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北京59】史家胡同:北京最有名望的胡同,住在这里的人非富即贵

偃城浪子(户外纪实摄影)

时间:2021.06.28<br>地点: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br>活动:休闲徒步,感悟北京胡同文化<br>图文:偃城浪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史家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起朝内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属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管辖。</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史家胡同</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全长700米。</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 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这里曾有80多个四合院,云集了很多高官和名流,故有</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之说。</span></div></h3> 关于胡同名称的来历,一般的说法是,因胡同内有史可法的祠堂,其地址现为史家胡同小学。<br>  可是一查时间,不对了,早在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而史可法是在明末抗清才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br>  鉴于祠堂有时是在故居基础上建立的这一习俗,除非史可法家庭是一个溯百年历史而不衰的大家族,才有可能以史可法先人的住家为地名,否则很可能是另一家姓史的住户了。这有待专家考证。<br>  史家胡同从明代历经清、民国直到今天没有更改过名称,可见其名称的稳定性相当强。(图自网络) “一条胡同,半个中国”,史家胡同是近几年在“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的北京胡同中火起来的一条胡同。这里曾是大清帝国选录赴美留学生的考场,堪称北京胡同活化石。<br>  不长的胡同里,有无数故事,也有无数名人,几乎每走两步就有一段传奇故事,老北京的魂儿在这条名人辈出的胡同生生不灭。 在史家胡同的沧桑岁月中,有无数青史留名的人在此居住,从过去的史可法、曹锟、赛金花,到徐向前、傅作义、荣毅仁、李天佑、于光远、章士钊、臧克家、袁也烈、刘文辉、乔冠华、史树清、华国锋等,还有黄宗江、黄宗洛、于是之、焦菊隐、英若诚、牛星丽、金雅琴、濮存昕等艺术家,这条胡同,就是靠着这些青史留名的人物,成为北京胡同中最有名望的一条,一条这么多牛人住过的胡同,难道你不打算去看看么?(图自网络) 在北京,有这样一条胡同,700米的长度、700年的光阴,这两个数字代表的是无数名人汇聚起的风华绝代。<br>  它自明朝以来从未换过名字,甚至在1500年前就已诞生,那时,这里还是阿史那氏族的聚居地,而“阿史那”是突厥可汗的姓氏,也是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的祖先。<br>  时光荏苒,铁木真一统中原后,在这里建都“汗八里”,即元大都,而这里便有了名字——史家胡同。<br>  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这里曾有80多个四合院,云集了很多高官和名流,华国锋、徐向前、傅作义、荣毅仁,乔冠华夫妇、民国才女凌叔华等都曾住在这里。(图自网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59号:史家小学。</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说起史家胡同,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所著名的小学——史家小学。史家胡同59号,绿树浓荫下,宽阔的大门上是“史家小学”几个大字。</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史家胡同59号院,原是史可法祠堂旧址,也是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学”,现在则是北京最难进的小学之一。<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北京城内现存的胡同中,像史家胡同这样曾居住过著名历史人物,并遗留下历史事件印迹的胡同会找出很多,而史家胡同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知识界的重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那是因为1909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史家胡同设立了游美学务处专门选派留美学生,原址就是现在的史家小学,从“游美学务处”又派生出游美肄业馆,而这个肄业馆正是清华学堂的前身。和现在场地宽敞的学校比起来,史家小学因位于胡同间隙稍显局促,然而,厚重的历史让这处现在看起来小小的学校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竺可桢、胡适、赵元任等都是从这儿中榜才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们归国后,大多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某种意义上,史家胡同是这场教育革命与文化革新的起点。</span></div></h3> 1909年5 月,清政府制定了《 遣派留学生办法大纲》 ,明文规定赴美学生以学习实业为主:“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br> 这是中国“实业救国”道路初端。在组织上,由外务部和学部两家派出官员组成“游美学务处”负责考试挑选、管理、派遣、联络等事宜。这个学务处先是在候位胡同,后是在史家胡同办公,考场自然也就设在史家胡同,考生看成绩也是在此地。<br>  当年4 月8 日,第一批考生630 人参加了考试,47 人被录取。<br>  第二年即1910年7 月,第二批400多人参加考试。考试分作两场;第一场是在21 日,上午考国文,命题作文,题目是《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 ,是篇论说文。下午考英文,英文作文题目是《 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国文和英文考试及格后,才许可5 天后参加第二场,这场考试共计3 天,考试的内容多,有平面几何、希腊史、罗马史、德语或法语、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化学、三角、立体几何、英国史、世界地理、拉丁文等。这次考试录取70 人。<br>  第三次为1911 年6 月,录取了63 人。这也是最后一批,此后,政府不再出面组织考试,而是由清华大学选派赴美留学生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68号:国赫宫</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小学对面的一大片院落,也早已被一栋西式复古大楼所取代,开发商还攒了一本关于史家胡同的书贴金敷粉,用马三立先生晚年评论某些相声专业户的话说,纯粹是“扯臊”。</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据查,是近年来由北京正和鸿远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楼盘项目国赫宫。<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3> 那些四合院,在史家胡同博物馆收集资料时,竟然找不到一张旧照。华新民女士在她悲伤的文章里描述过它临终前的模样,此外再无人提及。<div> 不过聊可安慰的是,小小的史家胡同博物馆不遗余力,根据1959年的航拍图和1957年的测绘图和部分老人的回忆,在整片胡同缩微模型中重新建起了这片院落。<br>  所幸史家胡同被拆掉的仅此一片,它依然是公认的完整保留老北京生活气息的老胡同之一,只是这样的胡同已经太少太少。<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44号:军队大院</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西段除了那些拆掉的院落,便是曾住过开国元帅徐向前和独臂将军李天佑的44号军队大院,当年也是带花园的精美宅院,可惜旧迹全无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此大院的西邻,便是索家大院,这是旗人,也是世家,祖上做过蒙古库伦大臣,同王公大臣商界巨子多有交情,比如这44号院的旧主人,便是交通总长梁敦彦的二公子,索梁二人乃是义兄弟,大门都共用一个。