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赴滇知青五十周年聚会感言.成都)

古童唐光辉

<p class="ql-block">一幅横标,寥寥数语,红布黄字,其中藏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过去。只有当年支边的亲历者、那些青春勃发的少年男女,才能深切理解横幅的意义、因为这些文字中藏着一段历史,这是他们共同的艰难经历。那一年,他们融入成都支援边疆建设的大军,用稚嫩的身体肩负起建设云南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为了回忆那特殊的年代,老夫翻出了尘封几十年的合影。班主任老师(右一)转赠于我的这张集体照片,她们定格的是我中学的同窗、时值最佳年华的花季少女。拍下了这张青春照,她们中的多数要在五个月后登上南下的列车,到云南边陲去战天斗地……这些女孩是成都二十三中二连二排的学生,她们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云南耿马孟定……</p> <p class="ql-block">1971年6月17日,一趟装载一千多人的列车待发,这些乘客是奔赴边疆建设的花季年少,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云南边陲红土地去改天换地。当时的成都火车站人声鼎沸,狭窄的车厢里拥挤不堪,亲人的嘱托,同学的告别,依依不舍的述说,离别家乡的啜泣。这些离家的青年心中有志,绝大多数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家人阻拦的,不乏偷下户口上了火车,个别的啥也不顾直接爬上火车藏身于人群里。这些憧景美好的青年,只是当年支滇十几万大军的缩影,我们成都这一地,就分批次去了一万七人有余……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汽笛一响,车轮转动,车厢里哭声顿起,本是父母心头肉,如今一别支边行。绿皮火车载着这些怀有梦想的年轻人、告别亲人翻山越岭去远方、同时也带走了父母的心……</p> <p class="ql-block">生产建设兵团,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续组建的各类生产建设兵团。它是中国通过军垦这种特殊体制达到巩固边防,发展经济,安置人员的目的。兵团成为党、政、军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半军事化组织和社会经济体系,尽管如今只有新疆生产建设团存在,但是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全国陆续出现过12个兵团,三个农建师……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于1969年10月6日开始组建,1970年3月1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思茅,建制归昆明军区,行使军级权限,由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和云南省军区领导。兵团在原农垦分局、总场、农场、生产队的基础上,组成四个师(一师在西双版纳,二师分布在临沧地区,三师大部分在德宏州内、少数团场设在保山地区,四师分布在红河等地区),23个团,116个营,1038个连队,4个直属企事业单位。到1972年年底,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干部、战士、职工共计18.7万人,总人口达29.6万人,其中接纳北京(8000多人),上海(4.76万人,包括上海郊区青年农民2万余人),成都(17000余人),重庆(24000)人,昆明(10000)人,共计11万多人,到了1977年底,整个云南垦区的知青还有8.71万人。后来由于诸多原因及弊端,1974年6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撤消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及师、独立团的建制,分别成立云南省农垦总局和分局……</p> <p class="ql-block">火车下来转汽车,经过五天的行程,我的同学们终于来到云南耿马孟定。同学们刚到就被从头到脚泼了一盆冷水、四面透风的茅草房,不禁让人联想到"茅屋被秋风所破歌"(此图为护送支边青年的工宣队所拍)……离开学校之前,宣传动员的过头,让许多知青面对现实茫然不知所措、终于明白憧憬的"立马横刀钢抢在握"的边疆生活、特指的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有的知青连队到达后、竟然要现砍树割草现搭栖身之所,艰辛的知青际遇,岂是当今的青年能知能懂……</p> <p class="ql-block">孟定镇: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辖镇,是云南的副县级镇。"孟定″源于召武定的传说,在傣族中"孟"同"勐″,意为大的地方,而"定″是"三十二弦琴″,孟定的意思就是"会弹琴的坝子″。孟定地处云南省西南部,距县城八十公里。其东与耿马佤族自治贺派乡、耿马镇相连,南与沧源县芒卡镇接壤,西面与缅甸滚弄交界,北与镇康县木场乡为邻,国土总面积10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0050人(2017年)。2015年,孟定镇完成经济总收入24.8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1.26亿元,工业总产值11.55亿元,常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牧入30296元、常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8元,……这是当今百度词条的概述。不过遥远的五十年前,国家百废待兴,国力相对落后,这地处边陲的孟定坝可想而知。眼下老旧的孟定街子图片,让人联想到刀耕火种之情形。