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该文题目临时添增,内容稍有调整,为抗美援朝老兵池登科回忆录</span>《枪林弹雨前半生》中《忆恩师周德轩》一文。此文,写于2013年清明节,即涡阳“难民学校”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恩师由衷缅怀和敬仰。据近年走访考证,查阅相关方志获悉,该恩师不仅是抗战时期皖北涡阳“难民学校”校长,还是民国时期县中、师范学校创建者,抗战时期皖北涡阳教育科长。在他任师范校长期间,培养大批皖北涡阳教育界爱国人士,积极投入抗战的洪流中。如抗日民主县长李晨、<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阜阳师范校长常冰如、抗战民主校长程广镇</span>等。值建党百年,也为了却池前辈对恩师感念之情,特协助整理,以飨读者。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题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创办“难民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周老师创办的涡阳“难民学校”,前期在殷庄。凡是殷庄附近的村子,和外来讨饭的无家可归的穷人和子女,只要是吃不上饭的人,就到殷庄去喝豆饼稀饭。有的家庭,有老人和孩子走不动路的,说明情况还可以带两勺回去。因为每人都是一勺,所以无可多带。总人数不固定,有百人有十几人,因为讨饭的人流动性很大,就这样该学校持续了一年多。后期难民学校,在周老师辛苦奔波努力,就转移到涡南的五里湾创办了。这个学校一直与众不同,吃穿住学都由周老师全包,还聘有多名教师和两名医生。班级从一至六年级。六年级毕业后。愿留学的学生就继续学习。他们可边勤工俭学,也可服从调配的。有的分配到校内的印刷厂,专门印刷学生的各种作业本和课本,还有的学生学编席、蒲包包等专业技能。这是以后的谋生之路,学校的关心胜过父母。</p> <p class="ql-block">二、上学期间《自费生的来历》</p><p class="ql-block">周老师办学前期,五里湾周边的学龄儿童都在四里园洋学堂,和陈庄、马庄上私墊。大约1945年,五里湾村里的知名的人士,找到周老师要求本庄的学龄儿童可能否到该校读书?周老师当即表示同意接受,有多少收多少不收任何学费,他还交代说,有家长的也可一起来,学生家长一起来的也管吃管住。就这样学校管吃管住还管教,而对于家长也来的学生,学校还管叫自费生。因为这些家长都自愿服务学生,为学校出力。就这样有吃有住还可读书学习,无一例外的五里湾周边的穷苦人家的孩子们,也都纷纷成了难民学校的学生了。</p> <p class="ql-block">三、日本投降的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国共合作浴血奋战,不怕牺牲,战胜困难以高昂的代价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历史上洗涤受外国侵不能战的耻辱,改写了中国历史,中国上下为战争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进行了大规模的全国举国上下庆祝活动。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我们涡阳难民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学生统一组织列队,到那时涡阳县城各个街道、各社区游行演出,祝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每个学生手持一面小彩旗,上面写着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标语口号,学校几个老师还谱写了一首首抗战胜利歌曲,教学生唱。其中有首歌词,我还记得“胜仗,胜仗,日本跪下来投降!”这充分说明周老师爱国之心的声音,他代表了时代的强音,更代表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声音。他所教育的学生无不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这也是我永远不能忘却的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四、周老师讲“立志”</p><p class="ql-block">日本帝国主义45年投降后,周老师在一天下午,给我们讲一堂爱国课。他讲的标题就是两个字,“立志”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他的敦敦教导至今没有忘记,他说,做人,要做爱国的人。同情支持受苦受难的人,人的一生要“立志”,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即使做不成包公,但不能做坑害良民的人。他讲的很多,那时我们的脑子里都是一片白纸。我认为这是一堂爱国主义课,对我们青少年的启蒙教育,使他的学生成长长大后,不管干大事小事,当贫民百姓,都要拥有一颗爱国之心。同时,他又讲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周老师,并解释了“民族”“民生”“民权”的含义。