入民国,满人逐渐败落,索家亦然,四十年代的几年间挨边三处院落陆续变卖,又一个旗人家族衰败散落了。(图自网络)<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3> <div></div><div> 再往西,对着51号院路南,对着这院子曾有照壁,后面便是一座教堂,后来是少年活动站,如今则是一条南北小道和停车场了。</div> 消失的还有路南胡同西口的一大片院落,原来叫“京华邨”,一说为明代官学遗称,而西口再往里的路南,正有一处小巷,称为官学大院,拐入深处,有一段老墙便是遗址,这里是当年搭考棚的地方,用庚子赔款招生赴美留学的前三期考<br>试,便在此举行,胡适、竺可桢、赵元任、梅贻琦等,皆是当年由此走出国门的少年才俊。<br>  左起:胡适、竺可桢、赵元任、梅贻琦(图自网络) 史家胡同51、53、55号宅院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北侧自史家小学开始,一溜大宅门,古色古香中透着大气,给人深不可测的印象。史家胡同的安静、平和、古老,让老北京和外地人乃至外国人,都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他们本能地认识到,这才是老北京,这才是胡同。<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55号:李维汉旧居</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中共元老、</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建国后统战部长李维汉住于史家胡同55号,</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除此之外</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这里还曾先后居住过</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国民党起义将领刘文辉</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原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东城区史家胡同55号院,现已分割成前后两部分,后半部在内务部街44号。</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里原是一个完整的三进四合院。大门一间,坐北朝南,门口有一对抱鼓石,大门上带铜活。顶为硬山合瓦清水脊。大门影壁上有砖刻清代和亲王题诗,左联为:红珠斗帐樱桃熟,右联为:金尾屏风孔雀闲。中间为一道诗:<b>“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湲。绩为能邪者,功因养正宣,顾立将亿兆,同此世昌延</b></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b>。</b></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b>”</b>和亲王书。</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倒座房十间,对面为一垂花门,带抄手廊,正房五间,合瓦硬山清水脊,左右各两间耳房,内为花砖地,圆柱,东西厢房各三间,左右均带两间耳房。该院房顶全为合瓦硬山清水脊。</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第三进院(在内务部街44号)带转角廊,正房三间,前带半圆形月台,正房顶为硬山合瓦清水脊,东西厢房各三间,北端带一耳房,厢房顶与正房同,各房均带排山沟滴。</span></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里旧称<b>焦家大院</b>,因为曾是辛酉政变中被慈禧设计拿下的顾命八大臣之一<b>焦佑瀛</b>的宅子。其后人<b>焦菊隐</b>在此胡同的人艺大院度过了风雨起伏的人生,他是人艺创始四巨头之一,话剧界有名的大导演。<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如今这里是外交部宿舍,1919年是挪威公使馆,抗美援朝时作过朝鲜大使馆。可一次一位气质不凡的回民老太太曾寻访到此地,民国时她的祖父是政界名流,回民中的精英人士,此宅西侧她的姑姑所居宅子如今也已夷为史家小学校园,那是一位民国女律师。如今连进入55号寻旧都难了,老人逡巡良久,愣是没能进去自家故宅。<br></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53号:好园</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据说史家胡同53号院最早的主人是史可法,他是明末的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后来成了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传说这里曾经也是清末状元洪钧的宅子。洪钧有个小妾,是中国十大名 妓之一,也是历史上“妓女救驾”的女主角赛金花。<br> 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张治中私邸, 他是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br> 民国末年,这里是范汉杰的官邸,他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学员。并于此处赴辽沈前线,不到一年便由将军而成战犯。<br> 解放后全国妇联接管了这里,邓颖超、康克清、帅孟奇都曾在这里办公。今天的53号院只有原先的一半 ,它与北面的内务部街甲44号院本为一体。</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大院为二进式四合院结构外院由正房、东西厢房构成入垂花门为内院正房前廊后厦,雍容华贵,气派非凡。<br> 现在这里是涉外宾馆——好园宾馆。门牌上“好园”二字就是邓颖超题写的“好园”即“女子园”,恰与妇联工作“一语双关”。 <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3> 这里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图自网络) 后成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图自网络) 传说这里还是清末状元洪钧的宅子,洪钧有个小妾,是中国十大名妓之一,历史上“妓女救驾”的女主角赛金花。(图自网络) 当年,洪钧带着赛金花出使欧洲,洪钧死后,其家人返回江南吴县老家前把赛金花赶出家门,她被迫走进“八大胡同”重操旧业。(图自网络) 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张治中私邸,民国末年又成为范汉杰的官邸,解放后,全国妇联驻扎在这里,邓颖超、康克清都曾在此办公。(图自网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51号:章士钊旧居</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史家胡同51号<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座院落在解放前,原为香港《大公报》的北京办事处, 还曾是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中将私邸。</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解放后被外交部接管, 后来成为章士钊先生的住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章士钊一生传奇,在近现代的中国颇具代表性,他与共产党人有仗义之交,不仅输资相助,还曾为营救李大钊奔走,为陈独秀出庭辩护,他也与鲁迅有过著名的新旧文化之争,又出任段祺瑞内阁的司法总长和教育总长,并卷入三一八惨案的历史公案,还做过杜月笙的高级顾问。</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解放后,章士钊与家人定居北京 。建国后他借住在东四八条的朱启钤家,</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将51号院这所三进式四合院赠予章士钊。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章士钊感觉</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院子太大,就把院子分出去了一半,就是如今的内务部街甲36号。</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周总理又郑重其事地对章士钊说他请示了毛主席,这房子是送给他的,感谢他对共产党的帮助和合作。