落后需要改变,所以成百上千的知青来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没有粉饰,没有雕琢,老夫费尽心思搜寻,找到的老旧照片寥寥无几。岁月沧桑,带走了他们的年华,这些模糊的旧照却定格了他们的风华正茂。立志建设边疆,绝大多数青年未被艰难困苦击倒,战天斗地的艰辛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道明。八年岁月,他们饮水同源,同锅舀饭,集体种稻割胶、开荒种田,或是泥巴地里打砖,烈日之下挥汗改木……闲遐之余,他们灯下夜读,或学一些技术,想要放松,拨弄自己心爱的乐器自得其乐,家中寄来美食,好友尽情分享,身体有恙,自有同学关心……青春献给了孟定坝,言不尽道不明的复杂情感怎能不让他们铭心刻骨……</p> <p class="ql-block">人生就是一部恢宏的交响乐,而青春则是最为动人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孟定艰难何其多,青春磨砺终不悔……</p> <p class="ql-block">闲时学车,心情甚好,灿烂的笑容好似闻到了腊肉飘香,这是生机勃勃的青春写照。</p> <p class="ql-block">南国边疆的特色、香樵树片片成林,留下赴边的身影,供未来回忆……</p> <p class="ql-block">孟定虽艰苦,知青自得乐……</p> <p class="ql-block">边疆需要发展,人类需要繁衍。离回家的时间不远了,此时知青的情爱已逐渐开花,美好的时光让人万千感慨。可也有不尽人意之事,支边青年与林场子女的结合,给以后的他们带来诸多烦恼、这其中,上海知青为最……</p> <p class="ql-block">1979年底,经过八年战天斗地的知青们返回了各自的城市,极个别的却把一腔鲜血洒在了红土地。青春时期的情感让少数人在云南安营扎寨,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小学、中学的同窗,下半生留在了云南,如今以西双版纳为家……</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玩伴,小学、中学共读。支边的她毅然去了孟定,一生追求进步。知青返城,她却留在了昆明长住。</p> <p class="ql-block">青山依旧,河水长流,离开了,却又回头。那些返城之后的支滇青年,甚至包括赌咒发誓不再来的,结果是数年之后三两相约、八九成群默默地回到孟定,来回忆美好的、且是艰难的青春岁月。这辈子你有可能忘掉了诸多往事,但你却忘不掉身处孟定的一切,因为人生最精华、最宝贵的八年你留在了这里,这里是你精神上的第二故乡……曾几何时,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那些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超过1400万人,无论是去农村,还是到建设兵团,艰苦的环境锻炼了这代人的意志,你们或多或少为建设祖国尽了一己之力!这一代知青为边疆建设流下了辛勤的汗水、如今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青春无悔!不是吗?如今带领我们走在逐渐强国道路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都曾经过知青岁月的磨砺……</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为网络截图,在此一并感谢作者)</p> <p class="ql-block">熟悉的蓝定河,你是多么的亲切,那八年,无数知青的身影犹如桥上的背影过来过往,"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p> <p class="ql-block">怀旧返孟定,寻觅青春的足迹。脚下是踏过千万遍的红土,你说有情还是无情?八年来,我的女同学们大多数在种水稻,这就是最早的二营七连。忆往昔,蚂蟥田里插秧,挥汗如雨割稻,或是垦荒种菜,不可谓不艰辛。如今站在熟悉的田野中,怎能不思绪万千,粮食的来之不易,他们知道……</p> <p class="ql-block">孟定的岁月,这些简陋的房屋为知边青年遮风避雨。也许是故意留下的历史见证吧,勾起了过来人无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这些胶刀、胶碗和自制的纪念品,深藏着赴滇青年对支边岁月割舍不掉的感情。作为见证历史的小小胶刀、胶碗,它把我的思绪拉回了上个世纪……1976年的三月,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早已改制为云南农垦总局,因为拍摄知青电影的缘故,我们来到了西双版纳密林深处的农场,与上海、重庆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带我的上海知青身材修长看似弱不禁风,可是几百斤重的发电机在他们合力之下扛得轻松自如,我等一行青年个个去试,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扛得动!其实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几个师中,西双版纳的一师也算条件不错(后改为景洪农场),可是我在体验生活的知青群里呆了十天,他们的生活竟然如此艰苦一一白饭素菜、天天莴笋菜汤不削皮,几颗油星子在汤里幌来幌去,一月半斤肉,几下就能吞入肚皮。平常的水果是两分钱一斤的菠萝,买一口袋半生不熟的往床下一扔想吃就吃,闲来无事打鸟抓蛇,或是在敞放的跑山猪尾巴上捏个泥团,与这比狗还跑得快的猪儿比赛寻找快乐。生活磨炼了城市来的青年,困苦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安知这不是他们后半辈子的福。那时候,我也曾随知青上山割胶、那真的是披星戴月割胶去,日上三竿收胶回。一日,山上等待收胶随便一坐,我惊讶地发现这个上海知青头上有七个小孔般的头皮不长毛!我问他答:早些年割胶,见一马蜂相扰心烦赶走,殊不知一会儿引来马蜂一群猛蛰!情急之下连跑带滚下了山,等待他的是住进医院,十天之内头肿不能视物,差点丢了性命!艰辛啊!赴滇知青的岁月,他们以最好的青春年华为边疆建设作出了贡献,其艰难困苦的个中滋味,只有亲历者才知!