最后要求每一个学生,中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等着你们去开发利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国富民强做出更大的贡献吧。</p> <p class="ql-block">五,周老师的教导我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配合蒋家王朝蒋介石反攻大陆。在周老师爱国主义的教育下,又接受共产主义毛主席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做的巨大牺牲,使我在思想上政治上大大提高了觉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时候到了。初解放时的新中国,在经济上贫穷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闹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三座大山,打败人民公敌蒋介石,就是为了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美帝国主义扬言越过鸭绿江,在这危急关头,我想起周老师爱国立志教导,党中央毛主席发出的号召,动员全国人民要立刻行动起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动员令,全国人民游行示威,声讨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广大青年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击侵略者,我于1951年5月4日报名参军。</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才18岁,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原本庄儿童团团长,武装基于民兵积极分子。在这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鼓舞下,不但我要报名参军,我还动员了儿童团团长史磙架、刘安清。我们三人一同到双庙区报名参军,为祖国为人民树立爱国之心,也是爱国的实际行动,我爱国的表现得到了落实。他俩因年龄和体质分别回家,只有我合格正式批准入伍。经过几个月的短期军训,我于1951年10月初入朝参战。1952年1月31日在三八线中线负伤,回国治疗,动手术取弹片,恢复体质,八月份身体痊愈。再次报名重返前线,报负伤之仇,我决心和战友们一起把侵朝战争的敌人完全彻底干净歼灭在三八线以南,不达到目的决不回国,这是我们志愿军的决心,体现了爱国报国的神圣职责。</p> <p class="ql-block">我志愿军在三八线开展了全线反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打退敌人后退10多公里,一败再败,毫无反抗之力,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老老实实,无条件地签下了停战协议。</p><p class="ql-block">朝鲜战争的胜利,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彭德怀司令员,金日成将军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体现了军事家的才能,也是与中朝人民大力无私支持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战友们介绍说,整个朝鲜战争,“苦,苦不过五次战役;惨,惨不过上甘岭战斗。”可想而知,战斗的惨烈程度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罕见的。</p><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我志愿军发扬了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称我们志愿军“最可爱的人”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六、怎样教育子女</p><p class="ql-block">我用周老师对学生从严从难,大胆管理的要求,教育我的子女。我有四个子女,两男两女,现在有三个教书的。长子子华,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红十字会研究中心主任。次子之庆,现任涡阳四中英语高级教师。小女儿是小学高级教师。唯我有大女儿在农村务农,由于我工作不能在家,我这个懂事的孩子看见他的母亲操家干活很累,每年挣的工分,分的粮食还不够吃的,还要拔钱。她不忍心上学读书。就多次要求在家帮助母亲操家干活,挣工分,多分粮食,少拔钱,支持哥弟妹上学。所以,她只上了初中,也就弃学了。后来她的女儿,我和老伴决心为她付出,早几年大学已毕业,现在在合肥工作,并购置了楼房,安了家,过的很好。四个孩子基本摆平了。