原来1920年夏,毛泽东和蔡和森为湖南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缺乏路费一事,曾向章士钊求助。章士钊十分支持,立即筹措了一笔资金资助学生。这笔钱后来一部分用作赴法留学生的旅费,剩下的由毛泽东携回湖南,作为开展革命工作的经费。<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住进51号院的那一年(1960年),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部毕业并留校任教(</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时任毛泽东英文教师的章含之)</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61年,章含之与洪钧彦的女儿妞妞出生,妞妞就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洪晃。</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宅院里三代同堂,温馨无限,后来,章含之离婚。</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73年与外交部长乔冠华结婚,</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头顶“总督孙女、总长女儿、主席老师、部长夫人”四个光环,成为炙手可热的红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章含之对51号这座院子的感情以及许多你我都不知道的故事,全都写在她的那本《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中。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这个院子里度过青春时代的不止是章含之,还有天真可爱的妞妞。</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就在2011年中国的“名门才女”洪晃主动把史家胡同51号院交还给了外交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史家胡同51号院 这里深藏过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忆 也保存着50多年的风雨挚爱 现在已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span></div></h3> 章士钊一生传奇,他曾为营救李大钊奔走,为陈独秀出庭辩护,也与鲁迅有过著名的新旧文化之争,又出任段祺瑞内阁的司法总长和教育总长,还做过杜月笙的高级顾问。<div>  章老入住此宅时,觉得太大,坚持把第三进院分了出去,从此安住下来,直到最后一年,远赴香港欲了家国宏愿,再续前缘,却一病不起,仙逝于香港,再未回到这老宅院。(图自网络)</div> 住进51号院的那一年,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部毕业并留校任教。<div>  这里先要扯一段上海滩的往事,话说1936年,上海永安公司有位美女售货员谈雪卿,因售卖美国康克令牌金笔而获“康克令小姐”雅号。当时的一支康克令金笔价值四块银元,而富家公子陈伯权几乎每天必到谈小姐的柜台来买笔,日久生情,两人终于走到一起,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时任军事委员会参议院院长的父亲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于是,已经生有女儿的谈雪卿聘请了大律师章士钊,把陈家告上了法庭,迫使陈家出五万银元了却此事。谈雪卿所生的女儿后来被章士钊收养,取名章含之。<br></div><div> 前为章士钊、后中为章含之。(图自网络)</div> 当时章含之与丈夫洪君彦,还住在斜对面的报房胡同外交部宿舍,后来搬到51号院与章士钊先生同居,1961年,章含之与洪钧彦的女儿妞妞出生,妞妞就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洪晃。(图自网络) 后来,章含之离婚,于1973年与外交部长乔冠华结婚。<div> 她与乔冠华的爱情曾经发生在这里。那是1973年5月,国务院管理局对这座四合院进行大修。章含之暂时搬到前院传达室安身。那时,她和乔冠华正在恋爱,他们就在那堆满家具杂物的传达室里一杯清茶,促膝长谈,相互间超越年龄的差距,官职的悬殊,感情上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章女士至今还常常回忆起在简朴、拥挤的前院小屋中那些纯真的时刻。<br><div>  乔冠华的家也在史家胡同,是外交部专门为其装修一新的55号院,但结婚之后,他没有去55号院,而是来到51号院章含之的家中。</div><div> 章女士在书中忆起:“从初夏到深秋,我们常常在深夜的月下散步。时间久了,冠华统计出,走一圈院子是八十步。在银色的月光下,冠华几乎是与白昼里全然不同的一个人。他没有了好胜雄辩的气势,脸上常常有一丝淡淡的伤感。我常常想,不知道这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懂得他的心……然而,又有几个人看到过清澈如水的月光下的乔冠华?他是那样沉静,那样柔和,而且那样的忧伤。这时的乔冠华,只有这深深的四合院与我一起陪伴着他,聆听着他倾吐内心的感叹。”</div><div> (图自网络)</div></div> 章含之对这个院子有很深的感情,那些年,章含之常常坐在院子里,听养父谈古论今,亲手种下的绿树郁郁葱葱,一年又一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都在她写的那本《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中。<div>  在章女士笔下史家胡同51号是那样温馨可爱的庭院。她写道:“1960年我随父母从东四八条的四合院搬进这个古老的四合院时刚刚二十五岁。那时前、后院的树木都是新栽的。后来,前院的榕树长得很快,两三年后就成阴了。再后来,榕树的粉红色、毛茸茸的花覆盖了一片树顶。这些花可以延续整整一个夏天,每天夕阳西下,它们就开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40年来,那幽香是‘家’的芬芳,每当我跨进这四合院的门槛,不论那时我是喜悦还是沮丧,这芳香都会使我感到家的温馨。”(图自网络)</div> 而妞妞也在这个院子里度过了青春时代,后来,那个《跨过厚厚的大红门》里天真可爱的妞妞,成了洪晃。<div> 洪晃现任媒体人,专栏作家,洪晃的个人博客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点击量过亿。洪晃曾经有过三段婚姻,都已经结束。她现在与爱人和女儿居住在北京。<br><div>  (图自网络)</div></div> 乔冠华去世后,章含之一度不愿再住在这里。2008年,章含之去世。2011年,已是中国“名门才女”的洪晃,在打了一场官司后,最终把史家胡同51号院交还给外交部。(图自网络) 洪晃(1961—),曾任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CEO、《世界都市iLOOK》杂志主编兼出版人。12岁时被外交部送往纽约学英文,1984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瓦瑟学院。曾经做过咨询、有色金属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工作。<br> 洪晃自1991年回国后开始业余写作,曾为《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刊》、《中》、《SYSTEMS》等期刊撰写专栏和散文。出版自传《我的非正常生活》2003年 和杂文集《无目的美好生活》2006年、《廉价哲学》2010年,2018年底出版了其首部长篇小说《张大小姐》。<br>  除了写作,洪晃还参加过两部影视作品的创作,她主演了宁瀛导演的《无穷动》 ,还参与演出了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据说电影《无穷动》中的一些场景,就是在史家胡同51号章家的宅院中拍摄的。(图自网络) 洪君彦(坊间传其为洪钧孙子,有待考证,自传称其父解放前曾任浙江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史载其人名为洪惟清)与章含之1973年离婚。(图自网络) 洪君彦娶了第二任妻子大美女朱一锦,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拖拉机金花”。而朱一锦与前夫马克坚(中国足球元老,中国足球协会副秘书长)生女儿马葭, 嫁给了景岗山,现在是李亚鹏的经纪人 。(图自网络) 洪君彦第三任妻子是自己当年的北大同学,晚年定居香港,颐养天年终得善终。(图自网络) 内务部街甲44号和史家胡同55号原本是一个整体,不清楚什么时间为什么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个院子。<div>  一进和二进组成的南院是史家胡同55号,建国初期统战部长李维汉居住于此,现为外交部宿舍。