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题:“看见成长”</p><p class="ql-block">时间:2021年7月2日</p><p class="ql-block">地点:二楼报告厅</p><p class="ql-block">参加人员:综合办王萌老师、东下池小学全体教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背一篇离骚,丘壑苍茫;诵一本诗经,唇齿留香;看一本历史,穿越古今。读书丰富了我们的阅历,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充盈了我们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走进生机盎然的七月,倾听绿荫深处抑扬顿挫的蝉鸣。走进西工区东下池小学,倾听一场生命成长之歌。西工区东下池小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读书分享交流会正式拉开大幕。</p>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我们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今天的会议由黄校长担任主持人,她讲道:在过去一学期的读书和工作中,我们都在不断探索儿童生命成长的历程。看见孩子,觉察自己,我们都在共同成长。希望在今天的交流中,大家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p> 教师交流篇 <p class="ql-block"> 第一位分享者是刘静飞副校长,她从这一个学期忙碌的工作中看到了自己的焦虑、紧张、阻抗,也从工作中体验到了愉悦和价值感。从中,更深一步的看到了自己的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相信通过觉察,再面对新的工作时,她会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更能思考当下的状况,给予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只有在“成人状态”时,我们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渴望成长的,都想拥有更加完善的人格,这个时候,我们要像刘校长一样,时刻有觉察,让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在我们身上存在的时间更短一点,让成人状态存在的更长一些。这样我们就会更加专注于当下的事情,不去内耗,才能有更多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第二位分享者是黄鹤校长,她的交流题目是:《觉察内心 看见成长》。在繁忙的工作中,我有过焦虑、有过迷茫、有过情绪,但是这样的感觉其实都是我的潜意识在作祟,我通过潜意识将自己的这些不自信、不完美投射到了生活或工作的这个大屏幕上,但当我真正的静下心来想的时候,我会发现,原来潜意识在控制着我的思想。跳出当下那个被控制的自己,站在旁人的角度,我会发现我可以理清思路,有意的让自己的潜意识意识化,不断成长,让自己更加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说:“做生活的强者还是弱者都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你选择做生活的强者,你就会想方设法的去学习,然后从中得到感悟,最后去调整,让最佳的状态在我们身上得到呈现,让成人状态在我们身上存在的更长久一些。在今后面临很多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惧怕了。这就是我们所经历的每件事带给我们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冀雯雯老师分享的《静待花开等爱到来》讲了一群女生看似在议论同学早恋的事情,却让她看到了学生各自内心对待爱情态度。孩子的爱情来自让他情窦初开的那个人,不是他使用大脑有意图的选择结果,而是孩子生命的悸动,也是生命中爱情密码开启之后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不依我们的好恶而存在或消失。孩子的爱情对象也没有对错、合适不合适之说。爱情是孩子生命绽放的花朵,接纳孩子的爱情,就是接纳孩子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道:父母的经验不一定是幼年时候的感受,而是包裹了很多东西之后呈现给孩子的一种说教。很庆幸我们学习了胡萍老师这一套性教育的书籍,让我们有了很多的启发。同时,雯雯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非常正确。面对孩子的情感,我们更多的是尊重、接纳和正确的引导。</p> <p class="ql-block"> 陈静老师交流题目是《什么是最好的成绩》。她讲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她们任何一种才能都是重要的。对于孩子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成绩呢?最好的成绩应该是自己跟自己比,自己在不断的进步。我要做的就是结合孩子的现状去制定适合他的目标,去激发他们超过以前的成绩,优于过去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我们每个人好像一直活在“成绩好就能成功”的评价体系里,我们会把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时刻拿出来去衡量和评价我们的学生。从今天的分享当中,我看到我们老师在通过不断的学习后思想的转变,调整了做法。什么是最好的成绩,是学生能够树立正向的观念,只拿昨天的自己与今天的自己作比较。同时也告诫老师真正的因材施教就是去发现、挖掘、方大孩子的不同,让他的不同成为他的特质,并把它做到极致。如果一个人把他的缺点变为强项,那他不仅收获了个人价值,也会拥有幸福的人生,这不就是我们做教育的目的吗?</p> <p class="ql-block"> 马颖老师通过面对两个孩子不同的态度内观,自己发现潜意识中对学生的评判认识到学生的不同才是主旋律,放下狭隘的自我眼中才能看到不同的孩子,心里才能容下不同的孩子。