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脑海里深深地记得吉安北门天主教堂,那时感到教堂是那么神秘。在幼年还末启蒙时,到了礼拜天的清晨就搀扶裹着小脚的外婆去城北天主教堂做礼拜。那神秘的念经堂里窗户上红、蓝、黄各种颜色的彩色玻璃让我感到惊奇,更不明白这些这些虔诚的教徒为什么跪在椅子前默默地念着什么,还有神父在那讲经时这些人都坐在椅子上聚精会神地听着。随着年迈的外婆逝世,就再也没踏进过城北天主教堂了。</p> <p class="ql-block">北门天主教堂历经战火及特殊年代,随着年代的变迁现重新修复,恢复了原貌。抱着好奇之心,从网络中了解到该建筑占地面积达24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总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该建筑从图纸设计、施工方案都是罗马梵蒂冈教皇亲自过问审查。据说该教堂由法国的公爵后裔、富翁遗孀所捐,从1911年开工历经八年才建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教堂、附属楼、神父修女楼、医院、花园菜地等六大部分组成。是吉安保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大的欧式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今天参观设在教堂内的《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看见该教堂建筑群历经百年,见证了吉安的苍桑,至今还完好如初。可见其施工质量的完好,据说每块砖块都大小一致、棱角分明、表面光滑。百年前吉安还没有混凝土而采取糯米熬汁加石灰、细沙、拌浆砌砖,白灰沟缝。</p> <p class="ql-block">这扇关闭着的大门里面应该是神父传教的圣地和信徒们唱经所在地,站在外面让我看不到里面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里面有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还有圣母玛利亚。里面的穹顶应该很漂亮,穹顶之下,是信徒们的寄托,穹顶之上,可能就是人们所信奉的诸神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这所教堂自五十年代关闭至今,神父、牧师不知去何处了,教徒自然也不见。现经修复,教堂也不知为何仍关闭着。</p> <p class="ql-block">这是吉安市收藏家王磊晶所收藏的一枚天主教堂医院的胸章。</p><p class="ql-block">胸章里的旧时光</p><p class="ql-block">凝视这枚天主教堂医院的胸章,仿佛能穿越时光的迷雾,触摸到往昔的温度。小小的胸章,承载着大大的故事。那清晰的字迹,诉说着曾经的岁月,“吉安天主教堂医院”几个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当时医疗与信仰的交融。在那个或许并不富足的年代,它或许代表着希望与守护,为病痛中的人们带去慰藉。30年度,这看似简单的标注,背后又藏着多少生离死别、多少温暖瞬间呢?</p><p class="ql-block">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忙着奔赴未来,却常常忽略了回头看看这些承载着记忆的老物件。它们就像历史长河中的碎片,每一片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提醒着我们,过去的岁月虽已远去,但那些经历、那些情感,从未真正消逝,而是深深烙印在这些小小的物件里,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解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吉安北门天主教堂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吉安历史的见证者,承载了革命、医疗和文化的多重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北伐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1924年教堂开始被用作“屯军场所”。</p><p class="ql-block">1926年9月叶剑英率北伐军新编第二师进驻吉安北门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1927年5月6日:叶剑英在此发布“通电反蒋”电文,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叶剑英的反蒋通电表明了他坚定的革命立场,这一举动激励了更多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保持坚定的信念。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们,如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都深受叶剑英行动的鼓舞,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继续推进革命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至1930年:红军多次攻打吉安。1930年10月4日,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下,攻占吉安。时任红军第一军团的军团长兼红四军军长的林彪,率红一军团从吉安城北的螺子山、真君山方向攻克吉安,进城后,率红四军及军部驻扎于北门天主教堂内。</p><p class="ql-block">建立苏维埃政权:红军占领吉安后,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江西苏维埃政府(曾山任主席),并在此基础上统一了红军服装,扩充了红军力量,筹集了大量资金和医疗器材。</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吉安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江西的国民党政府各机关、大学等部门都南迁吉安泰和)日军久攻吉安都被中国军队击溃,吉安城遭日军飞机轰炸多次。吉安北门教堂被用作“吉安天主堂医院”。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吉安天主教堂医院宛如一座希望的灯塔,矗立在苦难的大地之上。当战争的硝烟肆意弥漫,枪炮声震碎了吉安及周边地区的宁静,无数受伤的官兵与民众在痛苦中挣扎,而这家医院毅然承担起了救治的重任。教堂的建筑空间不再只是祈祷的圣地,摇身一变,成了与死神赛跑的战场。病房里,那一张张病床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手术室中,手术刀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尽管具体的人员配置已难寻踪迹,但可以想象,那些医生、护士,无论是本地的医疗高手,还是教会的仁医善护,他们都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在简陋的医疗设施下,与伤痛和死亡顽强搏斗。他们不顾外面战火纷飞,不顾自己疲惫不堪,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拯救生命。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家医院不仅是医疗救治点,更是温暖与希望的象征。它让人们明白,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总有人愿意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撑起一片生命的晴空。如今,我们透过这枚小小的胸章,依然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伟大,它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间。</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教堂被改名为“吉安市工人医院”。</p><p class="ql-block">1953年底:更名为“吉安市立医院”。</p><p class="ql-block">1970年:正式命名为“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1994年7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0年7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2年:作为吉安市革命历史陈列馆,展示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百年北门天主教堂:时光深处的守望者</p><p class="ql-block">站在百年北门天主教堂前,它宛如一位沉默而坚毅的老者,静静伫立在岁月长河之中。</p><p class="ql-block">那整齐排列的灰砖,是岁月为它编织的铠甲,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坚固且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拱形门窗似是通往另一个时空的通道,每一道弧线都饱含着匠心与虔诚。白色线条点缀其间,恰似历史留下的斑驳印记,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p><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城市的变迁。它看过战火纷飞,也见过和平年代的繁华。在喧嚣的尘世中,它始终保持着一份宁静与庄严。当人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迷失时,它就像一座精神的灯塔,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不能忘却那些承载着信仰与文化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它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过去,启迪着未来,在时光的洪流中,坚守着那份独特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于吉安百年天主教堂前的沉思</p><p class="ql-block">站在吉安这座百年天主教堂前,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风,从岁月深处悠悠吹来。那灰色的砖墙,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依旧沉稳而庄重,每一块砖石都像是一部无言的史书,镌刻着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尖顶直指天空,仿佛在虔诚地与上苍对话。那些精美的拱形门窗,似是时光的画框,框住了不同时代的光影。在漫长岁月里,它目睹过繁华,也承受过沧桑,见证着城市的兴衰交替,却始终以一种静默的姿态坚守。</p><p class="ql-block">人们来来往往,有的怀着崇敬之心前来瞻仰,有的只是匆匆过客。可无论谁,只要站在它面前,都很难不被它的气场震撼。它让我想到,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总有些东西是永恒的。不是物质的恒常,而是一种精神的坚守,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它在提醒着我们,在追求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也要珍视那些承载着记忆与文化的古老存在,因为那是我们来时的路,也是心灵的归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