</div><div> 三进和四进组成的北院成为内务部街甲44号。华国锋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曾经住在史家胡同53号,内务部街甲44号是53号的西跨院。</div><div> 80年代,53号被“妇联”改建成好园宾馆,内务部街甲44号则独立成院。</div><div> 1980年纪登奎正式辞去中央领导职位,腾退了西城二层洋楼搬到内务部街甲44号。纪登奎和家人居住华国锋曾经住过的里院,工作人员住在外院后罩房。纪登奎夫妇去世后,他们的后代继续留居。(图自网络)</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47号院:傅作义故居、荣毅仁故居</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史家胡同47号院,这里曾经住过北平和平解放的关键人物傅作义将军。</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傅作义(1895-1974年),1910年入太原陆军小学,1912年入北京清河镇第一陆军中学,1915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8年参加阎锡山的晋军。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参加阎、冯反蒋战争,指挥了1940年抗日战争中的五原大捷(击毙日水川信夫中将)。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之一,1949年1月31日签署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北京和平解放,傅作义被赦免,10月1日还出席了开国大典。解放后,1949-1972年一直任水利部长,喜欢现场办公,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水利学校-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现在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史家胡同47号院,也曾是</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故居。</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九十年代初</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叶剑英元帅</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特地嘱咐王震给荣家安排的,</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搬进此院,</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并度过了其人生的最后岁月。</span></div></h3> 这里住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北平城的城主,他叫傅作义,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绥远抗战等众多战役,是上个世纪声名赫赫的百战将军。(图自网络) 他曾创下五原大捷,差点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第二位国民政府颁发“国光勋章”获得者。图为左为傅作义,中为蒋介石,右为卫立煌。(图自网络)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是他“献出”了北平城,毛主席说,他的功劳配得上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图为周恩来在西柏坡会见傅作义。(图自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首任水利部部长,这座院子成为他的居所,据说,院子卫兵密布,防卫严密为的就是提防国民党的暗杀。图为周恩来、张治中、傅作义、屈武在钓鱼台。(图自网络) 遥想当年,他或许就在这里,思考中国的未来,虽说今天相关文献很少,但我们应该对他报以衷心的敬意。(图自网络) 2011年,以修复的荣氏家族老宅为主体进行建设的荣毅仁事迹陈列馆在无锡荣巷竣工。其中格外令人瞩目的是,荣毅仁在北京的故居——一座四合院,“搬”到了无锡。除复原北京四合院场景外,其内部,包括办公、生活家具等也将照原样复原。其中,大部分都是珍贵的原件。(图自网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45号院:孙武旧居</font></b><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史家胡同45号,辛亥革命后元勋孙武曾在此隐居,并终老于此。它同43号是形制一样的鸳鸯宅,后同为民国木斋中学(今天津二十四中)老校长卢定生女士故居。</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如今45号门楼已面目全非,低矮简陋,可影壁却高大精致,只是垂花门几近坍塌,所幸新近成立的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有修复的意向,也算是胡同真正保护的第一小步吧。<br></div></h3> 史家胡同42号院:史家胡同精诚实验幼儿园。 墙上的石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41号院:“红墙小院”(绍昌宅邸)</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史家胡同41号以前并不是名人故居,是原武警部队的驻地,被重新以中式风格营造成一家舒适、现代的精品酒店。红墙花园酒店是“国际精品酒店集团EPOQUE HOTELS”成员,有40间客房和一家中餐厅“红墙小院”。<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41号宅就太值得一说了,临街只能看到一栋红色老居民楼,20世纪50年代标准制式,旁边就是红墙花园酒店,可绕到后面,你就能看到大不一样的景象。高大的筒瓦建筑,院落宽敞大气,戗檐砖雕极为精美,1959年的航拍图上赫然醒目的是它的工字厅,这样的规制和结构,只有在清代的公府宅院才能见到。此邸和育群胡同17号的福康安家庙天后宫的规制很是相仿,应是府邸的礼仪部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资料载,这是清末法务部尚书绍昌的宅邸。绍昌乃是宗室,此邸定有来历。后来丹麦公使馆于1912年成立,东交民巷已无地界,便在处于洋人活动圈内的史家胡同租房安置。使馆老照片里高大的厅堂,根据辅助文字资料,应是此宅邸的东花园的五间花厅,后为武警部队用为营房。花园平为操场,就是如今的红墙花园酒店,看来花园酒店之名,是有来由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更为迷离的,是现居于此的主人家说,曾有一位老太太到此访旧,说是傅作义女儿育英中学的同学,当年傅家就住此宅,时常来玩的。此说与档案不符,录此聊备一说。<br></div></h3> 对面的小街巷。<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甲24号院:中国妇女杂志社和出版社。</font></b><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路南路北都有全国妇联的院子,妇女杂志社和出版社在路南。<br></div></h3> 当年也是一处花园豪宅,银行家遗孀,一位周老太太,被批斗的惨状,多次有人提起过,如今无论老人老宅,一点痕迹都没有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史家胡同33号院:全国妇联老年之家(王炳楠故居)</font></b><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路北史家胡同33号曾是前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故居,王炳南的遗孀姚淑贤老人住在这里。<br></div></h3> 现为全国妇联老年之家,较好地保留了当年完整的四合院建筑型制。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24号院:史家胡同博物馆(凌叔华故居)</font></b></div><div>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个一进两重的四合院,灰瓦灰墙,配着木制结构大门分别还贴着两张门神,古朴又鲜艳,4根门楣上方悬挂的牌匾是由老舍之子舒乙先生题写的馆名。</div><div> 凌宅是典型的深宅大院,正门开在<b>干面胡同</b>,带上马石,广亮大门,两侧带更道,便于巡逻和左右隔离,后面是花园,东面是祠堂,花园里假山嶙峋,花木扶疏,博物馆的这两进院落是其后花园的一部分,陈凌结婚时凌父把这里给女儿做了嫁妆,门便开在史家胡同,而凌叔华结婚前,这花厅也一直是她的书房。