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北京,住在皇城根儿,就是一个大写的幸福。作为一座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860余年建都史的北京,它的根儿在哪儿呢?</p><p class="ql-block">就让我们穿越历史,一起去看看老北京的皇城根儿都在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北京城原有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垣。</span>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城则是环绕在紫禁城之外的一座城,是拱卫皇宫的重要屏障。</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的北京城如图所示,图中红线部分就是北京皇城的范围。(图片和文字转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明清的北京皇城四周围有高大的红墙,这就是著名的皇城墙。</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着几百年历史13公里长的古皇城垣,在本世纪20年代初已被殆尽,大部被拆除,只留下不足3公里南面一段,其他三面皇城墙都已无存。</span></p><p class="ql-block">如今地面上存留还能让后人见到的,只有天安门两侧矗立的“天安门红墙”及一些部分城墙。城门现基本已不见踪影,只留有部分历史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安街上的“天安门红墙”。</p> <p class="ql-block">在现代的北京市中心地区上面,红线的地方就是北京皇城根的范围:(图片和文字转载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皇城就有城墙,有了城墙就有城根,而顺着墙根形成的街道,历史上大多时间都称为皇城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很多地方都被泛指为”皇城根“,但实际上的“北京皇城根”是一个有明确范围的地方。一般来说,皇城根主要是指北京皇城东西两侧的东皇城根和西皇城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西皇城根,为旧皇城西边,从地安门西大街自北向南:即西黄城根北街、西黄城根南街、灵境胡同(东段)、府右街这几条街道,其中灵境胡同为东西向道路,是北京皇城的一个拐角,到灵境胡同向东拐至府右街一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皇城根”街道,现都被写成“黄城根”,这并非错别字,作为道路的时候,它们就是叫“黄城根”,而非“皇城根”。</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政府为削除皇权遗迹,改“皇”为“黄”,皇宫改为“故宫”,皇城根改为“黄城根”,皇历改为“黄历”,以示反对封建皇权。</p> <p class="ql-block">说到皇城根,不只是因为它贴近皇城,更是由于东、西黄城根儿两条大街上留存着元明清三朝几百年的历史痕迹和遗址。</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有一种幸福,叫住在皇城根儿!真是被幸福眷顾,我家恰就住在西皇城根儿😊。绕着西皇城根游走一圈,既健身又可以去看看老北京皇城的根儿。<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北京的美好,必须得脚步丈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市观光双层巴士穿梭在皇城根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太平仓胡同,是</span>进入西黄城根的第一条胡同,建于明正德5年(1510)前身为永昌寺,清代废弃改建为承泽亲王府。</p> <p class="ql-block">我们大院也曾是承泽亲王府的院落,<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太平仓胡同北侧可见大院的</span>后围墙和红色的后门。</p> <p class="ql-block">现胡同内大多为单位,只有少量平房民居。北京市156中学在太平仓胡同内。</p> <p class="ql-block">西皇城根北街,名校汇集地。位于街道两侧的两所北京名校:北京四中和北京黄城根小学。</p> <p class="ql-block">鼎鼎大名的百年老校北京四中,建于1907年,初名为“顺天中学堂”,1949年改名为“北京市第四中学”。</p> <p class="ql-block">北京四中的题名是郭沫若。这也是个名人辈出的老字号,<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北京市重点中学。</span>其招生成绩,绝对是北京孩子的风向标,同时还设有国际部,招收国外生源。</p> <p class="ql-block">与四中隔街相望的是黄城根小学,为北京市西城区重点小学,<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并称老北京城小学里名镇京师的扛把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城根小学</span>前身为创建于1904年的内务府三旗初等第六小学堂,1906年改为北洋官立第二小学堂,是最早的公立小学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皇城根北街2号,为全国人大会议中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庄重而神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会议中心隔街相对的毛家湾,是</span>前毛家湾、中毛家湾、后毛家湾胡同的统称。在一场震惊中外的政治事件之后,毛家湾名声显赫,不仅北京,而且海内外都知道毛家湾曾是林彪的官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家湾不仅住过林彪,新中国成立后,先于林彪住进这个宅邸的是高岗,高岗1953年正式调到中央后离开了毛家湾。</p><p class="ql-block">1956年林彪入住毛家湾,直至1971年,前后达15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毛家湾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林彪。