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林外史》悲剧人物形象之马二先生

兴远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图片/网络提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文字/兴远原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儒林外史》中的悲剧人物马二先生。马二先生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他科场失意,前后二十四年都没有中举,情况和周进范进一样。但却没有像他们那样穷困潦倒,而是以编撰选文为生。这份职业被主流知识界所看不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他却并不因此自轻自贱,他知行合一,在寻常人生故事里彰显了知识分子的正直、良知和当担。这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愚不可及,迂腐透了的。他也是八股科举制度的最大受害者。本文就这个悲剧性人物,粗浅的来分析一下马二先生这个典型人物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二先生是以迂腐可笑与古道心肠并存的,二重性为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形象。他是一个虔诚的八股科举制度的崇拜者。趁年轻时起,多次应试,总是科场不利,但他至老也未能摆脱掉功名利禄的束缚。总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经常说:“到了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孔夫子在今,也要念文章, 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是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他不但这样做,而且也像晚辈们宣扬。可他一生想做官,到头来总是空,最终成为一个腐气十足的儒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读书人他知道“西湖山光水色”,颇可添文思,于是他独一个人,带了几个钱,昨天“步出钱塘江门,”游览西子湖。可是跑了一天,从“断桥残雪”到“平湖秋月”,从“白堤”到“吴山”,遍历十景,陈腐的心里却唤不起他半丝美感的涟漪。而酒店里的肴馔却引得他直咽口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吴山”吸引他的只是贵人乘坐的轿子;在堆青波黛的西湖水前,想到的只是长得能吃的鸭子。在“片山居”,他不欣赏花园楼阁,只注意算命请仙的活动。想到的只是请仙判断功名;当听到别人谈论李清照、苏轼、苏若兰、朱淑珍时,他想到的正是不管什么才女,只有与八股文章无关,就一概拒绝理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甚至为了发财,他钻入了洪憨仙所设的圈套。但风姿卓越的西湖胜景毕竟打动了他,于是他极力想吟几句,多年的八股文化教育使他终究缺乏了文才,只能是驴唇不对马嘴地从举业必读书《中庸》中嗫嚅了几句:“真乃载华山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如闲斋老人在《卧闲草堂评语》中说的,“其胸中只容的高头奖章一部可知。”他深处西湖胜景,心里系念的却是功名利禄。这点正表明了八股科举制度,已造成了马二先生的人性严重异化,已吞噬了一个读书人所也有的审美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统治阶级倡导的功名观念,虽然禁锢了马二先生的思想,可是没有侵蚀他善良的忠厚的良心。他给读者留下的不只是迂腐可笑的一面,也还有厚道可爱的一面。他为人忠厚善良,最喜齐人之难。他仗义疏财,为朋友慷慨解囊,冒风险为公孙蘧解危除难,资助过流浪的匡超人,埋葬过捉弄他的洪憨仙,这都显示了他的古道心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悲的是他误把“举业”这个烂泥坑当成了整个世界。更可悲的是他尊崇程朱理学的“有天理,灭人欲,”但封建的“天理”并没有完全泯灭他的“人欲”。游西湖的她被圈进了富贵女人的堆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严防男女大防,每当妇女从他身边走过,他就正统地低着头走过去“不曾仰视,”心灵仿佛圣洁无暇。但是在西湖沿游览时,他却下意识地望着远处柳荫下船上的女人,看他们一个一个的换衣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二先生是一个八股制义的受害者。然而他屡遭碰壁以后,仍无半点觉醒,并且他是那么的真诚的指引别人走不通的八股科举道路。他在匡超人回乡间,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了一番“书中自有千钟粟”的教育。(当然了这是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哈)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此匡超人这个善良朴实的青年就步入到了举业求官的泥坑,并且越陷越深,竟然达到了诋毁曾经在危难时帮助过的马二先生的地步。他用好心帮助别人,使别人也扮演了悲剧中的悲剧人物。匡超人的负义对他也是一种惩罚。由此看来马二先生是一个双重悲剧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感谢您的欣赏阅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未完待续 下集预告;《儒林外史》悲剧人物鲁小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