<br></div><div> 很遗憾,今日闭馆,我只能用网上图片说明之。</div> 凌福彭即是大员,又是雅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民国前期,这里常常是知命文人墨客的沙龙,凌家“大小姐的书房”是同后来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相齐名的。<div>  胡适、徐志摩、沈从文、齐白石等等,甚至泰戈尔,都曾出入这座美丽的宅院,后来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沈从文在北平即将解放时,曾来此凭吊,给远在英国的凌叔华写了长长的一封信,满是落寞与感伤,以及对明日生活的茫然。</div><div> 至今走在这院子里,伴着博物馆收藏的故物与收集的故事,心中还不免薄雾般升腾起类似的慨叹来,也许只在人文积淀深厚的老院子才易有这样的情思吧。(图自网络)</div> 这里的故事,同整条胡同一样,是三言两语讲述不完的,于是人们建起了这座索引一般的博物馆,在这里,存放着老北京浓浓的乡愁,推门进来,如同翻开了一本书,顺着书中的线索,推开门去,你才真正进入了一座博物馆,真正的活着的胡同博物馆。(图自网络) 如今这小小的博物馆,成了胡同街坊们的展示厅、会客厅和议事厅,也成了社区文化中心,甚至有人称之为史家胡同的文化祠堂。探访者络绎不绝,有背包客,有团体,也有搬出胡同的老北京们。<div>  在这里您能看到旧日生活的老物件、听到早已消失的吆喝叫卖声,北京老胡同的往日今生在这里往复,有时也能听到熟悉的二胡三弦锣鼓点,每月一次还有相声票友组团奉上的精彩相声。这里精致高雅却草根十足,免费开放却很接地气。 (图自网络)</div> <div>  凌叔华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一定声誉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颇受推崇的画家,据说和徐志摩、林徽因有深度八卦。</div><div> 1924年,泰戈尔访华,凌叔华邀泰戈尔到家中作客,当时的名流徐志摩、丁西林、胡适、林徽因都在座,也就是在这次画会上,她结识了丈夫陈西滢。<br><div> 她和著名文人陈西滢结婚后,这个院子变成了北京名流汇集的“小姐家的大书房”,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巴金、徐志摩、沈从文,还有印度诗人泰戈尔,都曾是24号院的常客。(图自网络)</div></div> 凌叔华(1900年3月25日~1990年5月22日),生于文化古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姊妹四人,排行第三,在家里排行第十。古城的灿烂文化和环境启迪了她的天资才华,影响了她的爱好和生活。后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都有优异的成就。(图自网络)<br> 她的作品除了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及散文集《爱山庐梦影》(1960年,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外,还有短篇小说自选集《凌叔华选集》和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的《凌叔华选集》等。(图自网络) 史家胡同博物馆所在的史家胡同24号院,其旧时主人是凌叔华。后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女士将这所宅院的产权转让给街道,用于公益,建立了这座胡同博物馆。<div>  在英国查尔斯王储基金会资助下,这里建起了胡同博物馆,免费开放。史家胡同博物馆是中国第一条胡同博物馆,也是第一条社区博物馆。某年3月,英国威廉王子访华时,曾到史家胡同博物馆参观。(图自网络)</div> 整个博物馆1000多平米,有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最先进入的是展厅主要是讲述了胡同的历史和变迁,其中有一个根据1957年测绘和1959年航拍图制作的史家胡同沙盘,这些青砖灰瓦微缩模型逼真的再现了整条胡同50多年前的历史风貌。(图自网络) 还有两个展厅是胡同里的居民捐献的老物件组成的,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五六十年代北京家庭生活场景。(图自网络) 最有特色的展厅当属一个小工作间的声音展厅,这个像录音棚一样的封闭小屋子里,将过去胡同里经常出现的声音记录了下来,点击触摸屏,你能听到“警哨”、“脚铃”、还能听到老北京商贩的各种吆喝叫卖声,如“震惊闺”(就是招呼大家来磨剪子抢菜刀的铁片声),“糖锣”(就是卖糖葫芦吸引小孩的敲锣声)。(图自网络) 有些声音就像拆迁了的四合院一样已经再无可寻,还好,这些带着温度讲着那个年代故事的声音被完整的保留下来,随着那些悠长的声音划过耳边,伴着博物馆收藏的故物与收集的故事,不免心潮起伏,或许只有在人文积淀深厚的胡同四合院才有这样的情思吧。(图自网络) 凌叔华出身书香世家,她是“新月派”和五四女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冰心、林徽因并称“文坛三才女”。(图自网络) 陈西滢(1896年—1970年),原名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div> 1912年去英国读中学,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胡适支持下,与徐志摩、王世杰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文艺部主编,在该刊开辟‘闲话”专栏,发表许多杂文。在此期间,陈源与鲁迅结怨,二人爆发多次笔战。<br>  1927年与女作家凌叔华结婚,以后拥蒋反共。192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出任国民政府常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1965年,中法建交,拒不离开台湾驻法“大使馆”,后由法警扶持出馆。1966年退休。晚年瘫痪,逝于伦敦。(图自网络)<br></div> 泰戈尔、胡适、丁西林、徐志摩、林徽因、周作人、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姚茫父、萧俊贤等都曾是凌宅座上宾。(图自网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文创社</font></b><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里会卖一些精致的文创产品,都极具胡同特色,有趣又实用。<br></div></h3> 史家胡同33号院。 史家胡同31号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20号院:“老人艺”</font></b><div style="text-align: left;"> 20号院在民国时曾是史家胡同56号,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华北文工团把这里作为驻地。<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950年,文工团改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史称“老人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52年6月12日晚上7点,就在史家胡同20号院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宣布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任命曹禺为院长,焦菊隐、欧阳山尊为副院长,赵起扬为秘书长。</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人艺许多早期经典作品都曾在这里排练,《龙须沟》等名剧在这里酝酿、排练、成熟,如今老排练厅已经拆除。《骆驼祥子》曾在此排练,灿若群星的艺术家在此聚散,度过他们最黄金的艺术生涯。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建院元老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郭沫若、老舍、曹禺等编剧,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梅阡等导演,舒绣文、黄宗洛、叶子、朱旭、林连昆、于是之、蓝天野等表演,有些人,在这里度过了复杂而漫长的一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隔壁的史家胡同博物馆里专门开辟了人艺展室,摆放着程疯子的破大褂、曹禺院长的工作证、龙须沟演员们体验生活的日记,这些,全是原物。</div></h3> 比如,《龙须沟》。于是之饰演程疯子,当年周总理喜欢看人艺的话剧,每每散场后就步行去史家胡同人艺宿舍,看望演员,还与他们合影。