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第二小学五(5)班 参观临汾博物馆

锦瑟

爱我尧都    追根溯源 <p class="ql-block">石磨盘是古代的一种谷物加工工具,通常是用整块的砂岩石磨制而成的。</p><p class="ql-block">磨盘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凿有四矮柱足。</p><p class="ql-block">与其配套使用的是石磨棒,磨棒近圆柱体,中间略细,两端略粗。我国先民就用这两样工具研磨谷物。</p> <ol class="ql-block"><li>笠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碗。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 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此种样式的碗从出现一直沿用到唐,期间各朝代大体碗形不变,在一些地方的处理上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li><li>四出碗,在唐代比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四出碗实质就是一种模仿一种花瓣制作的碗。</li><li>葵口碗,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口作花瓣式。</li><li>玉璧底碗,在唐中、晚期的时候比较流行。因碗足是玉璧的形状而得名,中心内凹,足圈较宽。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是一种新颖的饮食用具。邢窑、定窑、越窑、长沙窑等都有烧造玉璧底碗。</li></ol> <p class="ql-block">临汾地区在历史上曾存在过两个很闻名的古城,一是先秦、汉晋的平阳,一是北魏的白马。两个古城的故址,历来说法不一。《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及明清所修《山西通志》、《平阳府志》、《临汾县志》,均谓平阳古城在平阳府城,即今临汾市城区,白马城则在临汾东北二十里的北麻村。其实,平阳古城在今临汾市西南二十里的金殿乡,而白马城却在今临汾市城区。</p> <p class="ql-block">陵墓建筑,作为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筑群体,在考古发掘中一向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据考证,我国早期的墓葬既无封土和坟丘,也无树木或标志。大约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到战国时代,就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在封建社会里都以坟墓大小、高低来显示墓主的等级,国王是一国之主,其墓必定是最高大的。其高大之状犹如山陵,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战国中期以后,君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p> <p class="ql-block">西晋(265年—317年[75]),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2][3]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p><p class="ql-block">晋最初只限于今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一带。进入春秋后,于晋献公时期迁都于绛,并开始其扩张进程。最终形成了地跨今天的山西、河北大部,西到黄河西岸,据崤山,西北最远达到汝水之滨,南到今河南北部的广大疆域。</p> <p class="ql-block">在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周成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p><p class="ql-block">晋国在其第二任君主,始封君唐叔虞之子燮父之前一直称唐国,晋侯燮父即位前后才改国号为晋。此国号一直沿用六百余年,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烈侯赵籍、韩景侯韩虔、魏文侯魏斯为诸侯,晋国才被取而代之。</p> <p class="ql-block">传世文献中,并没有“霸国”的记载,而带有“霸”字铭文的青铜器不仅见于以往的古文字著作中,如《殷周金文集成》中著录有“霸姞作宝尊彝”鼎和簋,也见于考古发掘的遗址中,如在山西省曲沃县西周晋国曲村墓地就出土入了一件“霸伯作宝尊彝”铜簋。</p><p class="ql-block">这些散落的传世或出土“霸”器,在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接到盗墓举报电话之后,在考古工作者随后对翼城大河口墓地展开发掘,并出土大量带有“霸”字铭文的青铜器之后,找到了同伴与真正的归宿之地。这些青铜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霸国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是我国在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覆刻本,因其刻版于宋金时期、1933年首次被发现于山西赵城广胜寺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全藏共682帙,千字文始“天”终“几”,总计6980卷,六千多万字。今存4000余卷,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在《赵城金藏》的故乡,临汾市博物馆馆藏并常设陈展一卷经书,位于博物馆《千秋平阳》展厅。</p> <p class="ql-block">脸谱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此为脸谱的由来。</p><p class="ql-block">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五官纹理加以实现。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p> <p class="ql-block">雕版</p><p class="ql-block">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一夫人影像,</p> <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中国宣称自己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有上亿人之多。从明朝初年到现在这短短600多年时间里繁育出上亿的后裔,意味着从洪洞大槐树移民外迁的人至少在百万级别。</p> <p class="ql-block">1695年地震</p><p class="ql-block">临汾:府城并东关城垣、楼堞、衙署、神佛、宙宇、民舍、仓库尽行倒塌,压死城乡人民27846人。有阖门尽毙不留一人者,城内东关压死尤多。烈火烧天,黑水涌地。(一说既而地中出火,烧死人畜树木房屋什物无算,随又水发,淹死人畜又无算)。大云禅寺金顶宝塔毁(历1200余年),尧庙(城南8里)倾塌,通利渠(城西北30里)倾,平水神祠(县西25里)震塌。</p> <p class="ql-block">汾河岸畔,远古足迹,从丁村走出 。</p><p class="ql-block">崇山脚下,最早中国,在陶寺奠定 。</p><p class="ql-block">河汾之东,晋霸春秋,由文公开创 。</p><p class="ql-block">汉唐元明,千秋平阳,是先祖传承 。</p><p class="ql-block">当今临汾,传承发展,须吾辈担当 。</p> <p class="ql-block">最美的青春年华!怎能少了放手去拼搏天涯,即使是一道微弱的光芒,我们也要把它洒向最需要温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放路第二小学五(5)班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祝大家假期快乐!</p><p class="ql-block"><br></p>

临汾市

临汾

平阳

赵城

二十四节气

脸谱

兰陵王

金藏

玉璧

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