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采摘难 觉龙养在深闺中

老游子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一篇 进山</p></h5> 5月中旬,朋友邀我去拍正山小种红茶制作照片。这期间恰好学校课程结束,有空闲,我欣然应诺。<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上午11点,出了南平高铁站,就见制茶师小吴已经等在门口了。他说去山里有3个小时的车程,车在高速上飞驰,窗外碧空如洗,翠绿无边。空气真好啊! 我想这是每一位福建人的骄傲!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0年位列全国第一;全省12条主要河流Ⅰ至Ⅲ类优良水质比例为97.9%;全省9个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8.8%,空气质量自优开始排名依次为:南平、厦门、龙岩、泉州、福州、宁德、莆田、三明、漳州。在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的当下,生活在福建好幸福啊! 车子出了县城开始驶入盘山公路,感觉我们越来越接近蓝天白云了。不一会车子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南门的关卡前停了下来,下车环顾左右,溪水清澈见底,水是从上游水库里流下了的,水库里鱼的种类很多,还有中华鲟。 稍作停留后我们继续出发,香甜的空气令我昏昏欲睡……<div>车在莳光山居门口停了下来,目的地到了。</div> 觉龙茶厂的肖总告诉我们:天气预报明天晴,茶农们要到海拔1300多米的大坑采茶。专程前来采购茶叶、广西柳州的庞老板闻讯表示想上大坑看看,听到这个消息我当即决定明天推迟拍摄制茶,和茶农们一起上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篇 上山</h1> 5点多,天刚蒙蒙亮,我和庞老板一同来到了茶厂。茶农们已经在吃饭了,早晨大家吃的是干饭,是为了耐饥吧! 今天的行程是,先坐半个多小时的车到山脚下,然后爬山。为了拍摄方便,我们坐头车,十几个人茶农分坐在三辆车上,看得出来茶农们今天的兴致很高。 昨天刚下过雨,山路泥泞,很不好走。茶农们穿着雨鞋却疾步如飞,很快就把我们几个大男人甩在了身后。越往山里走,路越窄,一不留神,路旁盛开的杜鹃花会探到你脸颊,散发出沁人的芳香。 峡谷里的溪水时而浅吟低唱,时而浩瀚激昂。 山路曲折蜿蜒,小吴告诉我们前几天大雨,局部路段塌方,好些路都是临时开辟出来的。 走了大约40分钟,对面的山坡上出现了一群茶农采茶的身影,这是觉龙另外一片茶园。我有些不解问小吴:“我之前看到的茶山基本都是一垄一垄的,觉龙的茶山好像都没有打理,杂草丛生的。” 不等小吴回答,庞老板开口道:朱老师,你就不了解了,茶树是有灵性的。这片茶山的茶树是老丛,都是生长了几十年、几百年的老茶树,一棵茶树是生长在大树林里?还是生长在灌木丛中?或是竹林里?是自然形成的、对茶叶的口味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对茶树周围的灌木进行清除,就完全破坏了茶树的自然生长环境,是很可惜的,特别是对一棵茶树进行修剪,更是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庞老板的话音在山谷里回荡,让我瞬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魔力。 坐下来休息时,庞老板指着路边的浮土层说,这山的土壤层非常松软肥沃,是非常适合茶树生长的,真是得天独厚啊! 确实,上山沿途路边,随处可见自由生长的野茶,有时见到一棵长势喜人的茶树,制茶师小吴会不由地驻足采摘起来……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了近两个小时,大坑近在眼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篇 采茶</h1> 大坑这片茶山地势非常陡峭,三面被竹林所包围,下边是山沟溪流,面积大约有几十亩。由于海拔高,水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对面就是武夷山保护区的最高的山——香炉山。 