老夫也有感慨,曾经的艰难未必不是财富,它磨炼了人的意志可能终生有益……</p> <p class="ql-block">回城了,却眷恋那方热土,知青和林场工人的情感,体现在相互的来往之中。人生有几个风华正茂的八年呢?想必为人都清楚……</p> <p class="ql-block">回城之后,常与中学的同学聚聚,人生的道路,大家行走不同,但是豆蔻年华的同学情、那份纯真沒有可比……</p> <p class="ql-block">支边五十周年纪念日到了,如今去孟定的二十三中二连二排、致民路中学的部分同学欢聚一堂。战士的后代,姐和妹同登南去的列车,与同学们身处孟定摸爬滚打八年同吃同住。也许是父辈的言传身教吧,妹和姐心怀理想,遇事淡定、遇艰不惧,乐观开朗面对当时的艰苦。如今几十年过去,同学们信赖的群主邀约一些人,筹划了赴滇五十周年的聚会,给大家创造机会尽情倾诉……</p> <p class="ql-block">留在昆明的同学身体有恙不能前来,其心声好友代为宣读:……忆往昔,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看今朝,步入老年,两鬓染霜!五十年前,我们响应国家和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要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回顾那难忘的岁月,边疆的山山水水、翠绿茂密的橡胶树,奔流的蓝定河,山间弯曲的小路,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在那片热土上,有我们曾经挥洒的汗水,……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我们奉献给了祖国的西南边疆……</p> <p class="ql-block">知青不乏人才,吹拉弹唱皆会。乐器里奏出的是心曲,翩翩起舞回忆的是过去……他们身上还留有青春的气息,这是致民路中学的才男美女。</p> <p class="ql-block">"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个信儿到北京,翻身的农奴想念恩人毛主席……″,这首亲切深情的歌,我们这一代人最懂。试问天下有谁能比毛主席更伟大、更知人民的疾苦!他带领伟大的共产党让人民获得了新生,有革命先辈们的浴血奋战才换来了老百姓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同学用深沉的歌喉、倾诉着艰难的人生:"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上山练过腿,下山练过背,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真正地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这歌词,似乎概括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人的坎坷经历,但却以偏概全,抹去了国人面对现实改天换地建设国家的奋斗精神。不是吗、祖国能够走到今天,不正是有这特殊的一代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挥汗如雨、披荊斩棘才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绩?歌曲虽好听,但内容灰暗,赞同最后一句歌词,在这个世上我们多少负出了:人生无悔……</p> <p class="ql-block">帅哥作诗,靓女诵读。岁月无情催人老,青丝渐变白双鬓。时光不再回头,如今老来相聚,满满一腔情怀,追忆孟定的过去。动情的诗文,老夫截录一段:……执手凝目,领无尽思绪,一点点,一滴滴,在脑海中依依相连……那些南风吹拂的原野,那些在晨曦中忙碌的胶园,那些舐着蓝天的烧荒火焰,那些晚风中飘过的咏吟一一"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个信儿到北京″……蓦然回首,孟定的山峦、翠幕依旧,清粼的蓝定河水、不息奔流,生动于遥遥的眷恋,模糊着心灵的泪眼……一瞬沧海几十载,千里春秋似昨天。清晰的记忆,甜蜜的相聚,融进了幸福的泪水;哽咽着万语千言,道一声珍重,给昨天,给今天,直至永远、永远……。诗言志,有感而发,这就是孟定支边青年不舍的情怀,他们如今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青春无悔!……</p> <p class="ql-block">支边的青年,互邀相聚,请上一些亲朋好友代表,畅述五十年的经历。"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憧憬那美好的的革命理想……"动听的旋律,优美的歌声、于淑珍的原唱内容知边的人最懂!是啊,八年支边皆辛苦,但是生活多阳光!</p> <p class="ql-block">同把人生最好时光留在了孟定的人,如今大家欢聚一堂。光阴荏苒,如今奔七,可曾经的知边岁月,牢牢记在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合照是一种留恋的形式,这些微笑不断的过来人,如若把他们五十年前的照片放在一起却让人唏嘘。岁月无情,光阴似箭,五十年一幌而过。如今的他们,回忆成了生活的必需,无事聚一聚,笑口常开,养得一副好身板四处游走,或学画,或唱歌,安享太平,儿孙绕膝的、则尽情受天伦之乐趣……</p> <p class="ql-block">品过苦酒,尝过甘甜,如今举杯把盏相聚言欢。青春似歌,往事如烟,这一代支边青年经历了无数的艰辛锻炼了做人的意志。有话说,人生就是酸甜苦辣,完美的人生须经历艰苦磨炼,不知这话对与不对。知青时代过来的人,有浓浓的情,深深的谊,老夫录上一段视频,配上一段音乐,记下赴滇知青五十年相聚的欢快一刻、记下他们的战友情……</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曾经历过艰难困苦的过去,辛苦一生,对国家小有贡献。如今人到暮年,既然夕阳无限好,那就让我们珍惜当下,静静欣赏晚霞之美、安享晚年的幸福人生……2021年6月下旬老夫写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