</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黄城根北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毛家湾甲一号就是中央文献书店。</span>当年以发行中央级出版社新书而著称,但现在已是风光不再了,光顾的读者不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店后面就是毛家湾一号院:林彪昔日的官邸。1980年以后这里改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档案馆,现在中央文献出版社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西黄城根北街9号,原8341部队驻地,现应该还是警卫部队。</p> <p class="ql-block">西皇城根北街11号,应该也是中直机关单位。</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是一所即有古老传统文化,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完全中学。前身是初创<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于1904年的</span>光华女中、耕莘中学两所寄宿制教会学校。1952 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后,正式命名为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穿过西安门大街十字路口就是西黄城根南街。这里曾是老皇城西门——西安门。1951年,因西安门旁边的摊贩失火,西安门遭焚毁。</p><p class="ql-block">老皇城有四座城门,东西南北一面一座。南为天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地安门,现仅存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安门大街与西黄城根北街交叉路口的西北角红色建筑是当年老皇城西安门的“值房”。现西安门值房已沦为商铺。</p> <p class="ql-block">西黄城根南街,这个地方原本老北京皇城的西边界,为西皇城根城墙,但是在民国时期已经拆除了。</p><p class="ql-block">这条街绿树成阴,极为幽静。因为靠近中央行政单位,因此一般行人比较少。</p> <p class="ql-block">西黄城根南街东侧,经改建为城墙式结构的一道长长的墙,虽然并不是真正的城墙,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起来仿佛老北京皇城依然存在,显现出老北京城墙的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在西黄城根南街与西安门大街交界路口拐角处的“类似城墙”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当北京皇城的城墙已经拆去将近100年的时候,在原本皇城西侧的地方,能够出现这一条像城墙的建筑,也算是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西黄城根南街的西侧则是当年老北京的内城。</p> <p class="ql-block">西黄城根南街东西两侧表现了不同风貌,东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像城墙,西侧市井气息十足,</span>这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西部黄城根附近,平房已经疏解、腾退了很多,这里现既有的居民,其实已经算是少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黄城根南街西侧的市井气息,</span>三五街坊居民聚集在一起或闲聊家长里短,或下棋、打牌打麻将,一幅生活气息浓郁,体现北京胡同居民惬意、悠闲的生活场景出现在你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西黄城根南街路东这一大片新的青砖建筑感觉好神秘!估计跟西安门东侧的国管局院子通着的。</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墙的南端,有着少量的对外开放建筑,而北段<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几座仿古建筑,</span>则更像是封闭的“城墙”,高墙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属于行政办公建筑,</span>有军人驻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驻守在高墙院内的军人。</p> <p class="ql-block">西黄城根南街路西,还有一片古建筑群,南起大酱坊胡同,北到颁赏胡同,占地面积约二十公顷,是清朝的礼王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京有句老话“礼王府房,豫王府墙”,说得是礼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墙高。由此可以看出礼王府的规格,在北京诸多王府里面的等级是非常高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礼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明代曾是崇祯皇帝外戚周奎的私宅。清朝入关进驻北京之后,此地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礼亲王代善所有。</p><p class="ql-block">礼王府民国时期曾为华北大学,华北大学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改为内务部(后改民政部)办公用地。</p> <p class="ql-block">华国锋晚年就居住在这院里,自1981年开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算起,华国锋在这里度过27年远离公众视野的生活。<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礼王府为国务院事物管理局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沿着皇城根儿走,到处都是切切实实的古迹。继续南行至与灵境胡同交叉的十字路口,西黄城根南街就终止了。本因顺墙南行的皇城在此提前拐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皇城在这里缺了整整一块西南角。