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之(5)湘鄂赣军区

张宜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湘鄂赣军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所属的军区,前身是湘鄂赣苏维埃军事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28年11月,为加强湘鄂赣边区对革命武装的统一领导,湘鄂赣边军事委员会成立,黄公略任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29年4月,湘鄂赣边军事委员会改称军事部,黄公略任部长。9月2日,湘鄂赣军事部又改称军事委员会,彭德怀任书记。同年冬,根据中共湘鄂赣边特委的决定,湘鄂赣军委将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等县的游击武装集中起来,编为湘鄂赣边独立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30年5月,为扩大地方武装和适应根据地当时形势的发展,将湘鄂赣边独立团扩编为湘鄂赣边独立师,辖3个纵队。同年8月,湘鄂赣边军事委员会撤销,湘鄂赣边区根据湖南省委的决定,以红军独立师为基础,集合平(江)修(水)铜(鼓)岳(阳)各县赤卫队编为红军第16军,下辖第7、第9师。9月,组建第8师。归红3军团建制,属湘委办事处领导。9月底,红军第一方面军东去江西,红军第16军留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独立坚持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31年1月,中共湘鄂赣特委决定,以浏阳、萍乡、万载、宜春等地游击武装合编为湘鄂赣红军独立第1师;以平江、修水、铜鼓等游击武装合编为湘鄂赣红军独立第2师。2月中旬,中共鄂东特委又以鄂东阳新、大冶、通县等地游击武装编为湘赣红军独立第3师。7月初,中共苏区中央局革命军事委员命令,成立湘鄂赣省红军总指挥部,辖湘鄂赣红军第16军和湘鄂赣红军独立第1、第2、第3师及彭杨红军学校。同月,撤销红军第16军第8团,另组建总指挥部警卫团。8月,湘鄂赣省委决定,将红军第16军第7师缩编为第1团;第9师缩编为第7团。另将鄂东南地方武装改编为鄂东南红军警卫团,将平江、浏阳、万载、宜春等地地方武装各改编为1个警卫团。10月,为加强湘鄂赣边革命武装的统一指挥,湘鄂赣省苏维埃军事部成立。11月,湘鄂赣边红军总指挥部根据中共湘鄂赣省委决定,将辖区划分为3个军区。其中,以修水,平江,通山地区为第1军区(又称中部军区),浏阳、铜鼓,万载,宜春、萍乡为第2军区(又称南部军区),阳新,大冶、武宁,瑞昌为第3军区(又称北部军区)。同时,将鄂东南红军独立第3师改编为红军第16军第9团。此时,红16军仅辖第1、第7、第9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32年3月,根据中共湘鄂赣省委的决定,湘鄂赣红军学校第5分校成立(1933年初,改称军区随营学校)。4月初,中共湘鄂赣省委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关于“湘鄂赣区的军事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关系”的指示,将湘鄂赣省红军总指挥部改称湘鄂赣军区,孔荷宠任司令员,黄志竟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严图阁任参谋长。下辖;红军第16军,孔荷宠兼任军长,黄志竟兼任政治委员,郭子明任参谋长(军下辖:第1、第7、第9团);红军独立第1师,徐洪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独立第2师,邱训民任师长,李子良任政治委员。湘鄂赣红军学校第5分校,高咏生任校长,李楚屏任政治委员。同时,将原第1军区改称为中(东)路指挥部,林楚才任指挥;第2军区改称为南路指挥部,郭子明任指挥,何岑一任政治委员;第3军区改称为北路指挥部,张涛任指挥,方步舟任政治委员。5月8日,中共鄂东南道委以鄂东南红军警卫团为骨干,加上鄂东南地方武装重建独立第3师,张涛任师长,叶金波任政治委员。9月,红16军又恢复所辖第7、第9师机构。第7师,高咏生任师长,汤学成任政治委员;第9师,李玉根任师长,温锦惠任政治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33年1月,湘鄂赣军区将北路指挥部分为富河河南指挥部和富河河北指挥部,归湘鄂赣军区北路指挥部领导(1934年2月两个指挥部撤销)。2月10日,中共湘鄂赣省委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以湘鄂赣红军独立第1、第2师为基础,组建湘鄂赣红军第18军。6月中旬,根据中革军委命令,湘鄂赣红军第16军缩编为红军第16师,归湘鄂赣军区直辖;湘鄂赣红军第18军缩编为红军第18师,不久开赴湘赣苏区归红军第6军团建制。8月1日,中共鄂东道委根据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2月7日命今,组建湘鄂赣红军第17军,湘鄂赣红军独立第3师编入该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34年1月,湘鄂赣红军第17军作战损失严重,番号自行撤销。2月,湘鄂赣苏区大部成为游击区,军区所属3个指挥部撤销,重新划分为3个作战分区。鄂东南为第1作战分区,邹之谟任司令员,黄加高任政治委员;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地区为第2作战分区,方浩然任司令员,涂正坤任政治委员;浏阳、宜春、万载地区为第3作战分区,丘金声任司令员,傅秋涛任政治委员。7月,湘鄂赣军区在第5次反“围剿”作战中失利,湘鄂赣红军第16师番号自行取销。1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和湘鄂赣军区决定,重建红军第16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35年6月,湘鄂赣军区特务团组成,归红军第16师领导。6月底,国民党调集6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赣军区及红16师“进剿”,至11月,红军第16师遭受严重损失,部队番号再次撤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36年7月,根据中共湘鄂赣省委的决定,湘鄂赣军区重新设置军分区。将原3个作战分区分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4个军分区。不久,西南与西北军分区合并,称西北军分区。7月底,以红军第47团和红军游击队为基础再建湘鄂赣红军第16师。12月,将军区特务团改称湘鄂赣军区独立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37年5月10日,湘鄂赣军区及红军第16师在反“围剿” 中损失严重,为统一领导湘鄂赣地区的军事斗争,成立湘鄂赣军区人民抗日军事委员会,湘鄂赣红军第16师改称湘鄂赣红军游击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抗日战争初期,湘鄂赣军区人民抗日军事委员会与湘鄂赣红军游击队合编为湘鄂赣抗日军第1游击支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span></p> <font color="#39b54a">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湾老屋)</font> <font color="#39b54a">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湾老屋)</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