大孙女现在德国攻读博士研究生,孙子在合肥上艺校学习电台业务,小外甥女今年高考学习不错。</p><p class="ql-block">我对子女要求学习是比较严的。规定在学习期间,五不准,并写在床头上每天读一遍,这是《你们的座右铭》:一不准看电影,二不准看小说,三不准逛大街,四不准看电视,五不准谈恋爱。那时候是70年代,我的岳父母在县城里租房盖简易的防震棚,拉水卖支持我们,而也为几个孩子上学提供了方便。</p> <p class="ql-block">七,感恩回忆汇报恩师</p><p class="ql-block">我现在的生活过得很幸福,什么都很知足。我虽然80多岁了,我的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心理平衡。回忆在恩师的启蒙教育下,我为党,为人民,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做了我应该做的微薄贡献。我从军13年,在战争中我两次报名入朝参战,打过仗,负过伤,我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部队历任:学员、炮兵观察(观测)员、文书、司务长、排长、团后勤财务助理员等职。转业到地方后任生产队会计、民兵排长、大队民兵营长、大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区社武装部长,区副纪委书记、党委政府办公室主任、党委委员,于1994年底退休。</p> <p class="ql-block">先进工作的回顾:</p><p class="ql-block">1969年10月份出席阜阳地区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0年元月出席省召开的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85年被县评为民兵工作先进个人,奖励50元。1988年任城郊区委纪委书记时,连续三年评为县先进单位。1991年抗灾救灾工作中,因工作突出评为地区纪委积极分子参加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难民学校建校70周年,我向恩师汇报的内容,也是我的答卷。</p><p class="ql-block">恩师颂</p><p class="ql-block">恩师精神代代传,为国为民志在前。</p><p class="ql-block">学生个个结硕果,桃李丰收万代甜。</p><p class="ql-block">为国为民多贡献,恩师天堂笑开颜。</p><p class="ql-block">您的学生池登科,2013年清明节。</p> <p class="ql-block">(该文是2016年6月走访池登科前辈获悉并收存至今文字 ,此为当年笔者走访池登科前辈的现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附件一:时隔两年余,大概2018年8月,由于整理《抗战时期民主校长程广镇生平事迹》再度获悉,该恩师周德轩先生,就是当年抗日民主校长地下党人程广镇的恩师,也是程广镇惨遭暗害后举家的救命恩人。据程广镇外孙杨红光及其家人告知,也就是这位难民学校的校长在国难当头,不惧邪恶势力,冒险把程广镇儿子程效立,接到难民学校,更名改姓,同吃同住,悉心照顾,直到抗战全面胜利。当时杨红光还珍藏了一份,关于证明舅父程效立被恩师周德轩救助的手迹。很可惜,其舅父已去世多年,这也成了杨红光珍藏的唯一。</p> <p class="ql-block">抗日民主校长程广镇之子程效立夫妇与周德轩次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附件二,走访获悉抗战时期涡阳县“难民学校”学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恩师周德轩树立的纪念碑刻<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为此在杨红光带领下,我与部分文史研究相关人员,亲睹其学生所树碑刻的意义。又访当年“难民学校”孩子王耿世五等,获悉撰碑文底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目睹抗战时期教育科长周德轩先生家族碑刻:“俯视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横批“浩气长存”,这与学生敬师碑刻“德高望重两袖清风与日月同辉,无私奉献一片赤诚惟天地可鉴”楹联,及横批“为人师表”等相辅相成,寓意深远,字里行间,赋予的内涵,令人油然而生敬仰。</span></p> <p class="ql-block">附件三:结识周德轩孙女周云兰。早年听县文化局胡智、杨光两前辈说起。真实见到她,是牛家栋主任的引荐,当时我正忙办公室事务,来了位个头不高不矮的女同志,牛家栋看到后就立即告诉我说,这就是杨红光带我们去五里湾难民学校的校长周德轩孙女,她名字叫周云兰,当年我祖父在涡阳县政府所办的“涡阳日报”做编辑时就与她祖父负责。牛家栋主任边说,也边把我也介绍给周云兰,就这样我们两认识了。我还与她半开玩笑的说,拿不准,我们上代也就交集。她很吃惊说,为啥?我说,自看到你祖父母碑文时我很感触。她不解的笑了,我也笑了。接着我告知她说,我随我母亲的姓氏,这时她很聪明的领悟了。就这样,她讲述了他家及他祖父的许些事迹。