范校长的点评也让我们的认识更深入,喜欢好孩子,讨厌坏孩子,就像喜欢自己的优点,讨厌自己的缺点一样,而接受这类孩子,承认不完美,才能完整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道:好孩子天然被老师喜欢和关怀,问题生也会让我们感到不耐烦和厌恶,这是不是像极了我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我们接纳自己的优点,拒绝和排斥自己的缺点。但是,同时具有这两个方面的我们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只有我们越来越接纳自己,去感受生命里的光明和阴影,才有可能去接纳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协助他们完整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李菁老师分享的主题为《诅咒式担心》。李老师讲述了在校级写字比赛中观察到一位孩子因要送小棒被自己阻止后所产生的情绪。透过孩子的情绪,李老师想到了自己的过往经历。由此,她分享道:当成人过度地担心孩子某一方面表现不好时,这种担心可能会演化成一 种“诅咒”,孩子接收到信息是“我不好”,进而就会表现出成人担心的状态;再者,当面对孩子时,不要总是站在成人立场上, 思考孩子的行为会为自己带来哪些后果,而应站在儿童立场上,想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李老师的分享体现更多的是成人立场,不管是初中时候的物理老师还是案例中的妈妈甚至是李老师本人。妈妈因为不愿意承担小棒丢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不愿相信孩子,李老师也为了维持课堂秩序而不愿听小阳的话。从成人立场转向儿童立场的确很难,希望我们今后有很多的觉察。</p> <p class="ql-block"> 王迎辉老师分享的主题是《看见、接纳、与孩子共成长》,王老师以两个真实的案例,让我们再次体会如何站在儿童立场,在工作中要时刻保持觉察,提高自己的敏锐度,要看见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关注孩子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道:学习的主角是学生,我们只是辅助他们有更多的收获和成长。从成人立场往儿童立场转变的路上,一定要有觉察。有觉察就会有转变,这也是我们成长的途径。</p> <p class="ql-block"> 商雅琦老师讲道:作为老师,我们要时刻觉察,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压迫、无力和“我不够好”,因为孩子需要无条件的爱。作为成人,我们应为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因为孩子的一些认知、行为是从成人处习得的。</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说:“案例中的孩子的行为习惯的状态一定来自家庭。我们没办法改变家庭,但我们可以让孩子感受一种新的客体关系,让孩子体验到没有暴力的爱。从老师爱的行为中习得爱。”</p> <p class="ql-block"> 刘全喜老师提出孩子在面对死亡这个话题时都会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对未知的不定数。在件事中,我通过引导让欣欣清晰对死亡的认知,这不仅可以教导她正确的认识死亡,而且更会有利于促进形成积极的生死态度。当孩子遇到死亡焦虑时,我们可以让孩子有个心理缓冲期,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经验,最初从植物谈起,比如落叶凋零、花谢花开等都是植物的自然生命规律,慢慢再到动物,如家里的小宠物,最后再谈到人。让孩子逐渐认识到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我们可以过好每一天,努力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有太多遗憾,坦然面对一切。</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道:死亡焦虑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一生。但有时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不会直接出现,而会换一种方式。比如焦虑、抑郁。为什么会有死亡焦虑呢?当一个人的死本能占主导地位时,它就会产生。死本能给人带来了一种无力感和疲惫感,让人对世界感到厌倦。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死本能转化成生本能。如何去转变呢?也有很多的办法,比如可以发展兴趣、专注投入工作、建立新的客体关系……让自己积极起来,让生活更有动力。</p> <p class="ql-block"> 何老师分享道:人们对自己缺乏的特质会有一种渴求心理,如果交往的双方在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且正好存在互补关系的时候,两个人不但相互吸引,而且最容易相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互补定律”。人们不仅仅有获得认同的需要,同时也有获得自己所欠缺的东西的需要。我觉得自己能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来源于内心深处把工作做好的渴望。这些成长的积累既是对周围老师和领导层的观察学习,也来源于童年我的小伙伴们积极乐观性格的影响,让我能乐观面对挑战。</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道:从这两年的工作中可以看到紫晴老师的成长是非常明显的。在工作到来时,她不是停留在自己的情绪上,而是积极的学习和转变,让自己成长的更快、更好。</p> <p class="ql-block"> 杨静老师的《行为背后的需求》中提到通过这几年心理方面的学习,我看到了小塬舔文具这个行为背后,肯定有内在需求。事后了解到他想用舔文具的“特别”方式跟组员连接,是想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安全感。在处理小塬问题时,不自觉的带着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实际是把我与父母的相处模式投射给小塬,只有看见才能打破现状。