(图自网络) 人艺大院的传达室依然旧貌,曹禺文革中靠边站时,曾在此看大门,之前是在首都剧场看大门,不意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中国的莎士比亚竟然看大门呢”,于是转看此门。<div>  被打倒的大导演焦菊隐先生,则在大门边上的小屋里,度过了残生。</div><div> 周总理曾多次来此,有一次甚至从剧院一路步行来到史家胡同看望演员,给大院儿的老老少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老舍先生常常到这里研磨剧本,老北京的文化之魂在这里升华。<div> 话剧《茶馆》剧照。(图自网络)</div></div> 大院儿里面还藏着一个海棠院,曾经是人艺接待外宾的美丽花园,民国时是禅臣洋行,王世襄先生就是在这里追回了348件青铜器文物,如今都已成过眼烟云,昔日的美丽宅院如今沦为了大杂院。<div>  话剧《骆驼祥子》剧照。(图自网络)</div> 1962年春节,周恩来总理出席北京人艺茶话会。(图自网络)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记忆深处的“老人艺”》</font></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张定华 / 辛夷楣 / 张桐。</b></div><div> 书中分别以孩子和成人两种不同的视角,讲述了“老人艺”的风风雨雨。</div><div> 口述者张定华曾在《大公报》任职,自30年代与曹禺同台演戏,50年代后进入北京人艺工作,任人艺总导演(焦菊隐)办公室的秘书。作为北京人艺成长、发展的见证者,她以第一手材料记录了焦菊隐、曹禺,以及活跃在人艺舞台上许许多多著名艺术家的身影。</div><div> 张定华的孩子——辛夷楣和张桐姐弟,儿时生活在人艺宿舍——史家胡同“56号人艺大院”,他们分别以细密的笔触,回忆了几十年前在人艺宿舍大院与首都剧场度过的快乐时光,描述了人艺众多的演员、导演、人艺大院的孩子们,以及那些精彩纷呈的话剧。(图自网络)<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27号院:乐家姑奶奶的宅子</font></b><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老人们都说这是同仁堂乐家姑奶奶的宅子,如今是陕西办事处。</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清末民初北京的中药铺有160余家,大多数为小本经营,其中的大药铺,号称北京的四大药堂,是同仁堂、鹤年堂、千芝堂和庆仁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同仁堂乐家老铺。<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白家是以乐家的同仁堂为原型改编的电视剧,编剧导演郭宝昌就是其中香秀和白七爷的养子李天意,但是乐家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承认这部电视剧中的故事是自己家的故事。根据后来采访郭宝昌以及很多其他资料也确实显示《大宅门》剧中人物是多个人压缩的,可能把乐家多个人人做的事发生的故事都放在了一个人身上。全剧中据说只有一个人几乎是按照原型来写的,重合度可以达到80%,但是这个人却不是白家人。<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奶奶是《大宅门》的灵魂人物之一,在她的手中白家从衰败到鼎盛,对外她能四处打点关系收买人心,对内她对家族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其实二奶奶身上的故事不是一个人,据郭宝昌介绍他把白家三代女人最辉煌精彩的故事和经历都写了她一个人身上。<br></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25号院:“专做旗袍”</font></b><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再往东有一个小小的招牌,“专做旗袍”,一位九十高龄的老爷子,乃是此中高手,民国遗风,在此还留一抹余香。</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史家胡同除了非富即贵的大户人家之外,也有不少像这样普通百姓居住的院落。</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23号院:卫立煌将军故居</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卫立煌可以说一生都在南征北战,很少固定居所,也更少居住在北京。经过资料核实,卫立煌有三次居住北京的时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回归大陆时期</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是卫立煌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时期,1955年到1960年去世。这段时期卫立煌在毛主席及周总理的关怀下安排住在了北京东单麻线胡同的新居,并非史家胡同。</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辽沈战役刚刚失利后:</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段时期很短,而且与其说是居住,不如说是软禁。辽沈战役失利后国民党近50万精锐折戟沙场,失魂落魄的卫立煌乘坐飞机到了北平,住在汪芝麻胡同孙连仲的公馆内等候发落。</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3.北平学习期间:</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27年卫立煌升任第9军副军长兼第14师师长,不久又任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12月卫立煌与朱韵珩在上海举行了婚礼,1928年卫立煌前往北平陆军大学将官特别班第一期进修学习,1930年初在蚌埠任第45师师长。</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段时期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史家胡同23号院的规制、规模,基本上与当时卫立煌北平学习期间身份相符,因此推测为1928年-1930年初卫立煌在北平学习期间的居所。</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段时期是卫立煌新婚时期,也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安逸生活时期,那时候的北平是一个古朴、纯洁、美丽的城市,相信在史家胡同23号院短暂的安逸生活一定能给一生戎马的卫立煌留下深刻记忆。</span></div></div></h3> 卫立煌(1897——1960),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日本人称其为“支那虎将”,美国人称其为“常胜将军”。<br> 1917年加入孙中山卫队,并参与北伐战争、中原大战。 1930年卫立煌率军攻克鄂豫皖苏区的军政中心金家寨,金家寨更名为“立煌县”,这是孙中山的中山县以外的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人。<br> 1938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中央红军改编八路军,卫立煌任八路军所在战区司令长官,他一次就拨给八路军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颗,并且到访延安与毛泽东主席亲切会谈。<br>  图为进门后的一字影壁。(图自网络)<br> <div> 1943年成为远征军总司令入缅甸作战,并且收复滇西,打通滇缅公路。<br>  1948年初,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行辕代主任兼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在辽沈战场上与解放军对决并败北。败北后的卫立煌一度被蒋介石软禁,直到李宗仁出任民国代总统才被释放,后蛰居香港 。<br></div> 图为一进院落。(图自网络) <div>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卫立煌发来贺电。1955年4月,经过多地辗转卫立煌终于返回大陆。至此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国民党指挥官卫立煌、傅作义、杜聿明尽归新中国,由此也可看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br>  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逝世,终年63岁。