</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位于西黄城根南街与灵境胡同交叉的东侧人行道上,已埋入地下100多年的“明清皇城西南城墙拐角残迹遗址”。是2000年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中发现了地下古建筑,为明清皇城的城墙基址。</p> <p class="ql-block">后来,为了不影响正常的道路施工,这段皇城根儿被再次埋入地下。文物部门在铺便道砖时,将这1.5米宽的皇城根儿上面专门用耐磨的石材铺道。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这段皇城根儿,另一方面也是让路过的人都知道自己所行走的地方,正是皇城根儿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图中可见老皇城的城墙不是正四方形,西南角有一个缺口,缺口处东西走向的胡同就是灵境胡同,灵境胡同以北的南北走向的胡同,是西皇城根南街。灵境胡同东口以南的南北走向的胡同,是府右街。 (转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皇城在这里缺失了一角,<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拐弯沿着灵境胡同奔东而去,一直插向中南海,然后再沿府右街南行,到达西长安街。</span>从来都讲究四四方方的皇城,在这里则不知什么原因缺失了一角。</p><p class="ql-block">皇城缺角的原因, 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始终是个未解之谜。皇城缺角的原因就让它是个谜吧!古老的北京正因有无数的待解之谜,方显出历史的厚重与迷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视频:在灵境胡同东侧路北的人行道上,有几块仿长城垛口的砖石,每个垛口上面还有一个石刻的字,连起来是“明清皇城根”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灵境胡同,北京城最宽的胡同。这条名为胡同,实为大街的地方,实际是一段东西走向的皇城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灵境胡同,宽阔笔直。在这里,看不到炊烟袅袅,更多的是现代化的建筑,行色匆匆的人流,还有穿行如织的车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已经完全看不出北京老胡同的模样了,俨然是一条现代化的大街,只是牌子上依旧写的是灵境胡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两侧的平房早已拆除,道路两侧,全是一片楼群,尤其是南侧,一间老房子都没有了。从西口往东口走了差不多三分之二,才看见了胡同北侧几间原来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些房子坐北朝南,街门门楼建筑感觉是现代改建的,下半部分是清代街门的样式,上有门簪下有门墩,但上半部分没有挑檐,感觉是民国样式的。</p> <p class="ql-block">前方红墙与灵境胡同交叉的街道,就是皇城的西围墙--府右街。位于西城区东南部的府右街,南起西长安街,北至西安门大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府右街位置图(转自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肃穆庄严的府右街是一条有故事的街巷。</span>这条与故宫同龄的街道,故宫建成600多年,它也存在了有600多年了,特殊的位置,注定了这条皇城红墙下街道的不凡身世。</p> <p class="ql-block">府右街原是建故宫时存放灰瓦土石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清时可是挨近大内的地方,明朝大太监汪直的西厂就设在这里。</span>1913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总统府设在中南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府右街就是因为位于民国总统府之右侧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丁字路口南北两端都是府右街,但因城墙拐弯,所以只有府右街南部是皇城边角,很长一段的皇城墙都隐在中南海围墙的里面,而府右街北段其实位于皇城内部。</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府右街,<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紧挨着祖国的心脏,东</span>侧是高大的红墙,西侧是长长的铁栅栏,里面种着很多茂盛的树和花,隔着这些隐约可以看到里面有白色欧式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踏上这条庄重静穆的街道,我会感受到祖国的心脏在勃勃跳动,</p> <p class="ql-block">府右街东侧人行便道封闭,只有便衣、警察可以走,行人都得走西侧人行便道。</p> <p class="ql-block">古老宫墙与西洋建筑左右对望,形成一种奇特的融合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巍巍红墙,一座无字之碑。这是</span>府右街一线作为中南海西墙的一段西垣,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极其美丽。我们的先民们就是用这样一圈红墙黄瓦,将一座举世无双,又尽善尽美的城中之城,从北京城中勾绘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府右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很有政治色彩的一条街,与中国最高权力中心中南海一墙之隔。</span>中南海西侧的府右街开的门最多,有七八个吧,大门有哨兵、警察、便衣守护,戒备森严。</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侧除了高墙基本就是中央各部所在,整条街的氛围都很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街道西侧<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少院子</span>看起来很低调,没有挂牌,除了门牌号数,浑身上下也没任何标示,这些不挂牌子只标门牌号数的隐秘部门,都是些“国”字头部委机关等重点机构。</p> <p class="ql-block">府右街133号, 是府右街特勤消防救援站。