谈。这实质是&quot;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quot;。</h3> <h3>莫国夫院长阐述学科本质</h3> <h3>学会等待,静待花开</h3> <h3>结语:播种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命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