不多日,还带来许些家里的照片及他父亲与伯父等生前手稿,我们办公室也协助她检阅了诸多方志典籍,均记载其祖父,也就是本文作者池登科前辈的恩师周德轩先生,不仅创办了涡阳县城中学、涡阳乡村师范、农村师范学校,以及在抗战时期任职涡阳县教育科长等等信息。如参与控诉国民党官僚贪污、马家公馆的马产案、创办德丰酒行、三友印刷公司、兼任涡阳县商会理事等。为此,也开启了我们对抗战时期“教育科长”周德轩生平事迹的关注及考证。</p> <p class="ql-block">台湾国民党组织保存的周德轩先生唯一档案,文头照片也是来源此。</p> <p class="ql-block">此为,难童教养所学生褚献鼎从西安回涡阳时同学聚在一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于子明,难童,后在蒙城印刷厂工作。</p> <p class="ql-block">该史料,在《城关镇志》《涡阳县志》,均明确记载周德轩为抗战时期涡阳教育科长,难童教所所长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创办乡村师范时教育局长是武际昌,后来的教育局局长是钟志鹏。</p> <p class="ql-block">附件四:难民学校的前世今生。该照片为难民学校其中两位保姆。上图是栗学新的岳母芦大娘,学校在殷庄时的保姆之一;下图是五里窑何文金的母亲何大娘,为五里湾的保姆之一。她们专门负责照顾幼小及生病的儿童。据抗美援朝老兵池登科、原法院院长耿世五、县纪委离休干部韩修善等前辈反馈,抗战时期皖北涡阳难民学校,初期名为“涡阳县临时难童收容所”。 即 1942年,地处皖北边陲、毗邻河南永城的涡阳县,在饱经日寇多次轰炸和侵袭之后,涡阳大地又兼逢蝗旱重灾,夏秋失收,造成了饿殍载道、孤儿待哺的悲惨局面。为留希望于涡阳,周德轩先生便联系了涡阳政府及士绅商贾于1942年冬,施粥济养数百名吃不上饭的孩子和大人。他还借用自己曾任过教育科长的身份四处募集资金,在同仁志士的帮助下开办临时难童收容所于殷庄(城南刘桥东边)。救助濒临死亡边缘的儿童三、四百名,其中年龄最小的仅四岁,生活上的一切均需保母照顾,至次年麦收解散。 1943年夏秋,为给难童孤儿创造个“幼有所长”的优良环境,继续募集大量资金;奠基于五里湾马廷臣捐出的土地上,创建了涡阳有史以来的特殊学校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涡阳县难童教养所,收养的均是因战争灾荒而流离失所的诸多难童们。当时,大都涡阳本土的居多,也有来自安徽西南部、河南、山东、山西等省讨荒而来的难民的孩子。随着抗战进展,流离失所的难民越来越多,他们大都无家可归,收容部分这样外地无家可归的难民也就多了起来。另一原因</span>由于抗战前期,安徽省部卫立煌也委任周德轩负责创建过一皖北“涡阳县难民学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我们当地社会上统称为“涡阳县难民学校”</span>,后来随着抗战部队的转移,该校也随之转移。但这响亮的名字依然为社会广泛流传。随着周德轩继续创办学校的发展,学生招收范围也逐步扩大了,不仅限于难童了,也收了许多本地的愿意读书接受教育的孩子。时间大概1944年,学校生活逐渐自给后,扩大了收养面,改校名为儿童教养所;收养了抗战中的难童、灾荒后的孤儿与贫无生计的儿童三百多名,同时内设卷烟、印刷、编织、工艺、园艺等部,供学生学习既能养身又能服务社会的技术;文化课行单班复式教学。当年冬组孩子曲剧团,后曾活跃地演出在涡阳、蒙城城乡及学校的晚会庆典上,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1945年定校名为“涡阳县救济院育幼所”。抗战胜利后,经涡阳社会服务处的戚景尧先生与红十字会负责人王肇庆先生转发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下拨的大量救济物资后,校境大好,基于物资基础充足的条件下,在校周围用以工代赈、按劳计酬的方式于冬前开挖了圩濠。1946年部分大龄学生经介绍推荐步入社会。1947年首届高小毕业生赴张村应试,录取生获得免费入学的资格。直至1948年春末,生活来源完全枯竭,师生员工方才全部离去而解体。</p><p class="ql-block"> 亦工亦读因人施教,量才学艺施以职业教育为教学方针;手脑并育、教养兼施,让儿童得到生存与接受教育的权利,是该校的宗旨;使学生成才,能独立生活服务于社会乃该校治学之目的;能使全中国所有因贫困无力入学的儿童,到这样的学校接受这样的教育,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是周德轩先生的初衷理想!1949年10月1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该校即改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涡阳县“五里湾学校”,即现在的“涡阳县城西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此为,涡阳籍正师级军区人物、南京军区栗学新,涡阳楚店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勤运输、汽车兵。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7团领导,后任福州军区后勤部运输部部长(正师),1987年3月离休涡阳难童南京军区。