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襄渝 不负韶华──铁道兵5810部队学生20连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纪念

汉唐雄风刘骞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由25800多名初中毕业生包括5000多名女生组成的141个三线学兵连,与铁道兵近80万军民一起建设襄渝铁路,承担起祖国建设的重任。我妈妈所在的铁道兵5810部队学生20连就是26个女学兵连队之一。</p><p class="ql-block"> 去年8月正好是三线学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但由于疫情原因,没法举办文艺庆祝活动,于是连里的几位阿姨决定制作一本50年纪念册,成立了筹备组,开始了收集图片、约稿、组稿、排版、校核等一系列繁杂的工作,最近终于印刷出来了,老妈收到后特地送了我一本,我心里还是有些激动的,因为听说采用纪念册的方式纪念50周年的学兵连队还是很少的,而且这个纪念册印制的数量不多,所以显得更加珍贵。仔细翻阅之后,我深深地感到,这已经不是一本普通的纪念册了,而是一份记录着女学兵们青春岁月及刻骨铭心记忆的宝藏,更是一份承载着三线精神特别是三线学兵精神的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  这是著名作家常杨先生为纪念册亲自撰写的序言,亲笔书写的墨宝。常杨先生多年来一直在帮助挖掘、记录、保存三线学兵连这一段珍贵的历史。从我上初中开始(上世纪90年代后期),老妈就常常对我讲:“三线学兵们忘不了用文字和影视记录这段历史的常扬作家。”</p><p class="ql-block"> 常杨先生是陕西西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让历史记住三线学兵》等众多的报告文学著作。报告文学《重塑黄土高原》获陕西省第五届双五文学奖,《共和国,缺血的母亲》获中国税务题材作品一等奖,电视纪录片撰稿《三线学兵连》获中国电视金鹰入围奖、陕西金鹰奖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在离开父母的日子里》获中国首届亚泰杯报告文学大奖、陕西“五个一”工程奖。</p> <p class="ql-block">三线环境艰苦,学兵们没有路开路,没处住自己盖房,大山深处供应困难,常常不能饱腹,但并不影响学兵在施工中拼搏,铁路施工中几乎所有的工种学兵都做过,而且一做就成了行家里手。</p> <p class="ql-block">妈妈所在的女学兵20连,是26个女学兵连中第一个进入隧道施工的连队,她们用超人的胆略、巨大的付出,开创了女人打隧道的历史,并被载入了《陕西地方志》。国家一级作家、著名影视编导常杨先生在《让历史记住三线学兵》著作中写道:“是当年的女学兵填补了这个空白,开创了女人打隧道的历史。她们用超人的胆略,巨大的付出,在以男性为主的世界里筑起一道奇异的风景线……10团女学兵20连是第一个进隧道的女子连。”在这样的艰苦环境和高强度超越极限的劳作锻炼下,女学兵们变得能吃苦、能忍耐、能坚守、敢担当,被铁道兵战士们亲切地称为“铁姑娘”。</p> <p class="ql-block">这是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学兵们用稚嫩的双肩,为祖国分担责任、奋力拼搏,无怨无悔。正如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在《踏过泥泞中》中所写的那样:“面对过去面对今天面对将来,那些当年的中学生们,都会是一种安慰一种自豪一种自信。即: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劫难的年月,他们选择了建设;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以自己血肉之躯以至生命,义无返顾地踏过了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中的泥泞。”</p> <p class="ql-block">三线学兵的可贵精神一直伴随并激励着妈妈自信勇敢地不断前进,她在3年时间里,由20连三排副排长一路成长为学兵20连学生副连长,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算起,党龄已近50年。后来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妈妈在三线学兵精神的陪伴下,始终认真负责、不知疲倦、不畏困难、勇担重任,超常付出、精益求精、积极创新、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工作先进个人,可以说,她是在事业拼搏中感受人生的快乐、体现人生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二师、十团派驻女学兵20连的军代表及下连锻炼、体验生活的师部宣传队女兵们</p> <p class="ql-block">纪念册里的每一个作品都饱含着深情,我就不一一与大家分享了,只能节选一些分享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老妈的这篇文章我是全程参与,倍感自豪。</p> <p class="ql-block">其实,纪念册里有不少阿姨的文章我都多多少少出了点力,能为这个英雄的团体出点自己的绵薄之力,我倍感骄傲。</p> <p class="ql-block">其实,除了妈妈的这些姐妹们,还有一位对我关怀备至的长辈——吉舅舅(吉康)也是当年的三线学兵,与老妈同样隶属于铁2师,他还是我妈的发小和同学,在我的成长中给予了非常多的指导,他和我老妈的三线学兵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不怕困难,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奋进图强。</p> <p class="ql-block">  三线学兵们那种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虽然50年过去了,但这种精神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他们身边的人及许许多多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我为认识这样一群英雄人物而骄傲,我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自豪,我为从小受到三线学兵精神的熏陶感到幸运,这使我牢固树立了家国情怀,具备了努力拼搏、奋发有为的精神素质,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在报国、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