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弘扬正能量,撰写邵氏精英!👍👍👍</p> <p class="ql-block"> 【名医邵友望】</p><p class="ql-block"> 文丨邵可浪</p><p class="ql-block">邵友望生于1919年,故于1993年。生前曾在第四军医大学前身学习深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于报效祖国之列,去了抗日战地医院,救死扶伤,负责从抗日前线光荣负伤退下火线的伤员疗伤治愈工作。</p><p class="ql-block">邵友望擅长西医各科,尤对小儿妇科,对眼鼻外科十分拿手,临床经验和手术精湛。</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其先后在蓝田县卫生院,马楼卫生院,许庙卫生院等工作。</p><p class="ql-block">邵友望于1919年出生于蓝田县玉山镇,谢家寨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古文化教育,奠定了其尔后上学的坚实基础。他从小活勃好动,头脑灵活,天资聪颖,善于沟通交际。热爱祖国传统医学,立志从医济世,常常以古代名医华佗,李时珍等为自己的人生楷模。</p><p class="ql-block">1936年,他作为一名军医在陕西省十八陆军医院工作,军衔为上等兵,抗日战争爆发后,邵友望于1939年,作为军医在陕西省武功县七十二后方医院工作,直接为中华民国军队抗日服务。</p><p class="ql-block">他怀着对外来侵略者的极大仇恨,废寝忘食的战斗在工作岗位上,挽救了成千上万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p><p class="ql-block">1939年,邵友望在离抗日前线更近的陕西省蓝田县四十七兵站,陕西省蓝田县二0三后方医院(后更名六十六陆军医院),继续作为一名军医为前线负伤的抗日将士服务,军衔升至少尉,中尉。</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按排在蓝田县卫生院工作,于1946年2月10日,去陕西省卫生处报到,培训学习了九个月,更进一步提高了个人的业务水平和知识。</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乡村的保健工作中去。1950年,他加入了蓝田县卫生协会,为了解决家乡亲人们看病难的实际问题,他在许庙乡开了诊所,大大方便了周边群众看病难的问题。1956年,他在玉山(许庙)诊所的基础上,又在马楼乡开了一个诊所。他开的诊所,各种科类门类齐全,药品齐全,充足,价格合理,极大方便了家乡广大群众看病和就医。</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刚刚成立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老百姓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身体素质相对很差,生了病看不起病的人很多。邵友望不忘祖训,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看不病无钱购药父老乡亲,免费赠送药品义务出诊。因而,他的义举赢得了玉山,马楼,乃至普华乡广大乡亲们的无比爱戴和尊敬。</p><p class="ql-block">后因自己的家乡,距离乡镇卫生院路程较远,患病不能及时就诊,给家乡广大群众看病造成很大不便,兄长邵友望谢绝了蓝田县卫生局领导的再三挽留,放弃了赴任马楼医院当院长的工作按排。</p><p class="ql-block">依然而然回家培养家乡医疗后备人员,并亲身参加了农村一线的医疗服务工作(有蓝田县卫生局颁发的半农半医工作证),此举给广大群众就医看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他在自己家中开诊所为乡亲们诊断疾病,并做简单的外科手术和吊瓶输液,几十年如一日心细如丝,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例医疗事故。</p><p class="ql-block">当他年过七旬,仍然和自己年轻时一样不改初衷,只要有人上门求医,他没有一点架子,放下手中家务活二话不说,挎上医箱就走,无论天晴下雨,几十年如一日。</p><p class="ql-block">在邵友望大哥故去十多年后,2020年开春,我休月假回到了家乡,去东沟高速路散步,遇到了一位本村年近八十岁的谢姓老叔,当聊起邵友望大哥时,老叔满怀深情,眼眼湿润的说:“老侄啊!你友望哥是个大好人哪!不说别的,光给咱村和周围邻村接生的木墩子娃,足足有一个团队!”。</p><p class="ql-block">绪后老叔满怀感激不尽地对我学说,自己也是友望大哥接的生,同时包括他自己家的所有儿女!</p><p class="ql-block">老叔说,那个年代接一个生,有心的人,经济条件好的,给你友望哥称一斤老红糖,买一斤点心,就是重礼。逢见没钱的穷家,媳妇手巧的,孩子出了月过了百天,给你友望哥亲手做一双鞋子做为报答。遇见了手笨的媳妇,你友望哥啥也得不到,只能喝人家一老碗稀糊汤,咥两个黑蒸馍。</p><p class="ql-block">说着说着老叔竟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泪流满面的说:“如今世道变了,生个娃娃,还要挑剔那个医院好!再说,去那里寻找你大哥这种人甘愿不计报酬的好人呢?”。</p><p class="ql-block">听了老叔的一番话,把我也带进到了悲哀的国度里去了。是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自己五个儿女,皆是亲爱的友望大哥一手接的生。</p><p class="ql-block">那个时期自己由于孩子多,日子过的十分拮据,友望大哥就像自己的亲大哥一样,别说每个孩子出生,就是一家大小有个头疼脑热,友望大哥随叫随到,打针配药周周到到。</p><p class="ql-block">友望大哥虽然已做故人驾云天堂,但大哥人去犹在,永远话在我们心中!同时,我坚信他仍然活在千千万万乡党们的心中!大哥虽以千古,但其医德将流传子孙后代!精神将永垂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