大坑的茶树很多都比人高,一棵的树冠就有好几个平方,光采一棵茶树就需要大半个时辰,采摘比较费力。有趣的是有一对夫妻搭档采摘,一人采上面,一人采下面,一棵茶树很快就被采完了。 茶农们的手脚都非常麻利,动作相当娴熟。有的戴着纱布,更多的是在手指头上缠着胶布条保护手指,为了提高效率,大家都把小茶篓换成了大大的蛇皮袋直接绑在腰间,双手采摘的茶叶就直接落入袋中了,。 小吴看我拍得欢,告诉我在靠近山顶,海拔大约1400多米的地方有一棵巨大的茶树王,树高有四、五米,树龄估计有三、四百年了,但是没有路,需要沿竹林往上爬,问我有没有兴趣去。我一听,二话不说就跟着小吴出发了。 刚迈步入竹林的溪沟,突然看到一棵不大的茶树,长着鲜润的茶叶,小吴顿时停下脚步,直到把这些茶叶全部收入囊中,方才罢休! 我们继续向上爬,就听小吴叫了起来:到了到了。我猛一抬头,林子里一棵大茶树倚着一棵大树相伴而生。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大这么老的茶树,,赶忙“咔嚓、咔嚓”拍了起来。 俗话说:山里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看茶树王时还是晴朗的天,转眼已是雾气弥漫,山雨欲来。 我们马上下撤准备去棚里躲雨,可没走出几步,大雨夹着大风倾盆而下,仿佛雨滴是从四面八方袭来的,小小的雨伞根本招架不住,不一会儿浑身就湿透了。 正打算把相机放入包中,套上防雨塑料套,抬头却看到茶农们居然都没有去躲雨,仍在不停的采茶。我用餐巾纸擦了擦照相机上的水珠,把照相机的ISO调高到1600,又继续将镜头对准了她们。 由于距离比较远,拍了很多都觉得不满意。 面对如此难得的场景,豁出去了。我借着坡地用雨伞做支撑,连跌带跑地冲出了竹林,一口气跑了几十米躲到了一棵树下,终于拍到了比较理想的画面。 面对如此大的暴雨,肖总带着支援的人马上山来了。大伙齐动手,砍来湿淋淋的毛竹,利用油木升起了火; 用不锈钢大脸盆接了雨水,直接烧出了开水。 不一会儿,一碗碗香气扑鼻的方便面就出炉啦! 大家一边围着火塘烤火、一边说笑着吃着热气腾腾的面条,身上的寒意一扫而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篇 险情</h1> 吃好午餐,雨还在下着,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茶农们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冒雨采摘起来。 肖总看天色不对,怕路上发大水,决定让挑夫们把采摘的茶叶先挑下去,我们也和挑夫们一同下山。 雨中的泥地非常湿滑,一担原本八十、一百斤的茶叶淋了雨之后至少有百三十斤,看到兰师傅挑着这么重的担子冒雨下山,心里真是为他捏了把汗。 此时,沟渠里的水已经摸过膝盖,原先露出的大石头已经被水淹没,没有路了,想了各种办法都觉得不安全,无奈之下,只能直接淌水过河。 我和庞老板山路走的少,几处淌水的地方都是手脚并用,方才脱离危险。 兰师傅很有经验,茶农们过河时,他都来回护送,保证每一位的安全。 傍晚,肖总带领最后一帮人马撤离时,水已经涨的更高了。一位年近七旬、较为瘦小的婆婆背着茶袋过河时,险些被大水冲走,幸好肖总一把抓住了她,搀扶着她送过了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篇 归来</h1> 快8点时,当最后一批茶农安全地撤回到茶厂,肖总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晚饭时,庞老板端起酒杯,动情地对兰师傅、董师傅说:今天看了大坑的采茶,太不容易了!太辛苦了!不瞒你们说:我去过云南、贵州的很多茶园,也到过武夷山周围的桐木关等好几个茶山。可以这么说:大坑茶园的自然条件、茶树和茶叶绝对是最好的。你们几位制茶师一定要用心地制茶啊!否则,真是太对不起这些采茶的大姐!对不起这一片片来自深山的茶叶了! 晚饭后,小吴泡了一壶今年新鲜出炉的觉龙野生茶。望着红润的汤色上,升腾起的雾状的香气,我的思绪中浮现出陆羽弟子皇甫描写陆羽在深山采茶的一首《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的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幽期山寺远,夜饭石泉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寂寂燃灯夜,相思一馨声。</div>