公祭卫立煌大会在中山公园举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陈云、邓小平等送来花圈,卫立煌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br></div> 图为二门.垂花门。(图自网络) <div>  在博物馆里,有专门为它制作的一个院落模型,安放在凌叔华们当年斜倚美人靠赏花的小抱厦里。它太珍贵了,在两百多年前的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里,竟然找到了这座院子,格局全然未变,而院落本身,经鉴定,依然保留了清中期的建筑风貌,内部装修,则还有民国和五十年代的鲜明风格。<br></div> 图为二进院落。(图自网络) 有朋友进去过,拍下了它最美的模样,虽然已经零落破败,但风韵犹存,门楼、影壁、屏门、垂花门、正房厢房倒座房,全都原汁原味,完整保留,连门墩上的狮子都是完好无损的。<div>  图为二进院落西侧通往后院三进院落部分。三进院落成为荒地。(图自网络)</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西罗圈胡同</font></b><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西罗圈胡同: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清光绪时称西罗圈胡同。据说因胡同过去形罗圈而得名。<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3> 西罗圈1号,曾入过郑希成老爷子的画作,在这位专画北京胡同四合院的老人笔下,西罗圈1号漂亮别致,一座花园随形就势,被巧妙安排在院落的右前方,大门是广亮门,影壁、垂花门一应俱全。<div>  原主人如今只剩大北房还自己住着,其他早已被占用别属,老两口是很有旧日文人气质的学者,书房典雅古幽,原汁原味,被赞为<b>京城第一书房</b>。<div> 黄老太太对拆修大门一事耿耿于怀,古老精美的大门被拆时,连上去拆的工人都边拆边骂那帮败家子儿,老太太花钱才把一对大门雀替保留下来,成为悲哀的见证,院内更是一塌糊涂,走路都难,可当年是如何的美丽啊,提起这些,老人就止不住地感叹。(图自网络)</div></div> 史家胡同16号院,在西罗圈胡同的西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东罗圈胡同</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清光绪时称东罗圈胡同。据说因为胡同过去形似罗圈而得名。民国后沿用。呈南北走向,多曲折。北起史家胡同,南止干面胡同,东邻朝阳门南小街,西靠西罗圈胡同。全长359米,宽3米,沥青路面。胡同北口路东原有一小庙,传说为清朝刘罗锅(刘墉)的庙,今为民居。</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图自网络)</span></div></h3> 东罗圈胡同不大,但却拥有精致的3号院,随墙门原汁原味,门上一幅木刻对联,门楣竟还有民国时期的木牌横批,砖雕精美,门墩厚重,倒座房墙面垒砌磨砖对缝,行话叫“干摆下碱缝子心”。这个,博物馆里也做了模型小品。(图自网络) 史家胡同21号:史家社区居民委员会。 史家胡同13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11号:日本人盖的咖啡屋</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整条胡同只有这里不是四合院格局这是一栋西洋式二层小楼,据说是当年日本人盖的咖啡屋,现在是大杂院,从画面看很破败。</span></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博物馆里的,还有史家胡同路北11号院的小洋楼,连院里阿姨的花盆都惟妙惟肖的做入了模型,阿姨去看了,很满意。</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海军部的宿舍,如今已成危楼,但当年的风采依然可以窥见,这样的院子乃是民国东西文化融合的代表,中式金柱门楼,进门影壁,院内却是洋房小楼,此院被文物界评价为北京不多见的近代西式私人住宅,老地砖、西式门窗、铜把手、雕花的栏杆,夕阳打在楼面上,泛出民国年月发黄的色泽来。(图自网络)</div></div></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8号院:黄敬故居</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里曾是</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黄敬</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又名</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俞启威</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故居,曾任天津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其夫人范瑾,是范文澜的妹妹,曾任北京市副市长。</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说起俞家,可是绍兴的名门望族,自古以来要想成为望族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儿孙满堂香火旺盛,其次是通过联姻以及两边下注,保证家族在任何形势下都不会受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先从爷爷辈说起,俞文葆,咸丰元年举人,知东安县,后任知府,生三子一女:明震、明观、明诗、明颐。</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女儿俞明诗,嫁给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生子陈寅恪,一代国学大师。不知道大师没关系,只要记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就可以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三弟俞明颐娶曾国藩孙女曾广珊为妻。女儿俞大彩,傅斯年夫人。儿子余大维,曾任中华民国交通部部长、国防部部长等职。</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俞大维又娶了陈三立的女儿陈新午,生子俞扬和与蒋JG的唯一女儿蒋孝章结婚,生子俞祖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大哥俞明震生子俞大纯,曾任北洋政府工艺局长、陇海铁路局局长;</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俞大纯长女俞珊,嫁给戏剧家赵太侔, 1930年代赵太侔任国立山东大学的校长。</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俞大纯三子俞启威,也就是这所宅子的主人</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俞启威长子俞强声,次子俞正声。</span></div></h3> 史家胡同很多四合院是居民住宅,谢绝参观,但门前大多都有二维码,扫码之后既能看到这座四合院的历史。虽然不能进去,但还是可以一窥小院阵容。 史家胡同9号院,现在是一家酒店。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5号院:杨朔旧居(德保宅邸)</font></b><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路北的5号院,虽已沦为大杂院,但依然难掩气派,对面是照壁,广亮大门里,是影壁,大门上方的门板上还有不易发现的木刻吉祥图案,二道门不是一般宅子的垂花门,而是穿堂门,三门才是垂花门,这是高等级宅院的典型特征。<span style="color: inherit;">此宅正房高大,院落宽整,后院直通内务部街。</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是有士族之冠、满洲科举第一家之誉的清代大学士德保家的宅邸,其孙英和,亦是大学士,皆为清廷重臣。旁边的三号门,看似不起眼,可进去抬头望,“梅兰竹菊”四个门簪很是惊艳,再往里走,墙边叠放两个青石打造的上马石,应是五号院门前旧物。</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院子,大概是附属的花园别院一类,后来作家杨朔曾居此院。</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史家胡同4号院:公和出口洋行</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对面的4号院,大大刺激过我等爱胡同之人,那里曾是民国的公和出口洋行,卖过英国产的老自行车一类物品。其临街倒座房砌筑风格独特,用白石灰凸线勾勒砖缝,如今已很少见,可一夜之间,门楼及倒座房被产权单位拆除殆尽,几经交涉,方才把“平安”二字门簪及其他旧物尽量安放原位,可惜再难恢复旧貌了。