如上为栗学新与周德轩长子的信件真迹,如下为《忆好校长周德轩先生》手迹。</p> <p class="ql-block">周德轩儿女有三:女儿—周利民,长子—周福民,次子—周惠民。次子即周云兰的父亲。此为周云兰与父亲同在南京军区合影。</p> <p class="ql-block">曹市的难童学生李玉玺与其儿子。</p> <p class="ql-block">难民学校“孩子王”、原涡阳县法院副院长耿世五,与恩师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周惠民、耿世五、王新民(五里湾难童,后在淮北煤矿教师)、秦彦祥(涡阳建筑公司退休);前排王新民之妻。摄于2000年清明节前祭祀恩师。</p> <p class="ql-block">其家乡楚店镇周长营学校也是周先生创办的,并且是用自己家的宅基地,1931年开学,九十年来为家乡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当地乡邻常感叹说,周先生毕生致力涡阳全民教育事业,其执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着实难能可贵,值得后来者学习和效仿。</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即1990年5月周德轩长子周福民回到了阔别四十多的家。左起:周惠民(次子)、周福民(长子)、周利民(周德轩女儿、老年大学校长贾惜东祖母)、王素华(周福民的妻子)。</p> <p class="ql-block">耿世五在韩修善家商议纪念恩师之事。</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左一抗战难童宋涛(山东省跟父母讨荒到来的,原名宋聚坤)的儿子宋书成,中间周德轩孙女周云兰;右一:抗战难童李德三(利辛县路集)的儿子李云龙先生</p> <p class="ql-block">笔者与周德轩孙女周云兰走访难民学校的学生韩修善及其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常冰如照片及档案均为其家人提供。</p> <p class="ql-block">早年走访常冰如家人与其长子夫妇,获悉部分档案及资料。时走访的主因,据老父亲常说,抗战时期常与李晨、戴天强、丁景周等部队常住我家,且与我四祖父冯从益(地下党名冯骞,参加抗日部队,解放后定居重庆更名冯勉)为同学兼同事。</p> <p class="ql-block">涡阳县教育志记载,“乡村师范学校”前身1930年之前为“县办师范讲习所”,1943年后,更名为“涡阳县立师范学校”。其间,1931年,公吉寺初级小学更名为“附设高炉第二高小”,教导主任高炉集人杨玉祥,教师有常冰如、杨松年、周志德等。可见抗战时期,程广镇,李晨,常冰如,周德轩等不仅有交集,且关系还十分密切。</p> <p class="ql-block">查阅常冰如生档案,确实是周德轩任职期间乡村师范毕业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涡阳县志》《涡阳县教育志》《涡阳史话》《皖北抗战风云》等,均有常冰如撰写的回忆性的文章,笔者曾十六篇。多次走访也获悉,常冰如为人正直、实事求是、抗战时期,很受人尊敬。他在考入乡村师范前,曾在马氏小学读书过。大概1926年至1930年期间,他们的校长周德轩常到各个学校给学生受课,内容涉及广泛,大都涉及历史、社会、爱国、立志等主题。有一次,讲岳飞及岳飞的《满江红》,常冰如记忆尤深曾告诉周德轩子女说,当年他在上乡村师范的时候,学校先在黉宫后迁入老城,周校长负责学校一切事务,常从南京、上海等地请来南京晓庄师范、北平师范等名校的老师来教书,很深受学生们与涡阳各界的好评等。</p> <p class="ql-block">常冰如真迹证明。</p> <p class="ql-block">早年走访与常冰如女儿常秀梅合影,获悉常冰如确实与抗战时期民主校长程广镇有交集,关系密切,他们均以地下党身份受命工作,《涡阳县志》《涡阳县教育志》《标里区志》均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附件五:难民学校校长周德轩家人及部分照片等。</p> <p class="ql-block">周德轩的母亲于氏。</p> <p class="ql-block">周德轩的女儿周利民在解放军部队照片。</p> <p class="ql-block">附件六:抗战时期涡阳难民学校校长周德轩长子生前家书真迹及返涡夫妇与家人照片。</p> <p class="ql-block">三友印刷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周德轩先生长子周福民夫妇、解放后定居台湾,与次子周惠民夫妇及家中信件往来,可视抗美援朝老兵池登科之恩师周德轩先生的人品道德、胸襟志向。文中也细致入微地回忆了难民学校周德轩与新四军四师抗日部队彭雪枫将军确有密切往来。</p> <p class="ql-block">周德轩长子夫妇上世纪九十年代自台返涡于自家三友印刷厂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附件七:周德轩侄女:周爱民与夫君刘慕琦(后改名刘德承,为烈士刘慕琨二弟。)合影及刘氏父母碑。