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仙李太白

张奎玲

<p>  提起李白,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学生时代,都是读着他写的诗长大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诗句虽然离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但穿过时间的风尘,依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p><p>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大约在五岁的时间跟随父母迁到了四川省江油市的青莲乡,所以号称青莲居士。从此,一个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从这里走出,逐渐被世人了解和熟悉。</p><p> 四川是一个道教文化最活跃的的地方,李白五岁时开始读道教典籍,十岁时就学习各家学派的学说,所以说李白受到道教影响那是很自然的事。他十五观奇书,作赋蔺相如;十五好剑术,自称是一个侠客。</p> <p> 二十四岁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拜师访友,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学习方式开阔了眼界,喂大了格局,还给了他野蛮成长的空间,让他烂漫洒脱的天性得以自由舒展,这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漫游期间他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它的诗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有“诗仙”的美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中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恰到好处。</p><p> 他写黄河,则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写长江,则是“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写天姥山,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他写庐山瀑布,则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赋予了自然景物崇高的审美价值,这是只有仙人才有的气度!</p><p>&nbsp;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又是如此的短暂,一转眼就是一个生老病死的轮回。面对着这样短暂的人生,人活着为什么不尽情享受生活,由于诗人强烈地呼唤真实的人生,才会引起许多读者强烈的共鸣,都到诗中寻找那种酣畅淋漓的通畅。</p> <p>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多么的自信,也只有大唐这个盛世才能给他这种满满的信心。</p><p>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表达了具有狂放性格的李白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叛逆思想。</p><p> 李白爱喝酒,常常借着酒兴诗兴大发,写下了许多饮酒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该诗表现了诗人李白和幽居朋友随心所欲、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超凡脱俗的诗人形象。</p> <p>  在华人世界里,一提到咏月诗,人们马上都能想到李白,想到那首妇孺皆知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见月亮就思念故乡,最真实的诠释出思乡游子的心情。</p><p> 李白又是一位重情重义的诗人,在安徽泾县桃花潭村,一位叫汪伦的朋友常常酿造美酒供李白享用并在他离开时设宴饯行,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情,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位名动中华的大诗人和普通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友情在这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给这位有时还不把皇帝放到眼里的诗人增添了一些平民化的色彩。</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代诗仙李太白,用他那豪放不羁的灵魂,上天入地不受束缚的品性,尽情地释放自己,尽情地歌颂大唐。也只有唐代才能接受李白这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才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一位个性张扬的诗人,一个生活在理想生活中的诗人,李白一生的理想并不是作诗而是从政。当时没有作家协会,没有文联,没有签约作家,只有做官才能有俸禄,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李白也不例外。李白不愧为奇才,他做官也不走科举这条寻常道路,而是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p><p> 公元742年,也就是在李白42岁那一年,等待他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唐玄宗下诏书广揽天下贤才,在几个知己的推荐下,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走进长安,受到了唐玄宗超乎规格的接见。而李白也把这次接见当成了一次大展宏图的机会,从而实现他辅佐帝王,安定天下的政治理想。</p><p> 然而他错了,唐玄宗既是政坛高手,又是文坛行家,他的文人素质使他与李白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他被唐玄宗安排到翰林院做了一名翰林待诏,也就是文学侍从,给皇帝写诗,陪皇帝玩乐。而不是翰林学士,给皇帝起草诏书,帮助皇帝治理天下。</p><p> 公元前743年春天,唐玄宗和杨贵妃到后花园赏牡丹,名花盛开,美人相伴,玄宗听腻了旧歌,要求写一首新歌助兴。这时李白在醉酒后被人用凉水泼醒,一挥而就,一口气写了《清平调》三首。唐玄宗一看,高兴极了,赞赏有加。随后由梨园弟子演唱,杨贵妃伴舞,玄宗亲自吹笛子伴奏,演绎了一段千古帝王、绝代佳人、旷世才子的宫廷佳话。</p> <p>  天宝元年的长安,整个长安城文艺人才荟萃。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狂贺知章、诗佛王维、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音乐家李龟年、舞蹈家公孙大娘,他们像星辰一样,照亮了整个大唐的文化天空。</p><p> 可唐玄宗是把他们作为文艺人才而不是政治人才来赏识的。而像李白这样的一批御用文人,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政治家的素质和历练,完全不能像张说、张九龄那样的文人型政治家担负起政治使命和责任,应当说这是唐玄宗非常准确的评价。所以李白这位自称为超一流的政治家,其实是一位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在实现政治理想无望的情况下,在长安只待了一年多时间,就上书皇帝请求辞职,而唐玄宗也很快批准,赐金放还,保全了作为一个文人最后的体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四)</p><p> 公元744年,李白离开长安来到了洛阳,在这他遇到了比他小11岁的迷弟杜甫和边塞诗人高适,三人因诗歌结缘,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也 一路结伴漫游梁宋,谈古论今,吟酒作诗,拜仙访道,不亦乐乎。</p><p> 天宝十四载,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正在庐山隐居的李白,弃笔从戎,投奔到永王李璘的麾下,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永王与肃宗之间发生了内讧,继而永王以乱军罪被剿灭。李白也由此卷入政治斗争被送进了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p> <p>  公元761年,当时已到晚年的李白,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还要到金陵参加李光弼的部队来平叛乱军安禄山,不料在途中生病,在安徽的当涂病逝,享年61岁。</p><p>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皇帝亲自接见的荣光,也有一心报国,却终生不得志的痛楚;既有为人父,为人夫的天伦之乐;也有爱妻死去,骨肉分离的悲凉,而经历了这么多大喜大悲的李白却始终没有放弃过,都能够从容面对。李白的这种精神将影响着中华世世代代的文人,激励着他们自信,向上,乐观,阳光地拥抱生活。</p><p> 李白这颗耀眼的明星陨落了,但他那豪情万丈的诗魂没有陨落,它像火炬一样传承着中华文明,世世代代生生不息。</p><p> 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一位性格狂放而永不言弃的浪漫主义诗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