而受它的刺激与启发,才有了创立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出台保护胡同居民公约的想法。</span></div></div></h3> <div>  哈哈!最后我汇总一下,史家胡同曾经居住过的风云人物都有哪些——</div> <font color="#333333">史家胡同1号:</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臧克家故居</b>,著名诗人,作家,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div> <font color="#333333">史家胡同2号:</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胡绳故居</b>,《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br></div><div> 史家胡同4号:那里曾是民国的<b><font color="#167efb">公和出口洋行</font></b>.<br></div><div> 史家胡同5号:清代大学士<b><font color="#167efb">德保家的宅邸</font></b>,后来作家<b><font color="#167efb">杨朔</font></b>曾居此院。<br></div><div> 史家胡同8号院:是同仁堂末代掌门人<b><font color="#167efb">乐松生</font></b>的宅子,五六十年代,住过<b><font color="#167efb">黄敬和范瑾夫妇</font></b>,以及<b><font color="#167efb">胡绳、于光远、王子野</font></b>等知名人士。黄敬(又名俞启威)曾任天津市长书记,其夫人范瑾曾任北京市副市长。<br></div><div> 史家胡同11号:<b><font color="#167efb">袁也烈故居</font></b>,少将副参谋长。</div><div> 史家胡同18号:<b><font color="#167efb">诗人艾青</font></b>一家曾居此,在此度过了那诗人不再作诗的时代。<br></div><div> 史家胡同20号:著名的<b><font color="#167efb">人艺大院</font></b>,人艺在这里成立,《龙须沟》等名剧在这里酝酿、排练、成熟,《骆驼祥子》曾在此排练,灿若群星的艺术家在此聚散,<b><font color="#167efb">郭沫若、老舍、曹禺编剧,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梅阡导演,舒绣文、黄宗洛、叶子、朱旭、林连昆、于是之、蓝天野表演</font></b>,有些人,在这里度过了复杂而漫长的一生。<br></div><div> 史家胡同23号:<b><font color="#167efb">卫立煌故居</font></b>,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div><div> 史家胡同24号:<b><font color="#167efb">凌书华故居</font></b>,即“小姐书房”,曾云集了众多才子佳人,<b><font color="#167efb">齐白石</font></b>在这里组织过画会,俄国文学家<b><font color="#167efb">泰戈尔、徐志摩、丁西林、胡适、林徽因</font></b>等都是常客,而且在此院初识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陈源(<b><font color="#167efb">陈西滢</font></b>,被梁实秋誉为五四以来中国五大散文家之一),胡适还是在此院举办的凌书华婚礼的证婚人。现在是<b><font color="#167efb">史家胡同博物馆</font></b>。</div><div> 史家胡同27号院:传说这是同仁堂<b><font color="#167efb">乐家姑奶奶的宅子</font></b>。<br> 史家胡同31号:<b><font color="#167efb">罗工柳</font></b>,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主持了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设计。</div><div> 史家胡同33号:曾是前外交部副部长<b><font color="#167efb">王炳南故居</font></b>,现在为<b><font color="#167efb">全国妇联老年之家</font></b>。<br> 史家胡同34号:<b><font color="#167efb">石志仁故居</font></b>,铁道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组织者和开拓者。<br> 史家胡同35号:<b><font color="#167efb">周体仁故居</font></b>,原国民党中将,北平警备司令,随傅作义起义,赴云南成功策划卢汉云南起义。</div><div> 史家胡同41号:这是清末法务部尚书<b><font color="#167efb">绍昌的宅邸</font></b>。现在为中餐厅“红墙小院”。<br> 史家胡同44号:军队大院,曾住过开国元帅<b><font color="#167efb">徐向前</font></b>和上将副总参谋长、独臂将军<b><font color="#167efb">李天佑</font></b>。</div><div> 史家胡同45号:辛亥革命元勋<b><font color="#167efb">孙武</font></b>曾在此隐居,并终老于此。<br></div><div> 史家胡同47号:这里曾经住过北平和平解放的关键人物<b><font color="#167efb">傅作义将军</font></b>。后来是原国家副主席<b><font color="#167efb">荣毅仁故居</font></b>。<br></div><div> 史家胡同51号:解放前为香港《大公报》的北京办事处, 还曾是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中将私邸。解放后被外交部接管, 后为传奇人士<b><font color="#167efb">章士钊的住宅</font></b>,养女<b><font color="#167efb">章含之与丈夫洪君彦</font></b>,女儿妞妞即<b><font color="#167efb">洪晃</font></b>,及章含之后夫<b><font color="#167efb">乔冠华</font></b>等均在此居住过。<br></div><div> 史家胡同53号:最早的主人是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b><font color="#167efb">史可法</font></b>,后来成了清朝大太监<b><font color="#167efb">李莲英</font></b>的外宅。清末状元<b><font color="#167efb">洪钧和小妾赛金花</font></b>在此住过。民国时曾是上将<b><font color="#167efb">张治中</font></b>私邸。民国末年,这里是陆军中将<b><font color="#167efb">范汉杰</font></b>的官邸。解放后全国妇联接管了这里,<b><font color="#167efb">邓颖超、康克清、帅孟奇</font></b>都曾在这里办公。其西跨院内务部街甲44号,曾经住过<b><font color="#167efb">华国锋和纪登奎</font></b>及家人。<br></div><div> 史家胡同55号:这里旧称<b><font color="#167efb">焦家大院</font></b>,曾是辛酉政变中被慈禧设计拿下的顾命八大臣之一<b><font color="#167efb">焦佑瀛</font></b>的宅子。1919年是挪威公使馆,抗美援朝时作过朝鲜大使馆。中共元老、建国后统战部长<b><font color="#167efb">李维汉旧居</font></b>,这里还曾先后居住过国民党起义将领<b><font color="#167efb">刘文辉</font></b>、原四川省委书记<b><font color="#167efb">李井泉</font></b>。</div><div> 史家胡同59号:史家小学,<b><font color="#167efb">史可法祠堂旧址</font></b>,也是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b><font color="#167efb">左翼宗学</font></b>”。<br></div> <div>  北京有句老话:“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似牛毛。”这些胡同中,只有一条胡同,13世纪元大都营造之初时就已标注在图纸上。700多年来,一个又一个名角儿在此登台,谢幕。有人甚至说,它吞吐了“半个中国”。<br></div> 站在胡同口,回望,史家胡同,绿树成荫,宅院相连,青砖灰瓦,朱漆大门,诉说着几多历史烟云。(图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