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革命先辈一样永远跟党走—怀念我的母亲和父亲

石泓

<p class="ql-block">像革命先辈一样永远跟党走怀念我的母亲和父亲(郭琦1926.10.14-2016.10.29)(石双印1924.11.7-2016.12.5)</p><p class="ql-block"> 楚雄技师学院离退休第二党支部 石泓今天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百年党史,与家国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从我父母的革命经历到我们子女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培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家庭的存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家庭的历史与荣光。虽然我的父母已离开了人世,但父母曲折精彩的革命生涯、委婉动人的爱情,他们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始终让我难以忘怀。每次对他们的怀念与追思,都让我更加感恩党,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母亲郭琦,1926年出生于云南江川县大渔村一个富裕家庭,1947年省立昆华女子中学毕业,考入云南大学英语专业。在学校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民青”,读书期间与同学一道参加了昆明大、中学生联合罢课,并上街游行、粘贴标语。期间,母亲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利用学生身份为地下党购买枪支和药品,在白色恐怖下,母亲机智灵活,利用关系为地下党买到6支手枪,700多发子弹以及药品,完成了地下党交给她的任务。母亲走出校门进入了革命大门,参加了滇西人民自卫团(1949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八支队)。先后参加了解放盐兴(现禄丰县盐井镇)、蒙化(现大理魏山县)、景东等县的战斗,由于母亲身材高大、声音洪亮,不怕牺牲,战斗中在战友的掩护下爬上制高点对伪安团喊话劝导放下武器,是边纵八支队有名的“四大塊”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9年母亲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景东县锦屏镇人民政府镇长,负责区、村民主建政工作。1950年,年仅23岁的母亲就被任命为中共云县工委代理书记,当年转任县长,成为云南省历史上第一位女县长(父亲当时兼地委委员,任云县县委书记),新政权建立初期,云县土匪猖獗,斗争残酷,父亲所在部队被派往云县协助清匪反霸。南下解放大军与地方党组织的亲密合作在我父亲和母亲的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一同征粮、剿匪、土改、合作化,激情燃烧的岁月和革命大家庭的熔炉,让他们在云县相遇、相识、相知、相爱,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同志加爱人。父母一个是县委书记,一个是县长,在云县一起工作、生活长达11年。当时正处于新旧政权交替时期,人民生活需要改善,经济需要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是阶级斗争最艰难、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我父母携手努力工作最有作为的时期。母亲能文能武,挎枪骑马、走村串寨,父亲兴修水利,田间地角、草鞋麻索,遇到什么农活都能做,许多年后,提起当年的石双印、郭琦,当地群众仍然津津乐道。1957年云县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县,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时任县长的母亲作为先进县的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表彰大会,并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58年,由于云县也掀起大炼钢铁铜的高潮,庄稼烂在地里无人收割,造成第二年大面积缺粮,母亲作为县长,成了错误路线的替罪羊。1961年被下放到边境县永德勐底农场劳动达7年之久。当时有领导劝父亲,只要与母亲划清界限,就可以撤销对他的处理,面对如此残酷的选择,父亲毅然决定随母亲带着5个孩子一同下放到农场,一同经受命运的考验,历史证明父亲当年的选择,即保全了家庭的完整,也保全了自己的人格。在农场期间,父母并没有悲观失望,始终相信党、相信人民,边劳动、边学习。由于母亲注重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并发明了一种水稻栽培新方法,解决了水稻育秧、气温低、烂秧多的问题,新方法不仅在农场推广,母亲还被临沧农垦总局派到景洪交流经验。当年母亲在前面栽秧,我跟在后面帮母亲把叮咬在她腿上的蚂蟥捉在瓶子里,这些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1968年,临沧地委派人到农场传达十四军军委的决定,恢复父母党籍、恢复父亲行政级别十三级、母亲行政十四级。当得知此决定时已是傍晚,为了把喜讯尽快告诉远在十几里外,位于深山老林、远离场部的母亲,13岁的二哥带着11岁的我,连夜走山路赶往母亲所在的生产队,途中看见蟒蛇穿过路口,在山上我们还遇见狼,黑夜里狼的眼睛像电筒一样一直照着我们兄弟俩,大约相持了十多分钟,狼才从山下走了,现在想起都还后怕。父母源于对党、对人民始终怀有绝对的忠诚与信念,将补发的上万元的工资全部上缴作为党费。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父亲石双印,1924年出生于山西安泽县(古县)多沟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0年,16岁时报名参加了太岳军区领导的民兵组织,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参战民兵民工主要是破坏敌人的铁路、公路、炸毁据点,抢救主力部队的伤员。1942年,年仅18岁的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多沟村民兵指导员、党支部书记、轮战队长、区分委委员等职。是当地有名的神枪手,曾一枪打死两头野猪。