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件古代贵族吃饭容器

秦剑无鞘

<h3><strong>点击蓝字关注我们</strong></h3></br><h3>青铜簋的形态变化最多,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商代的簋多无盖,无耳或有二耳。</h3></br><h3>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四耳,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镇江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西周带环青铜簋,就属于不常见的簋的类型。</h3></br><h3>1976年12月,江苏镇江丹阳司徒公社窖藏出土的西周带环青铜簋,通高10.9厘米,口径18.7厘米。</h3></br> <p class="ql-block">侈口卷唇,束颈鼓腹,圈足无耳,腹部为两道变形夔纹(类似中原地区窃曲纹的变体)和细小密集的乳丁纹相间排列,上下界以圈点纹。该器变形夔纹线条流畅、极富动感,而圈点纹、乳丁纹则静谧规整,两者互为映衬、别具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该器底却大有文章,翻看圈足下的器底有一半圆形环,给这座肃穆庄严的青铜簋平添了几分与众不同的特殊。专家推测,此环应为悬铃所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悬铃青铜礼器,指的是下端或底部悬挂铜铃的青铜礼器,不含青铜车马器、铃首刀等。悬铃青铜礼器是草原文化与商周青铜礼器文化融合的产物,其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晚期北方草原民族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簋的底部装有铜铃的做法十分特殊,无独有偶,1981年秋,陕西宝鸡纸坊头村发现一只双耳方座悬铃青铜簋,圆口外侈,敛颈,鼓腹较深,高圈足,四方座。圈足内有悬环,环上系有一枚铜铃,奉簋时铃声响动,清脆悦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学习更多知识↓</b></p><p class="ql-block"><br></p> <h3>以此方座簋推测可知,镇江博物馆藏带环青铜簋底之环下应有悬铃。但不同的是,此青铜簋并非高圈足,若悬铃于环上则可能凸出于圈足之外,那么此簋需置于某个座上才能摆放平稳。</h3></br><h3>“铃”是以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响器,体内垂一小舌,摇动发声。世界铃铛发源地在中国,《诗·周颂》里就有“龙膝扬扬,和铃央央”,体现军旅的气势。</h3></br><h3>而我国古代铃铛以铜制为主,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山西襄汾古墓里发现的一件铜铃是我国最早的铜铃。</h3></br><h3>关于悬铃的功能,目前学界存在一定争议。依据现有资料可知,目前所知悬铃铜器,均为盛器,主要用于盛放酒水和食物,多出现在贵族阶层祭祀或宴饮场合,被放置于几案之上,移动频率相对较低。</h3></br><h3>悬铃大多位于铜器下方底座内部,正常放置情况下从外侧很难看到器物下方底座内悬挂的铜铃。底座下方悬铃活动自如,个别器物时至今日仍能发出悦耳铃声。</h3></br><h3>有专家认为,青铜礼器所悬铜铃应该是具有特定功能的装饰品,其功能可能与北方游牧民族车马器中的双球铃、单球铃、车铃、马铃,以及铃首刀、铃首剑、铃首杆头饰等相似。“丝路花雨,铃声悠扬”是后人对古代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描述。茫茫沙漠中,传来悠扬的铃声,商人们迎着风沙艰难前行的情境,正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的实证。</h3></br><h3>西周时期随着征伐战争的进行及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悬铃铜器逐渐传播到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后至春秋时期随着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特殊的青铜礼器逐渐消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知的考古发掘及传世收藏悬铃铜器共27件,由于数量较少,未能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h3></br> <h3><strong>后续文章中继续介绍青铜器相关内容,帮大家更好的学习,敬请关注!</strong></h3></br><h3><strong>长按识别二维码</strong></h3></br><h3><strong>查看正在热卖的古玩收藏品</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JqlkXGaXf8Jb4NvotJV_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