学习去尊重每一个独立的生命,听见孩子的欲求、及时诚实的回应孩子,也为自己。</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说:“我们周围的关系不同,能量场地就不同。孩子在第一能量场--家庭中没有获得滋养时,就会寻求其他能量场。我们要在学校里营造一种有爱的氛围,让孩子可以疗愈。同时,也是疗愈我们自己。”</p> <p class="ql-block"> 苗老师分享道看见“小木刀”有多重要呢?博博因为被看见心事倾听心事而愿意信任,愿意改变;茹茹因为被陪伴了一会儿便愿意热爱一样事物,改掉一个坏毛病......孩子们真的比成人更有爱,更会爱,只需要一把名为看见、倾听、陪伴、理解的钥匙,门内的爱便会汹涌而来。功利一点来说,他们会因爱而顺从,因爱而有意志力,从而和我们一起达成教育目标;感性一点来说,与儿童相处,会让我们更温柔,用儿童视角来看这个世界,而儿童视角的世界往往是更美妙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很幸运的,因为我们做到了多少人渴望的返璞归真。两个孩子都因为老师偶然看见了他们的“小木刀”,便开心不已,从而愿意听我说:“孩子,这块木板其实刻不出小木刀,你可以换块木板或者去买一把。”而如果我们有更多这样的偶然,将偶然变成常态,时刻保持看见、倾听的姿态,陪伴、理解的姿态,甚至是动容的姿态,孩子们又将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苗老师因为懂得所以珍惜,珍惜孩子当下每一个真实的存在。因为爱所以相信。相信孩子在爱的陪伴下,不仅能够冒出新芽,而且能够茁壮长大。</p> <p class="ql-block"> 李净侠老师在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提出教师要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不再充当公正的法官:陷入剖根问题的审判中,而要对孩子的行为取消评价,让孩子重在表达彼此的感受,充分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回归初心,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解决冲突的能力得到锻炼,教师也在这样的关系中努力审视着、成长着。</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道:孩子在学校难免会发生肢体冲突,他们就在冲突中突破自我。作为老师,我们不是不停的断案,而是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适当办法。让孩子在事件中体验情感,在关系中沟通、协商、达成一致,最后解决矛盾,获得新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贾海燕老师分享说:“控制情绪看见孩子,需要我们成人保持情绪平静,与孩子没有抵触情绪,孩子的情绪也会从反抗、抵制等不良情绪,转化为了平静和接受。 家长要控制情绪,用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孩子建立起好的心理暗示。家长只要起到有质量的陪伴鼓励和支持信任的作用,孩子最终也能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从而建立信心,战胜自身的懒惰和拖延。”</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道:案例中母子还处在未分化的关系中,孩子的内在需要没有被看见导致的矛盾和冲突。我们要教会家长用规则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避免说教。让孩子的内在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 张海娟老师说道:爱和自由的美术课堂就是看见每一个孩子背后的原因,然后想办法把感觉还给孩子们,每一堂课都通过各种感官去调动他们的感觉,启动他们的感受能力,让受损的感觉慢慢复苏。</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爱和自由的美术课堂需要调动孩子的感觉和表达,整合内在和外在,达到统一。同时,在案例当中也看到张老师尊重不同孩子的观点,看见了不同孩子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 杜利晓老师也同样讲道:看见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成长自己;看见孩子,才能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更好地走进学生心里,使教育真正产生。</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说:“在杜主任的案例当中我看到,她会接纳和觉察自己的投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理清自己的边界。曾老师说过一句话,当一个人足够独立和自我边界足够清晰的时候,他的投射就更少。所以我们要不断的看见、觉察和接纳,让自己更加独立。”</p> <p class="ql-block"> 王静老师从两个孩子的回应中看到了不同层次孩子的内在需要不同。提出通过倾听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有效的沟通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肯定和鼓励。</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道:王老师能够去寻找和思考每个事件背后的原因,并且去想相应的办法,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也很可贵。因为它能帮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内在,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帮助他们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陈现莉老师在案例《爱的传递》中讲述了一个因特别喜欢科学课,喜欢听老师讲课而对老师毫无保留、直截了当表达爱的孩子。