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8:20我们进入三门峡水库旅游区。这是我们14日行程(狮行天下组织的探秘灵秀湖北14日行)的最后一个景点。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共和国的领袖们对于黄河治理一直给予高度关怀。 1953年是我国由经济恢复阶段走向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在水利部长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在周恩来具体负责下,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br><br>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1月,以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华。2月至6月,中苏专家120余人,行程12000余公里,进行黄河现场大查勘。苏联专家在查勘中肯定了三门峡坝址。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三峡门水库是黄河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但是三峡门水库为了发电蓄水位常年保持较高的水平。这使得它的上游也就是陕西的渭河流域河床抬高。 投入使用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宁夏缺水地区迁徙。水库的诸多后遗症,至今也未能消除。 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根据黄河防总的要求,科学组织,精心调度,通过调水调沙,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三门峡水库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黄河下游岁岁安澜,千里大堤安然无恙。三门峡水库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工程,在黄河三次调水调沙试验中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水库联合调度,已成功把2.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没有三门峡人造洪峰的强大动力,就没有小浪底水库异重流的形成,黄河调水调沙试验的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但是三门峡水库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这里就不赘述了。 开阔的水面,如画的风景 穿行在大坝之上 宣传栏里的图片 一步跨两省 水库中的观景半岛 乘坐直梯 步入观景半岛 水晶洞是大坝的一个维修的通道,游客可以进入参观。 游览完景区为上午10点多一些,在三门峡市区就餐后,于下午6点多返回太原,顺利结束了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