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五星山下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星山下的丰碑》即勤得利农场1958年集体复转官兵纪念相册,现已封稿印刷成册了,这是勤得利农场建场六十多年来第一部较全面、系统地记述勤得利第一代垦荒人这个英雄群体的人物照片、主要事迹及个人简历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一件造福当代有益后世的事情,随着岁月的推移,农垦改革的深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党中央号召全党深入学习百年党史的大背景下,这部相册的问世,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更加显现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编撰出版《五星山下的丰碑》这部相册,农场党委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在农场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保证这部相册的出版,以此来缅怀和追忆第一代垦荒人在勤得利农场开发建设中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和丰功伟绩,传承当年的拓荒精神,从中汲取开启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教育和引领全场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勤得利农场、分公司在完成十四五规划的进程中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span></p> <p class="ql-block">恩格斯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这部相册,反映的是一段峥嵘的创业历史,它记录着勤得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富到强的艰苦奋斗和惊人奇迹,也记录着第一代垦荒人无私奉献和信仰之美、使命之重、崇高之志。</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八年那个早春,十万转业官兵响应党中央提岀的屯垦戍边的伟大号召,在他们的肩头上战争的硝烟还没有散去,又踏上了新的征程,齐聚密山,从此延生了八五六农场即勤得利农场。</p> <p class="ql-block">紧随其后,五九年先后分三批共有2006名山东支边靑年投身到勤得利农场的开发建设的垦荒事业中去,</p> <p class="ql-block">与复转官兵一道吃干粮野菜,住马架子房,与蚊虫为伍, 与野兽为伴,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用臂膀把开荒的犁铧牵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曹石副场长带领笫一批复转官兵和技术人员对勤得利地区进行了踏查勘测,当年先后分四批共有814名复转官兵来到这里,在没有房舍、荒无人烟的草毡泥毯上扎下营盘,从此,北大荒有了第一次伟大的进军。</span></p> <p class="ql-block">从垦荒第一犁黑土到现代化大型农垦企业,勤得利现已走过了六十三年的光辉历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几十年来,它吸引了全国各地四百余名大中专毕业生、一百名富锦青年、数百名历年复转军人和十一批八千三百名各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汇聚在五星山下,齐心协力征服了历代封建帝王以及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都没有征服的这片亘古荒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的北大荒人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才改变和驯服了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他们为开发建设这片土地奉献了青春、终身和子孙,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谱写了人类拓荒史上最为壮美的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十三年来,随着历史的演进,我们经历了从856农场到合江农场、抚远农场、勤(秦)得利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27团、五星农场,再到勤得利农场的历史变迁,也为鸭绿河、浓江、青龙山农场的建场与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到2021年,勤得利农场、分公司下辖11个管理区,拥有耕地面积107万亩,人口达1.7万余人,年产粮食10亿斤,产值9.5亿元,曾多次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把当年的北大荒真正变成了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的北大仓。</p> <p class="ql-block">勤得利农场,分公司已成为一个集现代化大农业、粮食加工、经贸流通、旅游、教育、科研、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及各项基础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大型农垦企业。</p> <p class="ql-block">如今五星山下的勤得利大地风光秀美、田畴如画、稻菽飘香,被誉为“塞北江南”,犹如镶嵌在北国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事业必然造就伟大的精神。六十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实践,三代勤得利人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农场几代人在第一代军垦人影响下继承南泥湾精神,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在农场长期艰苦卓绝的开发建设中形成的一种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的组成部分。今天,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建设者们,不断丰富和拓展了北大荒精神的新内涵,形成了北大荒人崭新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五星山下的丰碑》这部相册所反映的人物和事迹,是北大荒人这个英雄群体中的一部分或是一个缩影。我们编纂这部相册的目的,就是通过这部相册中反映的人物照片和事迹,让第一代军垦人的音容笑貌在勤得人的记忆中永存,让第一代军垦人的拓荒精神旗帜在五星山下高高飘杨,历久弥新。在勤得利的子孙后代心目中永远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为在当前开展百年党史教育,弘扬革命光荣传统,传承北大荒精神,提供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教材,为勤得利农场、分公司在改革发展和十四五规划的进程中提供強大的精神动力。勤得利的末来必将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一年五月二十八日</p> <p class="ql-block">秘书组在五星会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秘书组成员在搜集资料</p> <p class="ql-block">倡导人、执行编辑边卫国在认真审核《五星山下的丰碑》样书</p> <p class="ql-block">省农垦作家协会副主席、勤得利关工委主任 曲洪志</p> <p class="ql-block">第一代军垦代表 五八老兵宋家榜</p> <p class="ql-block">勤得利关工委副主任 田新峰 </p> <p class="ql-block">执行编辑 耿仁德 田新峰</p> <p class="ql-block">秘书组 李燕婵 高伟萍 李义华 刘江 老兵宋家榜</p> <p class="ql-block">秘书组 徐国忠 张丽艳 杜志艳 刘文秀 刘淑芬 边卫国 董建国</p> <p class="ql-block">编后记</p><p class="ql-block">《五星山下的丰碑》即勤得利农场1958年复转官兵纪念相册,这部纪念相册筹备工作,是在1958年复转官兵边清悦之子边卫国同志的积极倡导下,由在以场内居住的1958年复转官兵子女徐国忠,赵启武,高河岭,董建国,耿仁德等为代表的三十余人自行发起并相应的成立了筹委会,与此同时成立了有17名复转官兵子女志愿者参加的编委会。于2020年5月28曰正式建立勤得利农场1958年复转官兵子女微信群,这个消息一经发岀受到了场内外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农场党委及两名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切,得到了在全国各地复转官兵子女热切响应和大力支持。编撰本纪念相册的初衷,就是为了缅怀和追忆农场广大1958年复转官兵为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开发建设北大荒事业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和丰功伟绩,进一步弘扬北大荒精神,延续和传承红色基因,弥补勤得利农场开发建设史上的空白,为农场后世子孙留下一笔永恒的财富。</p><p class="ql-block">时隔60余年,由于内地调干、场县分家、异地安置等因素导致资料缺失,以及大部分复转官兵已经过世等诸多原因,给收集、整理、编撰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编委会的工作人员经过10个多月的辛勤工作,联系到居住在全国30多个省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的复转官兵子女,共查阅复转官兵资料3000余份,走访座谈健在复转官兵60多人次,共收集复转官兵名单970人,经反复核对甄别后确认复转官兵身份798人,对接复转官兵子女570人,收集复转官兵简历、照片525人。</p><p class="ql-block">此项工作得到了农场党委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为了传承北大荒精神,教育下一代,农场筹资将1958年复转官兵纪念相册印刷成册。由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秘书组人员水平有限,因年代久远,时间仓促,资料整理如有失误和</span>遗漏之处,敬请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