她分析道:在和孩子的互动模式中,我们之间形成了类似于母婴关系的依恋关系。孩子从老师满足了对科学课的期许。老师也感受到了在孩子爱的传递时,自己也从孩子身上感受到了肯定和认可,也有极大的职业幸福感。我从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爱的表达时和得到爱的回应时不够自然,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脉络,其实无论旧有的成长模式给我们什么样的经历与感受,都值得尊重和接纳,透过新的觉察我们可以获得更多选择。我们必须要到实际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中去观察、去历练才能有所得。</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从整个案例中,我看到了孩子满足了老师对爱的渴望。孩子天然对老师有崇拜,老师的一句话让孩子兴奋很久。回过再看,我们老师需要有更清醒的认知:孩子为什么会过分的关注你?</p> <p class="ql-block"> 刘俊老师分享:当儿童情感满足时,构建自己是他们唯一的成长目标,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机会发展自己,这个发展是必然的的。爱和自由的教育认为,儿童拥有自己的精神胚胎,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创造的历程。而爱和自由,是保障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儿童应该拥有生提到身体自由、情绪的自由、感觉的自由、心理的自由、认知的自由、精神的自由。跟孩子在一起时,我时常感到自己缺乏智慧,无能无力。这个时候先让自己停下来,倾听一下孩子的想法,信任孩子,愿意给孩子一些空间,激发孩子自身的智慧,是我能找到最好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从体育锻炼中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体育精神,更是一种遇到困难能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p> <p class="ql-block"> 李方方老师从孩子们在上课之前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中看到是因为是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焦虑,也被我的焦虑感染,整个教室是无序的。另一部分原因是我没有关注到孩子们是无所事事的。孩子并不喜欢无所事事,有时孩子会胡闹,也许是孩子需要你的情感陪伴了,也许是孩子需要一些智性的活动去满足他的成长需求。我想那时孩子们的需要是后者吧。而作为老师的我,没有及时察觉孩子们的需求吧。当我放下焦虑,让学生从“心”看见我,我们就是同频共振。彼此从“心”出发,看见彼此,教育也就顺利了。</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从分享中看到了方方老师压抑了对工作、对生活、对自己不接纳的这部分,从而导致了躁动和焦虑,我们需要看到它,接纳它,从而让自己有更多的成长。可贵的是老师也分析到了的孩子的情感隔离,值得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学习。</p> <p class="ql-block"> 刘梦心老师说:“孩子一句不经意的话,让我看到了他背后的原因。同时也反思了自己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那种不合适的方式。出现问题要时刻觉察自己,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给孩子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给他更多展示的空间、机会。每一次处理孩子问题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自我疗愈,我愿意和他们一起成长,育人愈己。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因为未来再也不是今天简单的延续,而是对今天的彻底颠覆。当我们的爱建立在知悉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之上时,那么养育孩子无疑是这个世界上万分美好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回应道:老师有时的表扬实际是为了控制课堂。孩子是天生的敏感者,孩子的一句话让老师的这个目的被揭穿了。成人总是带有攻击性,我们要警惕责任心包装下的控制。</p> 聆听记录篇 <p class="ql-block"> 台上的老师在认真分享,台下的老师也在专注聆听着、收获着……</p> <p class="ql-block">瞧,她们记录的多认真呀!</p> 总结提升篇 <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对每位教师的分享都一一记录并回应。给予了台上老师更多的看见和理解,也带给台下老师更多的榜样力量。</p> <p class="ql-block"> 最后,范校长对一天的读书交流进行了总结。她说道:首先,从老师们精美的课件中看到大家的用心;其次,从老师们分享的主题范围广、内容丰富充实中看到了大家平时对工作的留心;最后在每个真实的案例中看到大家都敢于剖析和面对自己的决心。有反思就有成长,从今天的交流中看到老师们对成人立场开始有更多的觉察,能够及时站在儿童立场上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本次的主题是看见成长,不仅是看见孩子和我们的成长,而是因为我们看见,所以成长。</p> 真挚感谢篇 <p class="ql-block"> 感谢西工区教体局综合办王萌同志的陪伴与聆听,感谢东下池小学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p> <p class="ql-block"> 愿每位老师在今后的读书和工作中有越来越多的感悟和收获,时刻保持对孩子和自己的觉察,不断调整,用最好的状态来面对工作和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