并多次带领民兵小分队袭击敌人的后勤部队,打死鬼子11人。随后直接率领山西安泽县(古县)4区民兵连,编入八路军4纵队11旅25团并担任连队党支部书记。父亲英勇善战,曾受到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第一分区和边区政府的表彰,两次被评为”战斗英雄”称号,并被授予铜质奖章和银质奖章。解放战争时期,父亲随11旅转战中原大地,屡立战功。在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的战役中,父亲受命带领连队和大批群众连夜运送木料,在河流上搭建浮桥,使全军顺利通过,为全歼敌军作出突出贡献,受到旅部党委的通报表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其中一次战斗中,父亲曾击毙一名敌军官,将缴获的一只漂亮的勃郎宁手枪送给李成芳旅长。此后,父亲又参加了渡江战役、广东、广西等战役,并担任14军40师120团政治部股长。1950年随刘邓大军挺进滇西,时任军长兼滇西工委书记的李成芳将父亲安排到地方负责清匪反霸和武装斗争,筹建基层政权。从16岁参加民兵,扛起枪打日本鬼子的那天起,父亲就把自己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融合在一起,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从在战火硝烟中一个苦孩子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父亲在战争年代两次负伤,一次是参加百团大战与日本鬼子拼刺刀时腿部被刺伤,是自己把伤口缝合捡了一条命,另一次是在淮海战役中被弹片打断鼻梁,留下终生的伤痕。当我在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的红旗方队里看见“白刃格斗英雄连”的旗帜时,激动得热泪盈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就是我父亲曾经战斗过的部队(原八路军4纵队11旅25团,前身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纵队25团,后为解放军第2野战军4兵团14军40师118团2营6连)。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父亲战斗英雄称号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勋章,这是我们全家人的荣耀,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此后,我们家随父母工作调动迁居楚雄,父母双双按地专级待遇离休,2015年父亲被云南省委批准单项享受副省级待遇。我出生在革命军人家庭,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是红二代,但我并没有这方面的优越感。在我记事的时候,父母都在农场像普通人一样干活,一个缝衣、一个补鞋,就这样把我们姊妹兄弟抚养长大,全家人生活都很简朴。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经常教育我们要听党的话,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对得起老百姓。父亲喜欢体育运动,时常把我们兄弟几人带到草地上摔跤,翻单杠。这是我记忆中最有乐趣的一项活动,长大后才知道这是父亲有意锤炼我们不怕困难的品格。我和二哥都选择了最艰苦的竞技体育,二哥石明是国家男子柔道队的主教练,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和国际大型比赛,取得较好成绩,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我作为一名体操教练,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0多年,曾代表彝州参加云南省体操比赛,获得金牌110枚,、银牌88枚、铜牌104枚,奖牌总数达302枚。曾被州委、州政府评为“专业技术人才突出贡献奖”。我的其他几个哥哥姐姐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以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饮水思源,都跟父母从小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父母把自己一生都和党的事业、国家的利益融合在一起,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坦荡和忠贞,遇到不平待遇时,他们都能以大局为重、以党的事业为重、乐观面对,心存感恩,正是这种对党和国家的大爱,才使他们能够经历风雨后更加坚贞。父母的风雨人生,血与火的战斗,加深了我们关于和平与幸福的理解,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在共和国的土地上鲜血染红了花朵、沃土滋养了绿叶,无数革命先烈的铮铮傲骨,支撑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天大树,今天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停止不前,忘记过去。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的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字字珠玑,时常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我是山西人,还想再回山西的老区、老根据地、八路军纪念馆走走看看,山西与我血脉相连,在我的血脉里流淌着红色的基因。我要像先辈学习,一生坚定跟党走,永葆革命的本色。把母亲最爱唱的一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献给大家!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不怕风吹雨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不怕天寒地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不摇也不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永远挺立在山巅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1年7月1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