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陈军</p><p class="ql-block">文字:刘玲</p> <p class="ql-block">陕西合阳是《诗经,洽川》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水乡生态靓丽之地,更是三秦大地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莘国水城碧波通衢,水网遍布,芦苇荡漾,处处弥漫着原始的文化气息,是古老中国《诗经》中以水鸟描写爱情诗歌之源头。以《关雎》太姒为代表的诗经文化,是洽川丰富的人文资源。《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翻开中国文学历史,首先就是《关雎》,儿童入学首先学习的文化课就是《诗经》首篇“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求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大明桥《诗经.大雅》与洽川直接有关诗三篇,最著名者《大明》,其中“文王初载,天作之合。蒹葭桥《诗经.国风.秦风》有《蒹葭》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即芦苇。洽川有万顷芦荡,黄河湿地之醉美景观也。</p> <p class="ql-block">有水的地方必然有桥,进入大门往前走,悠悠碧水贯穿水城始终,一座座石拱桥也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每一道石拱桥的名字取自诗经。而莘国水城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一座座石桥水中而立,静静地承载来往行人,让人仿佛行走在江南水乡。西河桥,战国时合阳隶属魏国,古称西河之地。魏文侯17年,于洽水北岸筑城,取名洽阳城。洽(hé)水桥据《洽阳纪略》记载:“洽水桥在莘里村,不知始建年代,明万历二十年重修,贡士卢拱极有记”。河洲桥《诗经.国风.关雎》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宋.朱熹《诗集传》曰:“河,北方流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洽阳略记》中记载,当时的古莘国“大河浩荡,庐舍云集,花鸟舟航不胜不殊楚越。”在合阳民间传说中,洽川还曾是伏羲创制先天八卦的地方,人们因此有了农业生产四时八节的参照,至今仍有村名伏蒙,意指蒙受伏羲之恩。</p> <p class="ql-block">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生动记载了周文王迎娶后妃太娰之盛况,亦成为太姒乃洽川美女无可争议之佐证。樛木桥《樛木》为《诗经.国风.周南》第四篇。《毛诗序》曰:“樛木,后妃逮下也。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逮下,谓恩惠及于下人,和谐众妾,这是一位贤德之妃。桃夭桥《桃夭》为《诗经.国风.周南》第六篇,乃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p> <p class="ql-block">《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总会想到西湖的美景,似乎在西湖才能对杨万里诗中的美景有身临其境之感。然而我却在黄河岸边的洽川感受到了这种直击人心的美景。明.何楷据《大学》引《桃夭》以解释齐家治国,其《诗经世本古义》曰:“桃夭,美太娰能修妇道也”。葛覃桥《诗经.国风.周南》第二篇《葛覃》。传说为周文王后妃太娰作品。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曰:“葛覃,太娰自叙也。”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洽川坐落于黄河之滨,奔流不息的黄河为这片湿地提供着丰富的养分。一到夏日,成片的芦苇荡撩拨着人们的心弦,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尽收眼底。美中不足就是我们来早了,因为荷花没有全开。被文人墨客赞颂的荷花,则代表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的形象,荷塘中飞来飞去的水鸟,蜻蜓为美丽的荷塘增加了无限的勃勃生气。黄河臂弯里的洽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到处浩荡着水的地方,我们看到了大片荷塘,总是会想起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敬请各位老师斧正</p><p class="ql-block">感谢你的浏览转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