周爱民称周德轩伯父,其父周魁轩英年早逝,姐弟四人亦由周德轩供养教育。在刘慕琨烈士遇难时,极力救助刘慕琨的不满周岁的儿子刘小琨,与周爱民亲生子视为双生子一起抚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爱民夫君即烈士刘慕琨二弟。</span></p> <p class="ql-block">周爱民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周爱民手稿真迹。</p> <p class="ql-block">周利民夫妇作客西安,与周爱民及其孩子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烈士刘慕琨父母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附件八:走访获悉至2021清明节难民学校的耄耋生们仍祭祖恩师周德轩先生,及当年的乡村师范,农村师范是先后两个学校。校址均在黉宫,农村师范在前,乡村师范在后,农村师范约1927——1930年,乡村师1930——1933年,乡村师范随马产案胜诉而迁到老城。当时乡村师范两个班,中学一个班。农村师范是短期班,生源是原私塾老师、或有学问青年,经半年或一年的培训就到农村的小学去任教了,这些学生也是拆神像建学校的人。</p> <p class="ql-block">笔者曾与周德轩孙女周云兰多次考证亲临抗战时期涡阳县“难民学校”遗址处,笔者站立处周边即是。</p> <p class="ql-block">附件九:周德轩次子周惠民(即其孙女周云兰父亲)曾整理的《涡阳:与我的父亲周德轩》部分文字,由周云兰提供。</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继续相关性资料显示,一九三八年抗战伊始,周德轩先生即接任涡阳县教育科长属实。</p> <p class="ql-block">附件十:涡阳“难民学校”校长周德轩生平简历的整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但因特殊时期、特殊政治局势不一,其所处的大时代背景也左右着他跌宕起伏,坎坷曲折的一生。感谢</span>周云兰的鼎力支持,将其祖父生平简历整理的较为细致。</p> <p class="ql-block">周德轩 (1898-1951)</p><p class="ql-block">1.城郊周长营人,师从王兰荫先生,后就读于涡阳高小,安庆乡村师范毕业——(县志及周德轩子女拜访王大衡先生的日志。)</p><p class="ql-block">2.1924年,在寿县一区党部经孙时美、孙多锳介绍了加入国民党;(见台湾档案局保存的档案)</p><p class="ql-block"> 3. 1927年任国民党涡阳县县党部常委(分管文化教育)——(档案、县志及走访王大衡、张鹏飞、纪寿亭、马镇南等老先生。)与张子健、王慎徽合办三友印刷馆,兼营书本、文具;</p><p class="ql-block"> 4.1928任张村区区长、党政训练所教授;(见县志)</p><p class="ql-block"> 5.1928年在赵凤卜、王慎徽等支持下创办涡阳农村师范(在黉宫)——(档案、县志、走访乡村师范学生常冰如、戚景尧、孙乔年;曹市名儒牛书仲,及《涡阳教育》等);</p><p class="ql-block"> 6. 1930年与武际昌创办涡阳乡村师范(在黉宫)。(见县志、城郊区志、城关镇志)</p><p class="ql-block"> 7. 1931年乡村师范迁至老城,增设一中学班(即创办县立涡阳中学);——(涡阳县县志、教育志及走访乡村师范学生常冰如、戚景尧、孙乔年等)</p><p class="ql-block">8.1931年创办周长营学校——(走访周长营学校第一期学生周绍曾、周金鑫、周殿然等老人所得);朱国衡任县长时 ,承印《涡阳日报》——(走访三友店老人)后在新华巷西边租华祖庙土地建房居住并开办德丰酒行。——(书店老人及周云兰父辈们回忆)</p><p class="ql-block">9.抗战前期任教育科长——(县志、城关镇志);</p><p class="ql-block">10.兼任1938 —1945任涡阳县商会理事——(涡阳史话4);</p><p class="ql-block"> 11. 1941年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任上遭当时县长以通共罪名通缉追捕——(三友耄耋者及周云兰父辈回忆)</p><p class="ql-block"> 12. 1942冬~1948春 于大灾之后创办难童教养所、定名为涡阳县救济院育幼所,皆任所长,并吃住在校——(县志、镇志、走访难童及父辈回忆)</p><p class="ql-block"> 13. 1945年任胜利烟厂的名誉经理;(《涡阳史话4》、走访胜利烟厂厂长孙益成及耄耋者回忆);</p><p class="ql-block">14.1948年——任胜利烟厂的经理。(吃住在烟厂)——(涡阳史话4、走访烟厂职工及耄耋者回忆)</p><p class="ql-block">15.1951年去世——(家人及周长营村耄耋者及周云兰父辈们的记忆,非县志城关镇志等记载1949年。)</p> <p class="ql-block">附件十一:本年度缅怀恩师现场照片,抗美援朝老兵池前辈书画,及当年孩子王耿世五发言稿。