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靖安——三爪仑知青小镇

三爪仑知青小镇是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原始丛林中唯一的一座集镇,街道长约800米,有“一里半街”之称。主要建筑大多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尚有完好的街面立面整体效果和强劲的知青文化历史印迹。<div><br></div><div> 近年来,靖安县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改造修缮了知青电影院、知青博物馆、知青食堂、知青旅社、知青广场等,立体重现了知青生产生活的情景,打造回味知青生活的记忆地。</div><div><br></div><div> 利用周末的时间,我又再次到知青小镇补拍了一些照片,并查阅了一些资料,汇编此图文,试着让大家感受曾经“最具真实的知青生活”。<br><div> </div></div> 知青广场的那辆东方红牌的拖拉机和拖车曾将成千上万吨木材运出大山深处,如今已是锈迹斑斑,静静的停放在广场上。 拖拉机和1960年版壹圆人民币上的拖拉机图案是同款。 架空索道集材绞盘机,是运送木材索道的动力设备。 <br> 知青广播播放的红歌,依然回荡着往昔的旋律;<br> 知青电影院播放的影片,依然述说着当初的故事;<br> 知青大食堂呈现的美食,依然飘散着农家土菜的味道;<br>  知青博物馆陈列的物件,依然遗留着当年的风貌。<div>  这里的一切,都是老一辈们年轻时代尘封的历史时光,都是对于青春与理想的铭记。<br></div> <p>  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p><p><br></p><p> 1968年7月,上海首批知识青年下放农村插队落户,不久在全国掀起了宣传“再教育”的高潮。同年12月,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p><p><br></p><p> 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1969年是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年。1969年3月,靖安县迎来了首批441名上海知识青年,1970年4月又有805名上海知青下放到靖安,最后一批是1974年5月,人数不多。</p><p><br></p><p> 他们来到靖安以后,户口也随之迁入当地,与当地农民一样,吃着粗茶淡饭,穿着普通布衣,住着简陋土屋,同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他们一起生产劳动的,还有南昌和靖安本地的知青,每天的生产劳动主要是干农田活,还有伐木,清圳、修水利、喂猪、放牛等等,平时还要参加再教育活动或政治运动。在晚上空闲时间,有条件的知青也会挑灯夜读,学习《毛泽东选集》等经典著作和政治报刊杂志。</p><p><br></p>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些标语和口号,一直是他们这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劳动锻炼了知青,使他们获得了坚韧的力量,与农民群众在一起,他们学会了许多农业生产技术,也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不易与艰辛。但艰辛与困苦没有难倒他们,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同时也给贫瘠的山区带来了活力,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靖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曾经下放在靖安的知青先后重返故地,寻找过去的印记,回望在靖安的岁月,他们感慨万千.......那些山间田头劳作的画面,那些悲喜交织的往事,还有山区老表热情好客的情景,时刻浮现在眼前。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多少往事就像在昨天。<br> 最近几年,还有不少“知青二代”,他们也常来靖安寻找儿时的记忆。这个视频,就是“知青二代”在重返靖安时拍的。 如今,知青文化也为靖安全域旅游注入了新的动力。图为新开业的“知青民宿”。 在一些旅游旺季,知青广场上,还会有很多活动,比如抽陀螺、滚铁环等等。 知青小镇上最具特色的,当属知青博物馆了。 <div>  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三爪仑知青博物馆主要由伟大号召、积极响应、艰苦磨炼、伟大奉献、回城等五个部分组成,放眼全国,落脚靖安,收集并展示了大量反映当年知青生活的珍贵老照片、老文献、老物件以及视频影像资料,馆内设有知青小屋、知青邮局等场景,立体还原知青生产生活情景。</div><div> <br></div> 通铺 放映机还能正常使用。过去的年代,茶余饭后就是用这个看露天电影的。 还原的邮局场景。 搪瓷杯上还印着“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 知青纪念章、热水瓶、缝纫机、粮票、布票、车票........<div>  还有很多没有拍全。这些老物件、老文献虽算不上古董,但很珍贵。</div> 我出生于知青年代之后,对我而言,只是听长辈们说过“上山下乡”,在书本和影视剧中了解,只能在想象中感受。放在现在来看,当时应当就是一种基层磨练,要让知识青年们了解基层,接地气。而对于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人而言,这是一段热血的青春,是一个年代的见证,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整整二十余年,广大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纷纷离开城市,离开父母,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战天斗地,人定胜天”成为时代的口号。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就有好几位当过知青。有一本书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就算我不说,你们也已经想到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div><br>  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总书记在这7年,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如今,习总书记正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满自信的、持之以恒的为之奋斗。<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