该站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成立专职消防,建队至今已有123年的历史了,被称为“ 共和国第一消防站”。</p> <p class="ql-block">府右街135号是中央统战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府右街137号为清仪亲王永璇府邸旧址,永璇是乾隆帝第八子。现为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长安街和府右街南口路西的这幢红顶的三层楼也是中宣部的。</p> <p class="ql-block">府右街路东的中南海西围墙,为明清两朝皇城西墙的一部分。时光,就在那里。不惊不喜,不留不动。如今,这条红墙下的街道,还在静静讲述,那些红墙内外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夏天两边的槐树成荫,阳光下,有光斑透过树叶,真的很美。</p> <p class="ql-block">府右街南口与之相交的就是西长安街,前方那幢灰色三层楼就是中共中央办公厅。</p> <p class="ql-block">站在长安街上看府右街<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仿佛还能看到流逝而去的朝代更迭与过往曾经,美丽<span style="font-size: 18px;">肃穆的</span>黄瓦红墙在诉说着百年沧桑变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皇城只有一街之隔,相对于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这里的灰墙灰瓦,更是一种民间色彩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边是大气的红墙绿瓦,象征着国家机器,一边是古朴的青灰四合院,象征着民间烟火。</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府右街西巷,明代为宫人织锦之所,清代曾一度称巧机营。1965年因位于府右街西侧,定名府右街西巷。</p> <p class="ql-block">胡同很窄,两侧为大小不一的平房院落,古老的胡同依然承载着平凡而真实的当代百姓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同里的西长安街街道居委会 。</p> <p class="ql-block">与中南海西侧红墙外一街之隔的府右街派出所,其职责是维护中南海周边的治安,被称为中南海“红墙卫士”,全部双语上岗。</p> <p class="ql-block">走在府右街上,视线很容易被红墙下的警卫岗楼和执勤武警所吸引,相比之下,西侧一座低矮古色古香的仿古四合院显得很不起眼,如果不是悬挂着一块标有“中南海邮政支局”字样的招牌,很难将它与上送下达中南海信件的中南海邮局联想到一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一直为党中央国务院服务,直到90年代对外开放为附近居民提供服务,历史悠久且神秘,</span>被誉为“红色邮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路边停着一辆辆绿色的邮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府右街丙27号,自忠小学大门。在北京,说起张自忠路很少有人不知道。可张自忠路虽以抗日名将张自忠命名,却不是张自忠将军生前住过、工作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张自忠将军生前在北京的居所,恰恰在府右街上,府右街丙27号这处宅院,便是张自忠将军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故居坐北朝南,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院内设有张自忠将军纪念碑一座。1948年,张将军的子女遵照父亲遗愿在此开办自忠小学。曾经的将军府里,已是桃李满园。</p><p class="ql-block">如今,这条红墙下的街道,还在静静地讲述着对英雄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自忠小学北侧,还有一座分校,同样大有来头。府右街1号的自忠小学分校为清雍正九年(1731)建的永佑寺,为祭祀城隍之神的宗教场所。主要建筑坐北朝南,外垣门朝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府右街,从开辟到现在,从曾经的皇家老街到今天的红墙内外,历经着近百年的岁月洗礼,<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流过已逝的时光,</span>安静地见证着红墙内外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尽管街道两边警车多、警察多、便衣多、警惕的眼睛多,但我作为遵纪守法的中国公民,昂首挺胸走直线,坦坦荡荡走完了府右街全程。</p> <p class="ql-block">出了府右街北口,前方是北大妇产医院楼,据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中国人办的西医院,至今已有百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位于文津街的中南海北门。</p> <p class="ql-block">文津街7号的国家图书馆。巍峨古老的汉白玉的大门,一对威武的石狮分列大门两侧,是中国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一座图书馆,梁启超、马叙伦、蔡元培等曾先后任馆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其前身可追溯到1910年成立的京师图书馆,它是当时远东最先进的图书馆之一,共耗费银元240余万元,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占地面积七十六亩。解放后改名北京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部。</p> <p class="ql-block">国图馆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建筑外观是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红墙绿瓦,金钉珠门,庭院内典雅幽静,两座华表矗立在青苍的松墙旁。</p><p class="ql-block">这里平时可以看书,周末经常有讲座。因疫情不得入内,遗憾!</p> <p class="ql-block">古老美丽的图书馆留下了我的身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