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9年从东易村小学,直接就读西易村初中学校。当时父亲在东易煤矿工作,我们在矿上居住,从家到学校不足2公里,每天上学和放学需翻越一道“Ⅴ”型深沟,沿着崎岖山路艰难行走。那时初中学制为2年,学生全部实行走读,中午自带干粮,由学校食堂免费加热后在校吃午餐,学习和生活比较艰苦。我在西易初中学习一年后随母亲又迁入白堂公社中学继续攻读初中二年级,直至考入高中。我的初中学习是在西易和白堂两个中学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我国中小学学制发布以来,一直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从1960开始,全国部分地区学校开始推行小学五年一贯制,初中七年一贯制。1967年中央发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后,全国各地又轰轰烈烈地掀起新办七年一贯制学校的热潮。西易村历来为平鲁县陶村乡和白堂乡文化交流地,教育备受当地政府重视,经县里批准,西易村中心校附设了初中班,称为七年制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二年),当年扩招一个初中班,时任中心学校校长高义,改任七年一贯制学校校长。教师从原来学校中选拔配备。初中任教的教师有:李峭、许进、古守义、苗华等。当年学校拥有石窑30间,设有小学班5个,初中班1个。我们是西易村初中班成立后迎来的第一批学生,学生大部来源于西易村和附近的东易村、石崖湾村、马鞍山村、上窑村、白辛窑村、南寺村、东酸茨村、南寺村等8个村庄。据《西易史略》记载,1976年,西易学校在原来基础上,又新建了11间砖瓦房教室,办学条件得以完善。1984年,全县针对初中点设置过多、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等问题,西易村也撤销了初中班。西易村从开始办初中班到1984年,共招收16个初中教学班,毕业学生人数816名。其中升入高中110名、升入中专43名、参军14名,其全返乡参加工农业生产。在返乡学生中也涌现出不少优秀乡村干部、教师、工人农民。1998年停办数年的西易学校又设置了初中班,配备了强有力师资,教学设施达到了县(区)级办学标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p> <p class="ql-block">西易村学校,是我从小学升入初中的第一站,经历了七年一贯制学制改革的教学历程,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次新的转折。在西易学校就读虽时间短暂,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教师爱岗教业。我们任教老师,多数是从师资类专业学校毕业的,有着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热爱教育事业,扎根山区精心教育。在他们之中,大部分长期住校,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从不叫苦叫累,从不因事离开工作岗位。班主任老师李峭爱学生似子女,十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学精益求精,是一位启蒙好老师,他的言行、思想、方法至今记忆忧新,对我一生成长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于一名学生,学制和学校环境固然重要,但教师作用不可估量。我的启蒙与老师是分不开的,老师的爱岗敬业精神,至今快60年过去了,仍打动着我的心。在这里特向西易学校老师问好,并向关心支持我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感谢!在西易学校,我们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建校活动,义务参加平整校园、背石头等建校劳动,既锻练了身体,增强了意志,又从小培养了爱学校、爱集体、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尊师重教是西易人一惯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西易学校发展变化是最有力的证明。西易村的发展巨变与教育是分不开的,是教育的反哺作用下结果,教育是本,教育是魂。历史地看七年一贯制,在当时看是办在农民家门口初中学校,不住校,不花钱,不考试,就近上学,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普及率高,深受老百姓欢迎和拥护。</p> <p class="ql-block">七年一贯制是小学与中学连缀为一体,学生从一年级开始,相继完成小学至中学教育,其间不间断、不选拔,一贯制地接受教育,实现了初中的直通车,免除了初中入学考试心理负担。专家认为,它的兴起是一种办学模式,体现了教育一体化的规模集聚效应。教育一体化在学制设置上,把教育功能定位在发展而不在选拔,符合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教育规模集聚在资源重组上,把教育资源组成一个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联系密切的集聚体,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符合义务教育办学宗旨。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七年一贯制的教育实践,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与学者深有同感。随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七年一贯制己淡出世面,但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值得后人借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