</p> <p class="ql-block">笔者与周德轩孙女周云兰一起走访难民学校当年孩子王耿世五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附件十二【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关注抗美援朝老兵池登科前辈的恩师周德轩先生的相关生平事迹,为时两年有余。虽然,笔者也不只一次感念其难民学校的师生与其家族为其所树碑刻,碑文楹联横批等各自内容,可笔者也早拥有大量资料及方志典籍的记载,但是时到今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于这么一位跨越清末民初及抗战史的政治界教育界史料记载很有争议的人物,</span>仍没能轻易结论,也无法全力以赴,花费太多精力,整理成文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为此,不得不说,平日,我们时常都会探讨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如何看待历史,怎样对待历史,以及如何对待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 也就是通常人们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只能说明过去,没有必要纠缠于历史,把历史问题看得太严重了。所以笔者始终认为,这十分不妥。</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也都知晓,历史所载都是旧东西,但是怎样记载、怎样看待旧问题,却反映着当代人们的思想与立场。不同的人,将运用不同的手段,选取不同的题材去述说历史、编写历史。历史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活动,也影响着我们对历史、对历史中的人物事件的看法。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正如那位影响深远的历史或历史事件中人物一样。如,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所言:“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兴趣才能使人类研究过去的事实”(转引自《人心中的历史》第143页)。所以,他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有三层含义:“一、研究历史总是现实现刻的思想活动;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致引起的;三、历史是按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见《人心中的历史》第144页)。既然如此,就不难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了。我们人人都是从历史中走来。历史影响着我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我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以,也造成我们文史研究时,无法轻易结论,至始至终的遗憾所在。而关于清末民初马家公馆“马产案”的其长子回忆中的相关事宜、据胡智局长马杰前辈等反馈说,均是历史事实!其中,</span>马骐骥是马产案中马玉琨姨太太靳氏的代理人,马镇南是马骐骧的孙子,马幼骧的儿子。五里湾难童学校创办时,马玉琨的孙子马廷臣捐了将近很多亩地给学校,可见周德轩与马骐骧、马幼骧关系都挺好的。关于这事,周德轩孙女周云兰也曾多次拜访过马镇南,他也说他们两家关系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肯定“马产案”当属那特定历史转换时期的划时代的产物,所获悉的许些耄耋者由衷称谓的“南王北马一大群,不如周德轩一个人!”说法,想必这既是对周德轩先生较客观认知,也是由衷赞美敬佩,中肯有度,褒贬得体,真实透露出来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特殊历史背景下——特殊的“马产案”,促使国难当头,勇于担当,而周前辈作为特殊历史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家、政治家的独特的身份和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三友印刷厂”、“德丰酒行”为周德轩先生负责等,也不仅停留在史料的记载,而也有许些耄耋者,一提起周德轩这响亮鼎鼎大名,就无不感念,无不震撼,均称谓“为国为民做事”的“大好人”“大恩人”“大善人”“大慈大悲者”等。这也时刻激励笔者对池登科前辈的恩师等资料及史料记载中的收存、研读,萌发协助整理成册,广泛传播的奢望!也就如此,至于其功过,及其对历史、对时代、对社会的贡献,恳与诸位共同探究和探讨。谢关注。</span></p> <p class="ql-block">(此为,笔者与抗战时期皖北涡阳难民学校、抗美援朝老兵池登科前辈及其家人合影。石芳霞2021-7-1纪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